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BBC的正常發揮啊。
自17世紀始,在眾多的天體中,行星一直是被研究得最頻繁的一類。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孜孜不倦地用不斷改進過的工具和不斷完善的科學理論來重新探索這些宇宙中最靠近我們的鄰居。到了17世紀末,憑著強大的望遠鏡,人類揭示了土星環的結構,標出了火星上的暗區和亮區,並描繪了木星雲帶的變化。
——《行星》
資源介紹
一直以來BBC科學特別天文系列的紀錄片,完全可以培養小朋友對美的超強感受和對知識的極度渴求來。對未知領域的渴望和追求
本片中的《行星》系列既又美又震撼地講述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前世今生。
下圖的八大行星,小孩子們看了這片紀實片,會對太空具有更具體的概念,而不是一味的無知。
在針對其他而言,這篇行星的獨特性非常的明顯:採用最先進技術帶來的超大片視覺衝擊,甚至可以比肩科幻大片的震撼效果。期間通過擬人化的敘事模式,布萊恩·考克斯教授將深奧生硬的天文知識,講得生動有趣、平易近人,很能吸引孩子的興趣和專注度。這對小孩子的天文教育很有意義。
該紀錄片的第2集,講的火星和地球,就像是兩姐妹一樣。
根據目前的知識了解到,火星上並沒有生命,那裡非常貧瘠,沒有生物植被可以生存,表面覆蓋著炙熱的沙土,所以看起來是鏽紅色的。略顯滄桑,對吧?
相信大家都看過馬克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裡面的展示就是如下圖一樣。天氣無法預測,一場沙塵暴就可以輕易損壞人類花費巨資建造的航空站。
據相關資料考察了解到,40億年前,火星也曾經是個水世界,和地球一樣的藍色星球。很漂亮的一個星球。
大氣壓和地球也差不多,溫度大約25度。有河流、湖泊、廣袤的海洋,地表五分之一被水覆蓋著。這有點像是我們家的牧場了吧?
相對那個時候的地球,狀況反而很差。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很高,海水呈酸性,是一個有毒的混亂世界,根本不適合任何生物居住。這樣的星球,後來卻經歷了很多變化。
就在39億年前,太陽系的一場浩劫,被稱為「晚期重大撞擊事件」,改變了這兩姐妹的命運。不計其數的小行星衝擊火星大氣層,超過1/3的表面被砸得傷痕累累,將它幾乎推向了死亡的邊緣…
待塵埃散去,逐漸發展成了一個適宜生物居住的水世界。
但是,幾億年後,它的內核深處發生了變化。內核的金屬快速融化、冷卻,用來保護其大氣層的「磁發電機」慢慢減弱。失去了磁場的保護盾,太陽風吹走了大氣,海洋蒸發,表面溫度急劇下降。
這個時候火星慢慢沒落,死了。
與此同時,幸運的地球,內部磁場完好無損,鎖住了大氣層和液態水,為日後生命的孕育創造了條件。然後,經過幾十億年的漫長演化,地球終於變成了今天充滿生機、欣欣向榮的樣子。
看到這裡,一陣唏噓。同時歷經大浩劫的兩朵行星姐妹花,卻邁向了不同的命運。再放眼遼闊的宇宙,更意味著,那裡也許充滿生命,我們並不孤單。
四顆類地行星都有獨特的性格和自己的故事,《行星》將上億年的漫長歷史娓娓道來,更對太陽系未來的可能發展抽絲剝繭,讓我們清晰地發現一點:未來地球將不適合人類居住,太陽系的另一顆行星將取代地球,成為我們的新家園。
歡迎大家關注克森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