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海瑞,一個道德化身的大人物為什麼不能施展出他的理想?

2020-12-25 夢嫻君

文/夢嫻君

海瑞,一個至清的清官,一個道德化身的大人物,一生經歷坎坷,三起三落。妻妾眾多,但是留下的兒女都不幸夭折,晚年漆下無子女,無好友,自己的理想抱負也沒有實現,悲憤而死,死後連一點值錢的東西都沒有,清廉至極,可見一斑。身後連殮葬的錢都是別人湊。

01 生平

海瑞(1514- 1587),明朝著名清官,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嘉靖年間,開始做官。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有「海青天」之譽。

海瑞的一生經歷過三起三落。

第一「起」:是從福建的縣學教諭直接晉升為浙江淳安縣令。他花了4年時間,從不入流的帝國小官員,成了七品官。

第一次「落」:是在三年知縣任滿,吏部預備提升海瑞任浙江嘉興府通判。擬提拔期間,他遭到了別人的彈劾,結果他被調出了浙江,轉任江西興國知縣。

第二次「起」:被升為戶部主事,級別為正六品。

第二次「落」:他被投進了監獄,因為他上了那道留名千載的「罵皇帝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把皇帝和百官都狠狠地罵了一通。

第三次「起」:他主動要求職位並成功了。他以右僉都御史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巡撫應天十府,在江南大刀闊斧推行他的改革舉措。

他的第三次「落」:他被徹底罷官了。根源在於其真心整肅吏弊和盡力減輕民眾負擔時所引發的官僚階層和富豪們的恐懼和不滿。

這次他走了十六年,直到張居正落馬,72歲的海瑞復出。但是只是一個老邁的棋子而已。

1587海瑞病故於南京任上。

他沒有兒子,所以去世後,身後連殮葬的錢都是別人給他湊的。他一身的抱負或者說想完成的事業也沒有完成,含恨而終。

海瑞家事:

海瑞一生娶妻三人,又有小妾兩人。兩個妻子被休趕出去,一個妻子疑為自殺,一個小妾也是自殺。

三妻兩妾給他留過二男三女,都不幸早夭。

海瑞殺女:

海瑞家裡清貧。一天,他看見五歲的女兒吃一個糕餅,就問糕餅是誰給的,當得知是某僕人給的時,海瑞大怒道:「一個好女子怎能隨便地接受男人的東西呢?只有你餓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兒!」他的女兒從此嚇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家裡人怎麼哄她勸她也沒有用,七天之後終於餓死了。

02 分析

以上從海瑞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分析得出他是一個對自己,家人還有身邊的同事或者上司都是非常嚴格的人。嚴於律己,廉潔自律,但是卻最終妻離子散,沒有真心朋友。他的結局是還是作為一顆棋子,死得很悲涼。

中國有句古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了,魚都無法生存,人如果要求別人太嚴格,就不會有什麼朋友,孤家寡人,當然很難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抱負。

這也是心理學裡面講的:人很難做到完美無缺。就像海瑞這樣道德完美的人,其實他的一生一點都不完美。他的家庭不幸福,他的兒女因為他的過度追求道德完美而早早就夭折了。死後孑然一身,連一個幫他收屍的親人都沒有,一生的理想和抱負也沒雨實現,可想而知這個道德化身的人物最終內心也是挺悲涼。

