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時刻張靈甫打電話給蔣介石稱自己決定殺身成仁,蔣說:祝你成功

2020-12-23 中國網文化

國民黨軍隊連連失敗後,變分進合擊為加強縱深,密集靠攏,穩步推進,24個整編師45萬人形成一個大坨坨,先打通了徐州至濟南段鐵路和克州至臨沂段公路,繼佔萊蕪、新泰、蒙陰、沂水,壓迫華野主力決戰。當整編11師推進到蒙陰時,粟裕率軍至蒙陰城下,準備攻殲整編11師,胡璉迅速收縮,援敵腳跟腳地逼近蒙陰,慄裕只好繼續向東移動。蔣軍迅速切斷新泰至蒙陰公路,把六縱隊擋住了。一個縱隊孤懸在敵軍重兵陣營中,處境十分危險。六縱隊政治委員江渭清當機立斷,走了一步他們都感後怕的險棋:率領六縱隊向敵人背後挺進200多裡,隱蔽下來。5月12日16時,六縱接到電令:六縱回師晝夜兼程,飛兵向東北疾進,限14日夜間佔領垛莊,斷敵退路,完成戰役合圍;堅決阻擊整編第二十五師和整編第八十三師的增援,保障主力圍殲74四師於孟良崮地區。

粟裕揮動他神奇的手術刀,要從一個大坨坨上割下整編74師這塊肥肉。當時,華野主力全在正面和敵人對陣,要封住「口袋」底,需要一個「飛子」。隱蔽在敵人背後的六縱隊是再好不過的「飛子」了。

可是,還相距240裡,時間只有兩天,路只有一條,光把四萬人馬拉成行軍隊形就要幾個鐘頭。來不及動員,讀完電報就決定行軍序列。18師是先頭師。皮定均率領先頭師出發了。為了使部隊儘快拉開,先頭團一氣跑出30裡。部隊邊走邊動員,白天走,晚上走。半夜,遇到還鄉團反動武裝,帶先頭營的三團參謀長袁捷騎著一匹高頭大馬跑上去,佯稱國軍,把還鄉團小頭目臭罵一通,命令還鄉團帶路,到天亮才繳了這股反動武裝的械。白天,飛機來了。所有戰士槍口一律對向天空,邊走邊扣扳機,空中到處都是子彈,飛行員碰到這樣不要命的隊伍,哪敢低飛?沒有時間埋鍋做飯,供給人員到前面買能夠塞進嘴裡的一切東西,擺在路邊上,一塊白薯,一把花生,一卷冷煎餅……

戰士們邊走邊吃。14日凌晨,先頭營行至垛莊南邊敵83師和25師結合部彭家嵐,碰到一個連敵軍,怎麼辦?事到萬難需放膽,打!一個衝鋒,把這個連消滅了,從兩個整編師的接合部進去了。這天黃昏後,皮定均和十八師師長饒守坤登上垛莊南面的一座山,他們舉起望遠鏡,鏡頭裡出現了他們的死對頭、從孟良崮下來的手電光。

「敵進我進,衝進去!」18師師長饒守坤說。

饒守坤,三年遊擊戰爭時是閩東北的司令,久經沙場的猛將。他不失時機地抓住了戰機。

垛莊,蒙陰至臨沂公路上幾百戶人家的鎮子,成了整個棋盤上的棋眼。三天前,張靈甫就是從這裡出發,穿越人們稱作七十二崮的一片大山。他突出了三公裡。這三公裡,為粟裕提供了轉瞬就會消失的契機。當張靈甫感受到來自正面和左右兩面的壓力時,萬萬沒有想到,飛來一個棋子,逼近他的後路要點垛莊。在垛莊他只留了兩個工兵連。

