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三體》作者劉慈欣回應下一部作品要等到什麼時候?

2021-02-18 央視新聞


△視頻:《面對面》劉慈欣·想像與現實

過去的一個多月,因為劉慈欣,和他的小說《三體》,中國科幻文學迎來了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時刻。

從邊緣位置變成熱門話題,這針強心劑來自8月23日的美國小城斯波坎。這天,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將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授予了中國科幻小說《三體》。雨果獎,這個在世界科幻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力,堪稱科幻藝術諾貝爾獎的獎項,也由此迎來了第一個亞洲獲獎者,中國作家劉慈欣。

劉慈欣:從70年代我就開始閱讀雨果獎的作品,可以說,雨果獎的作品一直伴隨著我成長,伴隨著我從少年時代到現在。但是自始至終,我覺得雨果獎距離我們是相當遠。甚至雨果獎距離中國人的距離,與諾貝爾獎距離中國人的距離相比,我覺得都遠的多。

記者:為什麼?

劉慈欣:諾貝爾獎是獎給主流文學的,中國的主流文學,有著它葉大根深的基礎,我們有著雄厚的現實主義文學基礎,也有很多的優秀作品。但你要知道科幻文學,美國是科幻文學的中心,全世界可以這麼說,只有美國科幻文學是發達的,其他的國家,科幻文學都處於低迷的狀態。就說作為新中國第一部翻譯到美國的長篇科幻小說,能拿雨果獎,在我來說確實是有種不真實感,我們真的認為它的距離很遙遠。

遺憾未能現場領獎

似乎是一種巧合。最佳長篇小說的頒獎者,就特別選擇了距離地球350萬公裡,國際空間站上來自美國宇航局的航天員。而當結果公布時,劉慈欣卻身在山西陽泉,並未前去出席頒獎典禮。

記者:那當他頒獎的時候,您都沒有在現場,不後悔嗎?

劉慈欣:是,當然很後悔,因為覺得獲獎的希望不是太大。當時出於旁敲側擊的問這個雨果獎評委會的一些人,相關的人員說,你要忙,來不來都無所謂。

記者:覺得好像得不了獎了似的,有某種暗示。

劉慈欣:是,所以就沒有去,應該去的。

記者:但是它頒獎的方式很特殊。

劉慈欣:很特殊,其實真正獲得雨果獎,我當時處於一個很平和的狀態,唯獨那一瞬間,確實是讓我激動了一番,因為我沒想到,它居然是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從太空中頒獎。這對我們科幻作者來說,真的是有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記者:那種夢幻是什麼樣的?

劉慈欣:太空也好,航天員也好,空間站也好,它象徵著我們的夢想,象徵著我們必勝的一種嚮往,一種追求。哪怕就是你和它有一絲一毫的聯繫,有一點點的聯繫,也十分激動。就是說這次獲獎,我們中國有一個航天員,他給我發來了一個簡訊,說很祝賀。

記者:他們如果認同了您的作品,您會覺得開心?

劉慈欣:你要知道,我們每天在幻想,在想像,在創造的那個世界是一個科幻世界,即便在我們的印象中,它離現實也是很遠的。但是現實中,卻有這麼一批人,他們冒著巨大的風險,有著堅定的使命感,居然把想像中的科幻變為現實,這是很讓人激動的一件事情。

一顆衛星一本書開啟科幻世界

宇宙,正是劉慈欣寫作科幻,釋放想像力的巨大舞臺。代表作《三體》當中,地球文明因為暴露了坐標,要直面更高級的三體星人的絞殺。這個宇宙,文明間沒有脈脈溫情,只有非生即死的黑暗森林法則。他說這是一個「最糟糕的宇宙」。奇思妙想的起點,來自7歲時仰望的一片夜空。

童年的一個夜晚在我的記憶中深刻而清晰……我和他們一起仰望著晴朗的夜空,漆黑的天幕上有一個小星星緩緩飛過。那是中國剛剛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那是1970年4月25日,那年我7歲。

記者:7歲的那個晚上,為什麼觸動了您?

