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徵軍悲壯史:十萬人僅餘四萬,中華兒女埋骨異域

2020-12-28 中國網文化

李萬芳 (1926-2010),貴州清鎮人。第5軍補充團重機槍連士兵。隨第200師參加第一次入緬抗日。失敗後編入預備2師第6團2營4連,參加騰北遊擊戰。因傷流落於高黎貢山區的李萬芳的夙願是「在父母的墳前磕一個頭」,至死未嘗其願。 2005年攝於雲南騰衝

朱錫純(1924-),又名鄧錫純。湖南平江人。中國遠徵軍第一路第5軍新22師政治部少尉幹事。是倖存老兵中少數獲頒「抗日戰爭60周年紀念章」者。1942年9月的一天,史迪威將軍來到醫院看望他,說了以下這段話:上帝保佑你,從死神手裡掙脫的孩子,你越過了中緬未定界的漫不見天的原始森林,爬過山高峻岭空氣稀薄的那加山脈,渡過了滂沱大雨一夜成河的雨季,熬過了飢餒交困的危機,抗拒了病疫流行的摧殘,忍受了蚊蚋蟲蟻的叮咬。你具有頑強剛毅的精神,從而戰勝了途中的千難萬險,可欽可嘉。你是中華民族的好男兒! 2011年11月攝於湖南平江

黎模達(1923-)。湖南省株洲市人。1941年入伍,在稅警總團學兵隊,新38師迫擊炮連少尉文書、軍醫處中尉文書。他所在的部隊在仁安羌成功地營救了7000名英國軍人。 2011年11月攝於湖南株洲

十萬將士赴沙場忠骨漫山幾人歸

追訪中國遠徵軍倖存者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70多年前,也就是1942年的3月,為保護中國與盟國最後陸上國際交通運輸線滇緬公路,由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的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入緬援英抗日這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到國境外作戰。經此一役,尤其是之後的大撤退,中國軍人傷亡慘重。清明將至,今天,我們藉由這些從緬甸戰場上倖存下來的中國老兵之口,來回憶這場戰爭的慘烈,來祭奠那些捐軀異國的烈士英靈。

在戰史上稱為緬甸防禦戰的一系列戰鬥中第200師在同古孤軍苦戰12天,傷亡達2000多人,殲敵5000多人……同古之役,日軍哀嘆為「自旅順口攻城以來最為艱辛之一役」;新38師113團經浴血奮戰,解救出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地區的英緬軍7000多人。

然而,中國遠徵軍入緬時仰光業已失陷,錯過了保衛滇緬公路的最好時機,加上盟軍之間的勾心鬥角、指揮機構疊床架屋,中國遠徵軍此前在緬南的苦戰,僅其結果是「徒使戰士之血膏於原野」。

緬甸防禦戰失利後,在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入緬參戰的3個軍、9個師分道撤往印度東北部、滇南和滇西,這支中國軍隊真正的潰敗、災難與悲劇由此開始,而杜聿明將軍率領第5軍主力(缺第200師)經野人山撤退,更是記錄著中華兒女埋骨異域的永遠悲愴。

在緬北野人山的撤退中,還有兩支部隊的境遇至為悲慘且較少提及。一支是由第5軍96師副師長胡義賓率領的師部及287團,輾轉奔馳,於1942年8月中旬經江心坡回國,僅存病弱官兵300餘人,損失兵員共2500多名,副師長胡義賓遇襲身亡。

另一支是新28師83團(含84團1營與3營1連),這支部隊的撤退線路與胡義賓部基本相同。戰史記載,該路軍於9月5日返抵雲南碧江,從緬甸抹谷至碧江,圖上計算約1300公裡,足足走了4個月,2000人最後剩下不到200人……

有多少中國士兵倒在異域撤退的歸途中?以第5軍為例:該軍動員時為42000人,陣亡7300人,在撤退中損失14700人,剩餘2萬人。據杜的估算,中國遠徵軍動員總數約10萬人,僅餘4萬人,如果加上新28師的數字,至少有16500人的中國士兵倒在野人山一線。

今天呈現給大家的這些肖像與口述,來自真正「九死一生」的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倖存者。

70年前,他們是熱血的青年,是同古孤軍中的一員,是仁安羌與敵搏殺的勇士,是野人山的絕境中掙扎回返的赤子……

他們從眾多犧牲者中生還,烽煙散盡,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他們從那個時代艱苦跋涉而來,將當日的慘烈赤裸裸地展現人前。

不只是一個老兵在記者面前褪去衣裳,袒露出一個槍疤彈洞,衰老的肌膚包裹著難愈的傷口……在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每一場戰鬥都同樣偉大,每一次犧牲都同樣悲壯,每一個亡靈都令人崇敬,每一段歷史都值得我們銘記!

