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句最經典的「佛語」,用來指導生活,能得到如此的好處

2020-12-22 尚思修善學佛

佛法的深邃讓人望而卻步,佛法的智慧讓人解除煩惱,佛法的慈悲讓人如沐春風。佛法講究緣分,佛法宣說因果,沒有善根因緣很難契入佛法裡面,所以佛法又蒙上了神秘色彩。

只有接觸了,進入了,才有豁然開朗的心境,才知道佛法不是迷信。是我們眾生迷信,我們眾生迷信於自己的無知,迷信於自己的認知,迷信於累劫以來產生的無明。

佛法中有許多經典語句,我們平常耳熟能詳,並且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不知道出處,現在我們來看看經常出現在生活中的「佛語」。

佛法從來離不開生活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句捨我其誰的豪言壯語,出自於《地藏菩薩本願經》,當初地藏菩薩本來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裡有無數受苦的眾生,不忍離去,決定超拔,於是留在世間超度地獄眾生,並且立下重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正菩提。」後來發展成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菩薩以普度眾生為己任,菩薩因為沒有絲毫的私心而成為菩薩。眾生為什麼會下地獄?就是私心太重,貪嗔痴充斥滿,欲望卓盛,才會在六道中輪迴,我們要是沒有了自私自利的心行,也會成為菩薩。

心若陽光,處處都是善緣

而《老子》中也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又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聖賢的行為和菩薩都有相同點都是無私的,都以天下生命為自己的使命。

而孔子有「殺身成仁」,孟子有「捨生取義」之說,這都與地藏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互相契合啊!

其實這種大無畏的思想,與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相貫穿,有這種思想並不會在現實中真的去舍掉生命,反而這種心境會成全我們的菩薩精神,會得到更大的功德和福報,我們也會在這種「舍」的精神中成就自己。

菩薩度眾生,才發下大誓願

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自於《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一偈語是金剛經的點睛之作,整部金剛經都是圍繞著這一句話展開的。

對於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是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 ,凡夫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才導致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要記得佛家的這句:一切皆為虛幻。

如夢幻泡影,世間一切都是虛幻

對於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

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像,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因此說:「如夢幻泡影」,要做生活的智慧者來辨證的看這個世界。

看透世界真相

不可說

很多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境界也好,生活中的真相也罷,都需要自己用心來體會,也就是需要自己的踐行才能進入到生命之花的美妙中。

如果我們無法拋棄自己的妄念執著,就進入不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說」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個妄念的實行,所以「不可說」!

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因此《涅槃經》中說:「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生活需要智慧,有太多的「看破不要說破」,這也是不可說的一種原因吧!

佛曰不可說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是我們感同身受的這個「花花世界」,這句話基本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空是一種境界,空並不是沒有,是「有無相生」,我們既不被這個世界的「假有」所蒙蔽,也不能執著這個「空有」。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並且要知道: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色空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此句出自於《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因此我們要尊重一切生命,尊重一切反過來又成全自己。

一花一世界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五燈會元》卷五十三記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浪子回頭金不換」,是我們對棄惡從善的一種讚美和原諒,這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恕」的一種詮釋。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佛教認為:「相由心生,命由己造」。只要內心平和,則萬事和平。