劉慈欣:我認為可能很多的人,都被東方紅一號所影響,那天晚上,改變了他人生的軌跡,可能不光是我一個人。簡單的說,那一個瞬間就是,把我那種很狹窄的人生和十分廣闊的那個星際空間聯繫到一塊了,就是這個東方紅一號,它是一條線索。

記者:在那一刻打開了你的一個幻想的一個空間?

劉慈欣:這種感覺確實很難用語言來形容。

記者:那個時候的您,有接觸過任何跟科幻,或者跟幻想有關的文學嗎?

劉慈欣:沒有,那個時候國內不出版任何科幻小說,也沒有科學幻想這個概念。但是後來,大概在我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我看到了一本凡爾納的《地心遊記》。當時我看到那本書的時候,很奇怪,我以為那寫的都是真的,因為凡爾納的文筆本來就很寫實。後來我父親看到我看了那本書,才告訴我這是科幻小說,科學幻想小說。

記者:那時候能看到這樣的書,挺難得的。

劉慈欣:它是50年代留下來的一些舊書,很難得,當時一說是幻想的,我就很震撼,感覺很奇怪,但是那就是我第一次接觸科幻文學。

寫作是為無邊幻想找的一個出口

閱讀,給年幼的劉慈欣帶來想像力的啟蒙,也成為他此後寫作最主要的養分。到初中,他已經是一個科幻迷。無邊的幻想需要尋找一個出口。1979年,劉慈欣16歲,開始嘗試寫作。

記者:為什麼那個時候寫科幻小說?

劉慈欣:因為我也常說,我是中國第一代科幻迷。看的多了就有自己想法,有自己的想像世界,希望和別人分享,所以從那個時候寫。當時我們很多的人,包括我在內,處於一種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很貧乏的一種環境。但是可能想像力要找到一個出口的話,就會變的十分的強烈。大多數的人,對於那些極大的東西,或者說極小的東西,只是在他們腦海中就是一個數字而已。宇宙是200億光年半徑,2000億有啥了不起,反正加一個零而已,但在我不是那個樣子。每一個很大的尺度,在腦海裡面,它都會形成一種很形象化的東西,這個確實我用語言很難表述清楚,這是一種感覺,我覺得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我認為很多的人,特別是這個科幻迷中間的人,都有這種感覺。這是科幻文學最核心的一個靈魂、一個感覺。我是找到這種靈魂,找到這種感覺的人。

這個愛好並沒有一直延續。1989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山西陽泉娘子關發電廠的劉慈欣,成了一個電腦程式員。在這家國企裡,晚上沒事兒就打牌打麻將。結果有一次輸掉了整個月800塊工資。他想必須幹點別的,起碼是不賠錢的事兒。

劉慈欣:要填滿業餘時間是一個原因,但是更多的原因,還是我作為一個科幻迷,更本能的有一種衝動。

記者:因為您之前也說,要把科幻小說寫的像近代史一樣真實,那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去寫歷史,不去寫文學呢?為什麼要寫科幻?

劉慈欣:歷史它本身就是真實的,它不需要用想像力來構造這個世界。我的最終的愛好,就是用想像力來構造一個世界,這個和寫歷史,寫現實主義文學是有本質區別的。

記者:那您的想像力,是與生俱來的嗎?

劉慈欣:我覺得任何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想像力,只不過有人善於表達它,有人不太善於表達它。

記者:一個科幻作家的想像力,肯定跟我們普通人不一樣。

劉慈欣:這倒不一定,科幻作家不是最有想像力的人,在我看來,最有想像力的人是那些,研究最前沿科學東西的科學家,只不過他們那些想像力,只能用方程式來表達,我們一般人看不懂。你要是真的看懂了他們的那些想像力,你會很震撼,比科幻小說要震撼。科幻小說,只能把那種想像力的一小部分,冰山的一角,用文學形式來展現給讀者。

理工科背景的劉慈欣,對科學極為迷戀。在大學期間,他鑽研過狹義相對論,也廣泛閱讀量子力學著作。嚴謹真實的理論和方程式,與想像力相遇。兩個看似矛盾的屬性碰撞,構成了科幻文學最本質的魅力。