郭俊超(1919-)。河南省郾城縣人。1937年,裝甲兵團補充營第3連士兵,第5軍新22師65團第2營少尉排長。參加崑崙關戰役與第一、二次入緬作戰。

閆廷春(1919-),原名羅廷玉。貴州貴定人。第66軍新28師84團士兵。閆廷春從緬甸回國後,因病掉隊,部隊給他報了個「死」字,由此流落騰衝。 2005年4月攝於雲南省騰衝中和

張義拭(1918-),原名張聿栻。 山東省莘縣人。1936年任稅警總團工兵營學兵、工兵班長,參加「八·一三」淞滬抗戰。1942年春,任中國遠徵軍第一路第66軍新38師114團第1營第1連連長。抗戰勝利後,我們114團1連負責接收黃埔軍校,在廣州由同鄉介紹認識了夫人馮次霞。她是佛山人,當時在廣州讀書,後來我們舉行了集體婚禮,共有38對連級以上軍官參加。2011年12月攝於吉林大安。

徐鵬(1921-), 原名徐德深、徐楚繁。廣東花縣人。 1938年3月抓兵入伍,曾參加武漢會戰、棗宜會戰、崑崙關戰役。1942年3月,為中國遠徵軍第5軍第96師直屬炮兵營士兵,參加第一、二次入緬作戰,失敗後經野人山回國;1947年至1952年,解放軍東北軍區總政治部青幹一團一大隊文化幹事;1952年5月轉業,在北大荒墾荒。現為黑龍江友誼農場離休幹部。 2011年12月攝於黑龍江友誼縣。

廣州老兵

徐鵬傳奇

1941年年底,中國遠徵軍第一路成立起來了,我被從榮譽1師抽到第96師直屬炮兵營第1連第2排,歸杜聿明指揮,師長餘韶,副師長胡義賓。

96師到緬甸沒幾天,臘戍被日本人佔領了,把我們的後路截斷了。當時南面和東南面都是日本人,我們只能往西面走,當時撤退的部隊有遠徵軍長官部、第5軍軍部、新22師一部。第96師負責殿後,和日本人邊打邊退。當時情況非常緊張,在軍部主力撤退好幾天以後,我們第96師才回到他們那個地方。

後來,96師被日本人掐斷為好幾截,師長領著286團、288團退到了胡康河谷的孟拱地區,第5軍軍部與新22師已經走了,副師長胡義賓帶領287團尾隨軍部去了打洛。師長與軍部也失去了聯繫,(第96師)變成了一支孤軍!

我們退入的那個地方叫野人山!就是大森林!看不到天的!進去以後,就很害怕。為啥害怕?我們是5月份進去的,緬甸已經進入雨季,大雨小雨不斷。那裡頭什麼也看不清楚,非常黑暗。加上快斷糧了,進去以後不到半個月,連隊就出現病號了。發燒持續三至七天,七天以後如果好不了,病人就開始死亡……醫官也不知道那是什麼病,與部隊同行的嚮導有緬甸人也有華僑,就講那是「瘴氣」。

病號越來越多,一開始每天死一、兩個人,以後每天死七、八個……大夥沒有希望了,每天就是走、走、走,當兵的都像個要飯的,拄著個棍子,路也走不動了;一開始有病號大家抬,以後誰也不抬了,自己都走不動了,誰還抬人呢?當官的說話也不好使了。

那裡頭缺衣少藥,空氣也不好,整天是陰的。看不見天,只有地,地上潮溼,那個樹葉長年累月的堆在地上足有半米厚,連走路都很困難。地上水很多,有很多不知名的蟲,樹上有會飛的毒螞蟻,還有那個大螞蟥,有些像手指頭那樣粗……不知不覺就叮到你,發現的時候已經出血了……已經斷糧了……

後來還不錯,英國人派飛機來給我們投糧食那個搶啊!慌啊!簡直就像瘋了。後面下命令了,專門派一個連隊看著,將空投物資統一接收共同分配……一直到了八月份,轉來轉去,人都沒有力量了,我們才轉到了雲南邊境劍川……回國以後,先讓我們在劍川附近待命,最後有9000多人參戰的第96師只有約2500多人回到了昆明。

