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最古老陵墓埋葬遼朝「僭偽之君」,如今已無跡可尋

2020-12-19 北京日報客戶端

傳聞舍宅阿中丞,

勝事殘遼說廢興。

遺碣難尋鷹爪石,

寒蕪長沒永安陵。

傅增湘的《香山雜詠》提到的永安陵鮮為人知。北京的西山地區曾有過兩座皇帝陵寢,如今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陵巋然獨存,北遼宣宗耶律淳的永安陵則已無跡可尋。這二位埋骨於西山的皇帝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國家危亡之時被擁立為君。然而,相較於被後世史家公認為「有奇功於社稷」的朱祁鈺,耶律淳則被視為「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者」的僭偽之君,其皇帝的正統性都不被承認,在歷史上的地位更是極為尷尬,也就無怪乎其陵寢最終在普遍的漠視中歸於無存。

明代徐善在《泠然志》中記載,「香山寺址,遼中丞阿里吉所舍。殿前二碑載舍宅始末,光潤如玉,白質紫章,寺僧目為鷹爪石。」和《香山雜詠》相印證,可為尋找永安陵略微提供線索。

▌香山遊覽圖,永安陵大致位置在蟾蜍峰附近。

國難立君未見功

耶律淳,小字涅裡,是遼興宗耶律宗真之孫,南京(今北京)留守耶律和魯斡之子,遼道宗耶律洪基的侄子。長大成人之後,他篤好文學,研習詩賦,是宗室中出類拔萃的人物,其伯父遼道宗一度打算立他為嗣。天祚帝即位後,初封這位叔父為鄭王,後來又進封為越國王、魏國王。乾統十年(1110年),和魯斡去世後,耶律淳繼任南京留守一職,成為南京道(今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最高長官。

長期擔任南京留守的耶律淳對城市建設頗有貢獻,作為北京城僅存的遼代建築,矗立近千年的天寧寺塔,就是天慶九年(1119年)由耶律淳主持建造的,成為遼代留給北京的一個紀念。1991年天寧寺塔重修時,在塔頂發現了《大遼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記》刻石,其中載明:「皇叔判留守諸路兵馬都元帥府事、秦晉國王,天慶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聖旨起建天王寺磚塔一座。舉高二百三尺,相計共一十個月了畢。」在塔記中列名的大德高僧中,就有一位「香山寺僧智選」,由此可以推測耶律淳與香山有著不一般的關係。

▌天寧寺塔

如果不是遼朝遇到了危機,那麼耶律淳很可能會作為一位賢王而載入《遼史》,然而時乖命蹇,在其將及暮年之時,卻趕上了遼朝覆亡的厄運。女真崛起後,耶律淳被天祚帝委以重任,以都元帥的身份在遼東招募流離失所的難民組成「怨軍」抗擊金軍。但耶律淳並非統軍的帥才,幾年下來,鮮有勝績,最終無功而返,以都元帥留守南京。

保大二年(1122年)正月,金軍攻克遼中京,並準備進犯南京。天祚帝聞警即逃,在金軍的窮追猛打下,倉皇逃匿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西北大青山)。此時的遼朝,三分之二的疆土都淪於敵手,人心惶惶。主持南京軍政事務的蕭幹、李處溫等人主張援引唐肅宗靈武稱帝的例子,鼓動南京的百官、諸軍、僧道、父老等一萬多人,到耶律淳府前,叩求耶律淳登基。不明就裡的耶律淳出府門問詢,不料被李處溫之子李奭「持赭袍衣之」,上演了「黃袍加身」。耶律淳固辭不得,於是年三月即皇帝位,改元建福,百官上尊號為天錫皇帝,當時燕、雲、平等地皆歸耶律淳管轄,史稱「北遼」。

