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瑟比往年來得早了些。從東京發往京都的新幹線上,恰好迎上了一個強颱風。
頂著橫掃的雨滴走出地鐵站後,我便徑直奔向燈火通明的7-11便利店,速速地「就地正法」了一碗豆腐皮泡麵。端起碗底,把麵湯一飲而盡,心頭的鬱悶一掃而盡。
我向來喜歡吃豆腐皮,對它的熱愛源自於卡通片《蠟筆小新》。
相信80後都記得,當年看《蠟筆小新》前總要與父母鬥智鬥勇一番。要不是曾努力爭取過,恐怕我現在一定記不起卡通片裡的細節——蠟筆小新慣稱自己的小雞雞做豆皮壽司。所以,在漫長的童年裡,「豆皮壽司」於我而言,是一個笑點遠勝於一道食物。
直到我十四五歲的時候,第一次在吃到豆皮壽司,被那口感鬆軟的油豆皮所震驚。
牙齒咬開豆皮的一瞬間,甜絲絲的汁液就從凹縫中流進醋飯中,米飯的甜醋味融匯油豆皮的醬香味和甜味……這種簡單粗暴的酸甜味回憶,便足以讓一個青春期孩子留戀整個夏天。
日本人給予豆皮壽司一個小確幸的名字「稻荷壽司」。
沒錯,在日本但凡帶「稻荷」二字的事物都與狐狸相關。因為霓虹國的人們俸狐狸為稻荷之神,掌管國民之五穀豐登。而狐狸大神最喜歡吃的就是油豆腐皮。所以,狐狸、稻荷、豆皮三者在日本傳統文化裡最是難分難解。
在京都,還有一個地方名字就叫「稻荷」。這裡最出名的就是那座被狐狸大神加持的伏見稻荷大社,成百上千個形態各異的狐狸像遍布神社裡的每個角落。
但對於我等吃貨而言,臨走前能吃上一碗豆皮烏龍麵,才是在這裡參拜的終極儀式。
「近江家」是這神社門前的街道上最首屈一指的烏龍麵店。有意思的是,他們直接稱豆皮烏冬為「狐狸烏龍麵」。
當豆皮烏龍麵被端上餐桌時,我的渴望難以掩藏,幾乎忘卻跟誠意拳拳的服務員道謝。大啖喝下兩口湯底,先是昆布的香味迸發,然後魚肉的鮮味漸出,好一個淡而不寡的湯底!
情不自禁再喝兩口,任憑它悠然流淌到五臟六腑。而豆腐皮呢?厚實多汁又口感鬆軟,且大大的三片,口味淡雅溫潤,有種江戶大家閨秀的賢惠與華麗。
當然,若不是旅遊參觀,也犯不著折騰到這麼遠的地方吃一碗豆皮烏冬。
在京都,一碗平實的豆皮烏冬從300円到800円不等,不需任何攻略,全憑個人口味就能找出心儀的去處。美中不足的是,不論價格如何,其分量都不能與國內的湯麵、湯粉相提並論。所以,想要「便靚正」的,只能自己動手解決。
日本超市向來以琳羅滿目著稱,經營者都會專門地為豆腐或豆皮劃分出一塊專屬的領地,往往離即食豆皮不遠的便是速凍的拉麵或烏冬。經營者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不就是為了方便那些加班至深夜的拼命三郎,能一入超市就能迅速找到豆皮和烏冬,好回家到沸水稍煮片刻,就能瞬間獲得深宵的慰藉。
遠嫁至日本做人妻的學妹告訴我,豆皮這樣平易近人的食物,幾乎每個日本女生都會做。
日料大師飯島奈美的方子備受時髦的日本媽媽推崇:切好的豆皮用擀麵杖擀開,在熱水中浸泡5分鐘。期間,用勺子反覆把豆皮壓進熱水裡。然後撈起並用冷水衝洗,輕輕把水擰乾。以糖、味淋、醬油、醋調出醬汁,加入少量香菇絲、薑絲,將壓幹水分的豆皮放入其中,鍋內蓋上木蓋小火燉煮30分鐘,使豆皮充分入味即可。
她說,這道方子做出來的豆腐皮,她兒子百吃不厭。
百吃不厭?何等高的評價。我檢索了一遍自己的百吃不厭list,苦思冥想才列出了豆腐皮、缽仔糕、小籠包這三樣食物,沒有一道是大魚大肉之食。對於這樣的答案,我心頭不禁一顫。
自問作為一個北漂四年的廣州人,口味早已變得大江南北。雖骨子裡仍然倔強地喜歡粵菜,但要稱之為百吃不厭,心底裡也確實惶恐。
原來那些讓人終日嚷嚷著去吃的大魚大肉,只是圖一時之快皆非真愛。惟有那些散落在日常記憶中小吃才算得上歷久彌堅。食物如愛侶,愛情不是終點,陪伴才是歸宿。
部分圖片by網絡 | 圖、文:Kei | 編輯:doufu
新食範兒出品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