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兒女》中的「江湖」到底是個啥子?

2021-02-21 法律讀庫


提示:本文有輕微劇透,如有不適,看看圖片,順便點個讚,謝謝。


對於賈樟柯導演的電影,我們並不陌生,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山河故人》,表達了一個永恆的主題,就是山河依舊,故人不再。

故鄉山西是賈樟柯在電影中的永恆精神家園,《江湖兒女》不例外。故事發端於山西一個偏遠凋敝的煤礦小鎮,男主角廖凡飾演的斌哥是當地的「地頭蛇」,開麻將館、迪廳,風光一時,女主角趙濤飾演的巧巧是斌哥的女朋友。在一場街頭鬥毆中,眼看斌哥遇襲,幾乎喪命,巧巧掏出他公文包中的自製手槍,朝天鳴槍。鬥毆被制止,巧巧卻因「非法持有槍枝」被判入獄五年,始終不願供出斌哥才是真正的槍枝持有者。兩人就此分開。出獄後,巧巧尋找斌哥,想重新開始,然而一切都變了。

與《山河故人》的敘述方式類似,都是三段式的拍攝方式,周詳教授曾經在《看啦,這個背著公義大刀逆行的浪子——評電影《山河故人》》就隊「扛刀浪子」的形象做了詳細的分析,「看啦,這個人,一個背著公義大刀逆行的浪子。賈樟柯導演用不斷重複的這個特寫鏡頭提醒觀眾注意:那個人,其實就是故人,就是每個中國人,就是我們自己。「扛刀浪子」的故人形象,象徵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與靈魂的某種荒原狀態、放逐狀態、無根狀態。」其實《江湖兒女》中不止一次也出現了關公的形象。

第一次是借錢糾紛時候請出來的「二爺」

第二次是巧巧給「關二爺」上香

第三次是大學生新設立公司的「關公」

如果說《山河故人》從頭到尾描繪的是「扛刀浪子」的形象,探討什麼是公義?什麼是故鄉,那麼,我們從這部電影中能看到的、需要思考的就是什麼是江湖。

我記得很清楚在我大學本科的時候,法社會學老師曾經問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潛規則」如何翻譯?其實我們知道著名作家吳思曾經寫過一本書,就是《潛規則》,只是後來潛規則這個詞異化了。當初我的回答是Real law,意思很明確,雖然是潛規則,可能是真正起作用的規則。 後來老師說了個比較恰當的翻譯是unwritten law,然而真正的難題在後面,如何翻譯我們常常說的「江湖」?(有意思的是電影外文名:Ash Is Purest White 我也沒懂啥意思)

老師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恰當的答案,但是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自己心裡,平時和別人扯淡聊天,問:「啥子是個江湖」,答:「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這句話電影臺詞也出現過)

回到電影中,電影中三次提到江湖的對話,第一次是斌哥和巧巧說:咱們是江湖上的人,巧巧回答:「沒有江湖,哪有什麼江湖」 第二次是巧巧出獄後找大學生,大學生告訴她現在都企業化,巧巧問:企業化了,還有江湖嗎?最後一次是,巧巧收留斌哥之後,斌哥不理解為什麼收留他,於是巧巧對斌哥說:江湖上不就是講個義字,你不是江湖上的人,你不懂。

斌哥從認為自己是江湖上的人,到後來不是江湖上的人,和巧巧理解的江湖其實有所不同的。一個講究情義,另一個是義氣。

其實在我看來,「江湖」有三重意義上的概念

一是文化上面,文化是個筐,啥東西都可以往裡面裝,我們從小到大,

一般傳統理解的江湖,就如同電影裡描述的一樣,幫派,兄弟,江湖義氣等這種意義加以理解,其實電影《老炮兒》也有點類似,包括《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大院子弟吧,比如電影中的一幫人,其實很散。比如一開頭,斌哥處理借錢的事情說了句:「都是兄弟,不能讓外人看笑話」「你辦事,我放心」等等都是說的是江湖,以兄弟相稱,還有就是金庸武俠裡描述的江湖武林,這個對我們的影響更為深遠。