北遼建立後,耶律淳降封天祚帝為湘陰王。但是,一邊是金軍壓境,一邊是北宋以大軍十五萬巡視邊境,並傳詔收復燕雲十六州。耶律淳對北宋表示願意免除歲幣,締結和約,以免腹背受敵,被北宋拒絕。不得已,耶律淳以蕭幹為知北院樞密使事,將軍旅作戰事務全部委託於耶律大石。面對危亡局面,已經暮氣沉沉的耶律淳實在難以擔當救亡之君的大任,他派遣使者向金朝上奏表,請求將北遼納為金朝的附庸,希圖求得一時的苟安,也被金朝拒絕。建福元年(1122年)六月,「病臥於城南瑤池殿」的耶律淳得到傳聞,天祚帝會集五萬精銳騎兵,準備八月從夾山回師南京。耶律淳大為震驚,表示「天祚果來,吾有死爾,復何面目相見耶!」六月二十四日,時年六十歲的耶律淳在內外交困中憂懼而死,在位僅98天。臨終,他遺命迎立天祚帝之子秦王耶律定即位,還密授李處溫為「番漢馬步軍都元帥」,以後事相託。而此時,大奸似忠的李處溫已經準備挾持蕭後納土歸宋了。

《遼史·天祚皇帝本紀》載,耶律淳死後,「百官偽諡曰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燕西香山永安陵」。是年十一月,金軍攻來,耶律淳及其後繼者的小朝廷覆滅。據《施甸長官司族譜》記載,耶律淳的兒子耶律阿撒被金朝俘獲後投降,任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尹。其孫耶律禿花後在桓州率眾歸附成吉思汗,其後子孫隨元軍南徵,並在元朝末年落籍雲南,成為施甸長官司的世襲土司,從元朝末年到1949年,共傳襲了607年,現有後裔15萬,分布在滇西南的大理、保山、臨滄、德宏和西雙版納等地,少數居於緬甸果敢、臘戍、八莫一帶。

這歷時不到一年的政權,也曾留給北京一星半點的印記,如清代乾隆年間戒臺寺尚存「已泐遼碑一,起復知樞密院直學士虞仲文撰,建福元年立」(《日下舊聞考》卷105),大致內容是,建福元年,燕京慧聚寺一位名叫悟纏的和尚,在耶律淳的支持下,得到法鈞大師生前所持「大乘三聚戒本」,具有皇帝批准的傳戒資格,得以在燕京地區開壇傳戒。但這通「建福元年碑」今已不存,北遼留給後世的印記,就只有這個若隱若現的永安陵。

身後之陵規格低

永安陵是文獻記載的香山最古老的陵墓,由於其是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倉促構築的,規模不可能宏大。江山易主後,因耶律淳是「僭偽之君」的緣故,陵墓也不會得到歷代官方的保護與修繕,又長期處於皇家禁苑之中,外人難得窺見,很快就湮沒得無聲無息,因而長期缺席了北京方志的記載。目前只在清乾隆年間的《日下舊聞考》中有「永安陵今無考」,在《光緒順天府志》中有「陵今無考」的記載。

到了民國年間,御苑開放,永安陵才以「遼王墳」的名字再現世間。在1920年出版的香山測繪圖上,就已經在雙清別墅的西南上坡方向的蟾蜍峰之東標註了「遼永安陵」的位置。民國學者田樹藩在《西山名勝記》中,記載了他所見的遼王墳,「為二丈長一丈寬之三石洞」。教育家熊希齡在1918年前後所建的雙清別墅,曾有「雙清小八景」之說,遼王墳即為其中一景。熊希齡先生自己也曾陳述:「園內遼王墳……保存如故。」

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遼王墳曾引起過各方的關注,盧作孚先生遊香山時曾特意前往一觀,「看遼王墳,磚砌墓道,掘露出來,工作很堅」。燕京大學歷史學會出版的《史學年報》1936年第一期記載:「古蹟古物調查實習班自開課以來,已作數次之調查實習,計有香山遼王墳、頤和園、涿州……文丞相祠堂等處。」

