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蒜頭的每個小蒜瓣都由一層外皮包裹,這層外皮是由在進化過程中退化了的葉片(葉的變態器官)形成。正常生長情況下,在地下蒜頭(鱗莖)發育過程中,這層外皮僅僅隨著內部蒜瓣的膨大而膨大,而不進行伸長生長,但栽培管理不當時,會誘導或刺激其恢復其原始狀態,即按照葉片的形態進行伸長生長,導致在蒜苔周圍,或者外部葉片基部長出瘦弱的葉片,即形成二次生長即蒜農所說的「馬尾蒜」或「扎小辮」。
在這種情況下,內部的小蒜瓣生長受到嚴重抑制,最終養分積累不足,形成的蒜頭綿軟,蒜瓣小,失去商品價值。在筆者與寧安大蒜種植戶的中甚至有蒜農的大蒜二次生長比例佔到一半以上!損失嚴重栽培效益。
本文,就和蒜農朋友分析下這種狀況產生的原因與防治措施,希望為大蒜生長過程中減少這種生理異常的發生提供幫助。
一、根本原因是啥
1、二次低溫刺激
大蒜在地下形成蒜瓣,地上形成蒜苔是同步的,並且要經受低溫刺激(春化作用)以後才能形成,但是,如果生長過程中,已經完成低溫刺激的蒜苗,經歷了第二次低溫刺激(二次春化),那麼在第一次低溫刺激下已經開始發育的蒜瓣(地下磷莖),就會在這次低溫刺激下,喚醒包裹在小蒜瓣周圍已經退化為「蒜瓣外皮」的葉片的原始本能,開始長成葉片。
二次低溫造成的影響大小與土壤溼度有關,但土壤含水量達到80%以上時,產生這層外皮長成葉片的概率可提高2-3倍。一些在0-5攝氏度溫度條件下低溫儲藏的大蒜,也會在儲藏期間就經歷第一次低溫刺激完春化作用,如果在播種後,再遇到適宜適宜春化作用的環境條件,就會經歷第二次低溫刺激,從而為產生馬尾蒜埋下隱患。
2、營養失調
蒜瓣外面的這層蛻化了的外皮,是保持包裹蒜瓣的正常狀態還是長成葉片,受激素的含量水平控制。在促進營養生長的激素(赤黴素等),與抑制生長的激素類物質的含量比例(脫落酸類激素),保持正常水平的時候,這層外皮的伸長就會受到抑制,不會伸長長成葉片,但是當促進營養生長的激素含量偏高時,「沉默的蒜皮」就會獲得甦醒的力量,發生二次生長,成為令蒜農嫌棄的馬尾蒜。
以上從大蒜生長發育的生理層面上探討了馬尾蒜產生的根本原因,那麼,在生產過程中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兩種生理異常的產生呢?我們接著來看。
二、哪些栽培會誘發產生馬尾蒜
1、品種原因
品種是造成馬尾的主要內因,不同的品種產生馬尾辮的特點不一樣,栽培面積較廣的阿城白蒜、太倉白蒜、徐州白蒜等品種出現馬尾的位置以蒜薹周圍為主,即內層二次生長;而山西紫皮、蒼山大蒜等品種除了內層性型二次生長外,還常從外部葉鞘內部長出馬尾,即外部生長。
品種方面總體規律是,遺傳性狀穩定的品種,如新會火蒜等品種,產生馬尾蒜的機率小;而低溫敏感型的品種如二水早、金堂早蒜容易產生二次抽薹。
大蒜的發芽和二次生長不是一回事
2、栽培期不當
秋播過早的大蒜,在越冬前生長量大,在次年開春後容易發生早衰,導致生長異常,會造成馬尾蒜比例增大;同時秋播過早,在當年經歷第一次低溫刺激後(即春化作用,0-5攝氏度維持30天左右,低溫敏感性十天左右即可完成),完成形成地下蒜瓣(鱗莖)所需要的低溫刺激,但是,在第二年初春如果再經歷相應時長的低溫刺激,就會形成二次春化,從而沉睡的蒜皮在低溫「誘惑」下,生長成葉片的原始潛能被激活,形成馬尾辮。
