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石狗是流行於雷州半島的一種民間雕刻藝術。雷州古屬駱越之地,駱越族的「盤瓠蠻」部落曾聚居於此,他們自稱為狗的後人,素有崇狗拜狗的習俗。
雷州石狗雕刻正是相傳起源於古百越族的狗圖騰崇拜和雷州半島關於狗耳呈祥、雷祖誕生的民間傳說。
唐初興建的雷祖祠、宋代夏江天后宮及元代六祖堂前所存石狗,均見證了雷州石狗雕刻的久遠歷史。
形象 · 千奇百趣
雷州石狗以當地的玄武巖石(俗稱青石)為材料,用錘、鑿、琢等較為簡單的工具雕刻而成,雖形態各異,寓意不同,通稱石狗。
其作為當地民間信仰崇拜的特殊載體,在歷史發展中逐漸被尊奉為神,從呈祥報喜到祈雨送子、驅邪鎮魔、守境護民、迎送禮儀等,賦以多種神的職能,集多神於一體,石狗雕刻也隨之施展不同技法,呈現出相貌、姿勢、神態、軀體、飾紋等各具特色的形象造型。
禮儀神類石狗咧著嘴巴,笑容可掬,表情和藹,端莊斯文,取蹲坐式,屬文相造型;守護神類石狗頭朝前方,表情威嚴,身飾雲雷紋,腳踩八卦圖或雷鼓、法網、仙鏡等驅邪器物,取雄立式,狀如撲擊,屬武相造型;祈雨、送子等福神類石狗,頭向青天,平方臉,身飾吉祥如意紋,有的刻有碩大生殖器,取似坐似立式,屬文武相造型。
雷州石狗還有人面狗身的狗神人化和獅形等造型,構思奇特,多姿多彩。
雕刻早期手法簡單,造型只有軀體輪廓而沒有五官四肢的細部刻畫,較為抽象。經漫長的傳承演變,已有多類型、多系列、多變化的石狗造型,風格誇張粗獷而又典雅雍容,成為民間燒香敬茶、披紅掛彩、崇奉祭祀的偶像。
寓意 · 吉祥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雷州人每每遵照傳統習俗,在門口、村口、路口、水口、廟前、墓前立以石狗,逢年過節或遇紅白喜事時供奉敬事。這種石狗寄託著人們祈福迎祥的美好意願,甚至還有「契石狗為父」的神聖意義。
以雷州石狗雕刻及相關習俗構成的「石狗文化」是漢、越文化融合的產物,以雷州市為中心在環北部灣地區形成了一個「石狗文化圈」。
雷州石狗雕刻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如今仍遺存一萬多尊,星羅棋布於雷州半島城鄉的土地上,被喻為「地上兵馬俑」,成為嶺南一道神奇的文化景觀,其罕見性、獨特性和原生態,在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和雕刻藝術等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而寶貴的價值。
雷州石狗已於2008年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