不過,數十年來,已鮮有遼王墳的記載,這個隱現無常的陵寢再度隱沒。遼王墳在民國年間的驚鴻一現,僅在當年的一些文獻與地圖上留下了點滴的鴻爪之痕,也留下了太多難解的謎團。遼王墳到底發現於何時?是否出土過壙志、陪葬品、壁畫之類的文物?到底是不是當年的永安陵?因為沒有進行過科學的考古發掘,且遺蹟現已無存,也沒有照片存世,只能根據文獻上的隻言片語做些推測。

契丹人本有崇拜大山的習俗,又繼承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制度,所以遼代帝王均選擇風景秀麗之處,依山為陵,地表沒有高大的封土,陵前建有平面呈正方形的享殿。從已發掘的遼帝陵寢來看,具有「鑿山為殿(墓室)」、磚砌地宮墓道、三個主墓室並列的共同特徵。再結合民國以來對遼王墳的點滴記載,其也具備相同的特點,應該是可信的。近年來,香山地區曾出土過一些遼代石棺墓葬,據目擊者稱,有的上面還有「耶律」字樣,顯然是遼代貴族的高等級墓葬的集中地,如果能對這些遼代遺蹟進行科學的梳理與考察,對於研究遼代的北京歷史應具有一定的價值。

日前,海澱文史專家張文大先生相告,他在最近一次對香山的勘查中,找到了疑似永安陵的遺蹟。據其描述說:「從雙清東面上山,至看雲起亭,沿路向西,快到蟾蜍峰時,在路南發現一處被廢棄、封閉起來的類似庫房的建築。該建築背靠山巖,一半在山巖裡,建築的前臉兒砌的是灰磚牆,屋頂有通風口,從建築外觀看是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從結構上看,像是地宮改成的倉庫,附近有石材,窗臺上有疑似城磚,沒有溝槽。」此廢棄建築正處在早年香山測繪圖標註的「遼永安陵」的位置上,若能確定其真偽,使殘缺多年的「雙清小八景」得以重新圓滿,當是令人欣慰之事。

