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Young是一名博物學家,多年來他一直在追蹤一種曾被認為已經絕跡的珍稀鳥類:夜鸚鵡。
在他辛苦追蹤幾十年,終於在2013年找到了這種珍稀的鳥兒:
清晰的照片,7處獨立發生的目擊事件,三個即將孵化的蛋,一對築巢的鳥...
這曾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一個世紀的鳥兒,居然又重現人間了!
Young的發現,震驚眾人,更讓動物保護組織們激動無比!
一時間,獎勵金、新的保護團隊、大筆的保護資金都出現了,
Young作為發現人開始領導小團隊開展對夜鸚鵡的研究!
在人們心目中,他是一個從不忘初心堅持多年尋找滅絕動物的環保人士....
然而,今年,
他的人設瞬間崩塌... 成了殘害動物的眾矢之的....
他的故事,我們還要慢慢說...
【從小掏鳥蛋,最後掏成了一個博物學家】
Young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澳洲人,他出生於新南威爾斯的一個農場。
從小因為父親的引導,他對自然百科非常感興趣。
從5歲開始,Young就已經習慣和哥哥們一起到野外找鳥蛋,收集各種鳥類蛋殼。
慢慢長大後,Young還學會了用牙醫的鑽頭在鳥蛋上鑽洞,把內部胚胎清除掉,把蛋殼收集起來。
不過,這種愛好最終沒能夠持續下去:
雖然Young自己認為,收集鳥蛋如果不是針對一些珍稀物種的話,其實是一項無害的愛好。
但1970年代澳洲頒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禁止人們繼續收集鳥蛋。
所以,Young從20多歲後就放棄這項愛好了。
不再採集鳥蛋後,Young開始做電工、卡車司機、擊劍運動員等工作。
雖然主要工作一直在變,但他的追蹤鳥類的興趣愛好從來沒有變過,還因此成了當地的一個傳奇人物:
他總是能從高處的樹洞中,找到類似於小黑貓頭鷹的巢穴。
他能在樹冠上睡得像睡在在地上一樣舒服;
他為了找一些鳥兒的巢穴,甚至從十多米的樹上摔下來也不害怕...
周圍的人都認為,除了沒有一紙文憑,Young就是一個博物學家,對生態、鳥類都非常了解。
隨著他的名氣漸漸變大,開始有人願意資助他,把愛好發展成主業。
也是,在1990年代,富有的麻醉師Tom Biigs和妻子一起資助了Young,創立了一家公司:
John Young Wildlife Enterprises ,John Young野生生物公司。
通過這家公司,Young多年來收到了不少資助,解決了生活來源問題。
從此開始全心全意地繼續野外考察,尋找稀有鳥類。
這家公司這些年裡,在Young的主導下,做出過很多令人稱讚的事情。
比如,在昆士蘭海岸附近,Younag曾經發現一種紅褐色假面貓頭鷹的眼睛在流血。
經過對其中一隻的屍體檢查,Young發現是當地甘蔗種植園使用的一種老鼠藥中的活性成分Brodifacoum,讓這些貓頭鷹生病的。
於是,Young通過自己的影響力,成功地迫使這種老鼠藥的製造商,將這種產品從市場上撤回。
另外,Young還領導了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溼地恢復項目之一 TYTO,以保護貓頭鷹等鳥類。
作為一名環保生態專家,Young這些年的工作令人充滿敬意。
但在Young心中,自己還有一些渴望多年,卻一直未能如願的理想:
他想要找到那些稀有的、被人們認為可能已經滅絕了的鳥兒!
在他心中,澳洲沒有所謂的真正滅絕了的物種,
他相信很多鳥兒不是真正的絕跡了,而是一隻沒有人能發現它們的存在,
而自己的使命,就是在澳大利亞無人的荒野上,找到那些被認為是滅絕了鳥類,證明它們的存在並保護它們生長。
比如被認為已經絕跡近百年的夜鸚鵡,在Young心中就是一份值得堅持尋找二十年的希望!
