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清宮劇可以說是非常火爆,雖然我們所看的電視劇只是民間傳聞的再加工,但是這些劇無疑都將關注點對準了皇宮裡的女人們,她們將漫長的一生交給同一個男人,亦敵亦友的相處模式讓我們無法不對她們產生興趣。看了這麼多宮鬥劇,你是否了解過她們的"身後事"呢?也許喪葬才能體現這些女人真正的地位……
後宮嬪妃的陵墓長什麼樣?
中國歷代以來,都有著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道德,而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陵墓的選址建造不僅是為了追思和懷念,更是關乎國運、帝運的大事。
因此,從清太宗皇太極入關之始,便命人查看風水,精心選址,最後決定在京城周邊,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遵化市建造東、西二陵。
清西陵就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傑作,走進清西陵景區,便會為它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所折服。
這裡有著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3座妃園寢、1座王爺園寢、1座水福寺、1座行宮,由於其建築富於創造性、工藝細膩精美,常年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西陵內,有一座宏偉非常的寺廟——永福寺,這是皇帝專門為陵寢祭祀而修建的皇家御用喇嘛廟,是清王朝統治者尊崇喇嘛的有力證據。
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甄嬛傳》主角原型)就被葬在這裡的西陵區,這位清朝歷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后,陵園也是十分的風光,其規模之大整體規制之完備無出右者。
而最為出名的清東陵,其規模之宏大、體系之完整、保存之完好在中國歷史上罕有,它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
順治、康熙、乾隆、慈禧等清代歷史上著名的人物都被葬在這裡,這裡有著民間最為人稱道的慈禧陵。
慈禧太后在世的時候獨斷專權,曾要求重新修建自己陵墓,根據有關統計,僅三座大殿所用的葉子金就達4592兩以上,所以她的陵墓也被稱之"黃金之陵"。其價值如此之高,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想要得到它。在1928年的一天,軍閥孫殿英打著軍事演習的幌子,帶領著部隊瘋狂盜掘這座"黃金之陵",部隊整整在裡面偷盜了七天!
"事生如事死,事亡如事存",根據古代生死同法的理念,皇族的陵墓大多會仿照其生前的住所來建造,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秦始皇陵便是仿照其都城鹹陽的格局而設計的。
同樣地,作為王朝中曾經尊貴過的一群女人,后妃們的陵墓在建造過程中,也會多多少少參考她們生活過的地方。
設計陵墓的規格,不只是看皇帝對她們的的受寵程度,也和她們生前的等級有所聯繫。看過類似電視劇的,應該對嬪妃的等級有所了解,她們從高到低被劃分為八個等級。
其實,這樣的等級制度是在到康熙年間才正式形成的,這一等級不僅代表著她們生前的地位,死後的一切喪葬事宜也都以此為標準。因此,建造者們會在陵園大門外做一些石橋、石碑、石牌坊等設計,以此來反映她們生前所得到的禮遇。
后妃的隨葬品都有哪些?
若說陵墓的建造樣式體現著墓主人的地位,那麼隨葬品便是最吸引後人眼光的一大亮點,皇宮陵園的隨葬品一般都是當時手工藝的代表之作,價值不菲。
事實上,在珠寶玉器以外,隨葬品也能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喜好,對於她們來說,將什麼樣的物品帶入地下,可是非常有講究的。
古代統治者為了自己的陵墓不被盜墓者發掘,做了很多防護措施,所以也還是有一部分陵墓建築保存的是較為完整的,但儘管是這樣,依舊有很多盜墓者費盡心思進行偷盜。
據不完全統計,從上個世紀開始,我國現在被盜竊的陵墓數量已經達到半數以上,伴隨著那些被盜竊的陵墓,流失了不計其數的隨葬物品,保存到今天的多為生活用品和衣物,衣物類所用材質、顏色與裝飾豐富多樣。
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后的陵寢崇陵地宮內,就存有大量其生前用過的衣被、心愛的文玩和金銀器皿等。
隨葬品的物品、顏色、款式隨著時代潮流而變化,對歷史研究有著重要意義,而古書畫、古名劍、商周青銅器之類的非常少見。
清朝最初都用火葬?
由於滿清出身於遊牧民族,逐草而居、戰伐不斷的生活讓他們不得不頻繁遷徙,如此一來,在遇到父母親人去世的情況時,他們就無法像漢人一般停棺七日再進行土葬。只能用較為方便的火葬,這樣不僅能節省時間和人力,也方便他們將至親的骨灰攜帶在身邊隨身服侍。
因此,在清入關之初,大多數后妃、公主等都是仍然沿用火葬的儀式。
順治十七年,也就是1660年,世祖福臨的寵妃董鄂氏身亡,順治帝痛欲絕,痛苦不堪。而逝者已經逝去,又回天乏術,難求生還。
無奈,只好詔令為董鄂氏舉火安葬,董鄂氏死後被追封為皇后,這足以見得世祖福臨對她的寵愛。據《茆溪語錄》載,當年董鄂氏死,曾命文書館正堂李世昌等請為董皇后舉火,將董後火化。同時逼令宮中太監、宮女三十人為董鄂氏殉葬,造成清宮一大慘案。
不僅后妃,其統治者亦如此,如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三帝及其后妃都是舉火焚化後再葬入地下的。
直至康熙之時,滿清王朝逐漸與漢人的生活接軌,便開始認為火葬與漢族傳統的綱常倫理不符,為尋求一種情感上的認同,滿清王朝的統治者便下令禁止火葬,實行統一的土葬。
清朝皇帝女兒的喪葬禮制都很奢侈豪華嗎?
