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無敵號》中描述的自我複製機器是什麼?

2021-01-09 觸樂

開始閱讀正文之前,請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在某個環境中分布著很多原料,某種自動機從中收集一部分原料來裝配成更加複雜的設備,或是把過於複雜的部件拆解,使其轉化成自己能夠利用的原料。這兩種行為均導向同一個最終結果,那就是製造和自己結構基本一致,功能大抵相同的產物。

當我們把這段文字中的「環境」換成自然界或是地球,把原料寫作「有機物和無機物」,那麼文中的「自動機」也就有了明確的指代——我們通常把這類在自然環境下形成的「自動機」稱為「生命」。

生命的存續需要相對苛刻的環境,在宇宙中,類似的環境恰恰是十分稀少的,於是,有人設想了一類能實現相同的製造與描述功能,但是所需原料和環境卻簡單得多的人造機器。這種機器被命名為自我複製機或者馮·諾依曼機器人,同時,它也是科幻驚悚遊戲《無敵號》(The Invincible)原著小說的核心設定之一。

人類對於自我複製機的設想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但是與之相關的運動學模型卻是馮·諾依曼在1940年代末期的演講中提出和逐步完善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間甚至早於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

無敵號

《無敵號》是一款第一人稱科幻驚悚遊戲,簡單來說,玩家將扮演一名從危險的星球上醒來的科學家,展開神秘任務,尋找失蹤的太空船成員。負責遊戲開發的Starward Industries工作室由12名來自於CDPR、Techland等工作室的資深開發者組成,遊戲將登陸PC和次世代平臺PS5、XSX,因而公布後受到矚目。

波蘭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科幻小說《無敵號》成書於1964年,原題《Niezwyciony》,意為「不可戰勝的」。此前,這部小說既無中文譯本,也沒有其他改編作品,因此它在國內的知名度遠不如作者的另一部科幻小說《索拉裡斯星》。

這是56年來《無敵號》首次被改編成其他作品

萊姆最有名的作品或許是被兩度搬上銀幕的《索拉裡斯星》,其中,1972年由塔可夫斯基執導的版本經常被譯為《飛向太空》

由於《無敵號》小說尚無正式譯本,以下情節均根據英譯本整理而來:

在《無敵號》故事開始的6年前,太空巡洋艦「神鷹號」在一顆荒漠星球上失聯,它總共留下了兩段訊息,第一段是降落成功時的例行記錄,第二段則描述了乘員遭遇「蒼蠅」的奇怪經歷和不斷重複的怪聲。為了搜救這艘強大的戰艦,人類派遣了同樣集合了最先進技術的巡洋艦「無敵號」前往瑞吉斯3號行星。探險隊首先在星球上看到了類似城市的遺蹟,而後,在找到「神鷹號」殘骸之後,他們又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灰雲。這種灰雲由金屬微粒構成,結構簡單靈活,沒有智能,行為模式類似於蜂群,能夠自我複製並激發一種可以破壞人或機器人記憶的高頻磁場。「無敵號」上的科學家勞達(Lauda)對灰雲和瑞吉斯3號行星的情況提出了一種猜想:數百萬年前,某種智能生命乘坐的飛船降落在行星,而後很快就遭遇事故,無一倖存。但是,他們攜帶的兩種智能機械卻存活下來,留在了星球表面,其中一類由核能提供動力,擁有足夠的智能和戰鬥力;另一類僅僅由最簡單的零件組成,沒有智能也不能完成複雜的專業任務。這些機器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開始了自主進化,前者建立起複雜的城市,後者則形成了遍布星球的灰雲,與此同時,它們也和本地的生物群系爭奪生存空間。生存競爭以灰雲的勝利而告終,在消滅了本地生物和其它智慧機器人後,灰雲和整個星球融為一體。或許,相比人類「最先進、最強大」的太空戰艦「無敵號」,這種形態的人造生命才真正是不可戰勝的。

事實上,萊姆本人並不僅僅在《無敵號》一部作品中提到這樣的設定,在他的另一部小說《地上的和平》(Peace on Earth)中,人類部署於月球、用於自我進化的人工智慧兵器同樣發生了類似的「壞死進化」(Necroevolution)的。故事的結尾,前往月球調查的主角意外帶回了這種進化的終極形態——月塵,而後,這種智能機器侵蝕了地球上的一切高科技和工業設施,讓人類文明退回了到工業時代之前。