【夜鸚鵡消失的一百年,我依然沒有放棄尋找!】
讓Young苦苦尋找了近20年的夜鸚鵡,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鳥類。
它是屬於澳洲特有的一種小鸚鵡,也是常見的虎皮鸚鵡的遠親。
和它的名字一樣浪漫的,是它可愛又特別的習性:
平時基本上只在夜間活動,非常小心謹慎,悄悄咪咪。
雖然是鳥兒,但只有在受驚或者是為了尋找水源的時候,才會飛到空中。
也許是環境的變化讓夜鸚鵡的生存日漸困難,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夜鸚鵡變得越來越罕見。
準確的說,從1912年最後一次可靠的夜鸚鵡觀察記錄,一直到2012年,
人們已經有整整100年沒有見到過活的夜鸚鵡了….
所以,雖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還將把這種鳥兒列為瀕危動物,還許多人認為它可能已經滅絕了….
因此,當2006年有人在昆士蘭西南部發現了夜鸚鵡的屍體後,
John Young就把全部的熱情投入到了在密林中搜尋夜鸚鵡的工作中。
六年多的時間裡,他投入了數十萬美元,走過了超過20萬英裡的路程;
過著連續幾周沒水洗澡,與毒蛇蟲蟻為伴的生活,
這一切辛苦,都只是為了找到他認為依然還存活於世的那種小鳥。
2007年4月時,Young在Brighton露營了快一個月後,他聽到了夜鸚鵡的那種特別的叫聲。
不過因為出現得太突然,Young只有機會記錄下這次觀察,沒能拍到照片。
接下來的幾年裡,他繼續擴大範圍搜尋:越來越難,但卻越來越有動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7月,在為了尋找夜鸚鵡長期在野外生活了六年後,
Young回歸到了文明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他不是放棄了,而是滿載而歸:
他懷著莫大的自豪和喜悅,在布裡斯班昆士蘭博物館播放了自己拍攝到的畫面:
一隻夜鸚鵡,正在地面上跳躍!
這是一隻活生生的夜鸚鵡,不是標本也不是屍體!
人們沸騰了:畢竟上一次觀察到活生生的夜鸚鵡時,澳大利亞都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呢!
Young的堅持和執著終於得到了回報!
【找到之後是發動群力一起保護,還是為了安全對外保密?】
在照片經過驗證的確就是夜鸚鵡後,Young的執著讓他成為人們心中值得敬佩的英雄。
不過,Young在賣掉了這些照片後,並沒有向這些工作人員們透露他觀察到夜鸚鵡的位置:
他擔憂,如果太多的人知道了夜鸚鵡的位置,會有人前去破壞它們的生長環境,
甚至引來圖謀不軌的人捕捉這種珍貴的鳥類。
所以,他希望能夠自己籌集資金,自己來親自組織保護夜鸚鵡的工作。
就在去年,一家叫做Fortescue Metals Group的集團,投入了75萬美元,用來研究夜鸚鵡。
他們的負責人,生態保護學家Steven Murphy在接受這個項目後,決定聘請Young來當項目顧問。
而Young也欣然加入了,原因很簡單:
這個組織的負責人Murphy同意,關於夜鸚鵡發現的位置和研究的地點對外保密。
前期主要就依靠Murphy和Young兩名專家來主導探查和研究。
這與Young一開始的計劃不謀而合。
於是,Murphy和Young兩人就開始了野外聯手尋找和保護夜鸚鵡之行。
和Young不同,Murphy是一個科班出身、細緻的研究者。
他習慣用筆記本記錄下自己每一個想法和發現;
而Young是一個奇聞異事愛好者、自然研究主義者,只在自己的腦海中記錄知識。
兩人雖然風格不同,但卻達成協議,一起尋找夜鸚鵡,但也要一起對夜鸚鵡的位置保密,以確保它們的安全。
所以,即使是澳洲政府和澳洲一個監督夜鸚鵡研究的科學委員會,
在2014年以前,也對Young、Murphy們的研究地點一無所知。
然而,隨著兩人的合作越來越久,兩人的研究風格導致的差異也讓它們的矛盾越來越多。