清宮劇裡最常見的稱謂便是"格格"了,比較耳熟能詳的當屬有最美清朝格格之稱的完顏童記格格了,她並非皇帝的女兒,僅是大臣之女,可見格格並不是皇帝女兒的特定稱謂,我們都被影視劇誤導了。
在清朝,皇帝的女兒可不能稱之為格格,清朝入關之前,沒有郡主和公主之分,那時候沒有嫁過人的女子都可稱呼為格格,平民貴族皆是如此,比如努爾哈赤的女兒就叫東果格格。
1644年清軍入關後,清承明制,為顯示皇家地位尊貴,皇家之女自然就得有區分於平民女子的尊稱,所以皇帝的女兒不再稱呼格格,而是尊稱為公主,並且公主還按照尊貴程度劃分出好幾個等級。
皇后嫡出的公主稱之為固倫公主,妃子的女兒和皇帝的養女冊封為和碩公主,此時王公貴族之女才會稱之為格格或者郡主,在等級森嚴的清朝,就連格格也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和碩格格,多羅格格(漢名縣主),固山格格等等。
在注重尊卑長幼的年代,墓葬一定程度體現了墓主人身份的高低,清代公主、格格的陵墓並不會像皇帝一樣,在生前就規劃營建,而是在香消玉殞之後才開始修建的。
公主和格格們雖然稱謂上有高低,實際在墓陵建築中差距卻並不是很大。
乾隆年間時,規定固倫公主等級可以享有五開間的享殿,殿內供奉佛龕,清東陵公主園陵享殿就是一個典型的五開間形制享。
而康熙年間,各地公主園陵都存在日漸簡化的現象,五開間享殿普遍降為等同和碩公主以及其他格格的三開間,佛龕也取消了亭碑原本按照清制應該是固倫公主等級才能享有的,在一些和碩公主墓中也發現了亭碑。
同一個園陵埋葬多個公主格格也是常事,比如慧憫固倫公主和慧安和碩公主都葬於梁格莊公主園寢。
清朝公主大多逃不過和親的命運,她們也因此為滿蒙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公主出嫁後大多由駙馬家操辦喪事。
而由於滿蒙差異,公主夫家為公主主持喪事時,會帶一些自己民族的宗教習俗,再加上滿清和漢民族的相互交流融合,公主的墓葬禮儀中就會呈現出多民族交融的狀態,不止有滿蒙習俗,也有中原漢族禮制。
比如,園陵殿內掛著觀音像、關公像的同時也掛著滿蒙民族祭拜畫像等等。
清代其他宗室貴女墓葬形式是怎樣的呢?
除了皇室裡的后妃,公主們,清代還有一些地位尊貴的女性值得注意,那就是福晉,福晉是清代嫁給親王、貝勒、郡王、世子等皇室宗親的女子統稱,有嫡福晉和側福晉之分。
她們不同於皇帝后妃和公主們,必然是不會葬在皇家園陵的,她們一般與自己的丈夫合葬。合葬形式一般分為同穴合葬和異穴合葬,其中不止埋葬男性墓主人和嫡側福晉,侍妾也會一同葬入。
通過棺槨擺放位置可以窺見地位尊卑,嫡福晉會與丈夫同穴同墳,居中擺放,同享有寶頂、享殿等較為高級的墓葬形制,側福晉棺槨一般擺放在丈夫側面,妾室位置更為偏僻,且墓門為簡陋的柵欄式大門。
如,清代慶親王載園寢,居中親王與其嫡福晉同穴合葬,兩側是側福晉、庶福晉,更偏遠的"花欄墳"埋葬了親王的妾室。
其他合葬形式還有異墳異穴合葬,依園陵而葬,這些墓葬方式一般適用於地位較為低下的妾室,清代嫡福晉與親王同穴合葬的墓葬還是佔據多數的。
結語:
清代皇陵的建造年代距離我們最近,因此陵墓建築絕大部分保存都較為完整,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從上個世紀開始,便吸引著許多盜墓者的眼光,伴隨著那些被盜竊的陵墓,流失了不計其數的隨葬物品。
宮鬥劇固然好看,但是墓葬作為一種實物類的證據,不僅能準確反映這些女性在歷史上真正的地位,透過這些歷史"遺物",我們也能窺見當時的製作工藝、流行風尚,對當代的藝術創造也是有指導性意義的!
參考文獻:
《清西陵崇陵地宮清理簡報》
《論清代下嫁外藩公主喪葬》
《清朝滿蒙聯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