《地上的和平》於1985年出版,諷刺了當時方興未艾的軍備競賽

灰蠱風暴

對自我複製機械的痴迷影響了一大批作品,不過,在多數作品裡,類似的機械都扮演了一種災難性的反面形象。

1986年,分子納米技術的先驅德雷克斯勒在其著作《創造的發動機》中提出了一種設想,在缺乏固有極限的情況下,擁有自我複製功能的納米機械將擁有指數級別的增殖能力,而這種增長模式將使它們能夠輕易擊敗並抹殺任何一種生命。

德雷克斯勒將這種機器人命名為「灰蠱」(Grey Goo),本意是一種灰色粘質,在他首次使用這一名詞後的30多年裡,「灰蠱」成為了自我複製納米機械所帶來的世界末日的代名詞。

體驗過科幻題材策略遊戲《群星》(Stellaris)的玩家或許會記得遊戲中名為「灰蠱」的特殊事件,這一事件所描述的便是納米機器人同化星球的災難場景。

根據描述,《群星》中的「灰蠱」事件就源於德雷克勒斯的假說

P社遊戲《群星》中的灰蠱事件和大可汗事件對前期乃至中期的玩家都是嚴重的威脅,當然,和後期的幾個危機相比,這些事件還是比較好處理的

《群星》中的灰蠱風暴來自古代文明,而在另一款遊戲《灰蠱》中,這種失控的自我複製機械源於人類用來探索外星球的探險隊,二者的源頭和表現不盡相同,不過它們均是可以被人為制止的。

但是在更加悲觀的現實設定中,「灰蠱」一旦發生便不會停止,無論是人類這樣的智慧文明還是生物圈本身,都不再有能力去制止它,這些自我複製機將呈現指數級增長,直到鋪滿整個空間,或者是原料和能源徹底耗盡。

「灰蠱」假說所描述的末日情景毫無疑問是很糟糕的,但更糟糕的是,這種失控的開端很可能僅僅是一行代碼寫錯或是一次電位翻轉,而這兩種情況幾乎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幸而,這種自我複製機械本身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

「單粒子效應」(Single-Event Upsets ,SEU)是衛星上的常見現象,1990年的風雲1號(B)氣象衛星就是由於多次單粒子效應而引發了嚴重的控制系統故障,最終,這顆設計壽命2年的衛星只工作了158天

鐘錶匠?造物主?

常識告訴我們,鐘錶不會自我複製,與之相似的,一般的機器也只能生產比它自己更加簡單的產品。如果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無論是《無敵號》中的灰雲還是《群星》中的「灰蠱」,都應該不具備實現的可能性。因為高度複雜的自我複製機應該總是處於一種衰退的狀態中:最複雜的機器只能製造出複雜度次之的產品,有關機械本身的信息在一次次的複製中逐漸失真和簡化,最終再也無法實現子代的生產。

埃舍爾的名作《畫手》表達了類似的困惑

但是現實中生物演化的案例和馮·諾依曼以此為依據提出的猜測都指出了另一種可能——複雜度的衰退並非不可避免,而且,複雜的個體是能夠被比它簡單得多的個體所創造出來的。這一切的前提只在於複雜度,當機器的複雜度高於某一閾值,它就有能力創造出和自身同等複雜甚至更複雜的個體,而當複雜度低於這個閾值,系統就會陷入持續的衰退。

當一種微型機器滿足這個閾值,同時又足夠簡單和堅韌時,它便有能力在惡劣的環境下增殖,並最終擴散到行星以外的星際空間。正是這樣的特性,讓馮·諾依曼機器在扮演末日使者之餘,也有能力執行另一項更加積極的任務。

