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在上海正式開通。上海曾經被認為不適合社區團購的次日達模式,此前也沒有其他網際網路巨頭敢在上海做社區團購。但這兩天的多多買菜在上海的熱度卻表明,媒體遠遠低估了上海居民對社區團購的需求程度。
社區團購是網際網路時代買菜方式與傳統買菜方式的碰撞,已經能夠有不少零售商抱怨,社區團購將他們的生意搶光了。與傳統買菜方式相比,社區團購最大的優勢在於便宜。據《IT時報》報導,上海某社區通過多多買菜購買的車釐子、雞蛋等商品,比零售店便宜50%左右。
社區買菜由於走的是線上通道,獲取客源和銷售效率高。通過消費者-團長-團購平臺-品牌商的流通鏈路,減少了中間渠道和商品在渠道中停留的時間,成本和效率都要優於傳統買菜方式。而且社區團購是先確定了消費者的需求,再準備相應貨源,不需要庫存,能夠節省不少損耗,成本低,價格自然也會比較低。
社區團購也存在一些缺陷,這種買菜方式通常都是次日達,蔬菜和水果新鮮度會有所下降。消費者不能親自挑選蔬菜、水果,產品質量無法保障。當產品類目開始增多時,運營成本就會上升,這些成本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導致菜價上漲。
另外,還有一些消費者擔心,在社區團購擠垮零售商店之後,菜價會不會飛漲。這點屬於杞人憂天了,因為社區團購也不止一家在做。拼多多有多多買菜,美團也有美團優選,競爭會一直存在,哪家便宜,消費者就會去哪裡。
對於社區團購的未來發展,網友們兩種持截然相反的態度,部分人認為社區團購會逐漸做大,成為主流買菜方式,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疫情結束之後,菜市場才是首選。社區團購在2016年就出現了,直到2020年才開始爆發。一方面是由於拼多多、美團等巨頭的加入,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天時。疫情期間出行不便,網絡買菜比較安全和方便,促使了社區團購的發展。
2020年,拼多多的活躍用戶達到了7.31億,這些都是多多買菜的可發展對象。人都有惰性,當習慣了方便的網絡買菜,就很難再回到菜市場。可以預見的是,在疫情結束之後,社區團購依然會處於上升趨勢,並且逐漸成為消費者的主要買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