二是心理意義上,人在江湖漂啊,哪能不挨刀啊,所以人需要江湖來 依附,而自己也被江湖所需要。其實我們經常電視劇裡經常有人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上人送外號:「玉面小飛龍」等等啦。其實,我更覺得人在江湖,其實更多的是「心不由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現在呢我們被集體需要,被商業需要,被產品化。處於「差序格局」裡的我們是不是要朋友圈拉個票啦,點個讚啦,平時喝酒擼串啦,雖然沒有電影中來的那麼直接,喝的是五湖四海。因為我認識他,我們是一個圈子裡,我在被人需要,所以我要加入,從而形成一個江湖。

第三個意義是哲學上,電影臺詞出現一句「我們都是宇宙的囚徒」,不知道這句話來自導演特地加進去的的還是原來劇本就有,我覺得很有哲學意味。小地方,小組織有江湖,大宇宙也有江湖,不知道對不對,反正大概到道的層面吧,如果按照法律人講邏輯(zhuang 13)的個性,我覺得南方周末關於賈樟柯的一篇報導標題就很適合來揭示江湖的定義:「不管哪個時代,江湖一定意味著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危機四伏的社會環境。兒女是指那種有人情意義的,包括兄弟之情、男女之情,可以出生入死的情感。被江湖代表的生存環境、人際關係和兒女所代表的熾熱情感,這樣的一個聚合。」(專訪賈樟柯:硬漢江湖,有情義的卻是女人?)當然更官方一點的說法「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電影結束是一副孤獨落寞女人的背影,和《山河故人》如出一轍。