禪宗教義說: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相關焦點

  • 佛說,拜佛時,默念這3句簡單的「佛語」,往往能心想事成
    導語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人們去寺廟燒香拜佛,越多越多人會將拜佛視為一種成功的捷徑。尤其是當生活不如意或者遇到困難時,便會去寺廟燒個香、拜個佛。有些人甚至相信在佛前磕的頭越多、燒的香越多或者去寺廟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實現自己的目標。
  • 十大經典佛語,你能悟透多少?
    禪是一種令人嚮往的生活方式,一種得大自在的人生境界。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禪宗智慧,十大經典佛語,你能悟透多少?
  • 從朱熹遺留文獻中的佛語中得知他的禪意竟然如此之高
    朱嘉書體文中引用的佛語雖不如其詩歌和《朱子語類》,但為數亦不少。檢朱嘉之「書飛其書信文引佛語有兩種形式一是直接引用,即對所引佛語不作任何改變而加以延引。如「石火電光底消息」(《答張欽夫書》)一語中,「石火電光」出於《五燈會元》之「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
  • 《心經》中4句經典佛語,如法受持,可得無上智慧
    心經中先是從五蘊皆空開始,緊接著是六塵和四諦,然後到十二因緣,最後用無智亦無得總結出如何讓自己才能真正的「無掛礙」多年研究心經的人方能看得出來它各種的深意,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將之稱為般若部經之首原因。眾所周知,《心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但是在淨土中持戒修行的人,不但可以念阿彌陀佛的佛號,亦可以去奉持《心經》。
  • 佛悟智慧,品讀人生的幾個問題,在佛語中悟出人生真諦!
    在佛語中感悟人生,品讀智慧,感悟人生真諦。不知道各位師兄,都是怎麼樣去修佛的,也不知道各位師兄,是以何方式來感悟佛道的。但是今天,我就和各位師兄以問答的形式,來感悟佛道,在問答中品讀人生,在佛語中感悟哲理。快樂與悲傷,該如何把握?心不是絕對的,它一半分為快樂,一半又住著悲傷。
  • 「卍」在佛語中是什麼意思?很多人不知道
    介紹我們經常可以在每個佛像的胸前看到一個特殊的符號,在每個佛教寺廟裡,同樣的特殊符號會出現在牆上,這個符號是佛語中的單詞「卍」。我們都知道符號的發音和case是一樣的,這個字符象徵著吉祥如意的意思。從他的形狀,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層一層的堆積起來的,看起來像是雲朵。因此在佛教中,人們也叫她吉祥的歡樂圈或吉祥的海雲。
  • 餓不死僧,凍不死蔥,幾句接地氣的民間佛語解讀
    最初佛教的發展其實走的是高層路線,主要是帝王將相和士大夫讀書人們喜歡,但是後來越來越接地氣,到了唐朝之後,大乘八大宗派都很興旺,尤其是最受底層民眾歡迎的淨土宗也就是念佛法門,更是發展飛快。到了最鼎盛的時候,幾乎民間是「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也許很多大字不識的純樸百姓們並一定懂得什麼高深的佛理,也不明白這宗那派的,但至少都有了最基本的信仰,也感受到了佛菩薩的慈悲。
  • 禪語美文:細細品味佛語——領悟心的最高境界
    讓心安靜下來,細細品味佛語,來領悟心的最高境界。壹《金剛經》有這樣一句佛語:所有相皆為虛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如果沒能控制住自己的喜怒哀樂,每天為不同的事憂心煩心,那就是做不到「一切皆為虛幻」,亦沒能擁有平常心去看待世間萬物,自然體會不到佛語中心的最高境界。貳佛語: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 能讓人靜心的佛語,金玉良言,看懂就是福氣
    能讓人靜心的佛語,金玉良言,看懂就是福氣一、 愛若難以放進手裡,何不將這雙手放進心裡。二、財富不會憑空而來,你想發大財就得付出你的時間、精力、甚至你的健康,或者為你做事的人的時間、精力、甚至他的健康。求諸自己吧,然後你會得到更多。九、明明心裡非常委屈,但硬是被壓的說不出來。十、 生命太短,沒留時間給我們每日帶著遺憾醒來。十一、有一種迷茫是:整日無所事事,卻未感半分輕鬆。有一種改變是:整日東奔西走,卻未感半分後悔。
  • 2020最值得珍藏的佛語智慧語錄,經典至極,大徹大悟!
    用心甘情願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你在,世界就在。六、很多人與同事都是泛泛之交,每天卻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與他們共同渡過;而最重要的親人,每年只有幾個節日能與其同聚。人總是不能完滿如意:生活裡的人,往往都不在你心裡;在你心裡的人,往往都不在生活裡。
  • 佛經中經典的四句佛語,句句發人深省,讀懂了有大好處
    在佛經中,有四句經典的佛語,句句發人深省,直指佛法的核心,讀懂了有大好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佛語出自於《心經》,佛家認為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都是「空」,不單皮相是「空」,連帶著受想行識,都是「空」。什麼是五蘊?即構成人身之物,「色」是皮囊外相,而受想行識則是人生來而有的感受。什麼又是「空」?
