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牛 :
【原文】:又北二百裡,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有獸焉,基狀如牛,而四節生毛,或曰旄牛。
【 譯文】:再往北二百裡,是座潘侯山,山上是茂密的松樹和柏樹,山下是茂密的榛樹和楛樹,山南陽面蘊藏著豐富的玉石,山北陰面蘊藏著豐富的鐵。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一般的牛,但四肢關節上都有長長的毛,名稱是犛牛。
長蛇 :
【原文】:北二百八十裡,曰大鹹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 譯文】: 往北二百八十裡,是座大鹹山,沒有花草樹木,山下盛產玉石。這座大鹹山,呈現四方形,人不能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種蛇叫做長蛇,身上的毛與豬脖子上的硬毛相似,發出的聲音像是人在敲擊木梆子。
【 解說】: 長蛇生活在尤草木、人獸不可上的大威山,長百尋,其毛有如野豬,其叫聲有如夜間人敲木柝(音託,tuo)的聲音(據事璞注)。胡文煥圖說雲:「大鹹山,有蛇,名曰長蛇。錐手,身長白尋,其聲如振鼓。郭璞注:¨說者雲長百尋,今蝮蛇似艾綬文,文間有毛如豬醫,此其類也。」吳任臣按,豫章記有大蛇,長千餘丈,亦此類。袁珂按:「《淮南子·本經篇》雲:『羿斷修蛇於洞庭.'即此之類。」郭璞《圖贊》曰:「長蛇百尋,厥鬣如彘。飛群走類靡不吞噬。極物之惡,盡毒之厲。"
赤鮭 :
【原文】: 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其中多赤鮭。
【 譯文】: 敦薨山,敦薨水從這座山發源,水中有很多赤鮭。
【 解說】: 赤鮭(音圭、q)之鮭又名鮐緱鮐,即河豚。郭璞注:「今名飴為鮭負;音圭。」畢沅注:「鯡非古字,本當為鮐字。」鮭魚即河豚,是一種有毒的魚,郝懿行按:「食其肝殺人。」劉逵注《吳都賦》:「鮁
黨鮐魚狀如蝌鬥,大者尺餘,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文,性有毒.雖小,獷及大魚不敢啖之,蒸煮啖之肥美。豫章人珍之是其形狀也。名河豚,又名,即鮭。」李時珍岡:「今吳越最多,狀如蝌鬥,大者尺餘,背色青白,有黃縷,又無鱗,無鰓,無膽,腹下白而不光。」王充《論衡·言毒》雲;「萬物含太陽火氣而塵者,皆有毒螫;毒螯渥者,在蟲則為蝮蛇蜂蠆,在草則為巴豆冶葛,在魚則為鮭與銘飯,故人食飪肝而死,為鰍蝥有毒.郭注說赤鮭即鮐。細心的郝懿行注意到了:「今所見鮐魚背青腹白,絕無赤者。」而唐徐堅等著《初學記》卷三說:「鯤魚,赤目赤鬣者,食之殺人,」郝說:「夫鯖即餛也,鯤與鮭聲相近,或《初學記》聽引本在郭注,今脫去之邪?」
窺窳 :
【原文】: 又北二百裡,曰少鹹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窺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 譯文】: 再往北二百裡,是座少鹹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青石碧玉。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牛,卻長著紅色的身子、人的面孔、馬的蹄子,名稱是窫窳,發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啼哭,是能吃人的。
【 解說】: 窺窳 是種食人畏獸,集人、龍、虎、軀、蛇、牛、馬眾牲於一身,多次出現於《海經》與其他古籍,其形象也有若十變化。其一,窳「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音如嬰兒《北山綸》,見圖①蔣本、附②汪本、圖③禽蟲典本).其一, 窺窳 「龍首」(見《海內南經》、《海內經》、《淮南子》)《述異記》:「 窺窳 獸中之最大者,龍頭、馬尾、虎爪,長四臼尺(?),善走,以人為食,遇有道君則隱藏,無道君則出食人。」其三,復窳「類軀,虎爪,食人,迅走」(見《爾雅·釋獸》)。其四,「宴者,蛇身人面,貳負神所殺也」(見《海內西經》) .
郭璞注:「 窺窳 ,本蛇身人聞,為貳負臣所殺,復化而成此物也。袁珂按:「寞窳本人面蛇身,蓋佔天神之貌。為貳負臣所殺,經諸巫救治復活後,化而為此等怪物者。"此等怪物指上述其一至其三諸怪
獸本經之窗窳為人面牛身神。郭璞《圖贊》日:「 窺窳 ,是則害人。「
山海經北山經中的怪獸圖文詳解第五篇,帶你見識上古奇葩怪獸
#自媒體錢途挑戰賽#
未完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