2014年10月,Murphy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
一堆夜鸚鵡的羽毛。
它們一開始懷疑是夜鸚鵡築巢過後的痕跡,但很快Young還在附近發現了貓糞便。
因為野貓是澳大利亞野生鳥類最大的威脅,而夜鸚鵡也很有可能成為野貓的捕獵對象,這種發現讓兩人十分擔憂。
Murphy認為他們的保護工作,是時候需要增派人手支援了,而且Young比較粗線條的研究方法並不科學,不足以支撐後續的保護工作。
但Young依然不同意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於是,兩人就是否還需要繼續對研究地點保密產生爭議。
這種意見上的不一致,導致兩個人合作關係產生了裂痕。
最終兩人大吵一架,在2014年底,Murphy把Young從項目中解僱了。
【再次被迫從保護組織辭職:我再也不想見到夜鸚鵡了!】
雖然和Murphy不歡而散,但Young作為最先發現夜鸚鵡的人,也是最懂得澳洲生態的博物學家之一
在Murphy和Young結束合作後,很多組織都希望能夠聘請他。
於是,Young不久後就成為了澳大利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高級生態學家,加入了該組織正在進行的稀有鳥類研究項目,其中也包括對夜鸚鵡的保護工作。
而Young走後,Murphy也把發現夜鸚鵡的地點告訴了澳大利亞叢林遺產組織,重新組建了保護小組,繼續對夜鸚鵡的保護工作。
他們所在的兩個組織都陸陸續續發現了新的夜鸚鵡,並對這種物種的保護作出了許多貢獻。
他們會對觀察確認後的夜鸚鵡活動區域進行下意識的保護,
比如在天氣異常的時候提供草料,驅趕野貓,保護髮現了的夜鸚鵡的蛋:
這種鳥兒一年可能只會孵化兩三枚蛋,每一隻雛鳥的出生都非常不易,所以都需要加倍努力地保護。
最終,他們在最先發現夜鸚鵡的主要地點、澳洲的國家公園,
開始限制外人進入該區域,避免對鳥類產生威脅,違者會罰款高達25萬美元,或受到兩年監禁。
另外,Young也在南澳的艾爾湖附近,發現了夜鸚鵡的羽毛。
這裡是他們之前研究中,不曾預料到會出現夜鸚鵡的地方。
現在,通過兩個組織的努力,澳洲至少有5處發現夜鸚鵡活動的地方,保護行動似乎開展得很順利...
多個不同地點發現夜鸚鵡,給保護夜鸚鵡的工作人員們帶來了莫大的信心。
想想十年前,人們都還悲觀地認為夜鸚鵡真的滅絕了,
還好有像Young這樣不放棄希望、堅持尋找的人,才能夠讓夜鸚鵡重回人們視野。
這時候人們及時介入、提供保護,也許就避免了夜鸚鵡們在野外默默走向真正滅亡的命運。
所以,隨著一些大媒體對Young的發現的報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由衷地敬佩Young:
雖然沒有文憑學位,但經驗豐富,有著不亞於專家的知識儲備;
雖然研究方法比較古怪,但這只是他特立獨行的行為風格;
況且,能夠幾十年地執著於尋找一個被懷疑滅絕了的物種,的確有一種「不忘初心」的浪漫英雄色彩。
他說的話,也被很多人環保者當做勵志名言:
「對我而言,沒有任何東西已經絕跡,只是需要重新發現。」
今年8月份,Young的名氣隨著有名的環保組織--"奧杜邦協會"網站的報導,在全球範圍內達到了頂峰:
這篇深度報導除了詳細回顧了「夜鸚鵡重現人間」的故事,
也從Young的童年時代開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具有赤子之心的生態學家,
原本可能並不知道夜鸚鵡,更不知道Young的人,開始了解這個鼓舞人心的故事。
然而,
報導發出去不到一個月,整個事件卻發生了轉折.
許多人沒有因為報導崇拜起Young,反而開始指責他。
鋪天蓋地的質疑聲,開始湧向這位備受敬重的環保英雄。
而原因,正是因為報導中使用的一張照片,那張曾經讓Young成名的夜鸚鵡照片:
有許多網友、讀者發現,當年Young發生夜鸚鵡時拍攝的照片,非常有問題!
