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舜欽說他是「諂媚權相」,一首離別詞,柔腸百轉情難掩

2021-01-09 書友文心

一陰雨連綿的天氣,教習賈玉蘭與大臣夏竦溫柔繾綣,不舍離去。奈何幽會終有時,戀戀之下,賈教習獨坐馬車離去,車行街巷,想起往事前情,不覺身形落寞,黯然神傷。對於此類私情,長久地待在愛人身邊並不可能,想要離開又感到情意纏綿,難以離去,正所謂「久留非可意,欲去猶繾綣」,望著簾外潺潺滴落的雨水,仿佛淚水滴落在心裡,不覺地吟唱出情郎夏竦的一首詞《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

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

宋代:夏竦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徵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一曲詞被唱得委曲婉轉,別有幽思。唱者有情,聽者有心。車行之處,正被聚宴的韓琦、富弼等人聽見,富弼嘆道:

我多年前,聽這《鷓鴣天》,大為驚豔。這「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寧醉不醒,不敢看著情人走遠,離去,無可奈何乃至自欺欺人,真真是柔腸百轉。把不忍別離,寫到了骨子裡去。

文彥博也說:「那夏竦確實有才,少年時的詩詞賦呢,多有精品。尤其是寫無奈別情的,頗為動人心腸。」

蘇舜欽又接著說:「可惜啊,我終於入朝為官,一見其人,竟是個諂媚權相,斂財好色的胖子。」

言語之下,不難看出夏竦多有才學,然人品之下卻難以讓人恭敬。

當我們參閱歷史時,不難發現夏竦與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一樣,自幼已經展現出了過人天賦。他4歲時開始讀書,年少時就很有才華,出類拔萃,超邁不群,寫詩作賦,聰慧敏捷。《宋史》中曾評價他「資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由此可知,歷史上的夏竦儼然也可稱為上曉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這樣一位有文武全才的人物,在政事、文學上都頗有建樹,也算得上是一代名臣、學士。他任職期間,慧眼識珠,挖掘人才,也曾提拔過範仲淹、宋庠、宋祁等多位仁宗朝的重臣。他為官數十載,政績頗豐,能從一個地方小吏升至宰輔之臣,主要還是依靠自身的能力。然一說及其人品,正如《清平樂》中所呈現出來的一樣:私生活不甚檢點,一生風流,喜歡沾花惹草,蓄養了許多樂妓,更是利用職務之便搜刮錢財,謀取私利。除此之外,他為人貪婪奸猾,構陷名臣歐陽修、富弼、石介等「慶曆新政」改革派,深為當時士人所恥,個人形象自是與範仲淹一派義正言辭的士大夫相差甚遠。

我們說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很難用好與壞清晰地界定,若相較於那些大奸大惡之人來說,夏竦一生的功績和才華同他這些瑕疵相比,自然可以說是瑕不掩瑜。或許正因為他名聲受損,故而其諡號由「文正」而改為「文莊」。

這首《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一詞,看似寫男女情思,其實是詞人在經歷戰亂之後,觸目所及,民怨載道,他深感百姓離別愁緒,故而作詞來抒發內心對戰亂給黎民百姓造成分別離散的不滿之情。只是在《清平樂》中此情此景由賈教習唱出卻特別應情應景。

詞的上闋,起首一句「鎮日無心掃黛眉」,愛人即將離去,女子滿懷愁緒,無精打採,更無心描眉梳妝打扮,可見心情實在糟糕透了。女子滿面愁容地看著心上人,為他打點行裝。顯然這次離別對於他們來說是突然而至,沒有一點心理準備,女子對此次分別也是相當愕然,更多的是難捨與不忍。

「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然而感知到彼此心傷,卻不願對方看到,唯恐對方更加傷心,只能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至於在餞別的宴席上,女子雖然難受得兩眼是淚,但卻只能滿含熱淚,卻不敢讓它流出來。此情此景,無聲勝有聲,多情似無情,正如唐杜牧《贈別》中所說「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詞的下闋,「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轉眼到了把酒送別時,停下車馬,「相斟相勸」,可見女子心情萬分煎熬,表面平靜,但內心面臨分別卻痛苦萬分,「相」字,更見相親相愛之人依依惜別之痛,不忍心分離,但又不得不強忍分離之痛,只能相互寬慰。

「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女子心裡想著不如讓自己先喝醉了,只希望自己醉到不知道心上人何時離去。這兩句內心獨白,深摯婉曲,構思奇特。與其見證分別時的痛苦情狀,倒不如不見離別不見淚。此種心傷,我們是不是似曾相識呢?