文章雜七雜八扯了那麼多,草草寫就,感謝看官,最後用北島一首著名的一字詩當作結尾。

《生活》

北島

網。

《江湖兒女》預告片

相關焦點

  • 樹洞電臺:江湖兒女
    賈樟柯導演不經意間構造出了多個平行宇宙,從似曾相識的迪斯科舞廳,到三峽工程中的奉節,從《任逍遙》中的巧巧和斌斌到《江湖兒女》中的巧巧與斌哥,這其中許許多多的相似縱然只是賈導自己認為的「無意為之」,卻給人一種身處平行宇宙的感覺,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名字,卻是不一樣的經歷不一樣的情感。江湖,既是身處的時代與社會,也是每個人的生活與經歷。
  • 《江湖兒女》裡面的江湖到底是什麼?
    賈樟柯新作品《江湖兒女》正在熱播中,截止今日票房5254萬,豆瓣評分7.8分,對於國產電影來說,這個評分不算太低,但是這樣的票房比起同分的其他電影卻顯得很低,這部電影已經是賈樟柯目前為止票房最高的電影了,2015年的《山河故人》票房不過三千多萬,賈樟柯說《江湖兒女》的票房已經高出他的預期,是電影市場擴寬了,還是喜歡「賈樟柯式"電影的人變多了呢?
  • 反英雄的《江湖兒女》
    《江湖兒女》結尾監視器的定格鏡頭,就是詩裡的這種情緒,塵世如潮,江湖不再。看完電影,走出影院,外面下開了淅淅瀝瀝的雨,如裂縫爬上破碎的碗,在街道上織成一片網。電影中巧巧在奉節見到郭斌時的雨也是這樣,細細密密,不辨牛馬。江湖上的世界,總該來點雨,才宜走入霏霏,才宜刀劍入鞘。
  • 《江湖兒女》:江湖無存 兒女何處歸?
    從「彩蛋」的角度出發,我們能發現《江湖兒女》中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點,廖凡飾演的斌斌,和趙濤飾演的巧巧,這兩個名字都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三峽好人》裡均已出現過。兩人在片中去到的重慶奉節,也是《三峽好人》中的故事發生地。此外,《江湖兒女》中還有《站臺》裡出現的山西街頭表演藝人,巧巧在新疆看到了《三峽好人》裡的飛碟,調解內部矛盾時也請出《山河故人》中出現的關公像。
  • 馮小剛到底在《江湖兒女》中演了什麼,為何他才是該片的點睛人物
    而馮小剛沒有出鏡,對於電影《江湖兒女》本身的內容與情感價值而言,是非常大的遺憾。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賈樟柯導演的《江湖兒女》實在帶著山西老炮兒的味道。廖凡操持一口正宗的山西話出現在影片當中,承擔了山西大同一定時間段內的社會大哥的形象。而馮小剛也主演過管虎導演的《老炮兒》。《江湖兒女》壓軸這場戲,有點老炮兒見老炮兒的意思。
  • 「武俠劇」真的攪不動江湖了?
    筆者統計了2018年以來國內上線的武俠劇,發現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武俠劇似乎都攪不動如今的江湖了。 從數量上來看,這幾年武俠劇整體數量肉眼可見地減少,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新上線的各種武俠劇不過20部左右,平均每年新播出的武俠劇超不過10部,在每年新播劇集將近300部的市場上,武俠劇佔比不超過5%,這樣的體量很難讓觀眾不忽視。
  • 賈樟柯《江湖兒女》:五湖四海,情深義重,你我皆為「江湖兒女」
    《江湖兒女》中,有江湖,亦有兒女。從2001年至2018年,時空變換中,江湖與兒女都在變化,但他們之間始終有一條紐帶在聯結,那便是&34;。《江湖兒女》中的客串也是同樣,導演們用實際詮釋電影江湖的情義,而且更多是一個&34;。
  • 《江湖兒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從處女作《小武》(1998)到新作《江湖兒女》,賈科長的鏡頭都在聚焦邊緣人。來自小縣城的大導演,有著濃鬱的「江湖」情結。《小武》通過一個社會最底層最被人鄙視的小偷來捕捉時代的脈搏,鳳頭、豬肚、豹尾讓人目不暇接,代表了新時期中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兒時好友、暴發戶小勇不想在婚禮上看到小武,甚至都沒邀請他。
  • 這是我看過的最「江湖」的電影!看懂便是江湖中人(影評)
    【前語】:從《山河故人》到《江湖兒女》,三年時間,賈樟柯的時代情懷和江湖情結再次噴薄而發。也許這就是「江湖」?「英雄遲暮、美人白頭」,江湖總是這般殘忍。還是在大同,還是那間麻將館,還是那些小弟,只是江湖不再,榮光也不再。夢裡依稀,斯人已去。斌斌已不是十年或十五年前的斌哥,他連自己脫件衣服都力不從心。還是在他那個大同,他也不再虎踞龍盤、叱詫風雲。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電影《江湖兒女》
    江湖看中的是義氣,閒來無事看了一下賈樟柯的《江湖兒女》,聽一口地道的山西大同話,心裡非常親切。
  • 江湖上的人性,淺析《江湖兒女》中巧巧的人物形象
