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料理與烹飪
鈺見鬍子兔
中華烹飪曾長期引領日本飲食。但如今的「料理」一詞確帶有濃烈的日本味道,提料理,必日本。這也是語言的偉大。由於京都的千百年日本都城歷史的沉澱,「京都料理」在日本已是舉足輕重。
洛陽作為都城史就有千五百年,建城史則長達3800年,以「洛菜」為「根」而繁衍的中華烹飪五花八門的烹飪方式,眼花繚亂的烹飪技巧,不同辣度和甜度的醬汁數不勝數,都曾令日本人驚訝不已。自古就有眾多的、多次的東渡日本華人,於日本沿海之地生活,中華的各種文化、宗教、技術、飲食也就不斷持久地引領影響著日本人的生活。
日本料理,起源於江戶(1603-1868),推廣於明治(868—1912),定型於大正(1912-1926)。
由於山水所限,日本料理的發軔的確是太晚了,國小糧少,以至於早期的「小說中找不到任何刺激感官的進餐、酒宴、烹飪或有關事務精美外貌和美味口感的文字描寫」。直到712年的《古事記》中才零星碎碎的記載。 674年,天武天皇頒布了殺生禁令,禁止宰殺動物活物,持續千年,使得食肉從日本的餐桌上銷聲匿跡,加之信仰佛教,使其變成了素食主義國家,以形成了日本的清淡飲食本色,以形成了「禪茶一味」的日本料理的精髓。日本料理就在於「無為」,這來自於我老子學說之精髓,即自然呈顯食物本身的味道與形狀,不添加任何旁物,完全感受食物與生俱來的風味兒,不把飲食食物當主宰,只注重食材本身的原始狀態。只能說這是對食物製作技術知之甚少。
食物匱乏,食不果腹根本無法產生優秀的烹飪。日本人極少吃肉,好一口「白米」,而且「白米」不多,男吃米飯,女喝米粥,就是到了近代,日本人一餐也就是,一碗白米,就倆醃菜,一份「味噌湯」,以至於「腳氣」成為「國病」以至於「不得浪費」成為「國法」。「麵食」曾是招待貴賓的美食,1192年前後,鎌倉時代皇宮就把新誕生的烏龍麵介紹給文人墨客及達官貴人們,才開始發展大豆醬油的釀造技術,佛教臨濟宗也以「味噌」聞名於世。1212年,餓殍滿道還是日本記錄中的常態。江戶時期的江戶城美食就四樣:鰻魚、天婦羅、壽司、烏龍麵。倡導吃肉食時,還導致佛教徒刺殺天皇,導致學生為「一碗白米」而造反,常常一碗白米一粒不剩。後來有吃的了,可腸胃也適應不了,吃了大量不易消化的東西,所以經常放屁。日本作家川本三郎在《大正幻影》裡描寫的是入木三分。18世紀1
9世紀之間,日本料理方顯端倪,明治時代是近代的一個開端。1854年的日本還沒有像樣的國宴款待外交使節,日本的使節出外訪問時,還是不適應「西式飲食」,還是忍飢挨餓回酒店自己做飯,19世紀下半葉日本還窮的不起吃肉,吃肉後才有了肉汁湯裡放拉麵,才有了過節以的食可出聲,才有了可口、美味、果腹等應有盡有的「頂級美食」,以至於超過壽司與烏龍麵而成為日本在國際上的美食名片。
飲食歸屬與產地無關,只與文化有關。食材用少,時間和精力自然就關注於「料理過程」和「精緻擺盤」之中。
雖日本長久效仿中華烹飪,但也是凸顯了自己的「精豔」,漸成獨具日本特色的菜餚。日本「本膳料理」發展到「會席料理」,「本膳料理」又發展出了「懷柔料理」,成為極高的餐飲境界。
日本料理,主要分為兩大類「日本和食」和「日本洋食」。壽司,這種日本人自己發明的食物就是「和食」;另外,源自中國的日式拉麵、源自印度的日式咖喱、源自法國的日式歐姆蛋(蛋包飯)、源自義大利的日式那不勒斯風義大利麵等等,這些外國來的就被稱為日式「洋食」,發源地雖然不是日本、但經過日本人的改造已經成為日本料理的一種。其中日本改造的中國菜(日式拉麵、日式煎餃、天津飯、唐揚雞塊等)又因為中國其實不屬於西洋的範圍,所以直接被叫做"日式中華料理"。
日本料理要求:食材自然、顏色鮮豔、器皿多樣,塑造出視覺上的高級感,而且材料和調理法還需要重視季節時令變化,一道菜一年四季都需要順應季節採用不同的烹調法和擺盤。日本傳統和食擺設非常精緻,猶如藝術品一般。其代表為「懷石料理」。對日本人來說,這些唯美是從的日本料理只是日常的傳統飲食而已;不過這種美學風格並非自古就有,是在明治時代末期日本為了向西方國家輸出本國優秀文化,而刻意形成的。