整首詞語淺情深,深沉含蓄,悽美靈動,更加感人肺腑,算得上送別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思之不盡之況味氤氳其中,經久不散。

(聲明:以書為友,以文沁心,讀書寫文,記錄所思所感。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一首離別詞,如此大膽,卻又如此令人傷感
    如果單純認為陳子龍是個不負責任,或者因此而對他心生厭惡的話,就太苛刻了,畢竟男女之情是私事,而陳子龍於大節無愧。陳子龍,字臥子,號軼符,晚號大樽。他從小跟祖母長大,年幼好學,博貫經史。崇禎十年進士,官至南京兵科給事中。清軍入關之後,福王朱由崧南京即位後,陳子龍建議福王增加防守,以備清軍南下。福王不聽,陳子龍心灰意冷,離開了南京。
  • 晏幾道很傷感的一首詞,他將傷離別與思念寫進詞中,很唯美很動人
    這應該是他創作的初衷也是苦衷吧。晏幾道的《小山詞》,雖大多沿襲曲子詞裡慣見的男女情愛的題材,但因為他有意無意地融入了詞人的身世之感,所以讀來特別悽惋動人。晏幾道的詞,除了一般的男歡女愛、綺羅脂粉外,還寄寓著個人的坎坷際遇與懷才不遇的感慨。馮煦將晏幾道稱為「古之傷心人」,說得就是晏幾道的詞作中寄予的這種深沉的感傷。
  • 行行重行行——蘇軾的一首與眾不同的離別詞
    這些送別詩或悽婉或曠達或不舍或勉勵,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將離別的氣氛渲染的無比蕭瑟清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則是大氣恢宏。像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則深含無限的不舍之情。而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不識君"卻是深切的勉勵之情。
  • 蘇舜欽與滄浪亭
    杜相為了拉攏蘇舜欽,將自己的掌珠嫁與他。就連及笄禮的那一場相見,都是杜衍刻意安排的。外人看來的十裡紅妝,不過都是為了掩蓋這份骯髒。一切的美好,不過都是她的一廂情願而已。花燭夜,榮喜堂的紅燭流了一滴又一滴的淚,卻也沒有等回蘇舜欽。他只來看過她一眼,就起身離開了。後來,嫻寧悄悄跟著他,就看到他一身喜服的跪在靈堂。亡妻鄭氏之墓,那才是他心頭的硃砂。
  • 韋莊很情深的一首詞,懷念與妻子離別之夜的情景,惆悵不已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韋莊的一首相思詞《菩薩蠻》,在華美的辭藻下,是滿滿的相思惆悵以及對妻子深切的懷念。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還家,綠窗人似花。「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那一夜的離別,你我在華麗的紅樓裡,離別之時相當地惆悵,香燈隱約地半卷著帶有流蘇的帳子。
  • 晏殊很感人的一首送別詞,裡面還化用了唐詩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朝的文人其實是很有趣,他們在繼承傳統的詩歌的同時,又另闢蹊徑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裡面很多的經典之作,那也是膾炙人口,筆者今天要向大家推薦北宋詞人晏殊的一首送別詞,也就是這首《喜遷鶯·花不盡》,這首詞情感細膩,寫得也是極為傷感,另外又是化用了唐朝詩人李賀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從而讓這首詞顯得別具一格,還充滿了無限的憂愁,讀來當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 才子寫離別詞,一個去意已決,一個依依不捨,最後2句成網絡金句
    就像古人說的「詩能言志」,詩詞更能傳情。我國古典詩詞,總能給人一種精神和情感的寄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友情成為我們心中所想;當離別之愁湧上心頭,那一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時常會縈繞在我們的耳畔;每逢佳節,遊子們遠望故鄉,吟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思鄉之情;而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愛情的詩篇更是隨處可見,信手拈來。
  • 歐陽修寫了一首詞,讓人一讀再讀
    北宋詞人柳永曾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短短數字,將濃濃的離愁別緒躍然紙上,讀來感染力極強。離別,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喜愛吟誦的話題,原因除了詩人多具有敏感的心性,更是因為離別本身便是使人惆悵的事情。
  • 蘇舜欽冤不冤?
    蘇舜欽只好硬著頭皮去求老嶽父,當今首相杜衍!老杜正後悔把閨女嫁錯了人,差點兒動手。        二是找藉口。蘇舜欽最恨的是李定。李定雖是太子辦公室的小幹部,卻愛學習求上進,聽舅舅梅堯臣說各機關單位的能人都在,很想混個臉熟。他興衝衝地跑到酒樓,提出自費參加。蘇舜欽可能酒喝多了,說了一句傷人的話:你層次不夠。李定下不來臺,扭頭就去了御史臺。
  • 元好問的一首《邁陂塘.雁丘詞》,賺足了痴情人的眼淚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詞出自金代詩人元好問的《邁陂塘.雁丘詞》一詞中。這首詞是元好問給為愛殉情的大雁寫就的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戀歌。這是一首愛情的絕唱,它的痴婉纏綿,賺足了人世間多少痴情兒女的眼淚。
