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愛恨分明,有仇必報,有恩必還。他在帶著心愛的海黛乘船遠去之後,留給馬西米蘭的信中提到了這樣一句話,讓人久久無法平靜,
「這個世界上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有的只是一種境況和另一種境況的比較,如此而已。
只有體驗過極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嘗到極度的幸福。只有下過死的決心的人,才會知道活著有多好。」
復仇的外衣下是善與惡的對抗
其實,愛德蒙從一開始想要的從來不是真正的復仇,而是意圖想要追回他曾經擁有的青春和生活,他的內心有一把衡量善惡的標尺。但是在他發現自己的未婚妻變成別人的妻子,自己的父親死於餓死的時候,他內心的惡開始布滿荊棘,禁錮了原本的正直與善良,這才讓他的復仇看起來大快人心。
無論是被迫丟棄原來的身份也好,還是回憶起曾經遭受過的苦難經歷也好,愛德蒙想要的從來不是真正的復仇,而是意圖追回他曾經擁有過的青春和生活。
這種追回才是他想要復仇的契機,不幸的是愛德蒙一開始被仇恨蒙蔽了雙眼,遮住了他內心的善,而神父送給他的意外財富成為他內心衡量善惡的標尺,就這樣愛德蒙在復仇時把自己當作了上帝的化身。
另一方面,小說中也有代表善的人物,老船主莫雷爾夫家族冒著政治風險多次營救被捕的愛德蒙,在愛德蒙不幸入獄後仍接濟愛德蒙貧病相交的老父親,即使自身難保,也冒險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這份奉獻的友愛精神是書中揚善的主要部分。
不忘初心,不被復仇蒙蔽雙眼
愛德蒙用金錢換取權力,用權力進行復仇本身無可厚非,但在這條通向地獄的路上,稍有差池便一步踏錯。基督山伯爵所謂的正義,很有可能陷入罪惡的境地。
幸運的是,基督山的身上還留存著一絲寶貴的善,正是這份善讓他對維爾福的不幸感同身受,也是這份善讓他意識到仇恨帶來的唯有痛苦。愛德蒙的內心對復仇產生了自我懷疑,這也是小說後半部分主要講述的一點。
的確,他的生命確實有一段樂章被桎梏在陰森的監獄,而那個仇人娶了他的妻子,搶了他的船隻,餓死了他的父親,屠戮了他的美好生活……他如此在意自己的失去,卻從未想過自己得到了什麼。
那些失去的再也不能回來,而得到的卻能夠成為永恆的希望。最後,愛德蒙選擇原諒唐格拉爾的罪惡,這不僅是放下仇恨得到救贖,更是放下了對自身的枷鎖,從而洗淨鉛華,回歸到真正的身份。
只要等待,就會有希望
最終,愛德蒙沒有一直將復仇進行到底,而是選擇了寬恕,寬恕了別人,也寬恕了自己。
愛德蒙走的時候給馬克西米利安留了一封信,上面寫到:直到天主垂允為人類揭示未來圖景的那一天到來之前,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五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
我想,這正是作者大仲馬想要告訴讀者的:
無論生活多難,請永遠懷抱希望。即使浮華無限,請牢固守住本心。遭遇不公,能竭力保護自己,卻不困於其中,而是適時放下。「活下去,終究有一天,你會快樂,會讚美生活」 。
《基督山伯爵》從出版至今,已經將近180年,但它的生命力毫不衰減,它在江湖上的地位,也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撼動!
《活著》的作者餘華這樣評價這本書:「我是二十來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它,當時我不吃不喝不睡,幾乎是瘋狂地讀完了這部巨著,然後大病初癒似的有氣無力了一個月。」
就連《肖申克的救贖》《琅琊榜》等影視作品,都有他的影子。
如果你沒有看過大仲馬的書,那我推薦你一定要看一看這本《基督山伯爵》,僅需79元兩冊,不過是一頓飯的價格,卻可以讓我們看到愛德蒙一生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