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焦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一部以房屋買賣為主題,描述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人情冷暖的電視劇《安家》,在這個春天,制霸螢屏。
《安家》到底為什麼這麼火?本篇文章將從作者個人角度,講述《安家》火從何來。
(一)明星效應
說到明星,那首先得知道什麼是明星。
明星,泛指在某一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
也就是說,三百六十行,只要在自己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都算明星。
那麼,《安家》這部劇中,在各自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明星有哪些呢?我們從觀眾最關心的三個點來說說,他們分別是:導演、編劇、演員。看看他們各自的明星效應,或者說號召力對《安家》的火有多大比重。
1.導演安建,百分之十。
對安建這個導演,所知甚少。
不認識並不代表人家不知名,也許是孤陋寡聞呢。為了慎重起見,查了查他的情況。
老實說,不查不知道,查了也沒嚇一跳。
怎麼說呢,雖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拍的電視劇確實看過幾眼。比如《北風那個吹》,然後《雪花那個飄》,還有《解密》。前兩部雖然只看了幾集,但還算不錯。說到《解密》,因為改編自麥家同名小說,很是期待,可第一集看了陳學冬扮演的主角,毀原著,直接勸退。
看了看其他人對安建的評價,褒貶不一,貶多於褒。更多人對他也沒什麼想法,無感。
綜合下來,安建個人的明星效應對《安家》的火,意義不大,給個百分之十意思意思。
2.編劇六六,百分之三十。
六六之名,很早之前就知道,但讓她聲名鵲起的,還是由她編劇並火遍大江南北的《蝸居》。
電視劇編劇那麼多,能讓普通老百姓記住名字的卻很少。六六便是那很少中的一個。
任何一部影視作品,劇情設定、臺詞以及人物設定都是靈魂所在,而編劇就是靈魂塑造者。
六六編劇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在於對現實題材的敏感、視角的大膽,她筆下的劇情和人物接地氣,充滿人間煙火氣。她的筆下沒有瓊瑤式、瑪麗蘇式的東西,唯有直刺人心的真實感。因為真實,觀眾在觀看的時候容易共情,容易代入。看的好像是電視,卻又好像在看自己。
綜上所述,編輯六六的個人明星效應對《安家》的火,佔比百分之三十。只少不多。
3.演員孫儷和羅晉,佔比百分之六十。
成就一部優秀電視劇,主演、配角、龍套、群演缺一不可,但本文著重介紹兩名主演。
先說女主孫儷。
說起國內對女演員的稱號,除了範冰冰的「範爺」、周迅的「迅哥兒」,好像再沒有人可以和孫儷的「娘娘」一較高下了。
孫儷,孫儷,火了太久了!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火的,好像這麼多年就一直沒涼過。
記得第一次在電視上看見她,是一部叫《陽光像花兒一樣燦爛》的電視劇,屬於軍旅題材,裡面她和鄧超是男女主。那時候他們兩口子還沒結婚,那部劇應該是他們因戲結緣的開始。
對於孫儷,感覺不需要介紹太多,因為知名度太高了,國民大女主啊。
說起羅晉,這名字好像在哪聽過,大家可能更熟悉他老婆——唐嫣。看他的劇,《安家》是第一部。以前演過什麼,不想去挖,至少在《安家》中,他飾演的徐文昌這個人物,還是相當圈粉的,除了在第一集出場時的紫嘴唇較為辣眼外,目前覺得徐文昌這個人設是完美的。
綜上所述,孫儷和羅晉的個人明星效應佔比百分之六十,孫儷佔大頭。
明星效應,其實就是觀眾衝誰去看的《安家》。有人奔著導演去的,有人奔著編劇去的,但更多是衝著演員去的,畢竟導演編劇屬於幕後,他們的一切功力,最終都要靠熒幕上的演員來體現。所以,在明星效應佔比上,演員佔比多是正常的,因為觀眾能看到的只有演員的演繹,而演員的光環,是離不開幕後人員的付出的。
(二)劇情設定與人物塑造
明星效應的目的,是吸引觀眾來看。那麼觀眾被吸引過來,能不能看得下去和愛不愛看,就要看劇情是否吸引人,要看演員的人物塑造是否成功。
顯然,被明星效應吸引而來的觀眾沒有失望,《安家》的劇情設定和人物塑造是成功的。
先說說劇情設定成功在哪
《安家》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充滿人間煙火氣。裡面所描述的,都是現實裡的你我他需要面對的事情。
房與家,買與賣,人情冷與暖,這些事情,每時每刻都在平常人身上或者身邊人身上發生著。它離我們太近了,入情處,恍若莊周夢蝶,看的好像是電視,又好似看著自己。
劇情太過接地氣,讓觀眾很容易與劇中人共情,也很容易代入劇情。
這就是劇情設定的成功所在,也是吸引觀眾追下去的動力。
再說說人物塑造成功之處
跟劇情設定一樣,《安家》裡的人物塑造也是接地氣到不行。
兩位店長,五個店員,安家天下靜宜門店「七小福」:
「樊勝美」式家庭背景的職場女強人房似錦;
才華橫溢,卻心無大志,只想在基層做業務的暖男徐文昌「徐姑姑」;
入職兩年未開單,上班只為守店待金龜婿的傻白甜「壁櫥公主」朱閃閃;
家道中落,怒闖職場的「吃貨」婁山關;
為擺脫父母溺愛求自立的「九八五」魚化龍;
萬年備胎,門店「開單小王子」的王子健,以及圓滑世故、風趣幽默的職場「老油條」謝亭豐。
七個人,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家經難念。在這些人中,觀眾會發現,唉,這個誰誰誰跟自己好像,或者說「七小福」裡的誰誰誰像你身邊認識的某個人。一下子,觀眾和劇中人的關係拉近了,會因他們喜而喜,因他們悲而悲……
一部影視作品,能被觀眾如此共情對待,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