春播品種在播下去之後,如果栽培品種為低溫敏感型,在遇到二次低溫刺激,即「倒春寒」後,也會誘發產生馬尾辮,而在遇到不合理的水肥管理的時候,比例會進一步增大。
覆膜栽培可以延長大蒜生育期,增產效果已經本生產驗證,但是覆膜時生長期提前,白天溫度高,而夜晚低溫時與空氣溫度有幾乎持平(覆膜夜晚對低溫僅比外界氣溫高1-2攝氏度),較大的晝夜溫差同樣會增加馬尾蒜產生比例。
3、水、肥管理不當
馬尾的產生是營養生長過旺的一種表現,即促進細胞伸長和分裂的激素(赤黴素等)含量超過正常水平。在生產中,導致導致這類激素含量水平高,繼而營養生長過旺的栽培原因,包括氮肥施用量過多,給水量過大。適宜含量的磷鉀肥可以抑制含氮量高以及給水過大造成的營養生長過旺,但偏施氮肥,磷鉀不足,就會提升馬尾產生的比例。
三、栽培中的解決辦法
1、選擇適宜品種
在生產中蒜農關注的重點,往往是蒜瓣的大小、蒜頭的大小等這些產量指標,對蒜種低溫是否敏感、品種遺傳性狀是否穩定等內在生理特徵缺乏關注,導致馬尾蒜大比例發生。
在選擇品種上最好是選擇脫毒,或者通過氣生鱗莖復壯的種蒜,這些品種能充分保持品種自身的遺傳穩定性;其次,在常規收穫的大蒜中選種時,要挑選飽滿個頭大、完整無損傷(種蒜傷殘也會刺激發生二次生長)的大蒜留種,目的在於儘可能的提高種蒜的質量,降低發生生理異常產生馬尾蒜的機率。
同時在選擇確定品種時,要對品種的對低溫的敏感度,對光照長度的要求等做到充分了解,並結合本地溫度、光照特點來決定是否適合栽培。
2、適時播種
秋播大蒜的時間在中部地區一般為白露末秋分初,但是各地因地理緯度差異有所不同,但最適宜播種的日平均氣溫為20-22攝氏度;春播大蒜有「種蒜不出九出九長獨頭」的說法,同樣,也因地理緯度有所差異,可參考的溫度指標為氣溫穩定在-5攝氏度以上,或土壤表層白天化凍,晚上上凍時「頂凌」栽培。
3、加強水肥管理
大蒜在「退母」之前,在定植水和底肥的保障下,不需要再澆水施肥,否則土壤溼度過大和營養供給過於充分(尤其是偏施氮肥),會造成秧苗貪長,增大產生馬尾蒜的機率,如果在遇到二次低溫刺激,馬尾蒜的比例就會進一步增大。
土壤含水量與馬尾蒜產生數量成正比,相對持水量80%以上時,明顯增加,相對持水量50%以下時,沒有馬尾蒜產生,但會大大降低蒜頭產量和品質。在整個生育期,土壤相對持水量以70-80%為宜。
對覆膜栽培的大蒜,要減少土壤灌溉次數,追肥要氮磷鉀配施,給水和施肥的原則都要遵循「薄肥勤施」。
結語
大蒜品種種類繁多,且地方性較強,在引種大蒜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大蒜的品種和栽培特性,是避免產生「馬尾蒜」的基本前提,而適時播種並加強溫度和水肥管理,是避免產生馬尾蒜的重要栽培保障。寧安地區的蒜農經驗介紹,對一些綜合形狀優良,但馬尾蒜產生比例高的品種,可以通過適當密植,創造一個營養競爭的環境,可以有效降低馬尾蒜產生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