嚴謹的科幻設定、技術設想,和絕妙的想像,讓劉慈欣的作品特質鮮明。從1999年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開始,他連續7年拿下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同時還將兩屆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收入囊中。而從2006年開始連載的《三體》,更被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作品的大熱,也讓讀者對幕後的劉慈欣越發好奇。有人覺得他是上懂天文下知地理,談得了軍事,聊得來人工智慧,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作者。可他自己卻數次解釋,自己只是在計算機方面還可以。

面對下一部作品:平庸的作品還不如不寫

獨特理念催生出的《三體》,自2006年連載以來,就受到科幻屆的熱捧。今年獲得雨果獎,更是讓科幻之外的讀者,開始關注這部小說。作家、歌手、科學家、網際網路精英、意見領袖紛紛推崇,將它當作哲學聖經,或者從中總結職場法則,商業秘笈。改編電影正緊張製作,試圖扛起中國科幻電影的大旗。借著《三體》和劉慈欣,中國科幻,似乎要迎來一個最好的時代。

記者:我已經聽到您這個行業裡面,很多人都說,說現在您火了,所以所有的錢,人,精力,包括獎項都會向您傾斜,那些在黑暗當中影子裡邊的作者,還是看不到。

劉慈欣:是這樣。這是個很遺憾的事情,有很多優秀的作者,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得不到幫助,而像我現在,並不需要什麼幫助了,反而那些幫助,那些東西就都來了。整個中國科幻文學,整個的局面,並沒有大的改變,仍然處於一個很低迷的狀態。

也正因此,科幻這面大旗,還是要劉慈欣繼續扛下去。無論是在網絡論壇,還是籤售、講座活動當中,他都要不可避免的被人問到,距離《三體》出版已將近5年,下一部作品要等到什麼時候?

記者:有人會說,你之所以沒有寫作,是因為你被讚譽衝昏頭腦,你自滿不前。

劉慈欣:我對我自己唯一的最驕傲的一點就是,我知道我自己是誰,什麼樣子,我不會被讚譽衝昏頭腦。這是我少有的,對自己有信心的一件事。

記者:對自己的定力特別有信心。

劉慈欣:我不知道為什麼,反正我覺得,我不會被讚譽衝昏頭腦,永遠不會。但是,你不被讚譽衝昏頭腦,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寫出東西來,這個還不是那麼簡單的。寫作,特別是這種科幻的這種創意型寫作,它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它需要時間,需要機遇,需要靈感。你與其創作出一個很平庸的,甚至垃圾的作品,你還不如不寫。

  