來源 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王密林

編輯:楊昌平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成吉思汗埋葬何處?專家發現一座人工改造大山,疑是成吉思汗陵墓
    關於成吉思汗的未解之謎 不過在數百年來,關於成吉思汗還有一個未解之謎,那就是成吉思汗的死亡原因和埋葬地點。要知道,中原的皇帝在死後都會埋入提前建好的陵寢當中,但是蒙古人卻不同,他們的喪葬風俗非常的奇特,不會記錄皇帝的埋葬之處,也不會設立任何的標記。
  • 陵墓為床,亡靈為鄰.在這裡,有1萬人跟100萬死人住在一起...
    在位於菲律賓馬尼拉不遠的地方有一處名為「馬尼拉北部公墓(Manila North Cemetery)」的墓地,這裡是全菲律賓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公墓之一,自1904年建立之後,這個佔地約54萬平方米的墓地裡埋葬過菲律賓政界,文藝界等眾多有名人物,當然也有很多普通老百姓的陵墓也安置在這裡
  • 世界上最孤獨的陵墓,因完全被隔離而出名,現還成為沙漠未解之謎
    瑪達琳·薩利赫考古遺址中最著名的古蹟之一,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它處於最重要的古代貿易路線之一的戰略位置。它被認為是該國最重要,最古老的古代城市之一,也是公元一世紀統治的納巴第人第二大城市。如今,瑪達琳·薩利赫是一個考古學遺址,擁有雄偉的廢墟通常與佩特拉相比。
  • 遼朝的一代猛將耶律休哥
    在遼穆宗當政期間,由於遼穆宗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對於遼朝的政治軍事大事都毫不關心,整日裡只是享受自己的吃喝玩樂。同時根據畢沅在《續資治通鑑》中記載,他經常採用殘酷暴力的手段來打壓朝廷官員,草菅人命,甚至「以細故殺人」由此使得當時遼朝的內部統治矛盾十分尖。因此遼穆宗的統治也引起了方式很多人的不滿,甚至於「藩漢諸臣共之」。最終在眾怨之下,遼穆宗的統治被推翻,遼穆宗本人也被殺害了。
  • 中國最「寒酸」的帝王陵墓在河南,當地人戲稱「大土堆」
    中國封建社會持續了3000多年的時間,共有皇帝500多位,這些皇帝駕崩後大多被埋葬在皇家陵園裡,比如明十三陵、清西陵、清東陵等。河南也有100多座帝王陵墓,有「三皇五帝」陵、東漢帝陵、北宋帝陵等,有網友在評論時說,在眾多的帝王陵墓中,商紂王帝辛的陵墓最寒酸,免費開放無人去,當地人戲稱為「大土堆」。
  • 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永遠的王都」撒馬爾罕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烏茲別克斯坦與中國有著悠久的聯繫,其中撒馬爾罕更是在不少中國古籍中出現,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走進這座「傳說之城」。撒馬爾罕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它是古代帖木爾帝國的首都,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現如今,它是烏茲別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撒馬爾罕州的首府。
  • 彷徨在文化交流十字路口,遼朝契丹人的文娛活動裡的異域風情
    遼代「射柳」是建立在匈奴、鮮卑等北方先源古老民族習俗與中原漢族的「射禮」有關成分基礎上的,且遼代「射柳」多在歷年夏季的四、五、六月份進行。雖然這不是照搬照抄,但是也在繼承的基礎上與周圍民族文化進行一些的借鑑與融合,契丹人將中原漢人「射禮」中的賞罰、宴會等內容與鮮卑人「蹛林」活動中的「豎柳枝」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遼朝契丹人獨特的「射柳」娛樂活動。
  • 諸葛亮陵墓之謎,一路向南走繩斷就下葬,普通人無法理解他的智慧
    此地就是埋葬諸葛亮的地方,這究竟是為何呢?那麼諸葛亮陵墓到底在哪裡?在三國歷史當中有明確記載,諸葛亮死於疾病,享年54歲,埋葬在定軍山中。因此從這幾句話中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首先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軍中,因此不可能在成都附近埋葬,第二點,諸葛亮要求,把自己埋葬在定軍山當中,把這座山當成是自己的陵墓,就是也有高人看過定軍山的風水,確實是一個風水寶地,符合諸葛亮的身份,第三點,諸葛亮在臨終之前要求不帶入任何的隨葬品,穿著樸素既可下葬。
  • 中山最古老步行街,街道冷清,繁華已成歷史,仁裡街堅守的老裁縫
    有熱心網友告訴我,中山有條最古老的步行街,離中山百貨店不遠,叫"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曾經非常繁華熱鬧,值得去走一走。據說這是一條百年老街,是中山市最古老的步行街,古時候叫迎恩街,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改名為孫文西路。冷冷清清的步行街秋日的陽光依然很熾熱,騎樓風格的建築倒是個遮陰避雨的好地方。
