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電影機器的意識形態效果

2021-02-24 實踐與文本

1 本文英文版原載於比爾• 尼柯爾斯(編)《電影與方法》第二卷,加州大學出版社,1985。中譯本最初登載於《當代電影》,1989年第5期,第21頁至第29頁。

 

2 根據阿爾都塞的理論觀點, 意識形態等於對真實狀況的想像關係, 即等於幻覺或誤識。—譯註

 

3 見德希達的著作『寫作與差異'(巴黎。索耶版)中「寫作的場合」一節對這個問題的論述。

4 博德裡和其他人所使用的「主體」這個術語並不涉及話語論題——儘管它也被包括在內,而是意指有知覺能力和調整能力的自我,含有「主觀的」意思。——英譯者注

 

5 在此我們顯然未談及這一過程中的投資問題

 

6 Nicolas of Cusa(1401-1464)文藝復興時期德意志哲學家,樞機主教。他認為字宙是個充滿無數物質的整體,這些物質源自上帝,也歸向上帝。人類可以憑經驗認識宇宙,但神性則是不可知的。主要著作有《有學問的無知》(1440)。一一譯註

 

7 Leon Battista Alherli (1404-1472)義大利建築師——譯註

 

8 參見L•布裡昂•蓋利:《讓•佩爾蘭•維亞託》(巴黎,美文學出版社,1962)。

 

9 這裡我們要在功能作用上把這個「主體」理解為有意識形態內涵的載體和交匯處,而不是把它當作分析性論述試圖確定的結構性功能。它部分地採取了自我的位置。這種自我位置的偏移是微乎其微的。這一點在分析領域裡已經很清楚了。

 

10 透視「框」對於電影的拍攝很有影響,它的作用在於加強或增加景觀的效果。這種景觀不容被離散,更不容割裂。

 

11 「我們知道,觀者不可能注意到他眼前的連續影象是接在一起的。因為影片在銀幕上的放映提供了一種連續性的印象。儘管構成這種印象的影象實際上是不同的, 時空的變化更使它們產生差異。「在一部影片中, 會有成百甚至上千個切換和間隔。即使是對知曉它們的專家來說, 影片中的場景也不會完全洩璐它的秘密。他們只會察覺到在創作能力上的某個失誤或缺欠所造成的動作、時間、地點的突然改變, 因為感覺到這些會使人很不舒服。」一普多夫金《論剪輯》(載《今天和明天的電影》(莫斯科, 1956)

 

12 如膠片運行減速、停滯或斷片兒等。一一譯註

 

13 因此,首先枉機器層面講,電影有作為語言的功能,非連續性元素的記錄產生了含義,而這些元素本身卻在它們之問所建立的關係中被抹殺了。

 

14 在電影中,我做這個動作,同時我又不做這個動作,我在這個空間之中,又在這個空間之外,我具有無所不在的力量。我在一切地方,我又哪兒都不在。」——讓•米特裡《電影的美學和心理學》(巴黎,1965)第179頁。

 

15 電影以一種幻覺方式表明了對思維萬能的信仰。正如弗洛依德所描述的,思維對神經防護機制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16 英語中image—詞既指影象,也有心象,意象之意。——譯註

 

17 胡塞爾。《笛卡兒哲學思考》(巴黎,1953)第28頁。

 

18 同上書,第18頁。

 

19 不可辨駁性(apodicity)是現象學術語,參見《笛卡兒哲學思考》。這裡,博德裡是在批判的和嘲諷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術語——英譯者注

 

20 就此而盲,攝影機的確暴露了它的不完備性,但這僅僅是技術上的不足。況且自電影誕生之日起,這種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有所彌補。

 

21 同上書,第34頁。

 

22 同上書,7134頁。著重號為本文作者所加。

 

23 同上書,第40頁。

 

24 米特裡: 《電影的美學和心理學》第157 頁。

 

25 透鏡這個「客觀之物」當然只是「主體」, 的一個特殊定位點。若按唯心主義的內/ 外對立來標誌, 透鏡恰好位於兩者的交會點。它相當於主體的體驗器官, 因而也就相應有空隙、有含義發生器官的故障。依賴這些器官, 外部世界得以透進內部世界並呈現出含義。「佔支配地位的是內部世界,,」 布萊松說, 「找知道, 對於一切浮現於外的一門藝術來說, 這種提法似乎是個悖論」。攝影機運動已經規定了不同進鏡的使用, 並使其成為含義的蘊所和軌線。我們試圖依據這種先驗功能來表明, 選景作為意向的強調或改變是不無可能的。

 

這個先驗功能肯定會毫無困難地適用於心理學領域。況且胡塞爾本人亦持此議。他認為布倫塔諾對「意向性」的發現確使人們能夠分辨出關於意識的描述性科學的方法, 就如分辨出心理學的、哲學的和先驗的方法一樣。

 

26 在柏拉圖的《國家篇》中有一個洞穴的比喻, 在一個洞穴中有一群被鎖住的囚犯, 他們背後點著一堆火,火把他們的影子映在洞壁上, 他們不可避免地把影子看成是實在的。博德裡等人發現電影院和觀者狀態與這個比喻非常相似。—譯註