首先,眼尖的網友們,在照片的右上角發現了一個像是籠子的物品:
為什麼在野外拍到夜鸚鵡的照片時,旁邊會有鳥籠一樣的東西,誰把籠子帶過去的?
第二,他們檢查了這張照片原始的拍攝信息,發現信息現實當時拍攝的時間是下午五點:
但這類夜鸚鵡從習性上來講,是不可能在下午5點時候出來活動的;
除非有人故意把它驚醒,或者是把它從巢穴中帶出來了。
第三,有專業的網友看出來,照片是經過修圖的:鸚鵡的一片羽毛被刻意修掉了。
為什麼要把羽毛修掉?照片整體都拍得那麼清晰了,這種資料不應該是越真實越珍貴嗎?
隨著網友們的質疑之聲響起,當年和Young不歡而散的Murphy也出面了:
他向媒體坦言,當年他和Young結束合作,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這張照片。
當時Murphy也發現了修圖的問題,當他把自己的懷疑告訴Young後,
Young說他只是修掉了擋住鸚鵡的一根樹枝,但Murphy依然懷疑他修掉的是夜鸚鵡的一片羽毛,而且還是一片受損的羽毛。
為什麼要莫名其妙地修掉鸚鵡的羽毛?
Murphy開始質問Young,當他當初拍照片的時候,是不是自然狀態下拍攝,到底發生了什麼。
最終,Murphy因為無法打消自己對Young的疑慮,選擇了結束合作。
現在,網友們一起細細考察這張照片,聯繫剛剛說的那三點,
人們有理由懷疑,Young當年拍照片的時候,
並不是如他自己所說,通過聚光燈吸引來夜鸚鵡拍攝的,
而是用籠子之類的東西捕捉到一隻夜鸚鵡,強行近距離拍照。
所以,才會是在下午5點時拍到一隻夜行的夜鸚鵡,
才會需要修圖去除掉捕捉時受損的羽毛,
才能把照片拍得那樣清晰。
而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捕獲像是夜鸚鵡這樣瀕臨滅絕的鳥類,在澳洲是嚴重違法的。
就在關於Young的捕捉夜鸚鵡的猜測越來越多時,人們開始注意到,
Young過去這些年裡的,類似的為了吸引注意力的修圖行為還不止這一件。
2006年時,Young與澳洲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合作,尋找滅絕的鳥類 Eastern Bristlebird時,
曾在昆士蘭南部的雨林中,拍攝到了一隻寇氏鸚鵡的照片。
這隻寇氏鸚鵡是當地唯一一隻寇氏鸚鵡,在過去的30多年裡幾乎沒有被看到過。
Young聲稱他拍到的是一種全新的物種,比傳統的寇氏鸚鵡更大,而且還著藍色的羽毛。
(寇氏鸚鵡資料圖)
這時候,Young的公司迅速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並宣揚只有通過Young這樣的攀爬技巧和有著豐富的鳥類行為知識,才能夠找到這樣的鳥類。
當時昆士蘭的環境部長還對Young的發現表示祝賀,並說環境部將會和Young合作記錄這種藍色的新物種。
然而打臉的是,接下來的幾天裡,有記者和一名法醫專家分析了Young拍到的照片,認為這張照片已經被修改過了。
原本圖中的鳥兒的眉毛是紅色的,但是被人調成藍色了。
這時候人們開始質疑Young的發現。
面對質疑,Young承認自己的確調過照片,不過只是修改了照片的亮度而已。
但當鑑定專家出現,希望能夠檢查一下Young的原始照片時,
Young卻回答說:自己已經把底片刪除了!
當人們想要繼續追究時,Young就開始談起自己對夜鸚鵡的執著,
說:「夜鸚鵡才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挑戰」,隨後就開始了六年尋找夜鸚鵡之旅,
於是寇氏鸚鵡的問題,就成了一個謎一樣的懸案….
現在,因為大媒體的報導,網友的質疑,當年Young的種種「可疑行為」被翻了出來。
人們開始覺得,Young其實並不是一個為了保護鳥類不忘初心的生態學者,
而是一個為了譁眾取寵、獲取大眾的關注,不惜捕鳥、修圖、狡辯的人。
那個令人敬佩的生態英雄人設,開始坍塌!