他命令輜重團下山,牢牢控制垛莊。這便是望遠鏡裡手電光的由來。

兩個團,一個是六縱18師三團,一個是74師輜重團,一個在垛莊南,一個在垛莊北,向垛莊對進。

一陣馬蹄聲從背後趕上來,趕到先頭營,一個人影滾鞍下馬,此人是18師參謀長。他找到帶領先頭營的三團參謀長袁捷。

「皮副司令在我們師坐鎮。他命令不惜一切代價,迅速拿下垛莊!」18師參謀長向袁捷傳達了皮定均的命令。

袁捷避開垛莊南面工事,率領部隊從西邊穿過公路,繞到垛莊北,把屁股對著正在逼近的手電光,冒著受兩面夾擊的危險,發起進攻。守垛莊的工兵連槍口向著南邊,兵力又不強,迅速土崩瓦解。當敵人輜重團靠近時,袁捷已牢牢控制垛莊。

▲孟良崮戰役打響前,陳毅和粟裕到前線視察

佔領垛莊的消息無須部隊報告,張靈甫直接用明語對話「報告」了。張靈甫見後路被堵住,急了,他在電臺上哇啦哇啦地叫著:83師李天霞玩忽職守,見死不救。他在和南京大本營對話.他的聲音嘶啞。常勝將軍終於失態了。

「我們佔領垛莊正是時候。」皮定均聽完張靈甫的話,這樣說。

83師本應掩護74師右側翼安全,但83師師長李天霞銜私怨只派出一個連,帶一部電臺,冒充一個旅的番號裝神弄鬼,致使張靈甫右翼完全暴露。

命令規定,六縱隊首先佔領垛莊封住「口袋」底,然後阻擊25師和83師的增援。但王必成、江渭清和皮定均一致要求除完成自身任務外,會攻孟良崮。他們的要求得到批准。

縱隊指揮所設在垛莊旁邊一座山的半腰。山下有個小村,叫十裡牌。為了完成進攻和防禦部署,皮定均整整忙了一夜。天亮了,他正打電話,特務團副團長何鳳山跑到指揮所。他向何鳳山打了個招呼,繼續打電話。一旁,王必成與何鳳山有如下對話:

「你來幹什麼?」

「來看看,沒有動靜麼。」

「你慌什麼,還沒輪到你呢!」

「這麼重要的戰鬥,還沒有我們的一份兒?」

「你還怕沒有你們的一份兒?回去好好準備。」

何鳳山走了。

15日一整天,沒有動用特務團。

16日下午兩點鐘,皮定均打電話給何鳳山:「你現在到指揮所來。」

何鳳山跑步上了山。

皮定均說:「你們特務團,現在就用上,用上就要解決問題!」

經過激戰,已經把74師壓到以孟良崮為中心的幾座大山上。74師斷水,彈藥已經不多,沒有水連機槍都打不響了,整個大山全是大石頭,無法挖工事,炮彈打到石頭上,炮彈碎片和碎石全都傷人,山溝裡積屍累累。

但是,包圍74師的十幾萬人處境也十分危急,幾十萬敵軍的大包圍網快要合龍了。

皮定均和何鳳山舉起望遠鏡。孟良崮,一座奇峰要地推近了。所謂「崮」即是有著蘑菇狀山頂的大山。皮定均說:「你的第一步,打下孟良崮底下那個山頭,有個立足點。第二步,從那裡往上打。這會很困難。最後一步,打到崮頂,直搗74師指揮所,活捉張靈甫。」

消滅74師,活捉張靈甫,這是中央軍委提出來的口號,所有參戰部隊都在爭取這份殊榮。

▲張靈甫

何鳳山帶上警衛營,首先佔領了崮頂腳下的小山包,從那裡仰攻。山勢陡峻,部隊運動緩慢,敵人的側射火力很強,為了減少傷亡,他採取前輕後重的戰術。所謂「前輕後重」,是前面放小部隊,往上一攻,敵人到處打槍,發現了火力,再去消滅它。這樣,雖然時間稍長,但能保證白天進攻不削弱戰鬥力,能保證部隊始終有旺盛的戰鬥精神。