日本料理,傳統的通常為一碗飯,以及一碗湯;例如傳統的日本早餐,通常是味噌湯,米飯和一碟醬菜(通常是醃黃蘿蔔)。而最常見的料理叫做「三菜餐」(日本語:一汁三菜/いちじゅうさんさい)——湯,米飯和三碟用不同煮法煮出來的菜。這三碟菜通常是一碟生魚片,一碟烤菜和一碟水煮菜,有的則是蒸菜,炸菜,醋菜或是淋上醬料的菜。「三菜餐」往往會另外附上醬菜以及綠茶。一種很受歡迎的醬菜是梅幹。
由於日本是海島型國家,日本人相當喜好海產品──包含魚、貝類、章魚、蝦蟹類,和海草。主食以米飯、麵條為主,因為靠近大海所以副食多為新鮮魚蝦等海產,常配以日本酒。「和食」以清淡著稱,烹調時儘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在日本料理的製作上要求材料新鮮,切割講究,擺放藝術化,注重「色、香、味、器」四者的和諧統一,尤其是不僅重視味覺,而且很重視視覺享受。和食要求色自然、味鮮美、形多樣、器精良。而且,材料和調理法重視季節感。
「本膳料理」以傳統的文化、習慣為基礎的料理體系。源自室町時代,是日本理法制度下的產物。正式的「本膳料理」已不多見,大約只出現在少數的正式場合,如婚喪喜慶、成年儀式及祭典宴會上,菜色由五菜二湯到七菜三湯不等。
在茶道會之前給客人準備的精美菜餚。在中世日本(指日本的鎌倉、室町時代),茶道形成了,有此而產生了「懷石料理」,這是以十分嚴格的規則為基礎而形成的。日本菜系中,最早最正統的烹調系統是「懷石料理」,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據日本古老的傳說,「懷石」一詞是由禪僧的「溫石」而來。那時候,修行中的禪僧必須遵行的戒律是只食用早餐和午餐,下午不必吃飯。可是年輕的僧侶耐不住飢餓和寒冷,將加熱的石頭包於碎布中稱為「溫石」,揣到懷裡,頂在胃部以耐饑寒。後來逐步發展為少吃一點東西,起到「溫石」御饑寒的作用。
「懷石料理」作為茶道文化的一個分支,出現在17世紀末期,幾乎成為了有錢又有閒的達官貴族日常的消遣之物。在誕生初期,「懷石料理」通過少量精緻、安排有度的餐食,「刻意讓賓客吃不飽」,心裡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但同時引導他們感受深刻的極簡之美。眾所周知,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是一代茶聖千利休,注重侘寂的精神追求,堅持以最嚴格的標準來制定餐點,如果有人問他應該提供多少分量的食物,他會回答,「以將飽未飽之際為宜」,冠名「懷石」二字的傳統料理流傳至今,成為茶道與禪院飲食的一種餐飲形式。當下日本最頂級的「懷石料理」就在京都。
「會席料理」是隨著日本普通市民的社會活動的發展,產生了料理店,形成了會席料理。可能是由本膳料理和懷石料理為基礎,簡化而成的。其中也包括各種鄉土料理。會席料理通常在專門做日本菜的飯館裡可以品嘗到。
「桌袱料理」,「桌袱」是中國式飯桌,即八仙桌。「桌袱料理」是中國式的料理,有蘑菇、魚糕、蔬菜的湯麵、滷麵等。其特色是客人坐著靠背椅,圍著一張桌子,所有的飯菜都放在一張桌子上。這種料理起源於中國古代的佛門素食,由隱元禪師作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發揚。由於盛行於長崎,故又稱長崎料理。料理師在佛門素食內採用了當地產的水產肉類,便創立了桌袱料理。桌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魚翅清湯、茶、大盤、中盤、小菜、燉品、年糕小豆湯和水果。小菜又分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開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邊吃邊將魚翅清湯及其他菜餚擺上桌。
「茶會料理」是日本的室町時代盛行茶道時出現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茶餐」。最初的茶會料理只是茶道的點綴,十分簡單。到了室町末期,變得非常豪華奢侈。其後,茶道創始人千利休又恢復了「茶會料理」原來清淡素樸的面目。茶會料理儘量在場地和人工方面節約,主食只用三器:飯碗、湯碗和小碟子。席間還有湯、梅幹、水果,有時還會送上兩三味山珍海味,最後是上茶。
