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一千二百字
像上海這樣的市場,買菜的渠道選擇多,購買力跨度大,任何一個概念領先的生鮮平臺想吃下這個市場都是非常困難的。
最近,我走在小區裡被美團買菜小哥拉新,幫他完成了一單任務,下載獨立App首單買了20多元後,被贈了一盒15枚裝雞蛋。據這個河南小夥子說,他只管拉新,每天任務20單,根據訂單金額拿梯度提成,另有專人負責配送,上海現在已有50多個網點服務站。
上海街頭身穿綠色衝鋒衣的美團買菜配送員和地推人員增加明顯。
當時接近天黑,我為快點湊單隨便勾選了幾樣常見菜和水果,收貨後菜品還是不錯的。好奇的是,標稱約500克一份的菲律賓香蕉(每份5.8元)只有兩根,因為很少見到兩根一斤的香蕉,就稱了下,帶包裝是440克。回看App,發現大多商品標的是「約XX克」。
後發現,除了標有「秒殺」的單品很便宜外,其他常態化商品並沒有多強的價格優勢,肉類相對便宜一些,蔬菜則一般,某些標品如水和飲料價格高於大賣場。由於之前在淘鮮達下單買菜有過稱重後在線退差價的經歷,第二天我試著在評價頁面上反饋了香蕉重量不足的情況,很快得到客服回電,態度不錯,解決方式是送了一張5元通用券,目前未消費。
美團買菜瞄準誰?
這次購買體驗有一定偶然性,並不代表什麼。我只針對這次體驗寫點觀察:1. 不要低估美團買菜的地推能力,這是美團的基因之一。之前,淘鮮達是在大賣場門口支一個贈品貨架拉新,叮咚買菜是把折扣券塞進各家的門縫。美團買菜把「坐商」變「行商」,走街串巷直接尋找目標人群,打開滿滿一電瓶車的贈品讓你挑,「大哥幫個忙」,你是拒絕還是答應?
2. 它在模式上應該是各供應商供貨給中心倉,中心倉發網點前置倉,網點配送員即時上門。這套自營模式有一個拐點,即網點覆蓋的密度。因為自營主要是賺取進銷差價,單位成本的攤薄才可能留出利潤空間。
這與盒馬既像又不像。盒馬本身是一個門店,線下客流+堂食可以為它貢獻營業額,美團買菜不具備這個功能,此為不像;但盒馬盈利與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線訂單的密度(訂單量與復購率),此為像。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功能定位和業態上的差別,美團買菜的網點建造成本要比盒馬門店低得多,也因此可以更快複製。
3. 從美團買菜率先進入北上廣深一線市場,及其菜品價格看,它的核心目標人群不是習慣逛菜場的退休人員,目測這個群體的需求目前主要由周邊菜場、大賣場和拼多多農產品滿足。它主要針對白領工薪族、家庭主婦,通過將部分菜品設置0.5元左右會員折扣的方式,讓更多人付費開通年卡(49.9元)、季卡、月卡,以提升復購率。
僅從目前上海地區看,美團買菜SKU設置上沒有和大賣場拉開距離,它上面供應的蔬菜水果肉蛋奶,大賣場基本都能找到,也就是說差異化不是它的引流手段,仍然是要拼價格。但白領工薪族這個群體並不意味著不會去比價。
綜合以上非常碎片化的感知看,美團買菜目前在上海僅僅是快速進入了這個競爭激烈的賽道,完成了初步布局,但還沒有給人眼前一亮的印象,差異化和價格優勢並不突出。零星算來,它在上海市場上線已有一年時間,現在仍處於補貼力度很大的拉新階段,補貼對流量的指揮棒作用比較明顯,回歸常態後仍有待觀察。
美團優選VS多多買菜
王興在最近一次財報分析師會議上解釋了美團進入這個賽道的初衷:圍繞「吃」,人們可以去餐館、叫外賣或在家做飯,前兩者分別有點評和美團外賣承接;