顯然,它的確比細胞生命更適合探索和開拓宇宙。

馮·諾依曼提出的通用構造器從實踐上證明了這種自我複製機的可行性,它不僅能夠複製自身,而且能夠繼承突變。從這個角度來講,生物細胞也可以視為一種自然形成的通用構造器

通用構造器運行示例

末日之外,永恆的可能

星際空間漫長的航程和效率低下的航行手段大大限制了人類的擴張進程,因此,足夠輕巧卻又能實現各種複雜功能的自我複製機械就成了星際擴張任務的尖兵。

在《無敵號》原作中,人類掌握著超越光速的移動手段,而到了《群星》中,超光速航行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門,幾乎涵蓋了科幻設定中的大多數類型。即使是這些明確掌握著或是可能掌握超光速航行能力的文明,依舊對自我複製機械強大的建設能力情有獨鍾,就更不用說目前為止僅僅看到亞光速航行實現可能性的人類了。

1970年,曾提出著名的「戴森球」假說的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就已經在講座中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實驗,他認為,人類能夠利用這些自我複製機械大範圍地建設、改造自然乃至其他天體的環境,實現諸如迅速提升工業產能、遏制荒漠化趨勢和火星地球化這樣工程量巨大且持續時間極長的工程。

在戴森之後,美國國家航天局也進行了一項名為「太空任務高級自動化」的研究,旨在設計一種擁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工廠,開發和利用月球上的資源。

「太空任務先進自動化」研究中月球工廠的假想圖

以上設想相對比較切實可行,也有一定的工程基礎,而在這些設想之上,有人提出了更激進的想法。他們認為,這種類似自我複製機器人的形態應該才是智慧文明的最終歸宿,與其利用它們改造自然,倒不如直接將自身融入這些機械之中,藉由「灰蠱」的優良特性,來實現更長久的生存和擴張。

最後再回到遊戲《無敵號》

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灰雲和與之相關的猜想可以說是《無敵號》原作小說中最大的亮點,不過,這部改編遊戲在預告中展示的重點內容卻似乎並不是這部分內容,而是充滿「原子朋克」味道的畫面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科幻電影風格的配樂。

《無敵號》裡展現了沙漠星球上的城市廢墟

當前公開的遊戲畫面大多帶有濃厚的「原子朋克」風格

圖中所描繪的似乎是用於實現核聚變的「託卡馬克」裝置的內部

這樣的展示並無不妥。事實上,由於塔可夫斯基的《索拉裡斯星》和《潛行者》廣受好評,再加上後來一系列電影、遊戲作品對這種風格的模仿,類似的畫面和音樂幾乎已經成為人們對於蘇聯—東歐科幻作品的刻板印象。對於類似的情況,萊姆本人的觀點是:「純技術部分尚可杜撰,但要設想出2800年人類的服飾、外星人的樣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難得多。」

