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鏃齋:一箭難求之秦俑三稜鏃

2021-02-19 樂藝會

秦兵馬俑   陝博藏品  木一古美術拍攝

一箭難求之秦俑三稜鏃

珍鏃齋

愛歷史,愛收藏,今天談談秦鏃,先看幾張圖片,讓我們的思緒回到那個時代。

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品  木一古美術拍攝

秦二世詔版  上海博物館藏  樂藝會資料


在箭鏃收藏中,見的比較多的應該是戰國至秦漢的三稜鏃,如下圖所示,這麼多三稜鏃,到底哪個是戰國,哪個是秦,哪個是漢呢,由於考古資料有限,確實難以區分,但我相信,這些箭鏃都不難遇到,但唯獨秦兵馬俑中的秦三稜箭鏃難得一見,到底秦俑三稜鏃有什麼獨特之處呢,我們先看幾張三稜箭鏃實物圖。

戰國、秦漢三稜箭鏃

  

三稜箭鏃,即鏃的三面均呈三角形,鏃面為平面,不帶血槽的箭鏃。

早在商代早期的鄭州商城遺址中就曾出土過三稜鏃,在西周時期山西地區也有出土,但數量極少,一直未得流行。從戰國早期開始,三稜鏃逐漸成為青銅鏃家族一個重要的成員,伴隨著三翼鏃的發展,進入了空前的繁榮階段,這種勢頭一直到秦漢時期,並逐漸演變出了毒槽、頓頭、倒剌等元素,由於延續時間比較長,所以今天見到的三稜鏃就比較多。 

 

秦俑坑共出土各式箭鏃41000餘枚,除鐵鏃2枚、鐵鋌銅鏃5枚外,餘為青銅鏃,除兩件在擾土中所出的雙翼鏃外,其餘均為三稜鏃和三翼鏃,其中三稜鏃為關部為對稱的六稜或九稜柱(引自王學理《秦俑專題研究》的說法,個人認為作者應該說的是六邊關和九邊關),鏃首平面,不帶凹槽,俑坑出土的箭鏃,均系首、鋌分鑄,挺為合模澆鑄,一次可鑄造多枚,鑄好後將挺插入鏃首尾端預留的銎中。

(以上資料參考了王學理著《秦俑專題研究》和石巖著《中國北方先秦時期青銅鏃研究》)

秦俑坑出土箭鏃圖示

以上數據只是測量過的部分箭鏃,不是全部,單看繪圖,很難明白鏃式,下面上幾張照片,以增加認識。

九邊關銅鋌三稜鏃

重點要觀察關部和首鋌接合部位,會發現此款秦俑三稜鏃的明顯特徵:九邊關、首鋌分鑄、銅鋌、鏃首呈流線型等。


正是這款九邊關銅鋌三稜鏃,鏃首和銅鋌分鑄後組合在一起的三稜鏃,也是秦俑坑中比例最大的箭鏃,收藏圈卻難得一見,見到的基本都是鐵鋌三稜,鐵鋌早已朽爛不存,六邊關居多,九邊關少數,即或有銅鋌三稜,也是一體鑄造的六邊關三稜鏃,稜面也沒有秦俑三稜精緻。筆者專注箭鏃收藏近20載,也只收集到2枚真正意義上的秦俑三稜九邊關銅鋌複合鏃。

通長分別為11.3釐米/15.6釐米,首長 2.7釐米/2.8釐米,關長均為 0.5釐米。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秦俑坑這多麼,其他地方卻顯見呢?相關學者經過研究,認為秦俑坑作為葬俗用的是銅鋌,在實戰中用的是鐵鋌,在山西高平秦趙長平之戰古戰場、陝西、內蒙等秦活動過的區域,發現的秦鏃也基本都是鐵鋌鏃。結合本人多年收藏經驗,個人比較贊同這種觀點。

二詔十斤權   上海博物館藏  樂藝會資料

下面再上一組銅鋌複合式三稜鏃,來自江西樟樹市,和秦俑坑秦鏃工藝相同,只是關部比較圓潤,關部稜角沒有秦俑鏃分明。通長17.2-29.2釐米,鏃首長2.8釐米,關長:0.3-0.35之間。