抗戰勝利後,部隊接收完廣州在新塘待命,我請了一個禮拜假回家去看過一趟。不回去還好,回去一看……唉,我母親我下面三個弟弟已經死了兩個……日本人1938年10月份佔領廣州,到我們家鄉去了!完了!日本人一來,我父親就跑了,從此是死是活就不知道了……我母親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在日本人統治底下生活,那個難啊……哭啊,心裡難受啊……家裡也沒有床鋪,晚上就鋪點稻草睡在地上面……心裡太難受,我們當兵,拼死拼活,打了那麼多年仗,家裡人還過這樣的生活……

臨走的時候,我將身上帶的一把手槍、回國前用一百多個印度盧比換的中國錢、一件軍用毛衣、一件雨衣留給母親,讓母親換幾個錢用……回頭看看,當了十幾年兵,還是參加人民解放軍以後,家裡生活才好起來,軍屬有優待了!有救濟了!村裡還給分了一間房子……

不錯了!我一輩子,這個道路確是坎坎坷坷,活到現在,滿足了!

許保光(1921-)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人。新38師112團(團長陳嗚人)1營(營長李克已)2連士兵,曾參加第一、二次入緬作戰。 2011年11月攝於湖南洞口

汪毅(1920-)。湖南沅江人。第5軍裝甲兵團士兵,新22師炮兵營觀測員。曾參加崑崙關戰役、第一、二次入緬作戰。 ……我在崑崙關負傷了,我的頸部還有彈片,開刀開不了,在兵站醫院住院,好了以後被動員到了緬甸。 到了緬甸同古,在同古跟日本人打仗。日本早就準備好了,打不過人家。以後就隨杜聿明退卻,爬野人山,三個一群,五個一夥……以後重建中國駐印軍,我又補充到了印度,在22師炮兵營當觀測員。在密支那跟日本人打仗的,日本人飛機來掃射,將我從樹上掃掉下來了,(腰部)又負了傷…… 2011年12月攝於遼寧瀋陽

上尉軍醫何雄(1922-)湖南省新寧縣人。1941年畢業於長沙陸軍軍醫大學。中國遠徵軍第5軍戰地醫院上尉軍醫。1942年3月隨杜聿明參加第一次入緬作戰。 2011年11月攝於湖南新寧

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森林:

沒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世界的一方。

我的容量大如海,隨微風而起舞,

張開綠色肥大的葉子,我的牙齒。

沒有人看見我笑,我笑而無聲,

我又自己倒下去,長久的腐爛,

仍舊是滋養了自己的內心。

從山坡到河谷,從河谷到群山,

仙子早死去,人也不再來,

那幽深的小徑埋在榛莽下,

我出自原始,重把密密的原始展開。

那飄來飄去的白雲在我頭頂,

全不過來遮蓋,多種掩蓋下的我

是一個生命,隱藏而不能移動。

人:

離開文明,是離開了眾多的敵人,

在青苔藤蔓間,在百年的枯葉上,

死去了世間的聲音。這青青雜草,

這紅色小花,和花叢中的嗡營,

這不知名的蟲類,爬行或飛走,

和跳躍的猿鳴,鳥叫,和水中的

遊魚,路上的蟒和象和更大的畏懼,

以自然之名,全得到自然的崇奉,

無始無終,窒息在難懂的夢裡。

我不和諧的旅程把一切驚動。

森林:歡迎你來,把血肉脫盡。

人:

是什麼聲音呼喚?有什麼東西

忽然躲避我?在綠葉後面

它露出眼睛,向我注視,我移動

它輕輕跟隨。黑夜帶來它嫉妒的沉默

貼近我全身。而樹和樹織成的網

壓住我的呼吸,隔去我享有的天空!

是飢餓的空間,低語又飛旋,

像多智的靈魂,使我漸漸明白

它的要求溫柔而邪惡,它散布

疾病和絕望,和憩靜,要我依從。

在橫倒的大樹旁,在腐爛的葉上,

綠色的毒,你癱瘓了我的血肉和深心!