  • 遼朝的南進為何淺嘗輒止?
    契丹人創建的遼朝,與緊隨其後的金朝、蒙元截然不同——後兩朝堅定不移、持續不斷的南進,意圖攻滅宋朝,一統天下;遼朝的南進則是淺嘗輒止,完全沒有將其作為既定的國策,而是希望與宋朝維持相對的和平態勢。兩個典型的例證足以說明遼朝沒有足夠的企圖心:第一,遼朝創立之初,阿保機在擁有武力上的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並沒有將北漢攻滅,而是選擇將其保留下來並給予必要的援助,作為與中原王朝之間的戰略緩衝區。
  • 圖坦卡蒙陵墓3000年未被盜,挖掘的人得了怪病,他的話應驗了嗎?
    當時他的去世非常偶然,埋葬他的陵墓的金字塔並沒有建完,但是他必須要安葬,因此他並沒有葬入金字塔,而是葬在了附近的帝王谷中,這或許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他的陵墓並沒有受到盜墓賊的光顧,保存的還是十分完整的。
  • 成吉思汗的陵墓為何至今找不到?在他的遺囑中,早已道出其中原因
    然而,當成吉思汗去世之後,人們在熱衷於討論他的功過之時,卻發現他的陵墓才是他戎馬一生中最大的疑雲。那麼,成吉思汗到底葬在了何處呢?其實,對於不善筆錄的古代蒙古人來說,先人的埋葬方式反而正應了他們對自然和牧場的尊崇。在蒙古人看來,將先人的遺體自然地和自然合二為一,反而是最高貴的埋葬方式。與此同時,他們會在長輩去世之前,將一支白色的駝毛置於他的面前,以保存先人的靈魂。當駝毛不再隨氣息飄揚時,證明先者已逝,而靈魂也進入了駝毛之中。
  • 女真人在遼朝管控下,悄然崛起……
    (澶淵之盟形勢)1004年,(北)宋、遼澶淵之盟後,中國各鼎立政權及其子民都進入了休養生息的時期,遼朝得以有較為充足的精力去研究和探討對女真等部族的治理辦法。到遼聖宗時代,契丹人已全面完成了漢化進程,主要標誌體現在官職與中原王朝基本一致,皇家禮儀、儀軌與趙宋相同,教育體系、典籍教材基本全盤從北宋「拷貝」,服裝服飾與中原沒有區別。對於女真這類少數民族的管理方式甚至治理理念,遼朝也全部繼承了漢人政權長期形成的對少數民族的管控模式。
  • 為何雍正陵墓保護的那麼好?
    清東陵陵區南北長12.5公裡、寬20公裡,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5位皇帝、慈禧等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計161人。 要知道,皇陵除了能夠代表當中主人的身份外,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裡面財寶眾多,很多皇帝或是一些掌權的統治者們都會擔心這麼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陵墓被盜。
  • 是誰阻斷了遼朝的南進之路?
    :1,國境內雖然有大量從事農耕的漢民存在,但始終處於少數地位;2,其南部疆界最遠處的河北和山西北部,並不屬於傳統中原的部分。如同其他在北方草原上強勢崛起的異族王朝一樣,遼朝並非沒有進軍中原的渴望、企圖和實際行動,然而,兩次主動的嘗試全都以失敗告終,難進之路被阻斷,最終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向西向北發展。契丹人的第一次嘗試是在王朝的創建者阿保機時代進行的。
  • 最難籤證小國免籤!現實版「一千零一夜」的古老世界
    中國人最難獲得的籤證區域,一個是離我們最遙遠的南美,一個就是我們的鄰居中亞。繼南美各國陸續向中國打開懷抱,中國護照最近又迎來升值好消息!2020年1月1日起,現實版一千零一夜的古老世界,終於正式向中國人敞開了免籤的大門!
  • 遼朝西南路招討司史實辨誤
    遼朝在陰山以南之地統治根基相對穩固後,設置西南路招討司才被提上日程。關於《遼史·太祖紀》提及的遼太祖在神冊元年改武州為歸化州之事,《遼史·地理志》如是記:「歸化州,雄武軍,上,刺史。本漢下洛縣。元魏改文德縣。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後唐太祖復武州,明宗又為毅州,潞王仍為武州。晉高祖割獻於遼,改今名。」
  • 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有多神秘,至今沒有發現蹤跡
    因為他從被徵服的國家掠奪來的稀有金銀寶石無數,有些罕見的寶物和他一起埋葬了。 這將是世界第九大奇蹟。公元1227年,吞併西夏的戰鬥還沒有結束,接近古希的成吉思汗感到不快。 榮馬一生一世的傲慢和很多老人一樣,抵擋不住歲月的沉重束縛。 他離開大軍繼續攻擊西夏都,親自帶著親信薛軍(禁衛軍)轉移到六盤山避暑。
  • 探秘清朝最後一座帝王陵墓,就在北京周邊
    這個地方是我去年參加萬人徒步大會時發現的好地兒,今日小咔要帶你探秘這個清西陵,清朝最後一座帝王陵,說起王陵,墓群,小咔直接聯想起盜墓筆記,鬼吹燈之類的,這是小咔最迷的2部作品啦。不知道可愛的你是否也和小咔一樣喜歡呢。簡單介紹下清西陵坐標在距北京98公裡的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裡處的永寧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