正如人們能夠分別幻想登月、衛星和電視直播的景象,卻從來沒有一部科幻作品能在太空競賽之前設想人類會坐在電視機前,通過衛星轉播觀看登月的畫面。

從這個角度講,過於具象的改編遊戲《無敵號》或許也存在著類似的局限性。

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t3154oxvxj1&tiny=0&auto=0

《無敵號》原聲音樂先行預告

相關焦點

  • 群星守衛怎麼下載 群星守衛最新官方版下載地址_18183群星守衛專區
    18183首頁 群星守衛 群星守衛怎麼下載 群星守衛最新官方版下載地址 群星守衛怎麼下載 群星守衛最新官方版下載地址
  • 《卡比群星戰2》即日登場施展形形色色的複製能力展開4 人大亂鬥
    任天堂宣布,Nintendo Switch 下載專用對戰動作遊戲《卡比群星戰 2(カービィファイターズ 2)》已於今(24)日在 Nintendo
  • 《機器管家》自我與上帝
    Android這是一個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的名字,我猜測(沒有英文字幕)同時應該也是電影中機器管家的名字(機器人)。我看到有人厭惡這部電影,以為其反應了人類的極度自大,覺得什麼生物都以成為一個智人為終極追求。這種評論完全忽視了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反而陷入了狹隘視角的窠臼中。這是一部擁有宏觀視角、偉大胸懷的電影。
  • 中國科學家解析沙粒病毒複製機器結構
    中國科學家解析沙粒病毒複製機器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4 15:33:43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和高福等研究人員合作解析了沙粒病毒複製機器的結構。
  • 倫理:科幻電影中的後機器時代
    在科幻語境中,機器與機器的倫理關係可能獲得某種獨立性,如果這些機器本身形成了自我意識、因此產生了相應權利和義務的分化的話。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解讀科幻電影。例如,在美國動畫片《變形金剛:大電影》(The Transformers: The Movie,1986)中,霸天虎是邪惡的,因為它是侵略者,挑起戰爭。汽車人則是正義的,因為它是被侵略者,進行自衛。
  • 理解意識:人類是自我維持且渴望自身存續的「野獸機器」
    我們是有意識的自我,儘管我們同樣也是野獸機器——自我維持且渴望自身存續的血肉之軀。本文英文版刊於aeon.co,原標題為《真正的問題》()。The real problem理解意識的最佳方法是什麼?同樣地,解決意識的真正問題在於區分意識的不同層面,並將它們的現象學性質(對意識體驗的第一人稱主觀描述)映射到潛在的生物機制(第三人稱客觀描述)上。一個不錯的討論起點是區分意識水平、意識內容和意識自我。意識的水平與是否完全清醒有關,即,與處於深度睡眠(或全身麻醉)狀態和有著清醒覺知之間的區別有關。
  • 基本電影機器的意識形態效果
    索耶版)中「寫作的場合」一節對這個問題的論述。4 博德裡和其他人所使用的「主體」這個術語並不涉及話語論題——儘管它也被包括在內,而是意指有知覺能力和調整能力的自我,含有「主觀的」意思。一一譯註 13 因此,首先枉機器層面講,電影有作為語言的功能,非連續性元素的記錄產生了含義,而這些元素本身卻在它們之問所建立的關係中被抹殺了。 14 在電影中,我做這個動作,同時我又不做這個動作,我在這個空間之中,又在這個空間之外,我具有無所不在的力量。我在一切地方,我又哪兒都不在。」
  • 寫作練習 | 寫一篇自我描述
    我覺得他發現的是我對書中精神生活有非同一般的投入和我在書評中顯示的語言天賦,或者說,我的「聲音」開始嶄露頭角。現在看來,最關鍵的是,他是第一個認真看我作品的人,這使我陶醉。這種感覺,是每個作家在遣詞造句以求打動或愉悅讀者時都會經歷的。講到這點,必須提到一個很特別的課外練習。在讀詹姆斯·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時,他讓我們創作「自畫像」,把自我呈現在紙上,作為自我觀察的延伸練習。
  • 「網際網路+機器翻譯」時代,繼續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
    「網際網路+機器翻譯」時代,我們繼續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從小學「學」英語的第一天開始,就在「使用」中文學英語,或者說,「學」英語無非就是為了「懂得」英語「中文什麼意思」。換句話說,沒有中文,我們就根本「不懂」那句英語「什麼意思」。可是,我們別忘了,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有著強大的英譯漢翻譯機器,如「百度翻譯」,如果你僅僅是「想知道」那句英語的「中文是什麼?」,你根本不需要「懂」英語,直接複製粘貼,一切「不懂」的英語通通搞掂。因此,我們還需要用中文學英語嗎?
  • 變形金剛動漫人物:來自遙遠傳說中的機器恐龍組合-火山修羅王
    變形金剛G1動畫片衍生中的修羅王是的沒錯,這是一款很有趣的變形金剛G1動畫片中機器恐龍組合修羅王的繪本,來自於曾經對傳說中修羅王的故事想像情節。變形金剛之修羅王傳說中的主角正式形象描述中的機器恐龍合體修羅王,在變形金剛之修羅王傳說天元之力中得到呈現,但由於Dinoking作為修羅王的命名已經顯得怪魔化,所以改名為Volcanicus。
