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雷州市網」免費訂閱雷州新聞、美食、雷劇、雷州話電影、同城交友、吃喝玩樂!
白切狗是粵西最受歡迎的美食,到雷州不嘗嘗白切狗,那就是枉走一遭了!狗肉又叫「香肉」或「地羊」,民間有「天上的飛禽,香不過鵪鶉;地上的走獸,香不過狗肉」之說。民間還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的諺語。狗肉聞起來氣味醇厚,芳香四溢。
白切狗是廣東雷州地區一道食物,當地人愛吃狗肉,而其吃法卻很特別,喜歡白切。把狗宰殺後煮熟,放在砧板上斫碎來吃,鄉裡人稱「白斬狗」,亦稱白切狗,而且雷州人對白切狗而言,已是不拘時節,一年四季皆食。
三伏暑天吃夏至狗,以熱壓熱;三九寒天食冬令狗,驅寒進補。
夏至狗
雖然狗肉護旺無護衰,但夏至日例外,夏至狗最補。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又云: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 ,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
冬令狗
寒冷的冬天是吃狗肉的好時節。狗肉是冬令進補的佳品,其營養價值很高,狗肉蛋白質含量與牛肉、豬肉媲美,且含有鉀、鈣、磷、鈉及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因此有人說:「將錢買狗吃好過買被蓋「。
為什麼敬狗又食狗?到過雷州的人可能會百思不得其解。
當地人上千年來一邊敬拜狗,卻大啖狗肉。
一方面敬狗,雷州半島農村,幾乎村村都是石狗,有的一村一條,有的一村多至一二十條,置於村口,樹下、巷口、祠堂、門前、天井,更有的置於居民窗戶頂部飄板之上的,隨處可見。雷州人認為石狗能鎮魔驅妖、祛邪消災,能司風雨、賜財福、添丁壽、主功名、主正義等等。因此,雷州人有給小孩取名"暱狗"、"狗仔"、"狗生"、"狗保",並讓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類似馬甲)的習俗。雷州半島村民,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加以拜奉。
而另一方面吃狗,有個說法是狗血汙穢,鬼怪染上狗血,永世不得翻身,所以敬而遠之,石狗也因而有驅邪作用。至於實際上的狗,百姓卻不奉為神靈,而是殺而咦之,毫無禁忌,雷州半島還因而出現了一種特別的菜式——「白切狗」。如今雷州市最流行的菜式便是狗肉的各種吃法。在冬天,狗肉火鍋更風靡大街小巷,街頭大大小小的食肆幾乎無一例外地經營狗肉生意。
為何在這個地方,敬狗和吃狗兩種背道而馳的現象同時發生?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時代繁衍生息中遺留下的寶貴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創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間,石狗被視為「四舊」而遭劫,許多石狗被砸毀,棄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沒泥沙、河渠,難覓其蹤。在歲月的流逝中,在村莊的變遷中,很多的石狗都已被遺棄在荒野上,昔日的圖騰,只能在荒野上悲哀。而當這些守護的圖騰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的時候,真實的狗便上了人們的餐桌,狗成為了這些部落人們的美食,享譽全國。
雷州人的祖先原屬於黎族,唐宋以後,又有瑤族、苗族和壯族等少數民族遷入。他們大多來自福建,途經粵東而至雷州定居。雷州倖存的大量石狗與遷居的少數民族圖騰崇拜有關,比如瑤族歷來就有敬重狗的風俗。後來隨著大量漢族人口的遷入和佛教的傳播,打破了石狗一神獨尊的局面,在不以狗為神的人群中,引入了吃狗的習俗。由於民族交融和觀念的衝突,雷州出現了尊狗和吃狗相悖的兩種獨特民風。
一方面崇拜狗,在鄉野、村頭巷口、門前塘邊,到處都有石狗蹲立。石狗被作為保護神,闢邪避災,受香拜祭,從而形成了雷州石狗文化。
另一方面喜歡吃狗肉,雷州以白切狗最為出名,狗肉的各種吃法也形成了一種飲食文化,從城區到鄉鎮,以致街頭巷尾,經營狗肉的檔口比比皆是。
四季飄香的白切狗
白切狗並不是白切後就吃。雷州人吃狗,還很講究調味。狗肉攤檔備有用生抽、醬油、生粉、糖、醋、辣椒等配料製成的調味品,免費供應顧客。
製作狗肉會挑選嫩狗,去淨毛及內臟,成條放大鍋中煮熟撈起,根據需要多少而斬食,斬食回去後,或煎、或炒、或加陳皮、八角等配料燉狗,隨心所欲。
狗肉雖有補,但在舊時,雷州地方狗肉不能上筵席。如今,狗肉卻登上了大雅之堂,不少酒樓賓館經營狗肉生意。如「芋頭狗」、「藥材燉狗」、「火鍋狗肉」等名牌菜式,不但當地人喜歡吃,更有不少外省人甚至外國商人也慕名品嘗雷州白切狗。
來源:湛江吃喝玩樂
大家一邊敬狗又食狗
身為雷州人
你又怎麼看呢?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