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林嘉文走了不要去下結論,這是對一個生命的尊重,也是對一個我們也許永遠無法感知的精神世界的敬畏

2021-02-18 美國移民

18歲少年林嘉文跳樓身亡,留給世人無盡惋惜。但在這個被稱為「史學天才」的高中生看來,這樣的離去並非是「草率的輕生」,而是經過「對生死的深思熟慮」。

 2月23日夜半,林嘉文從高樓縱身躍下。常人眼裡難以逾越的生死界限,他邁得平靜又坦然:「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像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

他出生在西安,父母都是教師。「小時候背過很多詩詞卡片,並從大人們的讚譽中感受到虛榮心的極大滿足。」在小學,通過讀書開啟了閱讀興趣,並因風靡一時的《百家講壇》結緣史學。

那時候的林嘉文,表現欲很強。他常常會翹掉本班的課,跟著閱讀課老師到各年級的讀書課堂,講演歷史方面的內容。

初中開始,「主攻西夏史和宋史研究」成為他的理想。早慧、「最年輕具有研究能力者」是資深歷史學者對他的評價。而在同學眼裡,他總是那麼遊刃有餘,甚至被視為「神一樣的存在」。同學稱他為「林老師」。雖然這個架著黑框眼鏡的大男孩,有時不大合群,也有同學因為他「不愛打掃衛生」而不大喜歡他,但還是不得不從承認:他那麼優秀,這讓他的孤傲也變得「有理」。

當同級的同學們正為高考拼命,他卻一邊複習,一邊出了兩本書——《當道家統治中國: 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憂樂為天下:範仲淹與慶曆新政》。僅看書名,就令人稱嘆。而他的學習成績,也依然一如既往地名列前茅。

兩個月前的新書出版座談會上,林嘉文留下了影像:他舉起緊握的拳頭,看起來信心滿滿、笑容燦爛。事實上,這個年紀輕輕的少年,早已登上版面、螢屏、網頁,成為公眾媒體多次報導的對象。


「如今的社會,很多人不太歡迎別人的年少成名,大家對年少有才華的人並不看好,會順理應當地認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當然地料定別人會』傷仲永』。」林嘉文曾這樣說。他說,自己早已覺察到媒體的壓力和被捧殺的可能。

 一段時期以來,「對自我價值的困惑,加上高中學業的負擔,還有一向糟糕的身體狀況」,令林嘉文深感壓抑。這個天才少年,繼而又為「發現自己能出書,卻沒能 以學術書的形式展現自己在宋史和西夏學方面的學術能力」深感遺憾。讓他糾結的,還有因不是自費出版,不得不在後來的注釋和緒論上「作出妥協」。

林嘉文父親告訴媒體,林嘉文患抑鬱症半年多了,並且一直在進行治療。

2015年12月4日,林嘉文的一條微信是:說明書上寫藥的副作用是增重,結果我吃了後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

1月26日晚他發的一條微信:越發不明白自己這麼拼是為什麼,如果說是為自己,那只能說是為拼而拼。

上海師範大學張老師與林嘉文在網上互動已有較長一段時間。他稱,23日晚10點多,一位與林嘉文更為熟悉的宋史研究專家在微信朋友圈發文,讓大家快打電話給林嘉文,說「林嘉文寫了些東西發給他」。張老師當時以為林嘉文只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所以沒太當回事。隨後,他發了兩條微信給林嘉文,開導他「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卻遲遲未等來林嘉文回復。最後卻是卻是得知林嘉文去世的消息。


終於還是要離開。一走了之的念頭曾在腦海裡萌發過太多次,兩年多來每一次對壓抑、恐懼的感受都推動著我在腦海裡沉澱下今日對生死的深思熟慮,讓我自己不再會覺得自己的離開只是草率的輕生,讓我可以以為我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鬱、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

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像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沒意思了。更何況我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裡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腳的地方。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著。離世前唯一的擔憂是我的遺體大概會很難看且任人擺布,周圍的環境決定了人很難有個體面的活法,連小小的中學裡也處處是濃厚的政治氣息(舉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學樓內教師辦公室靠走廊的的門窗無不是人為地被用紙貼上或用柜子擋住,或者乾脆辦公室靠走廊一側就沒建窗戶,而學生教室卻可隨時被人從窗戶向裡一覽無餘,這就是種顯而易見的對等級氛圍和身份權利差異的暗示,套用周振鶴先生的概念,可謂之校園政治地理學。可嘆很多老師從沒意識到過他們這種不自重,用寡鮮廉恥評價毫不過分,因為他們一面對自己享有的這種特權安之若素,另一方面卻大量抱怨著中學老師社會地位、收入、學校裡面領導的官僚化作風,卻不反思自己),這樣的社會風氣裡,容不下安樂死這樣很個人主義的事的,因為總有人想榨取別人,自然不能放別人自由地生死。