 

27 洞穴的安排在電影業中已經通過一種封閉狀奮面被複製。攝影機暗箱處於這種封閉中, 除此之外, 洞穴安排的複製還被封閉於另一種暗箱——放映廳——之中。

 

28 拉康: 《文集》( 巴黎, 19 66) , 特別參見「作為形成『我』的功能的鏡子階段」一文。

 

29 我們看到,己被定義為現實印象的東西與其說涉及現實,不如說涉及使這種印象的建立成為可能的機器, 儘管這種機器帶有幻覺秩序的性質。現實若不是相對於反映著它的影象而言, 就決不會在先它存在的一種反映所創始的某種方式中顯現出來。

 

30 指另一個人在鏡子中的映象, 相對於嬰兒和嬰兒的鏡象而言, 故稱第三方。—譯註

 

31 在此指拉康所說的與光學工具( 鏡子) 決定的結構相聯繫的認同。當這種認同在佔優勢的自我形象中建立起來時, 也對分析工作的進展形成了防範。

 

32 「根據經驗, 一定要把『正確的』自我看作是一種誤識的功能。」 拉康《文集》第637 頁。

 

33 「它自認是『主體』, 這意味著語盲使它把自己看成是舞臺管理員, 甚至看成是所有想像中的攝取行為的導演。而在其它狀態下, 它就只不過是個活動的牽線木偶而已。《拉康文集》第637 頁。

 

34 在鏡子階段, 嬰兒對自己身體的感覺還是不完整的,而鏡子使嬰兒在想像中發現了自己完整的身體。

 

35 在這點上以及在我們試圖削減其重要性的那些元素的功能間題上, 對剪輯的討論還是不夠的。以後我們將對這個問題陳述己見。

 

36 波萊和菲利普•索萊爾的作品《內海》(1963)為這一見解作了明證,這部影片以值得模仿的效力催毀了我們剛才所描述的『先驗的鏡式活動」, 但它從未能夠克服經濟的障礙。