  • 蘇舜欽賦
    (正文不含標點578字)注:(1)銅山三蘇____銅山(今屬四川中江)蘇易簡、蘇舜元、蘇舜欽祖孫三人。作為 「銅山三蘇」代表的蘇舜欽,是北宋古文革新運動的先驅。(2) 穆修(979至1032),字伯長,對蘇舜欽有較大影響。
  • 歐陽修最深情的送別詞,三四句是千古寫情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歐陽修北宋的詞壇大家,他的詞,在五代詞人的基礎上,有了更多對於人生的關注,他沿著南唐後主李煜開闢的道理,更多地將人生的感受寫入詞中,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今天我推薦一首歐陽修的送別詞《玉樓春》,這首詞的三四句,是寫情的千古名句。
  • 清平樂:「第一美男」蘇舜欽,被削職為民,真是因為公款吃喝嗎?
    近日熱播劇《清平樂》中,蘇舜欽才華出眾,屢次受到仁宗的稱讚,還有人說他是北宋第一美男子。集顏值與才華於一身的時代驕子蘇舜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歷史上的他又是怎樣一個形象呢?蘇舜欽,字子美,河南開封人,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祖父蘇易簡很厲害,年逾弱冠就中了進士,太宗年間狀元及第,曾任參知政事。
  • 灞橋自古傷離別,折柳依依惜別,留下餘情悠悠
    古代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外、驛館旁、官道邊、津渡口、柳堤上,除了飲酒話別、折柳相贈、吟詩賦詞之外,有時還要吹笛唱歌。儘管曲調不盡相同,但比較常見而固定,為一般的文人雅士司空見慣、耳熟能詳。故而,古詩詞中常常把勸酒、折柳、吹笛、唱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此來表達彼此之間的深情厚誼和憂傷別情。
  • 王國維見蒼老的妻子,心酸寫下一首詞,最後一句成名句,流傳至今
    他的一生就是半部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國的種種屈辱,種種大事件他都經歷了。他就像是手中的香菸,生命隨著菸頭一般一點點燃盡。在這種激蕩的變動之中,王國維本人的文學才華也被徹底的激發,種種經歷帶給他文史哲方面的幫助是巨大的。同時他即使是出國深造,接受了西方思想衝擊的他卻依舊保留著一頭長辮,似乎是對於這個世界無聲的反抗。
  • 朱敦儒最懶的一首詞,僅「柳枝」兩字就重複了6次,卻成千古名作
    現有詞集《太平樵歌》傳世。在蘇軾新詞風的基礎上,朱敦儒進一步發揮了詞體抒情言志的功能,給後來的辛派詞人以直接的啟迪和影響。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柳枝·江南岸》,便是朱敦儒的一首經典詞作。《柳枝·江南岸》是朱敦儒以《柳枝》為詞牌名創作的一首送別詞。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這首詞便是通過對江南岸折柳送別情景的刻畫,抒寫了一位女子送別丈夫上京求取功名的離別之情。全詞情真意切,將女子愛恨分離的心理寫得深刻而又細緻。
  • 李清照一首高仿詞陰差陽錯,超越了原創,流傳千古,還被選入教材
    範仲淹在歷史上的名號可以說能與他相提並論的沒有幾個,一生只為了天下蒼生而奔忙,就算遭到最慘的貶謫,他也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初衷,真正詮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筆下的《嶽陽樓記》、《漁家傲·秋思》都是我們被老師一個一個抽背的名篇,雖然範仲淹流傳下來的詞作非常少,但是每一首都很著名,後來的李清照還模仿他寫了一首詞,成為了千古名篇,同樣,被選進了教材。範仲淹筆下寫「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那李清照筆下寫了什麼樣的佳作呢,一首《一剪梅》讓人心頭悸動。
  • 一首很美的送別詞,比喻出彩,有溫度有情感的文字讓送別充滿祝福
    這首詞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詞,開篇既沒有渲染離別的氣氛,不像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離別的場;也沒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抑制不住的傷感。詞作中沒有出現把酒送別,也沒有折柳相送的 場景。一上來就是兩句新穎的比喻:「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 周華健,歌聲中有柔腸百轉,也有俠氣之風
    晚上微風輕輕地拂動窗簾,窗外的月色朦朧,那一刻心中突然想起了一首周華健的歌《最真的夢》。「今夜微風輕送,把我的心吹動,多少塵封的往日情,重回到我心中」。由這首歌又想到了周華健的好多歌曲,《刀劍如夢》、《難念的經》、《讓我歡喜讓我憂》,好聽的實在太多了。流行的歌曲不斷推陳出新,然而留在我們記憶深處的永遠是那些經典的歌曲,就像華健大哥的作品。
  • 離歌,一首離別的歌
    離歌,一首離別的歌昨天一早醒來,把離歌2幹掉了,馬卓,一個倔強的女孩,覺得自己和她在性格方面挺像的!但是她的背影是悲傷的,我同情她,也羨慕她。因為她敢愛敢恨。說是執著,還不如說是硬頸(廣東話),可是我們心裡很清楚的知道,就是不肯放下,不捨得放下,還會找藉口說,他給過我幸福。。。女生就像蒲公英,等待著風的到來,等待著風的疼愛。風來了,代表她可以飛了,可以跟著風飛向她的臆想中的幸福世界。。。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受傷是在所難免的,或幸福或悲傷,都取決於有沒愛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