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àn)(mào):
【原文】:有鳥焉,其狀如烏,人面,名曰囗(bàn)(mào),宵飛而晝伏,食之已 暍 。
【譯文】: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烏鴉,卻長著人的面孔,名稱是(bàn)(mào),在夜裡飛行而在白天隱伏,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暑。
【解說】:(bàn)(mào)是一種人面鳥,白天休息而夜間飛翔,據說吃了它的肉可治熱病和頭風。汪紱注:「 (bàn)(mào) ,陽鶴之屬而大,令人謂之訓狐,又名只胡。其目能夜察蚊虻,而晝不見邱山,故宵飛晝伏。暍,中熱病也,今鵂鵾亦可治熱及頭風。(bàn)(mào)有三種形狀:其一,人面鳥,見圖蔣木;其二,人面、鳥喙鳥身,見圖畢本;其三,非人聞鳥,見圖汪本郭璞〔圖贊》曰:「御暍之鳥,厥名 (bàn)(mào) 。昏明是互,晝隱夜覿:物貴應用,安事鸞鵠。
居暨 :
【原文】:又北三百五十裡,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東流注於雁門,其獸多居暨,其狀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
【譯文】:再往北三百五十裡,是座梁渠山,不生長花草樹木,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脩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雁門水。山中的野獸大多是居暨獸,形狀像彙卻渾身長著紅色的毛,發出的聲音如同小豬叫。
【解說】:居暨是一種鼠形小獸,毛如刺蝟,其色紅赤,其音如豚。郭璞注:「彙,似鼠,(赤)毛如剌(蝟)也。」郝注:「《廣韻》作赤尾也。"汪紱注:「彙,似鼠,短喙、短足,其毛如剌,卷伏則如慄毬。郭璞《圖贊》月:「居暨豚鳴,如彙赤毛。」
囂 :
【原文】:梁渠之山,有鳥焉,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譯文】:梁渠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夸父,長著四隻翅膀、一隻眼睛、狗一樣的尾巴,名稱是 囂 ,它的叫聲與喜鵲的鳴叫相似,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止住肚子痛,還可以治好腹瀉病。
【解說】:《山海經》中之囂有二:一是囂獸,見《西山經》瑜次山;二是本經之器鳥。器鳥是一種非獸非鳥的獨目奇鳥,集鳥、猴、狗三牲特徵於一身。它樣子像猿猴(郭注:或作舉父,已見《西次三經》崇吾山),卻長著兩對翅膀,狗的尾巴,一目在中央,其鳴聲如鵲,據說吃了它的肉可治腹痛和腹洩病。
郭璞《圖贊》曰:「四翼一目,其名曰 囂 。」
蛇身人面 神:
【原文】:凡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於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裡。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雞彘瘞;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譯文】:總計北方第二列山系之首尾,自管涔山起到敦題山止,一共十七座山,途經五千六百九十裡。諸山山神都是蛇的身子人的面孔。祭祀山神:把毛物中用作祭品的一隻公雞、一頭豬一起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塊玉璧和一塊玉珪,一起投向山中而不用米祀神。
【解說】:自管涔山至敦題山,這十七山(郝注:今才十六山)的山神皆蛇身人面神。《北山經》自單狐之至隄山共二十五座山,其山神,亦人面蛇身神(見圖3-30)據《北次二經》所述,對此蛇身人面山神的祭祀方式是:「毛用一雄雞、彘瘞;用-擘封,投而不糈。」與《北山經》所記山衝的祭祀方式如出一轍。當時的「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山海經#
至此,北次二經中的全部怪獸已經全部解說完畢,下一篇,北次三經。
《山海經》北次二經中的全部怪獸圖文解說,看遍裡面的上古怪獸
古籍《山海經》北山經怪獸圖文詳解第八篇終章,你認識幾種怪獸
山海經北山經全圖文詳解第七篇,帶你看遍山海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