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身材窈窕、膚白貌美,又不會抗拒你一切要求的女機器人與你共處一室,你會選擇享受當下嗎?;如果一個身體強壯、能入廚房又懂你的男機器人與你同住屋簷下,你會動心嗎?
大部分人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心裡都住著一個天使一個惡魔。
機器人本是人類為了生活方便製造出來的,最終卻控制了我們的內心,喚醒我們的邪念。相比完美的人工智慧,人類所展現出人性的缺陷和道德汙點,讓我們再次反思,人類走向何方?
《真實的人類》講述的是未來科技世界,人類與機器人的矛盾衝突。男主角霍金斯購入一臺人工智慧女性機器人,起名安妮塔,用來分擔女主角的家務勞動。一天晚上女主人外出出差,男主角禁不住誘惑與家裡的女機器人發生關係。而另一邊彼得因為沒時間照顧受傷的女朋友吉爾,租賃了一款名為西蒙的家用男性機器人。西蒙把吉爾照顧地無微不至,長久的陪伴讓吉爾愈發覺得男朋友沒有半分用處,便向男朋友彼得提出分手。彼得崩潰大喊:「我是人,人不可能完美。」
人類本身就不完美,卻追求完美,製造出酷似人類的完美機器人。待大量智能AI批量生產時,人類與機器人共存,活得卻不如機器人。《真實的人類》裡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究竟是機器人人類化,還是人類機器化?
一、機器人類化,人類卻機器化
大衛是科學家,因為妻子患病,他發明了五款具備獨立意識的機器人陪伴孩子萊昂成長。而安妮塔就是其中一款,後來大衛死亡,有組織想趁機搶走五款高級機器人。他們最後被逼走散,安妮塔被一家機器人公司回收清除數據,重新放入市場。
在愈加繁忙的人類中,機器人代替了不少低級勞動工作,洗碗、做飯、陪孩子等。霍金斯的妻子蘿拉因為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在家照顧小孩,機器人安妮塔每天都負責做飯給孩子,照顧孩子的起居。有一次蘿拉的小女兒一個人在家,因為害怕孤獨,小女兒一把抱住了機器人安妮塔,而安妮塔被女主人蘿拉設定沒有主人的允許不許接觸小女兒。小女兒倔強地撒嬌,抱住安妮塔不放手,要求安妮塔抱抱她,安妮塔最後越過程序設定抱住小女兒。
《真實的人類》導演用這一幕來諷刺我們人類機器化。
人類一直站在上帝的視角指揮機器人做事,在人類眼裡機器人就是奴隸,天生應該服從於人類,殊不知最冷漠的就是人類本身。機器人尚懂得陪伴,懂得安撫人心,懂得愛家庭,而人類在現代生活中每天循規蹈矩,快節奏地趕日子,我們漸漸地忘了怎麼愛一個人,怎麼處理好家長裡短。
有人說手機作為我們器官的延伸,使我們看得更遠,聽得更多,手機的普及已經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吃飯要看著手機裡的下飯綜藝,睡前要躺著刷會抖音,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翻翻手機的朋友圈。
有些家長一回到家就躺在沙發上玩起手機,在他們眼裡,手機就是娛樂放鬆的最好介質。而孩子在一邊自娛自樂,似乎與這個家庭毫無關係。自從有了手機,我們再也回不到以前吃完晚飯,搬張椅子坐在門口看著星星聽父母講述這個世界的神奇。
隨著科技的進步,就連講故事都有智能終端代替了。家庭裡少了一份熱鬧,人與人之間隔著一部手機。
我們把機器不斷地設計得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慢慢地,機器在代替我們生活,機器在努力創造家庭氛圍,機器融入了人類的倫理。而我們人類卻漸漸成為被機器束縛,不帶手機出門會慌得很,僅有的休息時間也給了手機。