「大學料理」是日本大學裡的食堂料理,主要有兩大類——米飯和麵條。米飯按配菜又分為咖喱類、炒菜類、油炸類、蓋澆飯4類。常見的日本式咖喱有一般的牛肉咖喱、炸肉餅咖喱、炸土豆泥餅咖喱;炒菜類常見的有生薑燒、麻婆豆腐、炒茄子;油炸類常見的有炸大蝦、炸蔬菜等。至於用魚和牡蠣做的油炸料理,大概由於太貴的緣故,在學校食堂是吃不到的。蓋澆飯中常見的有牛肉蓋澆飯、豬肉蓋澆飯和雞肉蓋澆飯。雞肉蓋澆飯的名字聽起來有點殘忍,叫「親子」蓋澆飯,就是把雞肉和雞蛋燴在一起做成蓋澆飯。麵條類根據面的加工方法主要分為又白又粗又軟的烏龍麵,又細又黃的雞蛋拉麵,還有既不白也不黃的蕎麥麵條等。學校料理比較便宜,一份飯一般在500日元左右,如果在外面的料理店至少得700-1000日元。
「麵食料理」日本有好幾種麵條,比如烏龍麵、蕎麥麵和寬切面等,這些麵食配料講究,價廉物美。尤其是蕎麥麵條,是大眾喜愛的食品。日本人用餐已逐步多樣化,美式快餐、漢堡包、義大利麵條,已部分替代了飯糰。速凍食品受到主婦們歡迎,餃子、鍋貼、包子、面類等中華料理也在日本走俏。從歐洲傳入日本的西式點心,如蛋糕、小甜餅乾、糠瓜兒,從中國傳入或從禪寺素菜中演化而來的春卷、鍋貼等,也被日本人看作菜品並受到青睞。
「修行料理」又叫「精進料理」,意思是吃齋、吃素。其實,所謂精進料理就是不使用肉類的素菜料理。
此外,還有盒裝冷餐的「御節料理」,通常在新年的重要節日時食用。
一位好的料理師必須成為食用者與大自然之間的橋梁,在料理師用心細緻的烹調下,讓客人嘗到最地道的天然美味。「自然原味」是日本料理的主要精神,其烹調方式細膩精緻。日本料理烹調的特色著重自然的原味,不容置疑的,「原味」是日本料理首要的精神。其烹調方式,從數小時慢火熬製的高湯、調味與烹調手法,均以保留食物的原味為前提。日本料理的美味秘訣,基本上是以糖、醋、味精、醬油、柴魚、昆布等為主要的調味料,除了品嘗香味以外,味覺,觸覺、視覺、嗅覺等亦不容忽視。
除了以上烹調色以外,日人格外注重「吃也有學問」,一定要「熱的料理趁熱吃」、「冰的料理趁冰吃」,如此便能夠在口感、時間與料理食材上才能相互輝映,達到百分之百的絕妙口感。我們從日本情景式記錄短片《孤獨的美食家》中便可一見全貌。
「日本料理」是用眼睛品嘗的料理,更準確應該是用五感來品嘗的料理。即:眼-視覺的品嘗;鼻-嗅覺的品嘗;耳-聽覺的品嘗;觸-觸覺的品嘗;自然還有舌-味覺的品嘗。然後說到能嘗到什麼味道,首先是五味。五味可能同中國料理相同,甜酸苦辣鹹。並且料理還需具備五色,黑白赤黃青。五色齊全之後,還需考慮營養均衡。日本料理由五種基本的調理法構成即:切、煮、烤、蒸、炸。和中國料理相比,日本料理的烹飪法比較單純。日本料理是把季節感濃鬱的素材以五味(實為六味,第六種味道-淡。淡則是要求把原材料的原味充分的牽引出來。)、五色、五法為基礎,用五感來品嘗的料理。
在十分正式的日本宴席上將菜放在有腳的託盤上使用。在茶道會之前給客人準備的精美菜餚。日本料理本身的餐飲文化特點也使日餐的價格在看不見中陡然上升。在美食之都大阪,素有「吃到破產」來形容日本料理的美味。日本料理所選擇的材料是以新鮮的海產品和時令新鮮蔬菜為主,具有口感清淡、加工精細、色澤鮮豔、少油膩等特點。吃日本料理,一半是吃環境、氛圍、吃情調。日本料理的最大特點是以魚、蝦、貝類等海鮮品為烹、食主料,味鮮帶鹹,有時稍帶甜酸和辣味。清淡、不油膩、精緻、營養、著重視覺、味覺與器皿之搭配,是為日本料理的特色。
「日本料理」是被世界公認的烹調過程最為一絲不苟的國際美食,這也造就了日本料理精緻而健康的飲食理念。
「京都料理」已是代表,現今有一上海名廚團隊,以「京都-洛陽」的簡略「京洛」為其名,尋一出洛陽中心牡丹城頂樓旋轉大餐廳,以「京都料理」與「河洛菜宗」相融為切入,開啟復興「聖城」的文創之旅。論萬句不如走一步。敬請關注,敬請參與,尊饗美食,共贏未來。
(鈺見鬍子兔 2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