而對於食材採購,最初是美團閃購作為外賣業務的一部分,撬動第三方商家來對接。現在要重點投入、自運營倉庫及供應鏈,以追求美團買菜這種自營模式的規模經濟,同時在低線市場以美團優選布局社區團購。
在我最近與美團離職員工的交流中,美團買菜和優選這兩條腿,對方更看好優選的前景,低成本是一個重要因素。
我所在城市沒有上線優選業務,從公開信息看,區別於美團買菜主要以蔬菜水果等生鮮SKU為主,優選業務的酒水飲料等標品佔比更高,這也是該業務想要撬動的社區便利店資源所掌握的核心供應鏈;而生鮮對於優選更像是一個引流角色,SKU佔比可能在兩三成左右。
那麼在三、四線市場,美團優選與拼多多重點培育的多多買菜之間就迎來了正面交鋒。兩者稟賦迥異,爭奪的卻是同一個基本盤。
美團前期建立的配送優勢主要是滿足即時性需求,生鮮供應鏈是弱項;拼多多現在是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在線平臺,供應鏈是強項,所妥協的是即時性,即不能馬上收貨。如果按照拼多多管理層闡述的,買菜業務是拼多多農產品供應鏈的「自然延伸」,那麼圍繞本地倉儲資源的「即時性」需求是它下一階段必須要補齊的一環。也就是美團優選與多多買菜都採取的次日達或自提模式。
我傾向於把這個賽道仍舊歸類於實物電商(或零售)領域,而不是社交領域,只不過生鮮是一種有保質期限的非標品。拼多多農產品模式是在集中化的供需之間找到一條通路,砍掉了傳統模式下的中間商溢價,降低履約成本,因此便宜是它在供應鏈中創造的新價值。
相比社區團購或者本地生鮮電商,從蔬菜水果這種非標品拓展到以酒水飲料、快消品等標品為主要SKU後,新價值的創造隱藏在平臺與線下經銷商之間的利益博弈過程中,體現在消費者端仍然是低價,不管平臺是通過短期的「竄貨」,還是長期的優化供應鏈效率去實現。
不管是生鮮前置倉,還是社區團購模式,平臺都是儘可能把中間環節掌控在自己手裡,只是實現方式上不同
基於這個判斷,決定社區團購未來走向的可能就不是補貼、地推等前端流量因素,而是後端的供應鏈能力與細節管理能力,這已經不同於美團早年在外賣領域衝殺的大環境。
阿里巴巴、滴滴、美團、拼多多,再加上有騰訊背景的、在湖南風生水起的創業公司興盛優選,都在補齊各自短板,搶奪供應鏈資源。對於社區團購這個「髒活累活」,相對而言美團與拼多多的稟賦可能會更突出。
不知人們是否還記得淘寶在2016-2017年主推的淘寶便利店?當時手淘將十分重要的入口給了它,類似於現在淘鮮達的入口位置。
如果你的手機定位周邊2.5公裡左右內有迪亞天天等以加盟商身份入駐了淘寶的小店,你就可以網上下單,由餓了麼、達達、點我達的配送員實時上門,平臺抽走4-5%的提成。當時該O2O模式在上海試水,易果生鮮還在給小店供應水果。
實際上,平臺當時做的還只是流量生意,也會給用戶在線發券引流,但貨不是自己的,供應鏈更不是自己的,小店主沒有看到明顯的增量。後來隨著阿里內部戰略的轉向,淘寶便利店入口讓位於淘鮮達,開始主推盒馬、歐尚和大潤發的配送,反攻供應鏈。淘寶便利店相當於在短暫試水後被戰略放棄,轉向B端生意,由阿里B2B部門的零售通向小店供貨。
與當年的市場冷清相比,現在的熱度燙手。11月以來,滴滴、美團、拼多多三家一起進攻興盛優選的湖南大本營。社區團購作為所剩不多的基本盤業務,網際網路巨頭不會給創業公司留下安穩獨佔區域市場的空間,會持續搶奪本地供應商與「團長」資源,興盛優選只有在守城的同時攻出去。
它是業內精打細做培育供應鏈的一個代表,都知道供應鏈重要、需要慢工細活,但興盛優選能否抵禦住巨頭的高舉高打?未來這個賽道仍然充滿很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