相關焦點

  •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改革為何沒有重用道德模範海瑞?
    張居正的官場之路平步青雲,但反觀海瑞就沒那麼幸運了,他雖然官位品級也在升,但為官經歷卻十分坎坷,甚至還曾被打入地牢過。 在萬曆年間,由於皇帝年幼登基,還不能掌握執政大權,這時候張居正升任明朝首輔,開始了他官場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 責任和道德成就了海瑞們,卻無法挽救明朝衰亡的悲劇
    傳統的程朱理學不再具有道德上的教化作用,而成為人們博取功名富貴的敲門磚。皇帝和文官集團不相互了解,中央和地方生疏隔膜。士人的強硬和氣節無法分辨出是真誠的還是「賣直」以邀名,即使是武力恐嚇也無法提升官僚系統的高效率。微薄的薪俸無法滿足官員的基本需求而貪利,優厚的俸祿反而使得人們爭先恐後來分享福利。
  • 為什麼一心要改革的張居正堅決不用海瑞?
    一位是一身傲骨、為民請命與官場格格不入的海瑞。他們屬於同一個時代,都橫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因二人性格、志趣、個人修養、理想抱負迥乎不同,故二人少有交往。《明史》記載:「萬曆初,張居正當國,亦不樂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視,瑞設雞黍相對食,居舍蕭然,御史嘆息去。居正憚瑞峭直,中外交薦,卒不召。」這大概是兩大名臣之間為數不多的一次交集。
  • 海瑞逝世430年:說到底,我們都是一群被歷史所迷惑的人
    在這漫長的430年間,社會風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瑞的形象也幾經變遷,經歷了神化、臉譜化、妖魔化、汙名化、重新正名等許多階段,但我們依舊無法斷言今日之海瑞是歷史縱深處的真實海瑞。事實上,不斷重新審視海瑞,已經不只是爬梳史料重新定義一個歷史人物的問題,更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問題。
  • 千秋任人評說,還原一個真實的海瑞「海青天」
    1587年,一代清官海瑞與世長辭。兩袖清風,而判案又邏輯不清。嚴於律己,而又家庭不睦,一妻一妾自殺,還逼死5歲女兒。海瑞一生,蓋棺定論,史上支持者,反對者之間發生尖銳的爭執,屢屢不絕。海瑞最有名的,當然是他的清廉。官居二品,死時僅留下白銀二十兩,還不夠殮葬費用,可謂兩袖清風。舉例來說。有一次,官場傳聞,說海瑞替母親做壽,大開宴席,竟然還買了兩斤肉!當時,海瑞飯桌上吃的蔬菜,都基本出自他親自督率他人,在衙門後院栽種的。海瑞的特點是脾氣倔,認死理,講原則。
  • 海瑞罷官到《海瑞罷官》——一個清官引發的浩劫
    引1587年11月13日(十月十四),明朝著名清官海瑞病故,享年73歲。這是一個把清官做到極致的人,做到家徒四壁、做到家破人亡。他無朋無黨、無親無友地走完了自己孤獨的一生,只為替這個國家樹立起一個清廉的標杆。
  • 官至二品,三朝元老,剛正不阿的海瑞,憑藉什麼成為做官的典範?
    在我國歷史上,明朝算得上一個非常有實力的國家,不僅有歷代君王除了幾個非常有謀略有魄力的幾位,在國家治理還有官吏改革上也非常的有魄力。但是其實在歷史上,出現了一位非常著名的清官,他就是曾經是三朝元老的海瑞。他的事跡也被演繹成非常多版本的電視劇來傳送,是一位我們人盡皆知的大清官。提起海瑞,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他的故事。他出生在明朝的南部,可以說那個地方是非常窮的。
  • 海瑞的下限是很多明代官員的上限
    題/人人心中都期望有個海瑞,但人人都不願意去當海瑞,為什麼?文/唐晉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真正讓海瑞流芳千古的歷史緣由,實則是圍繞在海瑞身上的重重矛盾。這是一種理想與現實之間劇烈的衝突而造成的矛盾,是海瑞與明代朝廷體制的一次正面抗衡。從這個方面來說,海瑞是不幸的,因為他與世俗洪流抗爭一生是沒有任何結果的,但同樣的,他的結局是幸運的,因為會有無數的人在記憶中刻畫海瑞的名字。
  • 矛盾雙重人格:以客觀多元視角,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海瑞形象!
    當然了,以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朝廷的腐敗,這句話眾人只能呵呵了,該辦的還是要辦,且要辦的出彩,否則怎麼體現出對這麼欽差大臣的敬畏呢。但是海瑞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但相信了這樣的官話,還給這位欽差大臣上了一個稟帖,說十分同意欽差大人的做法,並且在其中痛斥這種大吃大喝之風,認為像那些阿諛奉承的地方官其實是在害大人您哪,您要是接受了些款待,必然無法做到公事公辦,不能完成皇上的委託了。
  • 遊走在歷史與虛構之間的海瑞
    不論是「海筆架」還是「海青天」,海瑞的堅貞不屈與為民請命都是建立在他對信仰的牢不可破的忠誠上面。海瑞是儒教的信徒,他相信世界上一切實然現象的背後都有一個應然的「理」在支撐著——這個理就是儒教所規範的一整套的道德標準。
  • 海瑞與柯克:兩位諍臣的不同命運
