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如煙海的詩歌中,送別絕對是讀不完的重要主題。這些送別詩或悽婉或曠達或不舍或勉勵,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將離別的氣氛渲染的無比蕭瑟清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則是大氣恢宏。像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則深含無限的不舍之情。而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不識君"卻是深切的勉勵之情。離別詩詞俯拾即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感悟。
但在所有的離別詩詞中我最喜歡蘇軾的一首詞,它沒有濃濃的依依不捨,沒有深深的宛轉悽厲,沒有沉沉的恢宏大氣。但它卻有著歷盡風雨滄桑之後的從容淡定,更體現了豐富的人生哲學。今天就一起來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臨江仙 送錢穆父
臨江仙 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舟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這首詞以以往的離別開篇,暗示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分別。"天涯踏盡紅塵"聊聊數字概括了"三改火"的奔波勞碌,但字裡卻流露著曠達淡然的態度,在作者眼中無數次的奔波勞碌,宦場的起謫沉浮都已經是匆匆腳下一絲塵埃,這句雖然沒有"烏蒙磅礴走泥丸"的雄渾氣勢,但表現了處變不懼,榮辱不驚的泰然。貶謫奔波雖苦,但作者使用"紅塵",而不是風塵,則是一種樂觀心態的體現。"依然一笑作春溫"更是這種樂觀積極進一步的表達,遷謫的辱,奔波的苦都付諸一笑。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在讚嘆有人的同時,也是蘇軾自身的內心流露。歷經新舊黨爭,幾經起用和貶謫之後,蘇軾並沒有選擇與時俯仰,隨波逐流,卻依然率真坦然,堅持真理,為民請命,不以榮辱為懷,不以得失為意。這是何等的超脫。歷經宦海浮沉依舊能寵辱不驚,永葆初心,所以"古井"無波,"秋筠"有節。
"惆悵孤舟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離別雖然倉促苦悶,但在作者卻僅僅是淡淡的惆悵。"淡月微雲,"風清雲淡,沒有刻意渲染。古時一別,也許就是一生,但在作者為何如此超然?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李白有語"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千百年來,無數人前赴後繼,來去匆匆,你我都僅僅是天地間一瞬的匆匆過客,離別本應該是常態,無需兒女情長。我們恰巧在同一個旅舍相逢相識,然後就需要各奔東西。
人生本是場旅行,或身體或心靈,對於蘇軾而言,他的心靈的終點或許是所謂的佛家的見心明性,或許是道家的返璞歸真,或許是儒家的明明德。而你我心靈終點又在何方?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