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像對江緒林一樣,那種行為挺卑劣、愚昧的。我實在不想虛偽地以令人作嘔的謙虛把自己「留與後人評說」——以我自己的解釋為準就好了。更何況我相信那些芸芸大眾裡的旁觀者,只會給出那種為我所不屑的輕薄、庸俗的解釋。

你們知道嗎,在這最後的時刻,在我給除劉雅雯外的每個人——包括我的親人與學友——寫下這些話的時候,內心竟然有種施捨般的悲憫。我想我應該坦白地告訴你們這一點,好讓你們以對我的狂傲和自以為是的嘲笑,來減少點你們心裡的恐懼。

遺囑見下:

……

3、希望我的父親能知足,珍惜我的母親,同時改掉自己家長制的脾氣以及極差的飲食追求,認清自己實際的生活能力和狀況。太愛出去跟別人騎自行車,其實是不夠掛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種單身宅男才會有的飲食習慣了,不健康,且這種飲食習慣是對性格和責任心的投射,說明人活得渾渾噩噩。

4、希望我的母親能振起精神來多抓抓工作,多去掙錢。這樣若我父親先離開,至少還可以維持生活。一個志在過小日子的人,精神也會很脆弱,要學會找些東西依靠。金錢是可以依靠的,另外還有志業也可以支撐人。

5、剩下兩次心理諮詢,建議我父母分別去找鄭皓鵬談一次。我的離開不需要、不應該追責任何人,尤其是鄭皓鵬,否則就是在侮辱我。我連我對劉雅雯的愛戀都沒對鄭皓鵬坦白過,而且我的心理問題太形而上了,鄭皓鵬似乎比較適合解決誘因比較具有現實性的心理問題。

6、感謝西北大學招生辦劉春雷主任邀請我報考西北大學,很抱歉辜負他一片誠意。謝謝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將我評為夏令營的優秀營員。謝謝鄧小南老師的關照。

7、每次去李裕民老師家都能感受到平日很少能體會到的溫馨和安穩感。我對不起李老師夫婦對我的關愛。

8、謝謝李範文老師一年多來對我的提攜,答應給李老師整理《同音研究》的事也做不到了。恩情難報。

9、向我的「朋友」們致歉,抱歉我給過你們一些錯覺,我曾自私地想讓我嘗試去適應與世界相處,努力過放下我自以為是的精神潔癖。但我天性敏感,總是善於從在貌似愉快的氛圍中的發生的小小分歧裡窺探出自己與別人的殊途,讓你們為我這麼一個於你們活下去無意義的人耽誤了些許時光。

10、我要承認我對歷史研究的日久生情。之前在媒體上抑或私下裡,總冷冰冰地說歷史研究只是漸漸隨年歲長進而被我習慣的工作而已。但活到最後,對之還是曾有過牽掛。人活在世上,實在不該太把自己當回事,但只要人要賴活著,總得靠某種虛榮來營造出自我存在的價值感,無用的歷史研究曾讓我底氣十足。雖然我的兩本著作爛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對我的學問有信心。我對古人的歷史沒什麼興趣,但每當我為活著感到疲憊、無趣時,對比之下,我總會自然地想去縮進歷史研究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做研究,也並非能讓我擁有盡善的生活感覺,因為有太多虛假的「研究」,還因為本質上少有其他人會對研究愛得純粹。一個人喜歡追索,哪怕是對任意領域的,都會受到現實的阻撓和精神的壓迫。問太多、想太多是種折磨,因為這樣的情況下人會很難活得簡單膚淺起來。好像說遠了,其實僅就對做歷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遊,拘泥在一門學問之中,那樣活著也是很庸碌的。


說放下也就放下了。

林嘉文

2016年2月23日 於西安

 「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

這是林嘉文的遺願。

也許每個人對這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無論怎樣,「請不要去下結論,這是對一個生命的尊重,也是對一個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完全感知的精神世界的敬畏。」