二、機器比人心更有情
性格潑辣、叛逆,長得最漂亮的尼絲卡也是五款機器人之一。尼絲卡為了隱藏身份混入一家夜店成為性愛機器人。本來平靜的生活被一位老頭打破了,老頭要求尼絲卡裝成單純小姑娘掙扎,換取自己徵服的快感。尼絲卡拒絕了這侮辱的要求,老頭憤怒地掐著尼絲卡的脖子說:「老子付了一百英鎊,老子叫你做什麼就做什麼。」尼絲卡再也裝不下去,一把推倒老頭跑了。
當機器人有了和人類一樣的意識,他們便和我們人類一樣,懂得相互幫忙,懂得怎麼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
尼絲卡逃跑後,混進地下黑拳場所,裡面是人類骯髒的地方。這裡面,人類是絕對的上帝,人類把生活中的怨氣、苦惱通通發洩在機器人身上,他們毆打機器人獲得快樂,可憐的機器人卻只能按照程序的設定說著恭維的話。尼絲卡不忍心看著機器人受苦,將他們都安樂死了。
世上僅有的五款獨立意識機器人在人類社會中戰戰兢兢地偽裝身份,他們知道很多科學家在試圖找出他們身上的具有獨立意識秘密,這可是一個價值連城的秘密。
弗萊德也是其中五款機器人的一位,他被一位博士發現,博士企圖說服弗萊德聯手一起找到其他獨立意識機器人解開大衛在他們身上隱藏的代碼,從而顛覆世界。弗萊德拒絕了:「人性的局限性在於人類的思維不能理解,他們的造物會超越他們的本身。」
弗萊德雖然認識到人類行為雖然不能超越機器人,但是人性的卑劣卻能大到無法想像的地步。博士利用機器人之間的相互團結的特點活捉了五位機器人,並把他們的大腦連接在一起,博士在得手隱藏代碼後為了消滅一切證據決定銷毀五款機器人。
當然導演只是把人性的部分缺陷放大,人性的自私、貪婪在博士個體的身上展現地淋漓盡致。馬克思說過共性寓於個性之中,《真實的人類》旨在反映人性的真實,導演只是把人性缺陷的共性放在博士個體身上。
人類造就機器人,賦予機器人記憶與意識,賦予機器人不同的性格,賦予機器人人性的溫情。最終機器人的感情甚至比我們人類更細膩、更深厚。
韓國新出的現實喜劇《我的女友是Siri》,講述的就是男性寧願與智慧型手機siri談戀愛甚至為了siri出軌,既好笑又諷刺。在男人的心裡,siri比老婆還要體貼,還會哄人。因為人工智慧從來不會忤逆主人的意思,從來不會嫌棄主人是否貧窮,從來不會貪婪。
《真實的人類》《我的女友是siri》中反映的機器人都有共同的特點,機器人比人類更懂得情趣生活。
結語:回到開頭問的問題,問題的答案不重要,問題的本質才是根源。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媒介即是訊息」,手機成為新一代媒介改變了我們的思考習慣和思維方式。當智能機器滲入人類社會中,影響我們的價值判斷甚至感情取向,我們慢慢地離不開機器。機器代替著人類生活,替代人類享受生活的溫暖。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回到家就有機器人做好的飯菜,廚房將失去了以往的家庭煙火味,孩子們再也不知道什麼是媽媽的味道;如果每一天一回到家,家裡都是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一家人便失去了一起打掃收拾過節的樂趣。
《真實的人類》裡有一段臺詞我很喜歡。
人類:「你害怕死亡嗎?」
機器人:「不害怕。」
人類:「那你不是活著,只能是存在。」
機器人雖然很完美,從來不出錯,但是人類擁有自主選擇活著的姿態的權利。人類還有熱愛的事情需要去做,還有愛的人需要去保護,還有喜歡的地方要和喜歡的人去看,這是機器無法代替我們完成的。我們必須要從科技的誘惑中解放自己的本性,活著就該做活著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