  • 美國恐怖和科幻電影中的自我與他者
    星艦的成員中有半人類,如史波克;有機器人,如「數據」先生;甚至有外星克林貢人,如沃爾夫。雖然有一些科幻電影,特別是《第三類接觸》和《外星人E.T.》拒絕建立人類和外星人的矛盾,但是大多數科幻電影還是將外星人設置為人類的威脅。科幻電影的角色既有外星人、機器人、電子人、複製人、超人、變形怪、複製人和變種人,也有各種各樣的醫生、科學家、軍人、太空探險家和其他人類。
  • 《爐石傳說》新版本致敬了魯迅:砰砰計劃背景描述中的那些梗
    中文:讓我們來看看一號裂隙的後面藏著什麼!此處致敬的是美國經典電視節目《Let's Make a Deal》,也就是著名「三扇門」問題的出處。三門問題:你被要求在三扇門中選擇一扇:其中一扇後面有一輛車;其餘兩扇後面則是山羊。你選擇了一道門,假設是一號門,然後知道門後面有什麼的主持人,開啟了另一扇後面有山羊的門,假設是三號門。
  • 《攻殼機動隊2.0》GIS評論2.0 人是機器!
    關於CyberPunk,人類在Cyber世界中的地位總是特殊的,這種地位要麼是比機器要高,要麼是比機器要低。但是無論如何,總是特殊的。在一票Cyberpunk中人類的思想永遠還是最有力最強大的武器,而在比如Matrix裡,雖然人的地位要比機器低,但是機器總還是需要人的思想所產生出的負熵來解決系統的問題。
  • 【未來生活】《銀翼殺手2049》帶你探討AI的自我認知
    2048年,隱居的反叛複製人莫頓身份暴露。2049年,銀翼殺手K奉命追殺莫頓,由此發現了「奇蹟」,並發現自己就是「奇蹟」中的那個男孩。《銀翼殺手2049》結尾時,K通過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艱難測試;在「斯特琳研究所」,老年戴卡和一雙兒女熱淚相逢,他們已經準備好為未來的複製人反抗大業高舉義旗。小貼士:什麼是複製人?
  • 元氣騎士:無盡模式-星辰大海,群星之弓的終極版本!特效拉滿
    今天,熊貓便帶著各位小夥伴們一起來看一看群星之弓的潛力拉滿狀態以及狂戰士潛力「透支」的精彩遊戲時刻~無盡模式-星辰大海,群星之弓的終極版本!特效拉滿在前幾期的內容當中,熊貓君給大家分享了一個無盡模式當中武器複製的玩法,一把群星之弓完全可以複製出1000把群星之弓!
  • 《群星》2.7版國策選擇優先級推薦
    《群星》中各種國策可以給玩家的國家提供豐富的加成
  • 從《雙子殺手》到《悅納新自我》:數據分身與克隆自我的隱喻
    《雙子殺手》海報《雙子殺手》引發兩方面的討論,一是如何在銀幕上塑造出真實的數據分身,逼真地令人真假難辨;另一個則更富有哲學思考,如果在真實世界中,真能克隆出一個人的副本,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而後一個問題恰恰是另一部新的奈飛電視劇《悅納新自我》(Living with yourself)設想的劇情。《悅納新自我》講述的是中年油膩男通過克隆尋求「救贖」的故事。
  • | 意識機器(一)
    機器如何擁像人一樣的自我意識?我們將分三篇推文,聊一聊機器是否能夠具備自我意識——這一重磅、高能、危險的話題。本文通過對三個經典實驗的介紹,聊一聊自我意識的可能性。其次,通過目前的計算技術我們完全可以構造出一個自我模擬的自指機器(Self-referential Machine),它也具備兩套體系,一個負責執行算法,另一個則專門負責對自我進行模擬(描述),這種機器會表現得就「像」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系統,以至於我們可以用這樣的系統來定義所謂的「自我意識」。
  •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是什麼?圖靈測試判斷機器是否智能的依據?
    什麼是智能?「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總稱,中國古代思想家一般把智與能看作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但是到目前我們對智能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潛意識裡。因為我們會覺得嬰兒是一個人,所以他是智能的,而機器人歸根結底也只是一個機器,所以我們認為它沒有智能。智能這個概念十分的模糊,目前解釋智能有兩個要點,三個層次兩個要點自適應能力:目前AI在一定程度內可以,知識遷移能力;AI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實現通用人工智慧自我意識:「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何判斷一個事物是否有自我意識。
  • 《卡比群星戰2》公開宣傳片,現已登陸Switch,支持中文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卡比群星戰2》公開宣傳片,現已登陸Switch,支持中文 《卡比群星戰2》公開宣傳片,現已登陸Switch,支持中文 我愛G胖G胖愛我 09-24 09:49 【《卡比群星戰2》公開宣傳片,現已登陸Swi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