森林:

這不過是我,設法朝你走近,

我要把你領過黑暗的門徑;

美麗的一切,由我無形的掌握,

全在這一邊,等你枯萎後來臨。

美麗的將是你無目的眼,

一個夢去了,另一個夢來代替,

無言的牙齒,它有更好聽的聲音。

從此我們一起,在空幻的世界遊走,

空幻的是所有你血液裡的紛爭,

你的花你的葉你的幼蟲。

祭歌:

在陰暗的樹下,在急流的水邊,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無人的山間,

你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

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

那刻骨的飢餓,那山洪的衝擊,

那毒蟲的齧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們受不了要向人講述,

如今卻是欣欣的樹木把一切遺忘。

過去的是你們對死的抗爭,

你們死去為了要活的人們的生存,

那白熱的紛爭還沒有停止,

你們卻在森林的周期內,不再聽聞。

靜靜的,在那被遺忘的山坡上,

還下著密雨,還吹著細風,

沒有人知道歷史曾在此走過,

留下了英靈化入樹幹而滋生。

作者穆旦,發表於1945年。1942年,穆旦參加中國遠徵軍赴緬甸抗日,經歷的最悲慘的戰役就是震驚中外的野人山戰役。「野人山」就在胡康河谷,那裡山險林密,瘴癘橫行,當地人就把那方圓幾百裡的無人區叫做「野人山」。這首詩最初的題目就叫《森林之歌祭野人山上的白骨》。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而今,我們終於有勇氣跳出意識形態的桎梏,打破兄弟鬩牆的藩籬,去正視歷史,尊重歷史,還原歷史,也許掀開的僅是冰山一角,但無論如何,那都是一段值得我們去回望與深思的鐵血歲月!  時光回溯到二十世紀40年代初,中華大地在日寇的鐵蹄踐踏下,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百餘年帝國列強的入侵,使我們古老的民族背負上屈辱、沉重的烙印,深陷於內憂外患的苦海中。
  • 享年100歲,中國最後一位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
    ,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召下參加了中國遠徵軍,入緬時系中國遠徵軍第十一集團軍七十一軍新28師戰士、炮兵團排長。但在緬甸的幾十年當中,他並沒有加入緬甸國籍,一生以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並表示:如果有來生,還要做中國人!此前,他是唯一在世的在緬中國遠徵軍老兵。
  • 40萬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戰,20萬人沒有回來!悲壯至極!
    中國遠徵軍是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為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抗戰「輸血線」而出徵滇緬印,抗擊日軍的英雄部隊。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抗戰歷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近20萬人。 建造中的中國遠徵軍抗日將士紀念碑。
  • 看似冷門的《中國遠徵軍》,為還原史實出了大力|電視劇60講(47)
    下為文稿: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電視劇六十講,我是主講人李星文。 今天咱們要講的這部劇叫《中國遠徵軍》,這部劇於2011年在江蘇衛視和雲南衛視首播,由張麗影任總製片人,邱對編劇,董亞春、楊軍執導,演員黃志忠、張豐毅、柯藍、劉小寧、李玥主演。 這也是一部抗戰劇,但絕對不是抗日神劇。
  • 在緬最後一位中國遠徵軍老兵逝世,此前曾大哭稱:我想死在中國!
    李光細,作為中國遠徵軍留在緬甸最後一位在世的老人,於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去世,享年100歲。1941年12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在重慶籤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為支援在緬英軍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中國遠徵軍赴緬作戰。1942年4月底,由於誤判,遠徵軍全面崩潰。儘管撤退是奇恥大辱,但是,局面已無可挽回,遠徵軍損失慘重。
  • 遠徵軍穿越野人山時,到底有多悲壯?
    抗日時期遠徵軍第一次回國,他們的經過就是無比悲壯的場面。 當時出徵的時候,杜聿明帶領的第五軍約有15000人,他們回國時選擇的穿越野人山,大概有600公裡的山路。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十萬美式裝備中國軍隊完虐日軍
    十四年血戰,中國軍民死傷3000多萬,以無比慘烈的代價最終將倭寇驅逐出中華大地,之所以犧牲如此慘重,與當時國家情況有關:多年戰亂民不聊生,哪有實力打一場國家級的戰爭。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至關重要:裝備。
  • 向英雄致敬,中國遠徵軍,那些長眠異國的英靈
    確實,這部電視劇就是講述了當時中國遠徵軍的故事,也正式在這部電視劇的帶動下,讓更多人了解了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正規的來講,中國遠徵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當時參加中國遠徵軍的中國軍人共計10萬人,是由三個軍混編而成。
  • 古來徵戰幾人回——勿忘中國遠徵軍
    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 1942年3月,遠徵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徵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