來源/央視新聞

本期監製/周慶安

主編/侯振海 張竣

編輯/何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為劉慈欣謙虛嚴謹的態度點讚!↓↓↓

相關焦點

  • 劉慈欣作品《三體》火到了什麼程度?作者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
    "中國有很多莫言,但只有一個劉慈欣",後來,甚至很多讀者拿莫言和劉慈欣做對比,雖然這樣的言論略顯誇張,但是也側面反映出劉慈欣的《三體》有多吸引人。憑藉《三體》,劉慈欣也成為了亞洲第一個獲得雨果獎的作家,同時,這也是該獎項第一次頒布給翻譯作品。
  • 劉慈欣回應美劇拍攝《三體》:現在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路還很長
    導讀:劉慈欣回應美劇拍攝《三體》:現在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路還很長!《三體》影視拍攝的消息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三體粉絲們盼了很久最後也是落空一場,然後今年貌似是《三體》的幸運年份,先是鵝廠影視宣布拍攝網劇版《三體》讓一眾粉絲大呼終於等到你,但是仍然有人對國內改編沒有太大信心。
  • 《流浪地球》票房46億,為何不拍《三體》?劉慈欣的回應讓人驚訝
    劉慈欣的回應讓人心寒2019年,電影《流浪地球》上映,最終收穫了46億票房的傲人成績,儼然成為國內科幻界的一部現象級作品。《流浪地球》電影大火之後,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劉慈欣憑藉這部電影能夠分到多少錢呢?
  • 中國科幻界走向世界的領頭人,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三體》系列的作品其中主要講述了地球的文明與文中虛構的「三體」文明之間從最初的信息交流到最終的生死搏殺,以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在北京時間2015年8月23日的時候,第73屆的雨果獎頒獎典禮如期舉行。這次的頒獎典禮是由來自地球之外350公裡處的國際空間站中的太空人凱爾·林格倫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向 全球宣布的,來自中國的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著《三體》第一部獲得了最佳長篇故事將。同時他也是這個獎項自成立以來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亞洲人。
  • 《三體》作者劉慈欣5部作品改編電影,1年內必上兩部,捧場嗎?
    作為第一位獲得雨果獎的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被認為是最有號召力的中國科幻代表。中國科幻電影崛起的期待都承載在劉慈欣作品上,於是早在中影2015年電影項目投資推介會,科幻電影項目是三部劉慈欣作品:《流浪地球》《微紀元》《超新星紀元》。
  • 劉慈欣:我不知道《三體》電影誰是導演誰是編劇
    今天下午,中國電影的「老大哥」中影股份召開電影項目推介會,發布了24個原創電影項目,這些電影項目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劉慈欣的3部科幻作品——《流浪地球》《微紀元》和《超級星紀元》。再加上此前已經進入電影創作流程的《三體》和《鄉村教師》,劉慈欣共有5部作品在不久的將來都要被搬上銀幕。活動結束後,娛樂資本論(微信公號:yulezibenlun)對劉慈欣進行了專訪。讓小娛深感意外的是,劉慈欣《三體》的電影改編權早在4、5年前就以較低的價格銷售出去了,並且《三體》電影立項至今,劉慈欣並沒有參與其中。
  • 劉慈欣和《三體》:科幻小說與宇宙情懷
    科幻文學研究者、北京師範大學吳巖教授告訴我,劉慈欣的成功離不開前人的努力,而他的確是金字塔的塔尖。「這是中國科幻文學裡最長的一部作品,它一改我們過去作品線索單一、情節簡單、細節密度小等缺陷,呈現出波瀾起伏的面貌。中國的科幻小說一直被批評不夠成人化,不能擺脫歸類於兒童文學的尷尬,劉慈欣替我們實現了夢想。」劉慈欣1989年開始嘗試寫科幻小說,至今已20多年。
  • 劉慈欣期待的《三體》動畫版,現在怎麼樣了?
    接下《三體》動畫版的製作,對於藝畫開天來講,無疑是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動畫行業一直探尋「破圈」的訴求,而擁有龐大書迷和極高知名度的科幻作品《三體》,無疑是自帶「破圈」流量的項目。
  • 劉慈欣回應《三體》英文版排名起伏:當做良好開端
    劉慈欣回應《三體》英文版排名起伏:當做良好開端 2015-01-10 20:03:3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以作品《三體》引發中外關注的科幻作家劉慈欣10日在北京坦言,《三體》英文版在美發行時曾在短期衝到亞馬遜排行榜30餘名,如今已無影蹤。
  • 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後,劉慈欣在採訪中被問:你要拍成電影嗎