此種箭鏃全國其他地方顯有發現,從特徵分析,個人認為應是秦鏃,當是秦徵伐嶺南之地的留下的,大家可以探討。

最後上幾組戰漢三稜箭鏃供大家研究。

上圖為鐵鋌九邊關三稜鏃。

上圖均為銅首鐵鋌,其中左邊2枚為鐵鋌髹漆,其中左1為完整箭只,箭杆就是鐵的,表面髹有黑漆,整隻箭通長33.5釐米,這個長度,當為弩機用箭,其首長2.7釐米。左2也是鐵桿上直接髹朱紅色漆,通長30釐米,首長2.6釐米。

左3、4 、5式鐵鋌三稜鏃,在燕下都遺址多有出土。

上圖三稜鏃均為銅鋌一體鑄造,六邊關,通長在6.2-9.4釐米之間,關長多為0.6釐米,其中右2、3單面帶三角形凹槽。

上圖為大型三稜鐵鋌鏃,首長3.7-4.1釐米,關長:0.5-0.9釐米,重16.8-19.6克。

此類大型三稜鏃,數量相對較少,應為強弩所用。

上圖為特大型三稜銅鋌鏃,通長14.9釐米,首長6.4釐米,關長:1.2釐米,重55.12克,為目前所見最大三稜鏃。

和秦俑箭鏃對比

今天就討論到這裡,個人知識畢竟淺薄,不足之處一定很多,望各位師友給以寶貴意見,謝謝!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特別鳴謝古代箭簇研究公微號

樂藝會主題延伸閱讀

珍鏃齋:無法超越之——大美新幹商鏃

李夢龍/芥子《最後的騎士—記西藏古代武備》

金戈書劍錄:鑑真古兵器收藏選粹

從呂不韋戈到蠶紋蟬紋兵器:成都市博物館藏青銅鐵兵器

王華東:草原狩獵箭鏃趣談

悠雲鄉茶舍獒品居:《黑石城 . 珠子 . 物的呼吸》

開國內傳統冷兵器展覽先河:《紫電安邦—歷代武備文物特展》

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係:藏刀》

從獸面紋銅鉞到吳王夫差劍:河南博物院藏青銅之一

勾踐劍與夫差矛:王華東分享湖北省博青銅佳玉

《火取集:昭烈社糙物錄》武備編(1)小五義戚家刀

不戒:宋劍修復記

不戒:藏族土司佩刀

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係之:甲》

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係:具裝鎧》

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係之胄篇

不戒:《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係系列之:箭箙與長矛》

流星馬:冠絕天下的戰國青銅複合兵器

宿驥麟:歐洲小刀品鑑

草原淘友:我與鬼面布魯頭的緣分

老趙:草原上美麗的流星——布魯頭

敕勒青銅分享《瑰麗的草原青銅藝術—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吉泉齋賞藝:十六世紀西藏大成就者毗盧巴

沙場秋點兵,古歡齋撫劍而談

細雨江湖《菩提不是無情物:由一件鎖子甲的鑑定說起》

赤兔鬥烏騅,秦瓊追關公——劉向東的馬錢軍團(壹)

徐開宏古兵器系列:我的骨朵,與骨朵的傳說

大遼,大宋,大元—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樂藝會《內蒙古博物院北方及草原文物》壹