也許是因為輿論壓力過大,就在9月27日上午,
Young被澳大利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要求辭去高級生態學家的職位。
協會的這一做法,在媒體和網友們看來,似乎就是從側面上默認了,Young的確存在科學研究行為不端的事實...
這時候,當初發報導讓Young名聲大噪的《奧杜邦》,也再次郵件採訪了Young,
急切地想知道短短一月內發生的這一切,是不是真的。
再次面對媒體的詢問郵件,Young也坦言,自己的辭職都是因為奧杜邦的報導引起的輿論壓力。
但關於「當年是否真的捕捉了那隻夜鸚鵡」這個問題,Young依然選擇避而不談。
只是在回復的郵件中,說
「我自己決定不會再想去找夜鸚鵡了。」
「我花了這麼多年時間尋找這隻鳥,結果最終因為這個鳥毀了我!
我對保護它的興趣已經消失殆盡了….」
所以,一個堅持了20年的「夜鸚鵡」之夢,
一個堅持了20多年的「不放棄不絕望」的人設,
就因為一次把自己名聲捧到更高臺階的一次報導,引發了網友們的質疑,
從此坍塌
雖然現在還無法完全確定,2013年時,Young到底有沒有用特別的手段,捕捉到了夜鸚鵡後再拍攝。
也不能說Young辭職的行為和回應媒體的郵件,就是「人設坍塌後惱羞成怒」,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次事件,又讓關於鳥類保護的問題進入大眾討論熱點:
人們渴望找到那些被認為滅絕了的物種,到底是因為發現殘留的物種代表著一種希望,
還是發現珍稀物種行為本身,能給探索者們帶來名利上的成就?
或許,大多數時候,像Young這樣的探索者們,都是能給在保護環境生態的同時,成就自己的職業夢想,
物種的希望和個人的成就,兩者之間並不衝突。
人們也認可,通過資金的鼓勵、輿論上的稱讚,讓更多人願意加入到保護生態的隊伍中來。
但是,如果從一開始,就不講究方式方法,不追求「手段」的合理性和正義性,
可能就會出現「為了發現新物種而捕捉新物種」,甚至以傷害它們的方式進行「探索」。
所以,網友們、學者們追究John的探索手段的合理性、合法性,並不是「斤斤計較」,
也不能因為說「反正都發現了現在也保護起來了,沒有實際損失」就功過相抵。
因為下一次,人們或許就不能保證,
一個探險者為了拍下清晰照片,用籠子捕捉並弄傷的那隻小鳥,
不會是它所在的物種中,繁衍的最後的一份希望...
Ref:
https://www.audubon.org/news/see-rare-footage-night-parrot-australian-bush
https://www.audubon.org/news/yes-more-australian-night-parrots-have-been-discovered
https://www.audubon.org/magazine/fall-2018/a-naturalist-checkered-past-rediscovered-long-lost
---
你的阿猥:從他掏鳥蛋開始就感覺不是什麼好人
向星海Starxucks:想到了蘑菇下躲雨的小貓頭鷹的照片,曾經一度是雞湯文學的熱門配圖,無數的網友感嘆可愛。後來也被披露實際上是綁著貓頭鷹的腳拍攝的,而人們看起來的可愛實際上是它驚恐的應激反應。
_七綴_:為了名利,良心都不要了
哇系竹蜻蜓啊:但他確實也很努力找,也成功找到了,為後續保護工作也作出了努力,對夜鸚鵡這個群體也是好的吧(雖然手段是有點那個,人看起來也貪圖名利
GuangyuGao:如果他沒捕捉到那隻鳥,也就不會有後來源源不斷的資金和保護區的設計,那鳥現在會不會真的已經滅絕了?
鏈子鏑:想起來之前的最後一個蛋
阿緊先生:哎眾生百態皆為利往,他也想不忘初心,可是沒有名氣金錢,他又如何再次深入投入呢?值得商榷。
青年時代_軒:誘捕還算可以理解,畢竟發現疑似滅絕的物種貢獻不可估量。但學術造假就太渣了吧。
…………………………
事兒君有品,
專為大家準備英國的各種值得推薦的好產品~
英國直郵,包郵包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