戎馬數十年的張靈甫,十分明白越來越清晰的槍聲說明了什麼。《孟良崮》一書中記載說,全軍覆沒前夕,他還召開了軍事會議,道是:指揮所在炮彈慘叫的聲響中還召開著最後軍事會議,會議是異常的緊張、嚴肅。指揮所裡有師長張靈甫將軍、副師長蔡仁傑將軍、五十八旅旅長盧醒將軍、五七旅旅長陳噓雪將軍、參謀長魏振鉞將軍、副參謀長李運良將軍……經過一小時會議,研討作戰失敗原因,互相痛哭流涕,泣血推心的呼籲,接著還進行了最後的成仁殉國的緊急會報,個個抱定成仁絕大之決心,誓願自裁殉國,決定劉參謀處長立梓為成仁殉國的最後執行者。同時,劉參謀處長在會議中更承受了師長的諭命,通令著各級官長至臨難時一律自裁殉國。

會議結束後,師長便立刻擬具電文發給主席,但電文是這樣寫著終沒有譯出去。

主席蔣鈞鑑:被圍六晝夜,僅負傷高級將領及衛士且糧盡彈竭援軍不至,匪軍已有九個縱隊(27個師)重圍且繼續馳援來犯,今職等誓願成仁殉國,懇祈賜予家屬撫恤以終。

以上這段文字,據說是被俘虜的一個發報機電訊員獲釋後給《孟良崮》一書提供的材料。

《孟良崮》一書中還影印著張靈甫給他妻子的絕命書:

十餘萬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米糧俱無,我與仁捷,決以最後之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末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 靈甫絕筆,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這份絕命書,字跡工整,魏碑體,頗具書法功力。據說也是獲釋的俘虜帶回去的。

張靈甫決心殺身成仁的消息,皮定均從電臺上收到了。張靈甫和25師參謀長有如下對話:

「我們決心成仁了……成仁了,請轉總部!」

「我們師長在前面督戰,快解你們圍了,界碑快拿下了,快拿下了。」

「兩小時之內,你們能替我們解圍,本師全體官兵向貴師致敬……」

聽完這幾句對話,皮定均繼續觀察何風山率領的衝鋒隊伍。

何鳳山已經快接近山頂。張靈甫作為指揮所的那個山洞,離山頂只有二三十米遠。

這時,何風山把戰鬥隊形由「前輕後重」變為「前重後輕」。這是最後一錘子。

▲張靈甫與太太

一直目送特務團仰攻的皮定均,把胳膊支在交通壕上,手麻了,眼花了,偏偏這個節骨眼上,從崮頂衝下一支隊伍,與特務團混戰在一起了。他忙把望遠鏡交給警衛員:「你來看——」警衛員接過望遠鏡,看了一會,報告:「特務團把俘虜押下來了!」

這股俘虜裡,有74師參謀長魏振鉞。魏振鉞告訴何風山,張靈甫在山洞裡。

何鳳山派人把俘虜押下去,兵分兩路直撲山洞,蘑菇狀的山頂,給他造成很大困難。他組織戰土搭人梯,從戰土的雙肩上開闢通向最後勝利的道路。

皮定均等視力舒展開,又從警衛員手裡接過望遠鏡。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與峭壁齊高的人梯。一個戰士上去了!又一個戰士上去了!他背後的電臺又響起張靈甫的聲音:

「南京,蔣先生?」

「你是誰?」這是蔣介石的浙江口音。

「我是張靈甫。黃百韜不援助我,七軍不援助我,我已到了盡忠報國的時候。」

「祝你成功!」

在指揮所裡所有人都聽到了張靈甫與蔣介石最後的對話。報話機沉默了。皮定均說道:「戰鬥快結束了。」

這幾句對話,何鳳山在洞外直接聽到。

張靈甫終於面對集體成仁的時刻!

就在這個時候,副師長蔡仁傑、58旅旅長盧醒拿出老婆孩子的照片,相向而哭,不肯把槍口對準自己的頭顱扣扳機。74師副參謀長李運良向洞口跑去,在洞口向腮幫子上擦著皮打了一槍,弄得滿驗血汙,橫在洞口裝死。但經過這樣一鬧,大抵都不想死。而且,集體成仁的機會已經失去:手榴彈、子彈已經打進山洞。