    中華書局,1982)這是海瑞的悲哀之處,也是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文化的悲哀之處。我們這社會倡行的道德乃是兩千年以前的聖人們制定的。依此行事,自然會有天下最美妙的社會。無奈這道德根本只是聖人道德,因此是認不得真的。海瑞自己認了真,這固然讓人敬重,但他以同樣的認真勁兒來對待別人,便不能不遭遺棄。問題在於,這道德又不只是私人間的事情,而且是我們立國之本。
  • 海瑞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為什麼?
    海瑞生活在自己的「烏託邦」的槓精海瑞確實古代官場中的標杆人物,但他也是官場中的一朵奇葩。周濂有一句話「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海瑞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海瑞是睜著眼睛睡覺,裝作看不見外面的人,生活在自己的烏託邦中,甚至在自己的烏託邦裡還要當一個「槓精」。
  • 在歷史上,海瑞為什麼敢上疏大罵嘉靖帝?
    在講究君臣倫理綱常的古代,海瑞這樣罵嘉靖,似乎有些大逆不道了,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行為,那麼作為一個小小的戶部主事,海瑞為什麼敢痛罵明世宗朱厚熜呢?海瑞的目的:「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首先必須要明白,海瑞海剛峰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但他絕不是一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人。
  • 《大明王朝1566》海瑞的悲劇(自以為是帶來禍國敗家)
    ,但是也不能超過三個)。一個原因是婆媳矛盾,所以才有「多年媳婦熬成婆」這一說,婆媳還真是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還有一個原因,同樣在孝的範圍內,古代休妻有「七出」,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海瑞家三代單傳,沒有生下兒子,在海瑞眼裡如果在他這一代斷了根,如何面對列祖列宗?許氏被休應該還有「無後」這一出。
  • 心理學:為什麼越愛一個人,越不能對他太好?
    英國作家霍勒斯·沃波爾說過:用理性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一齣喜劇;用感性來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則是一齣悲劇。然而,這些用感性來看待世界的人,最後得到的,只能是一個悲劇的結果,你會發現,在很多時候,你對一個人越好,非但越不能感動他,反而會使得自己與他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為什麼呢?
  • 姚文元評《海瑞罷官》始末
    也許吳晗同志會說:就算學習退田、平冤獄都不對吧,學習他「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以反對舊時代的鄉愿和今天的官僚主義」,這總可以吧!?我不是在《海瑞罷官》的劇情提要中說過,這個戲「著重寫海瑞的剛直不阿,不為強暴所屈」的「堅強意志」嗎?我們今天在處理內部關係上不是也需要這種「真男子」嗎?劇本中的確突出地寫了海瑞反對「甘草」,罵「鄉愿」,而且還把徐階塑造成「鄉愿」的典型。
  • 海瑞名揚天下 為什麼張居正卻不願意用
    《明史》評價他『同執法嚴,非理者一切抗弗從,民賴以少安。』這裡為什麼要提到他,因為他跟海瑞一樣都是清正嚴明,不畏權貴。但為什麼我們只知海瑞而少聽到道同。因為海瑞以舉人身份最終官至朝廷二品要員。歷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民間稱之為『海青天』並光榮獲得年畫中最後一個『門神』名額。道同卻在番禺知縣任上因得罪永嘉侯朱亮祖而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死。
  • 張居正棄用海瑞,說明一種用人智慧,叫「好人未必能做好事」
    海瑞雖有青天的美名,只能作為一種道德標杆存在。很多明史愛好者為海瑞鳴不平,覺得張居正有刻意壓制海瑞的用心。筆者認為, 張居正對待海瑞的態度,卻是一種高超用人智慧的體現——好人未必做好事。 海瑞的一生主要以清正廉潔聞名歷史,仕途貢獻寥寥無幾。
  • 海瑞在官場為何被稱為海閻王?百姓卻稱他為海青天?他是一把利劍
    海瑞絕對是大明官場的一股泥石流,官員們稱呼他為海閻王,而老百姓則稱呼他為海青天。能稱得上青天的,除了宋朝包拯包青天外,就是這位海瑞海青天了。為什麼他在官場和民間的形象截然不同呢?主要是因為這哥們的處事風格,絕對讓你耳目一新,原來當官還能這麼幹?
  • 儒家文化中理想官員的典型代表海瑞
    那麼歷史上的海瑞到底是一個怎樣性格的人物,他又做了些什麼讓華夏大地的百姓對他如此愛戴?教書先生海瑞的前半生海瑞的出身並不耀眼,他的祖輩雖然也有做官的,但是到他父親這一代已經沒落了,他家裡只有十幾畝田地,少年的海瑞一家以此勉強度日。後來海瑞的父親去世了,母親不得不獨自帶著海瑞相依為命,生活很是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