    張學良曾說「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有賈樟柯導演的電影《江湖兒女》展現了陳金庸以外的另一個江湖,它講述的是一個在江湖混的很好的郭斌,遭到對手的圍毆,女朋友為救他,在街頭開槍被判刑,在出獄後被郭斌拋棄而踏上江湖的故事,一個跨越17年的故事。
  • 電影|《江湖兒女》:賈樟柯的這場江湖盛宴
    影片中出現了太多的時代符號——復古迪廳、關公像、麻將館到直播、手機導航、微信,映襯了時代變遷下斌哥和巧巧的情感由模糊到清晰到唏噓不已的過程。「拿槍的人命都很短,江湖上的人註定一生漂泊。」 或許從廖凡教趙濤用槍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兩人的結局,17年滄海桑田風光不再的斌哥,17年苦苦等待換來「走了」二字的巧巧,無不讓人唏噓感慨。這江湖,的確沒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 「武俠劇」真的攪不動江湖了?丨鮮見
    千禧年第一個十年,內陸武俠劇風起雲湧,《笑傲江湖》《武林外史》《少年張三丰》《風雲雄霸天下》《蕭十一郎》《倚天屠龍記》(吳啟華、蘇有朋兩個版本)……隨便一部都是當年的爆款。那個時候武俠劇基本改編自金古梁溫(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四大天王」的知名IP,這幾年經典大IP改編數量急劇減少,只有2018年的《飄香劍雨》《新笑傲江湖》、2019年的《倚天屠龍記》和2020年的《絕代雙驕》,其他武俠劇基本都改編自2000年之後誕生的網文IP,而且中小體量IP佔比超過半數。單從原著IP知名度來看,武俠劇IP影響力整體下滑,與上個世紀的經典之作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 「江湖」路遠,「兒女」情長
    他一如既往地講述著時代浪潮中歷經坎坷的愛情故事,但《江湖兒女》無疑有著更加龐大的世界觀,融入了更多對那個年代中國發展現狀的思考。四大看點1.「一場狂暴的愛情「《江湖兒女》是一部犯罪愛情片,賈樟柯在文章《江湖兒女:我在等待另一個自我》中將其描述為「一場狂暴的愛情」。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巧巧和斌哥超越時間和地點,在無情的時代變遷中沉浮的愛情故事。
  • 《江湖兒女》熱度不減 血性江湖呈現傳奇愛情
    《江湖兒女》海報由賈樟柯執導,趙濤、廖凡主演的電影《江湖兒女》勢頭迅猛,上映一周時間,票房便已達到6000萬,更是刷新賈樟柯電影票房新紀錄!「傳奇的江湖,傳奇的愛情!」「一部佳作,會來二刷!」《江湖兒女》講述了女主角巧巧與斌哥長達17年的愛情故事,影片自5月份在坎城電影節首映之後,獲得國內外媒體無數好評。法國《世界報》稱《江湖兒女》為真正的藝術佳作;《國際銀幕》認為《江湖兒女》堪比狄更斯小說;英國電影月刊《視與聽》力贊:「《江湖兒女》是當代電影中成就最高的大師傑作!」層出不窮的好評使得國內觀眾翹首以盼。
  • 看電影《江湖兒女》
    看電影《江湖兒女》文/冬天的綠葉去影院看電影,對於我來說,不知道是幾年前的事了。
  • 《江湖兒女》江湖二字表義,兒女二字透情
    江湖情義,兒女情長。電影《江湖兒女》講的是巧巧與斌哥跨越17年的情義故事,反映了本世紀初以來山西大同風雲激蕩的街頭江湖生活。電影2018年9月上映,巧合的是,當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啟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 江湖兒女觀後感
    昨天充值看了賈樟柯導演拍攝的《江湖兒女》。故事的錨點是2001年,主人翁是黑老大和他的女人。在一次街頭鬥毆中,黑老大斌哥的女人巧巧為了救下他,朝天開了兩槍,被判入獄五年。出來以後,巧巧到處尋找斌哥,沒想到斌哥變心了。賈樟柯導演不是我喜歡的那一類。
  • 電影《江湖兒女》的原型-影評
    (二)我的母親《江湖兒女》這部電影可謂是對像巧巧這樣剛強的女性的傳記了。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幾度想起母親年輕時候的樣子。父親與母親結婚的時候家徒四壁,父親又在外面修鐵路,逢年過節才能在家裡呆幾天。兩個人之間的交流就如同電影中斌哥和巧巧一樣,說不上有多親近,也不能說不親近。以前,母親在父親的庇護下生活。
  • 《江湖兒女》不是懷舊,是活在當下
    『江湖』意味著動蕩、激烈、危機四伏的社會,也意味著複雜的人際關係;『兒女』意味著有情有義的男男女女。」《江湖兒女》的故事從山西大同開始,斌哥(廖凡 飾)在當地是呼風喚雨的大佬,野心勃勃;他的女友巧巧期盼的則是安穩的日常生活。一次街頭火併中,巧巧為保護斌哥而開槍。隨後被捕入獄,五年後巧巧出獄去到南方尋找斌哥,想要為兩人的關係討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