  • 《做才是得到》:學佛能帶來啥好處
    摘自:《做才是得到》 索達吉堪布 著,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2年11月 閱讀提示:《苦才是人生》出版後,無數的讀者在生活、工作中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加持,同時也希望品嘗到到更多佛法的甘露
  • 《五燈會元》裡的10句經典名言,一句佛語點透人生!
    《五燈會元》裡的10句經典名言,一句佛語點透人生。1. 家醜不可外揚。——《五燈會元·化城鑑禪師》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不欲說似人。」曰:「為什麼卻如此?」曰:「家醜不外揚。」家庭內部的醜事,不向外張揚。2. 六耳不同謀。
  • 佛語人生哲理經典語錄
    怕得到的會失去,怕轉身了就是永別,怕摔跤後再也起不來,在怕中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人生就是一條路,走一步有一步的景觀。上帝不會眷顧誰,你有勇氣放棄,才有機會得到。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哪怕敗得徹底,就當趕上命運的另一盛宴。8.看人間萬象,聽花開的聲音。人生中出現的一切都無法佔有,只能經歷。
  • 佛語心靜的句子,句句修心養性,心浮氣躁時多看看!
    不是有了禪房就有了禪意,一朵花開是禪意,另一朵花謝亦是禪意,禪,在生活,你活在當下,就有了禪意。3. 要相信相由心生,要相信時間會積蓄下能量許多事,總是前半生用來實踐,後半生慢慢應驗,專心致志心無雜念,每一個輪廓都有出處,這是對每天最好的態度。4. 不知是否真有才,但性格稍顯愚木;嚮往智慧,大多時間能夠保持一個和氣的心境。
  • 人生感悟的十張佛語哲理圖片
    第四,享有就好——在這個世間上,我們不可能樣樣東西都擁有,但是我們可以有「享有」的心,譬如:別人建造房子,我們總可以在走廊避雨;別人買了電視機,也可以一起沾光觀賞;公園是大眾的,我散步就好了。如果能以「享有」代替「擁有」,就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我們要如何才能過自由自在的人生呢?  第一,學習吃虧。  第二,人我互調。  第三,當然如此。
  • 經常用艾葉煮水洗頭,不出一月,身體能輕鬆白撿多個好處
    艾葉,相信多數人都是熟悉的,在端午節的時候,都會準備艾葉,主要是用來避邪用的,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方式。艾葉除了用來避邪,還會被用來驅蚊蟲。經常用艾葉煮水洗頭,會給身體帶來什麼好處?艾葉屬溫性,用艾葉煮水洗頭,頭皮在接觸到艾葉煮的水之後,頭部的血液循環就會變快,身體的血液循環也會被刺激到,如果有頭痛、手腳冰涼的人,堅持一段時間,就能得到改善。
  • 佛經中最經典的十句偈子,看看你知道幾句?
    中國人素來講究文化底蘊,而那些譯經大師們將佛教經典融入自身的文化素養,翻譯得充滿濃厚的中國古典文化風格,也是深受普羅大眾們喜歡的一個因素。今天,雲來就摘錄佛教中最經典的十句偈子,大家不妨看一看,這些偈子中,你知道其中的幾句。同時也可以看看,你對佛經了解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出自《心經》。
  • 師說 | 得到人身,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在六道凡夫裡面,只有人道最有利於修行,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利益,這就是人道的優勢。為什麼人道最有利於修行呢?得到人身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利於修行佛法,有利於聽聞佛法,追求解脫之道。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三惡道裡面的眾生太苦,比如畜生道,它們跟人基本上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但它們智慧很低,心智不夠,理解不了佛法,沒有辦法來修行。畜生道的最大特點就是愚痴,它們不辨是非、不辨善惡、不辨好壞。
  • 放寬心態的佛語經典語錄,哪一句讓你大徹大悟?
    如果你都能先行一步,那麼人生將減少無數缺憾!八、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十、你能多快搞定自己的情緒,就能多快的得到成功。脾氣會趕走運氣。所以,那些貌似心大的人,不過就是能忍。在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之前,做好兩件事:活著。忍著。十一、每個人,都在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世界上沒有絕對完滿的東西。太陽一到中間,馬上就會偏西;月圓,馬上就會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