敕勒青銅分享《瑰麗的草原青銅藝術—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

小玉米分享:遼寧省博藏北方與草原文明

壯碩遒勁: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石雕欣賞

周倜博物館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古中山國篇》

網絡展覽新玩法,十一位藏友合力奉獻《大同博物館》

胡堅:《西遼花錢:充滿神秘未知的領域》

無極遊:中國絲綢博物館《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科技成果展》

老虎果果分享《冬宮賞珍:西域絲路篇》

樂藝會《內蒙古博物院北方及草原文物》壹

孟和套格套:《大遼浮屠:內蒙古地區遼代佛教寺廟遺產》

悠雲鄉茶舍獒品居:《黑石城 . 珠子 . 物的呼吸》

古格麗《馬背上的奢華:蒙古族首飾欣賞》

孟和套格套:《大遼浮屠:內蒙古地區遼代佛教寺廟遺產》

老虎果果分享《冬宮:北方遊牧青銅篇》

金鞍銀鞍逞奢豪:多家博物館北方遊牧民族馬鞍飾精彩奉獻

金鉤玉帶入夢來—中國古代帶鉤展

周倜分享:上博北方草原青銅牌飾兵器

如願意接受本微信號信息,可按右上角「樂藝會」訂閱。

更多精彩藝術生活鑑賞與創造見證與您分享。 

歡迎轉發。歡迎關注訂閱。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珍鏃齋:獨領風騷之——吳越箭鏃
    獨領風騷之——吳越箭鏃珍鏃齋愛歷史,愛收藏,今天談吳越箭鏃,我們先回放一個歷史典故
  • 雜誌精選|| 秦俑 「千人千面 」之謎
    作為一項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1974年3月在西安臨潼出土的秦兵馬俑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同時也帶來了眾多的疑問,雖然歷經多年的探索與研究,但神秘的秦俑身上仍留存了許多謎團,很多重要的疑問依舊沉浸在時間的迷霧中。畢竟這些「古代勇士」被製造的年代和我們相距得太遠太遠,遠到模糊了所有的視線,遠到沒有清晰的記憶可循。
  • 穿越生死戀之《古今大戰秦俑情》
    《古今大戰秦俑情》改編自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秦俑》,是由程小東執導,鞏俐、張藝謀、于榮光主演的古裝奇幻愛情電影。
  • 秦俑發現發掘真相史(插圖)
    更不要說他在秦俑工作中的學術性和技術性的誤導了。前後採訪秦俑的詩人、作家多不勝數,也有「專吃秦俑飯」的新聞記者,其中不少人是偏聽偏信、趨炎附勢的「跟風」之徒,憑著一枝筆、一張嘴在對社會作輿論誤導。可惜後來官樹的偶像,既成了「秦俑之父」,獨攬了話語權,成了孤家寡人。在大喊「為秦俑而生」的叫囂中,嶽南等人的正義之聲被壓低到「銷聲匿跡」。
  • 「三稜軍刺」真有傳說中的那麼恐怖嗎?
    「三稜軍刺」一次最多只能傷一人,充其量,它的殺傷力怎麼也比不上突擊步槍、重機槍等武器,怎麼可能被聯合國「另眼相看」?那麼,「三稜軍刺」這個傳聞中的「逆天殺器」到底是個怎麼樣的「神器」?讓我們先看看關於中國「三稜軍刺」的「江湖傳聞」。
  • 三稜文玩核桃真假辨別主要看這幾點
    三稜文玩核桃如何辨別真假?據小編了解假三稜主要有樹脂三稜,刀修三稜,膠粘三稜等。  當然了鐵核桃是比較容易出現三稜或多稜的,據說有個品種出產量很大,鐵核桃跟麻核桃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大家相對來說還是能分辨出來的,至少這些還都是原來的核桃,也算做真核桃的吧。
  • 「透過鏡頭,看到的不是秦俑,而是祖先」
    冬天嚴寒,俑坑裡文物密集,他衣著單薄下到坑裡,為了不威脅到文物安全,他從來沒穿過攝影背心,電池也是隨身攜帶,每一張照片,都是他用體溫與不滅的熱情凝結而成的用心之作。他在這神殿中穿梭,與千百尊秦俑對視,目光相觸的瞬間,一眼千年。出於尊敬,當地人都把兵馬俑稱之為「爺」。從鏡頭背後走到公眾面前,趙震總是不自覺地雙手合十,想像著眼前就是那千百尊形態各異的秦俑,而背後,則是撐起他底氣的「八百個爺」。
  • 我軍歷史上用了40年的三稜軍刺有多厲害,為何最後卻被淘汰了?