    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後,劉慈欣在採訪中被問:你要拍成電影嗎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後,劉慈欣在採訪中被問:你要拍成電影嗎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後,劉慈欣在採訪中被問:你要拍成電影嗎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後,劉慈欣在採訪中被問:你要拍成電影嗎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後,劉慈欣在採訪中被問:你要拍成電影嗎
  • 《三體》是中國版《星際穿越》?劉慈欣:二者有相通
    歷屆雨果獎每一部獲獎作品都是我生命歷程中的重要記憶。」劉慈欣說,「雨果獎在世界科幻文壇具有重要地位,也寄託了自己少年時代的情感記憶。因此,得知獲獎的消息,我非常興奮。」  劉慈欣謙虛地說,獲獎有一定的偶然性。由於有一部非常有實力的作品宣布中途退賽,《三體》才得以入圍。  看似偶然的背後,是勤奮力量的匯聚。
  • 《三體》要被拍成劇啦!劉慈欣回應,網友卻不看好
    《三體》是一本很出色的科幻小說,可以說是中國科幻小說走向世界的裡程碑,而netflix宣布要拍《三體》劇版的消息一公布,就迅速引起熱議。劉慈欣也很快作出回應,然而網友貌似不太看好。劉慈欣回應劉慈欣說這只是一個開端,剛剛籤完合同,後續還有很多事情要跟進,他還說到,不管《權力的遊戲》有沒有爛尾,但前幾季的高評分足以證明了它的高度。
  • 《三體》英文劇集官宣,我們專訪了劉慈欣
    近日,光明悅讀有機會對話《三體》作者劉慈欣,請他講述作家眼中的科幻、文學及未來。科幻作品的使命是展示當代中國光明悅讀:自2015年《三體》榮膺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以後,您的科幻作品受到了海外讀者的廣泛關注。目前您的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獲得了海外相關獎項達26項之多,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您認為,您的作品被世界讀者歡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 劉慈欣回應Netflix拍劇版三體:未來的道路還很長
    原作者劉慈欣表示對「劇版的創作團隊有著最高的尊敬和信念」,稱:「我著手寫作的是一個超越了時間和國家、文化、種族的故事,一個強迫我們去考慮全人類的命運的故事,看著這個獨特的科幻概念傳到全球,獲得喜愛,對於一個作者來說是極大的榮耀,並且我期待著全世界新的和已有的粉絲在Netflix發現這個故事。」
  • 劉慈欣回應Netflix拍劇版三體:未來的道路還很長
    原作者劉慈欣表示對「劇版的創作團隊有著最高的尊敬和信念」,稱:「我著手寫作的是一個超越了時間和國家、文化、種族的故事,一個強迫我們去考慮全人類的命運的故事,看著這個獨特的科幻概念傳到全球,獲得喜愛,對於一個作者來說是極大的榮耀,並且我期待著全世界新的和已有的粉絲在Netflix發現這個故事。」
  • 美國要拍中國《三體》,劉慈欣當顧問,他稱《流浪地球2》有進展
    頭號電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創,嚴禁轉載)劉慈欣史詩科幻作品《三體》的影視化,又有了大動靜。諷刺的是,2018年時,電影《三體》豆瓣主頁的上映時間推遲到2019年,而如今的豆瓣主頁上,電影《三體》的上映時間,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悄悄變成了2025年。
  • 《三體》電視劇版終於開拍,劉慈欣擔任編劇,你期待了嗎?
    《流浪地球》大家應該都知道,它也是劉慈欣的一部巨作,不過已被翻拍成電影,所以認識的人應該很多。不過《三體》官方微博發布海報,正式公布了電視劇版《三體》的主演陣容,最終決定由王子文、于和偉、張魯一等人來拍,不僅演員陣容強大,據說編劇還是大劉本人,這樣內容一定十分精彩,就是目前不太確定什麼時候可以拍完這部電視劇。
  • 通過白宮催更《三體》,還親自出演劉慈欣的電影
    後來兩人一同出席活動的時候,歐巴馬還主動提出想見一見劉慈欣。原來,歐巴馬在讀了《三體1》和《三體2》之後,就痴迷於劉慈欣的作品,一心等著《三體3》的出版,結果卻一直沒有消息。正等得心急,發現《三體3》的中文版本已經出了之後,歐巴馬就立刻迫不及待地想看英文版,於是這才有了開頭的一幕。
  • 劉慈欣回應網飛版《三體》爭議:編劇已證明其高度
    》劇集,劉慈欣本人和英文版譯者劉宇昆擔任製片顧問,並由《權力的遊戲》編劇 David Benioff 與 D.B.Weiss 負責劇本改編。主要的爭議點在於該劇的編劇,網飛版《三體》的編劇David Benioff和D.B. Weiss曾是奇幻大劇《權力的遊戲》的主創,「權遊」曾因最終季「爛尾」而受到觀眾詬病。於是便有網友擔心網飛版《三體》的劇集質量,對此,《三體》小說原作者劉慈欣作出了回應。
  • 美國人要拍《三體》?編劇能力被質疑,劉慈欣卻這樣說
    但在早些日子,《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卻嚴詞闢謠,否認了這一消息。要知道它除了一部《黑鏡》以後,便再無任何與科技題材相關的影視作品。今年,距離劉慈欣籤下改編合同過去了11年,遊族《三體》開機過去5年。就連「大劉」劉慈欣在去年對話導演卡梅隆的時候都自嘲自己的作品「版權有人買,作品沒人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