  • 遠徵軍老兵:新38師異域揚威,日軍18師團死傷數萬,狼狽逃竄
    遠徵軍老兵:新38師異域揚威,日軍18師團死傷數萬,狼狽逃竄文|歷史的故紙堆曾祥耀,祖籍廣東梅縣,1922年4月17日生於馬來西亞。其父在南洋經營礦業,後回國在安徽淮南礦務局任職,曾祥耀隨母在上海安家。1930年其父病逝後,全家返回梅縣老家。
  •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向中國遠徵軍烈士敬獻花籃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3日在緬甸勃固省東籲市舉行向中國遠徵軍烈士敬獻花籃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率使館人員、在緬中資機構代表,與中國遠徵軍後裔僑胞共同向中國遠徵軍紀念碑敬獻花籃,並瞻仰遠徵軍紀念碑和浮雕,參觀遠徵軍東籲阻擊戰等在緬作戰陳列展,同遠徵軍後裔僑胞進行交流。
  • 「樂山」民革市委會助力「功臣關愛」活動 向抗戰遠徵軍老兵發放惠...
    9月2日至4日,正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民革樂山市委會慰問組分赴井研、犍為等地,將爭取到的3.2萬元「功臣關愛」項目基金發放到了4名抗戰遠徵軍老兵手中。「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 甲午之後,中國首次境外作戰獲勝,孫立人救出7000英軍
    在抗日戰爭中,有一支特殊的隊伍叫中國遠徵軍。他們為了保衛大西南後方,遠赴緬甸與日寇作戰。山川異域之下,埋藏了太多太多悲壯的故事。自甲午戰爭之來,中國軍隊在異域取得的首場勝利,便是中國遠徵軍實施的仁安羌戰役。 1942年,日寇進入緬甸,仰光告急。
  • 中國遠徵軍:杜聿明為何執意走野人山回國,而拒絕繞道印度?
    1942年,為了保護滇緬公路這條給國民政府提供物資援助的國際救援線,也為了幫助英軍在東南亞抗擊日軍,國民政府組建了十萬人的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然而在緬甸的戰事並沒有像先前預期,在英軍全部退往印度,中國十萬遠徵軍成了日軍精銳師團在東南亞的活靶子,要知道此次出徵,蔣介石盡出自己的精銳部隊,包括當時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第五軍200師,
  • 悲壯:中國歷史上令人動容的十大悲劇瞬間,看哭了!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令人肅然起敬的人物形象,有許多令人感動不已的悲壯瞬間。這篇文章所選出的十大悲壯瞬間,雖然只是歷史江河中的一束浪花,但畢竟是被波瀾壯闊的浪潮湧起的最為耀眼的浪花。崖山海戰,作為宋朝與元朝的最後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係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存亡,乃至於華夏民族的存亡,另人扼腕的是,實力上的巨大懸殊,最終的結果,就是亡了天下。  以「宋末三傑」為代表的南宋民族英雄們,卻在這一戰中,發出了歷史上最為悲壯的吼聲。這一仗雖然南宋軍隊慘敗,但是十萬宋朝軍民,卻在目睹了陸秀夫抱著年幼的小皇帝蹈海殉國後,齊齊的跳入大海。
  • 六一|致敬,中國最悲壯的兒童!
    六一童節到了,小編想起了去年在中國老幹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過的一篇文章:《致敬,中國最悲壯的兒童!》。
  • 200多件遠徵軍文物在閩臺緣博物館展出 揭開七十年前遠徵軍神秘面紗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徵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藉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其中遠徵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立功異域。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
  • 《中國遠徵軍》第1-10集
    莽莽群山之中,歷時十月有餘,近二十萬婦孺老幼為主的築路大軍,用她們的雙手和肩膀,創造了世界路橋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蹟,上千公裡滇緬公路(中國段)的全面貫通。對於積貧積弱的中國而言,這是一條堅持抗戰的生命線。但是,1942年初,隨著美日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進攻緬甸,這條事關中國抗戰成敗的血線,卻驀然處在了被徹底切斷的危機關頭。中國遠徵軍親赴緬甸展開對日作戰。
  • 「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打出中華軍人的士氣!
    中國與盟國地面部隊直接協同作戰的地域是中、緬、印戰區,這個戰區涉及多個國家的軍隊,它的地域構成非常複雜,這也是後來導致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大敗而歸的重要因素。英國軍隊因為戰事不利,請求中國軍隊增援。根據1941年12月中英籤署的《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議》,中方以第五十六、六十六軍共10萬餘人組成遠徵軍,由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和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大軍於1942年2月先後從雲南進入緬甸。
  • 德克·卜德:中國文化的「異域之眼」
    1974—1977年應李約瑟邀請到劍橋大學從事與《中國科學技術史》有關的漢學研究。1985年獲得亞洲研究協會傑出學者獎。2003年在美國逝世。卜德的研究或探討近代文明與中國失之交臂的原因,或論證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及貢獻,或闡釋作者對中國文化的精闢見解。寫作的目的都是力圖把真實的中國介紹到美國,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