倘若不是裡邊喊話,何鳳山還不會下達停止攻擊的命令。

裡邊在喊:「你們不要打了,我們師長都被你們打死了!」喊話的是發報機電訊員。

槍聲停了,但繼之而來的是更大的聲響。忽然之間陰雲四布,暴雨驟至,狂風怒號,山嶽欲裂。這是百年不遇的暴風雨。

何鳳山沒有進洞。進洞的是三連指導員。

「這是我們師長。」發報機電訊員指著一具屍體說。

那具屍體俯臥在電臺旁邊。電臺架在摺疊桌上。戰士翻轉過屍體,取下胸符,上寫中將張靈甫。張靈甫左腕戴著手錶,還在滴滴答答地走,指明是五點零二分。

至此,震驚中外的一場大戰結束了。

——摘編自《皮定均中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

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孟良崮最後時刻,張靈甫:我決意殺身成仁,蔣介石:祝你成功
    張靈甫是整編74師師長,整個師美式裝備,底子是抗日時期的「鐵軍」74軍,可以說,每一位士兵都是參加過數百次戰役的老兵,張靈甫此人自視清高,並不認為解放軍會對自己造成多大的威脅,因而率領74師孤軍深入。張靈甫看到部隊被解放軍圍住,一點也不慌張,反而給蔣介石發電,希望來一個「中心開花」殲滅我軍華野主力部隊,對於張靈甫的大膽,蔣介石提出了讚揚,不過,他也即刻下令,要求周圍的湯恩伯兵團,黃百韜兵團等人,迅速前往支援。在孟良崮地區,張靈甫打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場戰鬥。
  •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聽聞張靈甫戰死沙場,作出了什麼決定
    然而整編74師卻是第一個被全殲的王牌,你讓老蔣怎麼能不惱火?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採取全面進攻的作戰計劃,全面進攻計劃落空後,蔣介石退而求其次,在1947年3月開始對山東和陝北地區實施重點進攻方案,胡宗南重點進攻陝北,顧祝同重點進攻山東。
  • 我所知道的張靈甫
    張靈甫知道碰上了勁敵, 而自己的部隊又過分突出, 形勢很為不利, 連忙打算後撤。但後撤到哪裡去呢?目標有二:一是垛莊, 在四山環抱中;一是孟良崮, 一片丘陵, 有490高地和許多石洞。張靈甫的智囊李運良 (遼寧人, 既非黃埔、又非陸大出身的東北軍人, 以善觀風色, 口齒伶俐為張靈甫所信任) 堅決主張退守孟良崮, 認為有險可守, 不像垛莊容易四面受敵。
  •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聽聞張靈甫戰死沙場,當即便下令槍決李天霞
    然而整編74師卻是第一個被全殲的王牌,你讓老蔣怎麼能不惱火?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採取全面進攻的作戰計劃,全面進攻計劃落空後,蔣介石退而求其次,在1947年3月開始對山東和陝北地區實施重點進攻方案,胡宗南重點進攻陝北,顧祝同重點進攻山東。
  • 揭秘名將張靈甫之死:謎霧重重的一出羅生門
    最有資格的歷史見證人,應該還是與張靈甫一起在山洞裡度過最後時刻的整編第74師師部的官兵,以及事後直接聽過這些官兵報告的當事人。楊佔春向王玉齡報告的事發經過,與羅文浪轉述的情節大相逕庭:在最後的時刻,張靈甫表示自己一定要殺身成仁,他對部下說,各位求生求死悉聽尊便。過後,張靈甫在洞內命令部下首先向他開槍,部下不肯(筆者註:王玉齡已不記得該人的姓名,根據74師其他軍官的回憶,此人應是劉立梓)。張靈甫說:「你是否還服從長官的命令?」部下答:「服從。」
  • 張靈甫戰死孟良崮後,蔣介石是如何對待其妻的?確實是令人心寒