相關焦點

  • 《電影理論研究(中英文)》| 「主體—位置」轉向中的精神分析女性主義電影理論
    [8][美]鮑德韋爾,卡羅爾主編.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M].麥永雄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9][美]尼克·布朗.電影理論史評[M].徐建生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 [10][法]讓-路易·博得裡.基本電影機器的意識形態效果[J]李迅譯.當代電影.1989(5):26.
  • 文本中的意識形態與電影文化政治分析
    無論怎樣,《變身特工》並不超脫於「傳統邦德電影」這一定義,即使加入了變身鴿子和政治觀點作為文本基底,我們也只能說這不過是一個古老故事的全新變奏。然而作為一部合家歡動作喜劇動漫電影,製作團隊對電影節奏的把握臻於完美,使得觀者完全沉浸其中,而透過影片所傳達的意識形態也在電影機器運作過程中得到了觀者認同,其中的觀點也經由這種認同實現了他者的客體化。
  • 《天文:問天》韓國隱蔽意識形態電影
    周六去看這部電影,在韓國各大影院上映,在韓國網站評分很高好評率達到88%(迄今為止),總評分達到了9分。,電影總的內容主要講述了世宗大王和科學家蔣英實的故事,在電影開篇也說了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其實蔣英實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歷史並沒有描寫他和世宗大王之間的友誼,這一部分便成了導演導這部電影的主線。
  • 乾貨 《三傻大鬧寶萊塢》敘事分析與意識形態批評
    這是一部喜劇/愛情/歌舞片,更是一部與青春校園有關的勵志電影,其讓人笑中帶淚的大團圓方式,與08年大熱的《貧民窟百萬富翁》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試圖從結構主義敘事學分析與意識形態批評兩方面入手,來解析這樣一部有關於理想,回憶,人生價值與夢想的電影,是如何編織與有效運轉的。一,意識形態對抗與想像性解決。
  • 電影鑑賞:《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識形態分析,長知識了!
    感官刺激也好,情感滿足也罷,歸根到底都是作用在一種東西的基礎之上——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早已超越了政治上的範疇,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被當做實體在世界各地販賣。  電影《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識形態元素主要要變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電影本身來說,《追風箏的人》作為一部好萊塢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西方社會、美國社會、好萊塢三個環境的意識形態特徵。
  • 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第二版)配套題庫
    四、簡答題1 意識形態電影批評的主要觀點。[中國傳媒大學2013研]答:意識形態電影批評起於1969年路易·阿爾都塞發表的《國家機器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一文,文中指出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會、文化和大眾傳媒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 長集鎮2020年度意識形態工作總結
    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考核機制,推動考核工作規範化、常態化;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民主生活會、述職報告、履行黨建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納入幹部考察考核、執行黨的紀律監督檢查範圍,強化結果運用;建立意識形態工作追責問責機制,對由於失職、瀆職等行為導致意識形態工作出現不良後果的,既要嚴肅查處當事人,又要對直接分管的領導進行責任倒查。
  • 造物之魂:蒸汽朋克電影與機器美學
    工業革命是屬於人類的時代,也是人造物近乎瘋狂發展的時代,上帝漸漸隱身,而機器卻從此登上了神壇。機器美學,正是這個機器主宰一切的時代的產物。就我看來,機器之所以為美,並不僅僅因為其實用功能,也不只因為其形式結構,更重要的是因為其在心理層面上的人造物意義。
  • 採訪齊澤克——打倒意識形態!
    這就回到了我們今天的主要內容,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批判,這是您畢生投入的課題。您通常會提到於此相關的一部電影,約翰卡朋特導演的They Live。這部電影裡,有個角色,主角John Nada,失業了,找到了一個裝滿墨鏡的紙箱。Nada means 「nothing」 in Spanish.
  • 看好萊塢電影裡的政治:主流意識形態無所不在
    看好萊塢電影裡的政治:主流意識形態無所不在 時間:2013.06.07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鬼子來了,導演意識形態「表象」之下的深層次思考
    影片於2001年在法國、新加坡等地正式上映,而在中國大陸,由於其所表現的意識形態與主流意識形態格格不入,則被禁止公映。沒通過中國廣電總局審查私自拿片參加坎城電影節的導演姜文被責罰5年內不得再導演任何影片。但這無礙於影片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被譽為確立姜文在中國當代影藝界佔有特殊地位的標誌性作品。
  • 《理察 朱維爾的哀歌》:美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隱蔽表達
    在電影中,導演對素材有目的地部分選取呈現和不同敘述策略的使用,恰好表明了導演對事件的態度,並進一步傳輸給觀眾。《哀歌》藉助這一真實事件,表面上抨擊了美國的媒體與政府,實際上是藉助平民個體續寫美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現代社會史詩,具體從對體制關係的想像性表現、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個人主義的「美國夢」達成等方面表達出這種隱蔽的觀念。
  • 《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精神分析大師高逼格解構好萊塢經典電影
    繼2006年的《變態者電影指南》之後,導演索菲亞·菲尼斯與斯洛維尼亞拉康學派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合作的第二部紀錄片《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巧妙地從我們對意識形態的享受(「走出意識形態是痛苦的」)出發,通過解構一系列經典電影來審視意識形態。
  • 《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精神分析大師高逼格解構好萊塢經典電影
    》之後,導演索菲亞·菲尼斯與斯洛維尼亞拉康學派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合作的第二部紀錄片《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巧妙地從我們對意識形態的享受(「走出意識形態是痛苦的」)出發,通過解構一系列經典電影來審視意識形態。
  •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今天說個老電影,2001年的「enemy at the gates」,中文譯名《兵臨城下》。男主是「裘花」裘德·洛,這哥們的臉對於我這種臉盲星人,都非常有辨識度。 電影是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他還執導過《狼圖騰》,以及梁家輝主演的《情人》,還有動物電影《虎兄虎弟》。
  • 電影《公民凱恩》: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許諾的自由,並不存在
    ,並且也為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紀錄主義電影理念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從最開始回憶的1870年凱恩的童年,再到凱恩的最後去世,整部電影跨越了七十年之久。電影不斷地在不同時空中跳躍,讓多個時空往復交叉,從而為我們展現出了凱恩極其矛盾性格。
  • 自動擰緊思想螺絲 壓實意識形態責任!省紀委省監委派駐第三紀檢...
    省紀委省監委派駐第三紀檢監察組成立以來,創新監督方式抓監督檢查,壓實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落實好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確保黨中央和省委關於意識形態工作政策部署落地見效。「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到哪裡,監督檢查就跟進到哪裡。2019年6月29日頒布印發的《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以剛性的法規制度為做好新時代宣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 馬克思主義與電影
    因此,我們稱好萊塢為一種幻想製造機器。那些結構主義思想是從馬克思主義的sensibility中產生的。我們腦海中自然跳出這些疑問。1.馬克思主義和電影有什麼關係? 2.意識形態是什麼?這篇論文重點關注重塑了意識形態的觀念區別了鎮壓性國家機器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 「意識形態」的作用與「清教精神」的產生
    答案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解讀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政治,但歸根結底就是人類對世間諸事的想法和認知。從這個角度說,「親情」也是一種意識形態,並且是人類最原始的意識形態。一個人類群體要想形成合力,需要以共同的「意識形態」為基礎。重點在於人類的「意識形態」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受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 分析 電影調色前與後對比視覺效果明顯(PS:內含五中基本電影調色手法)
    「眼睛為靈魂之窗」意再表達眼睛被賦予了另一種視覺享受。色彩的組合上千萬種,顏色的加總不只是呈現肉眼下的形態,還可以透過這些配色方式了解電影所呈現的氣氛,以及角色們的內心世界。然而,這個部分多數交由電影美術指導們來負責,也偏屬於電影製作後期的階段。現今的電影課程仍多偏嚮導演或是編劇等熱門職位居多,很少有機會可以接觸與美術指導相關工作性質的知識,因此藉由以下五種基本電影配色模式來了解電影的色彩美學。首先從最基本的架構開始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