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陵墓位於瀋陽城北,因其所處位置,故稱「北陵」。
該陵墓的歷史名稱為清昭陵,是清朝第二個皇帝,即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的陵墓。
無論瀋陽人還是外地人到瀋陽來,都很熟悉這裡,也是外地遊客常去的地方。
古墓的建造花費了大量的資金,特別是帝王的陵墓,是用國家的力量來建造的,其目的是為了鞏固江山,象徵皇權,是皇室後人祭奠祖先的場所。
這些墓葬雖已沒有原始的意義,但無疑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留給後人的是珍貴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承的見證。
1927年,清昭陵被奉天市政府闢為公園開放,1963年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被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07年被列為全國重點公園。並於2009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今天的北陵公園是一個回望時光的窗口,那些因歲月而留下的滄桑壯麗的建築,並不因時光的流逝而黯淡,歲月的痕跡反而像陳釀的美酒,更散發出其魅力。
皇太極是清朝的第二個皇帝,是一個朝代的崛起時期,其陵墓的建築風格兼具皇室風格和滿清民族特色。
整座墓園以中華文化傳統的南北中軸線建築為主軸,分別向四面展開,南面是北陵公園的大門,南面是南北大街,南面是北陵大街,南面是從南面來的車輛,分別向左拐或向右拐進入泰山路。
現在對北陵公園的稱呼,我覺得比較準確,因為進入公園大門後,第一感覺就是綜合性公園的氣氛,跳舞唱著獨輪車,賞著花兒拍照釣魚。
沿路北上,有一個廣場,名叫皇太極廣場,皇太極威武的塑像矗立於正中,應建於近現代,這裡是公園舉辦花卉展覽等活動的中心。
沿皇太極廣場往北繼續往南,可以感覺到離清昭陵越來越近,穿過神橋最明顯的特點是可以看到道路兩旁有各種各樣的動物雕塑,動物雕像學名為石像生,幾乎所有皇家陵墓都可以看到,這些石像生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件件都是藝術珍品,風吹雨打下的泥塑石像生讓它們融入大自然。
獅子、麒麟、駱駝、白馬、大象等動物,都在一座獅子雕像前駐足,古建築群中的獅子是最常見的,這隻獅子不知你是否看到過它的不同,一隻獅子的前爪下,一隻在母親的呵護下嬉戲玩耍的小獅子,在母親的呵護下,增添了幾分溫情與樂趣。
遠眺石牌坊,建於順治或康熙年間,4柱、3間、3層的歇山式頂子仿木構架,雕花圖案精美逼真。
從石牌坊到清昭陵正紅門,進入正紅門這裡開始收票,進入清昭陵正前票在進入北陵公園前購買,現在到九月底是優惠期,成人每人20元。
清昭陵地面主體建築為方城,方城正門為隆恩門,整個方城及城門均為石基及青磚砌築,隆恩門為單拱形洞口,門楣上有石額,洞口上刻有滿、蒙、漢三種風格的「隆恩門」三字。
進了隆恩門,可直接北上到隆恩殿,也可選擇從兩邊的臺階登上方城,方城上視野開闊,南北向的建築群盡收眼底,東西兩面都是茂密的森林和植被。
建於1643(清崇德八年),同一年葬於皇太極墓,次年改定陵為昭陵,1650年孝端文皇后入葬,此後又多次增建改建,成為盛京三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築,佔地面積達16萬平方米。
在方城四角都建有角樓,用方石板鋪成的方城城牆,城牆上有垛口,方城最北的是半圓的寶城,四周高202米,寶城的中央凸起的地方叫丘冢,中央栽種了一棵榆樹,寶頂下是安葬陵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的地宮。
寶城城牆上的地面都對著丘冢有很大的傾角,應該是雨水集中到市中心,用來滋潤城內的植物,這裡有一個疑問,如果雨量太大寶城中水滿後如何處理排洩不清楚,四百多年整個建築群都安然無恙,這裡一定有很多不能撲讀的設計技巧,令人驚嘆。
方與寶之間的城樓叫做明樓,沿著明樓外側的臺階下,在寶與方之間形成一個半月形的城池,叫做月牙城。
月牙城與月牙形同而得名,寓意「人有悲歡,月有陰晴圓缺」,月有悲離之意,隱含著對故君的哀悼。
月牙城正北的琉璃照壁,據說就是陵寢的地宮入口,照壁上有13朵牡丹花,按一定的順序按一下,就可以打開地宮入口了,當然,這只是傳說。
由月牙城往南,穿過明樓下的門洞,便是隆恩殿,正門上有各種大小的獅子。
這個形體可居的胸前哺乳著一隻小獅子,這在獅子的雕像中並不多見,中國的傳統建築形式中大多包含著豐富的寓意,這不失溫情的畫面,傾述著多少滿腔的感情。
清昭陵是一座保存完整、記錄歷史、承載歷史進程的古代建築群,聳立的建築猶如一本歷史教科書,向世人講述了身處其中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