    說到張靈甫,相信大家還是很熟悉的吧,張靈甫是陝西長安縣人,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後授予中將軍銜,1947年的時候,當時是解放戰爭,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戰死,終年44歲。對於張靈甫的死,確實蔣介石感到了非常的悲痛,確實張靈甫是國軍非常優秀的將領,後為其召開了極其隆重的追悼會,算是沉痛的哀悼這位蔣介石的愛將。那麼問題來了,張靈甫為蔣介石如此效忠,其妻子王玉齡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呢,其實背後的真相確實是令人心寒的,只能說這就是命吧!
  • 張靈甫:蔣介石悍將,殺妻後把積蓄留給原配,靠賣字走去南京投案
    1923年畢業後,張靈甫回家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學教師,接觸到了新思想的張靈甫,不願意呆在窮鄉僻壤的家鄉,他辭別父親,千裡迢迢去了北京,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學的歷史系。四、第三任妻子王玉齡此案發生十八年後,張靈甫最後一任妻子王玉齡聽說此事後,竟然傻乎乎的去問張靈甫,彼時的王玉齡只有十八歲,實在是天真過了頭,問出這個案子後,又說了一句:「要是我在外面亂交男朋友,你會怎麼處置我?」張靈甫被這句話問住,看著妻子天真的面容,只是苦笑著搖頭,並沒有說話。
  • 張靈甫身亡謎團,三個版本中,你信了哪個?
    直到今日,當年死於孟良崮戰役的國民黨高官張靈甫依舊死因成謎,各種說法眾說紛紜,最重要的是,這些說法每一種看起來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歷史記載,張靈甫死於孟良崮戰役,屍體在被人發現並進行身份確認後也確認了是被子彈擊斃的死因,可對於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使得張靈甫被擊斃也就成為了很大的謎團,這也才出現了後人口中張靈甫的身亡謎團,後人從多方留下的蛛絲馬跡中總結出了三種說法:「自殺成仁說」、「頑抗被斃說」、「降後擊斃說」。
  • 悍將張靈甫身上的迷
    張靈甫嚇得跑回部隊。吳正有後來又追到第一師師部要人。胡宗南想用官位和鈔票來收買吳正有未果。最後吳正有居然通過張學良的老婆于鳳至告狀一直告到了宋美齡那兒。蔣介石知道後大怒,他下令將張靈甫送到南京軍事法庭審判。胡宗南出於對張靈甫的了解,他讓張靈甫自己去南京投案自首。於是張靈甫自己一個人坐火車去南京投案。 張靈甫投案前回西安看望了一下家人。他看到的場景讓他很感動。
  • 張靈甫死後她守節了73年:拒絕美國追求者,親生兒子都不理解她
    1945年抗戰勝利,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潛主婚,17歲的王玉齡和42歲的張靈甫喜結良緣。婚禮設在上海金門飯店,現場名流雲集,將軍與美人的結合為人津津樂道。「你真的殺過自己的妻子嗎?」新婚燕爾,王玉齡問過張靈甫這個問題,她撲閃著一雙清亮的眼睛,眼神中毫無懼色。張靈甫把她摟在懷中,真誠地向她坦露心扉。
  • 張靈甫遺孀王玉齡:我對宋美齡沒有什麼好感
    有「常勝將軍」之稱的74師中將師長張靈甫被當場「擊斃」,作為蔣介石最為器重,聞名中外的戰將,張靈甫在死後被封為「民國第一烈士」。鳳凰衛視8月20日《冷暖人生》,以下為文字實錄:解說:她的丈夫是蔣介石最為器重的國民黨傳奇將領張靈甫。王玉齡:要他去打仗他很高興,他覺得好像他解放了。
  • 張靈甫為蔣介石戰死後,蔣經國對他的美貌妻子垂涎欲滴,幹出這事
    所以說這個張靈甫號稱「文北大,武黃埔」,不僅是帥哥,而且還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帥哥。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婚姻生活卻不盡如人意。咱們今天的女主角王玉玲是張靈甫的第四任妻子,他的前三任妻子不是和他離婚,就是被他殺了(這個故事小編以後會給大家專門講)。但帥哥就是帥哥,仗著自己「文北大,武黃埔」的名聲,張靈甫還是如願以償地娶到了小他十幾歲的絕世美人王玉玲,在當時被傳為郎才女貌的佳話。