來源 中青在線 中國數字時代 僑報

相關焦點

  • 天才少年林嘉文,16歲出書18歲跳樓身亡,遺言:請給予我尊重
    天才對純澈、深徹的「本我」有著執著的追求,他們畢生都在為了這個目標而戰鬥,直至離去的那一刻,如今也有一位歷史天才,17歲就已經出書,卻在18歲選擇跳樓自殺,真是讀懂了歷史卻沒懂自己。16歲的林嘉文便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書《當道家統治中國》,全書三十餘萬字,書中觀點精闢、見解獨特,實難相信這是一個16歲孩子完成的著作。林嘉文稱,這只是自己閒來寫下的一些想法,沒有想到會發表。而林嘉文對於書籍的出版也有著自己的要求,他不希望透漏自己的年齡與身份,不希望外界媒體打擾自己的學習。
  • 「非洲聖人」史懷哲:一個敬畏生命的人
    這情景仿佛是一個從天而降的昭示,使這位憂心忡忡的醫生一下子平靜下來了。「從那次以後,我把那個黃昏的記憶藏在心中,所以每當我感到沮喪時,我便會想想那時刻的喜悅,這使我全身舒暢,能夠繼續向前走去。」這正是古今中外一切聖者的共同特徵。對於史懷哲來說,無條件的愛和仁慈正是其作為一個生命的意義之所在。他說:「我的生命對我來說充滿了意義,我身旁的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如果我要別人尊重我的生命,那麼我也必須尊重其他的生命。道德觀在西方世界一直就僅限於人與人之間,這是非常狹隘的。我們應該要有無界限的道德觀,包括對動物也一樣。」
  • 18歲天才少年林嘉文去世,遺書曝光:我這麼拼命到底為了什麼
    昨日突然傳來噩耗,林嘉文自殺身亡,這一天才少年的離去,讓人唏噓,他究竟是怎麼了?「林嘉文去世了,遺憾。」24日凌晨,有網友發布微博稱,去年年底剛出版史學專著的18歲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去世。昨晚,記者證實,林嘉文因抑鬱症跳樓自殺。截至24日22時,這條微博已有評論80條,轉發202次。
  • 我來還原一下史學天才林嘉文為什麼自殺
    18歲的西安中學高三學生、史學天才林嘉文自殺了。在他之前,華東師大的青年學者江緒林剛剛自殺。都是才華橫溢的人,都是未來不可限量的人,都是好人,都是對這個世界有擔當的人,但他們,卻沒有做到對自己存在的擔當,沒有像存在主義神學家蒂利希所說的那樣具有「存在的勇氣」,選擇了告別這個世界。林嘉文這真是給人一種無力感,甚至荒誕感——為什麼死的都是好人和對社會有用的人?
  • 史學天才少年林嘉文自殺,最後的話:請不要拿我借題發揮
    昨日突然傳來噩耗,林嘉文自殺身亡,這一天才少年的離去,讓人唏噓,他究竟是怎麼了?(本文經《華商報》授權轉載)「林嘉文去世了,遺憾。」24日凌晨,有網友發布微博稱,去年年底剛出版史學專著的18歲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去世。昨晚,華商報記者證實,林嘉文因抑鬱症跳樓自殺。
  • 歷史天才林嘉文:高考在即自殺,千年歷史被看透卻沒放過自己
    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本來我們應該利用這有限的一次機會,去儘可能實現自己無限的價值。然而令人唏噓的是,有一些人,包括很多少年天才,卻在沒能完全燃燒自己的價值之前,先燃燒完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唏噓。
  • 天才少年林嘉文究竟為何而死(兼談出路)?
    多重壓力下的內外交困。這一點無論是林嘉文、顧城還是海子都是類似的。林嘉文面臨來自家庭、人際、學業、情感等方面的多重壓力:1)在他眼中「父母是不負責任」的,可以推測他們之間已經基本喪失了對話的能力;2)朋友圈中能理解他這個「精神潔癖」的恐怕很少,他的18歲同齡人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並理解他太難了;3)學業:要高考了即使報送能不能上心儀的學校也是壓力;歷史研究要佔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要忍受同行的挑剔甚至爭鬥;
  • 史懷哲:敬畏生命
    除非人類能夠將愛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則人類將永遠無法找到和平。——史懷哲我是一個生命,生命的意願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願意活著。她不可能完全實現;這一點倒無所謂。對生命敬畏的感覺是絕對的倫理。它使生命序列的保持和提升順利運作。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毀滅和傷害生命都如同惡魔一樣有罪。在實踐中,我們真的被迫選擇。我們經常必須武斷地決定何種形式的生命,甚至何種特殊的人,我們應該挽救,何種我們應該毀滅。儘管如此,敬畏生命的原則仍然是完整的和毋庸置疑的。
  • 《十二公民》-尊重生命,敬畏法律
    一開始,有的人認為這只是一場虛擬的討論,並不能真正的決定富二代是否被定罪,只想趕快結束這無畏的討論,讓孩子們不掛科。但是隨著討論的進行,每個人都進入了狀態,用自己僅有的思維邏輯和看待問題的方式去與其他人產生思維的碰撞,最終經過合格的理論分析,十二人全部認定這名孩子是無罪的。但是在看的過程中,卻令我不禁自問:我們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時候,能否真正地摒棄原有的偏見,機智的去思考事物的本質呢?
