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深邃讓人望而卻步,佛法的智慧讓人解除煩惱,佛法的慈悲讓人如沐春風。佛法講究緣分,佛法宣說因果,沒有善根因緣很難契入佛法裡面,所以佛法又蒙上了神秘色彩。
只有接觸了,進入了,才有豁然開朗的心境,才知道佛法不是迷信。是我們眾生迷信,我們眾生迷信於自己的無知,迷信於自己的認知,迷信於累劫以來產生的無明。
佛法中有許多經典語句,我們平常耳熟能詳,並且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不知道出處,現在我們來看看經常出現在生活中的「佛語」。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句捨我其誰的豪言壯語,出自於《地藏菩薩本願經》,當初地藏菩薩本來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裡有無數受苦的眾生,不忍離去,決定超拔,於是留在世間超度地獄眾生,並且立下重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正菩提。」後來發展成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菩薩以普度眾生為己任,菩薩因為沒有絲毫的私心而成為菩薩。眾生為什麼會下地獄?就是私心太重,貪嗔痴充斥滿,欲望卓盛,才會在六道中輪迴,我們要是沒有了自私自利的心行,也會成為菩薩。
而《老子》中也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又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聖賢的行為和菩薩都有相同點都是無私的,都以天下生命為自己的使命。
而孔子有「殺身成仁」,孟子有「捨生取義」之說,這都與地藏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互相契合啊!
其實這種大無畏的思想,與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相貫穿,有這種思想並不會在現實中真的去舍掉生命,反而這種心境會成全我們的菩薩精神,會得到更大的功德和福報,我們也會在這種「舍」的精神中成就自己。
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自於《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一偈語是金剛經的點睛之作,整部金剛經都是圍繞著這一句話展開的。
對於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是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 ,凡夫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才導致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要記得佛家的這句:一切皆為虛幻。
對於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
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像,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因此說:「如夢幻泡影」,要做生活的智慧者來辨證的看這個世界。
不可說
很多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境界也好,生活中的真相也罷,都需要自己用心來體會,也就是需要自己的踐行才能進入到生命之花的美妙中。
如果我們無法拋棄自己的妄念執著,就進入不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說」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個妄念的實行,所以「不可說」!
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因此《涅槃經》中說:「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生活需要智慧,有太多的「看破不要說破」,這也是不可說的一種原因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是我們感同身受的這個「花花世界」,這句話基本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空是一種境界,空並不是沒有,是「有無相生」,我們既不被這個世界的「假有」所蒙蔽,也不能執著這個「空有」。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並且要知道: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此句出自於《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因此我們要尊重一切生命,尊重一切反過來又成全自己。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五燈會元》卷五十三記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浪子回頭金不換」,是我們對棄惡從善的一種讚美和原諒,這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恕」的一種詮釋。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佛教認為:「相由心生,命由己造」。只要內心平和,則萬事和平。
禪宗教義說: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