  • 張靈甫孫子演張靈甫神形兼備,難怪他遺孀王玉齡反對李幼斌演丈夫
    張靈甫是蔣介石手下有名的猛將悍將,雖然職務和軍銜不算很高,只是個中將,但是由於他在解放戰爭初的時候,張靈甫率領他整編74師進攻解放區,張靈甫自恃兵強馬壯,為搶頭功,率部隊貿然進攻,與兄弟部隊拉開了距離,形成了孤軍深入之勢。
  • 她是張靈甫的妻子,如今90歲,半邊癱瘓後坦言:若有來生,還選張靈甫
    他是捲入大革命洪流的熱血書生,他是為確立國民黨蔣介石的統治而奮力效命的黃埔軍人,他是抵禦日寇的抗日將軍,他是為蔣介石衝鋒陷陣而兵敗身亡的內戰急先鋒。他就是原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張靈甫畢業於黃埔第四期,由於他在抗日時期作戰勇猛,深得蔣介石的喜愛,逐漸被納其為心腹。
  • |張靈甫|何鳳山|華東解放戰爭...
    張靈甫是名將吧?最後就死在了無名之輩手上!尊重對手,是我們評判歷史的基本態度。如果張靈甫不是名將,我們 孟良崮戰役 萬軍之中取上將頭顱的英雄行為就不值得大書特書了。張靈甫的確是名將。1947年5 月25日《人民日報》的記者紀實報 道:「蔣介石嫡系精銳主力軍第一 個美械師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 已為人民解放軍手中的美國武器擊斃。」不過,同一篇通訊稿中,講的卻是另一個版本。「屍首查出後,經被俘之該 師輜重團上校團長黃政、 五十八旅一七二團上校團長雷勵群及張靈甫之侍從秘書張光第等人前往辨認, 確證張氏後腦被湯姆槍彈炸爛,血與腦漿均已乾涸。
  • 張靈甫3任妻子卻最愛她,臨死前曾說:見到她就不想死了
    1947年,蔣介石手中的「王牌之師」,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一戰徹底被殲滅,師長張靈甫戰敗身亡,時年44歲。危機之時,副軍長蔡仁傑曾跪求張靈甫帶人突圍,先回南京保住性命,但張靈甫卻說了這樣一句話——「回南京,看到我夫人,我就不想死了。」張靈甫口中的夫人,就是小她25歲的妻子王玉齡。
  • 王玉齡:回憶丈夫張靈甫
    60年前的戰役,我沒有親眼目睹,每每遇到電視、電影裡有關的鏡頭, 我總是一看再看。我從來沒有對他講過、告訴過他我愛他。他對我來說很普通、很平常。他戰死以後,我一直很後悔,責備自己說,你這個人怎麼會這樣吝嗇啊,連這樣一句話都沒有講。60年過去了,我已經79歲了。我一直耿耿於懷的事情,就是在他最痛苦、最絕望、最無依無靠的時候,我沒有跟他在一起。
  • 張靈甫之子揭開父親死亡真相:當場被擊斃,屍骨至今埋在羊圈下!
    張靈甫 張靈甫的最後時刻,現在只能從當時留下的相關史料中,判斷他的處境,當時的電報顯示,因為部隊打了敗仗,處於危險之下,張靈甫和幾個將領一起躲到一個山洞裡
  • 打敗張靈甫74師有多難?烈士遺體鋪7層,解放軍傷亡過萬
    74師參加過抗戰時期幾乎所有的大型會戰,戰果也是非常輝煌的,整編74師是蔣軍五大王牌主力軍之一,原來這支部隊的軍長是王耀武,後來由張靈甫接任,張靈甫是蔣介石的心腹,由此也可以看出蔣介石對於這支部隊是非常看重的。
  • 李天霞為何定要置張靈甫於死地,兩人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
    最後,張靈甫三萬多人全部被殲滅。張靈甫在臨死之前,終於明白了李天霞的歹意,下令副參謀長給蔣介石發出了最後一個電文,略云:職師與數倍之勁敵血戰三晝夜,官兵傷亡殆盡,援軍不至,無力再戰,為不辱黨國使命,抱定不成功、即成仁之決心,發電後,職等集體自殺,以報總統知遇之恩。電報中的「援軍不至」指的是李天霞。臨死前,他沒忘告李天霞「見死不救」的狀。然後,他才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