    三稜軍刺在我軍歷史上用了40年,這是一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利器,可以說是我軍一個時代的標誌。那麼,我軍歷史上用了40多年的三稜軍刺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何在九十年代就被淘汰了,是因為其殺傷力太大,被國際禁止,還是有其它的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 打敗尼泊爾軍刀,近身利器三稜軍刺到底有多厲害?
    從1939年於抗戰中誕生的八一式馬槍,再到韓戰前引進的的莫辛納甘式步槍,再到後來的56式步槍家族,哪裡有中國士兵的身影,哪裡就有三稜刺刀的存在。我軍研製的中國56式三稜軍刺更是中國現代軍工和中國古代兵器完美結合的巔峰之作。其刀身呈稜型,刀身呈稜型,三面血槽。刀身經過去光處理,刀身呈灰白色,不反光。我國的三稜軍刺,它直接安裝在槍上,可以摺疊收起但一般不拆下來使用。
  • 冷兵器番外篇之——幾種著名的弩箭
    其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牙齒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懸刀,其形然也;合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皆出其意,即指諸葛亮的創意、構思、設計,而由他人具體製作。作為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智慧化身,諸葛亮一生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故事,其中最有爭議的就是他的三大發明——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和八陣圖,傳說這把弩威力無比,殺傷力極大,瞬間能連發十箭。如此神奇的兵器真的在歷史上出現過嗎?
  • 《古今大戰秦俑情》的觀影感受
    於是,一段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發生了:曾因搭救秦始皇而被封官賜劍的蒙天放與應徵少女韓冬兒一見鍾情,偷嘗禁果,以欺君之罪被賜死。行刑前,冬兒暗將徐福煉就的長生不老金丹送入蒙天放口中,然後投入火海之中。蒙天放則被泥封為俑像,深埋地下,守衛秦始皇陵。作為一部較早的穿越類型電影,一雙絲鞋貫穿著前後兩段故事。「好精緻的鞋啊!/是絲的。/捨不得穿?/小時候家裡窮,沒鞋穿。
  • 「三稜軍刺」被世界禁用,是真的嗎?功能太單一,被我軍逐步淘汰
    說到這就延伸出一部影視劇了,李連杰的「中南海保鏢」,裡面就有一段關於「三稜刺」的酷炫表演;其實不光影視劇,現實中同樣對「三稜刺」有著狠辣的評價,尤其對越戰爭之後,坊間傳聞「解放軍的三稜刺會浸泡毒素」等;正是這個原因,「三稜刺」被說成是中國人製造的最狠毒武器;還不止這些,甚至有傳聞說「三稜刺」造成的傷口無法癒合,因此碰上的不是殘疾就是死亡。
  • 解放軍用了40年的三稜軍刺有多厲害?為何它讓敵人聞風喪膽?
    三稜軍刺並非是我國所獨有,早在二戰時期就有國家大量使用。只不過三稜刺刀有點明顯,缺點也同樣明顯,所以各國都逐漸放棄了使用,而我軍一直使用了40多年之久。三稜軍刺的三大優點首先,三稜軍刺因為其本身材質堅固,並且重量想比起普通刺刀要輕很多,所以在誕生初期備受各國軍方喜愛。
  • 最美的鞏俐留在了《古今大戰秦俑情》中,該片也深刻影響了張藝謀
    》;《賭俠Ⅱ之上海灘賭聖》劇照1991年的《賭俠Ⅱ之上海灘賭聖》;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在王晶的鏡頭裡,也模仿了《古今大戰秦俑情》裡的時空穿越的設置,讓現代的周星馳回到了舊上海。影片裡的鞏俐扮演了一對雙胞胎,正如她在《古今大戰秦俑情》中隔空扮演了兩個不同時空裡的女人一樣。
  • 想當年|《古今大戰秦俑情》:30年前的穿越故事
    何況,《古今大戰秦俑情》的問世,比《想見你》早了整整30年。只是,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大導演張藝謀,在回顧他的藝術生涯時,未必願意提及這部1990年公映的《古今大戰秦俑情》。理由很簡單,當時還算年輕氣盛的老謀子,很看不起商業電影,認為其藝術水準實在不敢恭維。張藝謀當然也有「狂」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