  • 和木村拓哉一吻定情的她走了:成年人的世界,到底有多難?
    可是,我們之所以聽到藝人自殺的更頻繁,是因為新聞報導多罷了。 在普通人的世界裡,自殺、尤其是因為心理問題造成的自殺並不少見。 包括那些看上去快樂的平凡人。 2012年3月18日。
  • 和木村拓哉一吻定情的她走了:成年人的世界,到底有多難?
    那天,好多網友慌張地去聯繫她。可最終聽到的,卻是最令人難過的結局——走飯走了。在沒有人的宿舍,她燒了一把碳,安靜離世。她的朋友無法理解。陌生的網友也無法理解。因為走飯多麼可愛又有趣啊。所以在她走後的這麼多年裡,很多陌生人依舊習慣的每天點開她的主頁,把她當做一個永遠不會發現的樹洞,去分享煩惱、失敗、幸福、眼淚或者快樂。
  • 愛情要長久,要像敬畏生命、敬畏萬物一樣敬畏愛情
    我們常說「敬畏」之心,把這兩字拆開理解,顧名思義就是尊重和害怕的意思,是內心不存邪念,懂得敬畏,時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和戒懼意念。對我們的生命、對萬事萬物,我們都要心存敬畏之心,敬畏就像一根底線時刻在警示我們,只有這樣不觸及原則和底線,待人處事時才能對得起良心。
  • 18歲史學天才林嘉文為何自殺?他的遺書、經歷和自述讓人震驚
    在為人父母的旅途中,與天使一起,溫暖陪伴,智慧前行知名學者江緒林剛剛自殺,18歲史學天才少年林嘉文又於2月23日自殺
  • 生命,其實需要敬畏和尊重
    有些人,之所以視生命如賤草,隨意踐踏,正是他不懂得對生命起敬畏之心。對自己生命不珍惜的人,你更不要指望他對這個社會有所作為,更不要指望他去善待別人的生命了。有的生命活的行屍走肉,有的生命讓人肅然起敬。生命的歸宿,是死亡,不然何來視死如歸之說?但是死亡的前提是需要我們好好的活著。
  • 《和陌生人說話 第一季》給心靈留一個柔軟的觸角,保留對溫暖的感知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我們從小到大就接受過的教導,這種想法我們深刻的鐫刻在腦海中並不斷地將它作為人生的經驗一般傳教給後輩們,似是金規鐵律。在這個每個人都努力將自己展現在鎂光燈下的時代,我們浮躁、冷漠,一次次地從一個個的陌生人身邊匆匆而過,沒有了來自周圍聲音的樂趣,這讓我們幾乎喪失了傾聽的能力。
  • 一部治癒類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教會我們敬畏生命
    美麗的妻子在旅遊途中不幸遭受車禍失去了雙腿,失去了腹中的孩子,他的妻子很堅強並沒有放棄作為一位教師的夢想,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教師,歐維在妻子的陪伴下度過了愉快的一段時間,但是好景不長,妻子也生病離開了。剩下歐維一個人孤獨地在這世界上,歐維在社區裡巡查,嚴格規定停車以及各種瑣事,他總覺得所有人都在嘲笑他的命運,便有了一個自殺的想法。
  • 諾亞舟中大附屬外國語學校「敬畏生命,尊重人權」第十五周升旗儀式
    我是來自四年級 407班的曹臣翔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敬畏生命,尊重人權》。你們知道今天12月10日是什麼日子嗎?是「世界人權日」。6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多少鮮活的生命消失在戰爭中?多少家庭因此支離破碎?
  • 《香水:一個殺人犯的故事》觀後感:生命需要敬畏感
    我認為這樣的人生轉折再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東西會永久的被掩藏下去,是金子總會發光,我認為是巴爾蒂尼將他帶進了他喜歡的領域,給了他最接近夢想的機會。我認為這樣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結局,然而並不是。進入香水鋪的格雷諾耶,在裡面的生活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但格雷諾耶並不僅僅滿足於製作出世界上最芳香的香水,他夢想學得如何保存萬物氣味的方法,在巴爾蒂尼的指點下他去了格拉斯,在那裡開起了他新的人生。
  • 和木村拓哉一吻定情的竹內結子走了:成年人的世界,到底有多難?
    2012年3月18日。一位名叫走飯的微博網友用定時器發下了這樣一句話: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那天,好多網友慌張地去聯繫她。可最終聽到的,卻是最令人難過的結局——走飯走了。在沒有人的宿舍,她燒了一把碳,安靜離世。她的朋友無法理解。
  • 我們知道的林嘉文,和你不知道的 Gavin Wood
    那麼,對於公鏈的創始人來說,其早期的經歷、實踐和哲學信仰,會影響一個公鏈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這次,我們和波卡的創始人林嘉文(Gavin Wood)聊了聊哲學、愛好和人生。撰文:LeftOfCenter比特幣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加密貨幣, 其匿名發明者中本聰充滿了傳奇色彩,他代表的是自由、技術極客、無政府主義者、密碼朋克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