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到絕跡百年的夜鸚鵡成為傳奇.然而一張照片,傳奇垮了...

2021-02-13 英國那些事兒

John Young是一名博物學家,多年來他一直在追蹤一種曾被認為已經絕跡的珍稀鳥類:夜鸚鵡。

在他辛苦追蹤幾十年,終於在2013年找到了這種珍稀的鳥兒:

清晰的照片,7處獨立發生的目擊事件,三個即將孵化的蛋,一對築巢的鳥...

這曾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一個世紀的鳥兒,居然又重現人間了!

Young的發現,震驚眾人,更讓動物保護組織們激動無比!

一時間,獎勵金、新的保護團隊、大筆的保護資金都出現了,

Young作為發現人開始領導小團隊開展對夜鸚鵡的研究!

在人們心目中,他是一個從不忘初心堅持多年尋找滅絕動物的環保人士....


然而,今年,

他的人設瞬間崩塌... 成了殘害動物的眾矢之的.... 

他的故事,我們還要慢慢說...



【從小掏鳥蛋,最後掏成了一個博物學家】


Young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澳洲人,他出生於新南威爾斯的一個農場。

從小因為父親的引導,他對自然百科非常感興趣。

從5歲開始,Young就已經習慣和哥哥們一起到野外找鳥蛋,收集各種鳥類蛋殼。

慢慢長大後,Young還學會了用牙醫的鑽頭在鳥蛋上鑽洞,把內部胚胎清除掉,把蛋殼收集起來。

不過,這種愛好最終沒能夠持續下去:

雖然Young自己認為,收集鳥蛋如果不是針對一些珍稀物種的話,其實是一項無害的愛好。

但1970年代澳洲頒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禁止人們繼續收集鳥蛋。

所以,Young從20多歲後就放棄這項愛好了。


不再採集鳥蛋後,Young開始做電工、卡車司機、擊劍運動員等工作。

雖然主要工作一直在變,但他的追蹤鳥類的興趣愛好從來沒有變過,還因此成了當地的一個傳奇人物:

他總是能從高處的樹洞中,找到類似於小黑貓頭鷹的巢穴。

他能在樹冠上睡得像睡在在地上一樣舒服;

他為了找一些鳥兒的巢穴,甚至從十多米的樹上摔下來也不害怕...

周圍的人都認為,除了沒有一紙文憑,Young就是一個博物學家,對生態、鳥類都非常了解。

隨著他的名氣漸漸變大,開始有人願意資助他,把愛好發展成主業。


也是,在1990年代,富有的麻醉師Tom Biigs和妻子一起資助了Young,創立了一家公司:

John Young Wildlife Enterprises ,John Young野生生物公司。

通過這家公司,Young多年來收到了不少資助,解決了生活來源問題。

從此開始全心全意地繼續野外考察,尋找稀有鳥類。

這家公司這些年裡,在Young的主導下,做出過很多令人稱讚的事情。

比如,在昆士蘭海岸附近,Younag曾經發現一種紅褐色假面貓頭鷹的眼睛在流血。

經過對其中一隻的屍體檢查,Young發現是當地甘蔗種植園使用的一種老鼠藥中的活性成分Brodifacoum,讓這些貓頭鷹生病的。

於是,Young通過自己的影響力,成功地迫使這種老鼠藥的製造商,將這種產品從市場上撤回。

另外,Young還領導了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溼地恢復項目之一 TYTO,以保護貓頭鷹等鳥類。

作為一名環保生態專家,Young這些年的工作令人充滿敬意。

但在Young心中,自己還有一些渴望多年,卻一直未能如願的理想:

他想要找到那些稀有的、被人們認為可能已經滅絕了的鳥兒!


在他心中,澳洲沒有所謂的真正滅絕了的物種,

他相信很多鳥兒不是真正的絕跡了,而是一隻沒有人能發現它們的存在,

而自己的使命,就是在澳大利亞無人的荒野上,找到那些被認為是滅絕了鳥類,證明它們的存在並保護它們生長。

比如被認為已經絕跡近百年的夜鸚鵡,在Young心中就是一份值得堅持尋找二十年的希望!

【夜鸚鵡消失的一百年,我依然沒有放棄尋找!】

讓Young苦苦尋找了近20年的夜鸚鵡,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鳥類。

它是屬於澳洲特有的一種小鸚鵡,也是常見的虎皮鸚鵡的遠親。

和它的名字一樣浪漫的,是它可愛又特別的習性:

平時基本上只在夜間活動,非常小心謹慎,悄悄咪咪。

雖然是鳥兒,但只有在受驚或者是為了尋找水源的時候,才會飛到空中。

也許是環境的變化讓夜鸚鵡的生存日漸困難,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夜鸚鵡變得越來越罕見。

準確的說,從1912年最後一次可靠的夜鸚鵡觀察記錄,一直到2012年,

人們已經有整整100年沒有見到過活的夜鸚鵡了….

所以,雖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還將把這種鳥兒列為瀕危動物,還許多人認為它可能已經滅絕了….

因此,當2006年有人在昆士蘭西南部發現了夜鸚鵡的屍體後,

John Young就把全部的熱情投入到了在密林中搜尋夜鸚鵡的工作中。

六年多的時間裡,他投入了數十萬美元,走過了超過20萬英裡的路程;

過著連續幾周沒水洗澡,與毒蛇蟲蟻為伴的生活,

這一切辛苦,都只是為了找到他認為依然還存活於世的那種小鳥。

2007年4月時,Young在Brighton露營了快一個月後,他聽到了夜鸚鵡的那種特別的叫聲。

不過因為出現得太突然,Young只有機會記錄下這次觀察,沒能拍到照片。

接下來的幾年裡,他繼續擴大範圍搜尋:越來越難,但卻越來越有動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7月,在為了尋找夜鸚鵡長期在野外生活了六年後,

Young回歸到了文明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他不是放棄了,而是滿載而歸:

他懷著莫大的自豪和喜悅,在布裡斯班昆士蘭博物館播放了自己拍攝到的畫面:

一隻夜鸚鵡,正在地面上跳躍!

這是一隻活生生的夜鸚鵡,不是標本也不是屍體!

人們沸騰了:畢竟上一次觀察到活生生的夜鸚鵡時,澳大利亞都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呢!

Young的堅持和執著終於得到了回報!



【找到之後是發動群力一起保護,還是為了安全對外保密?】


在照片經過驗證的確就是夜鸚鵡後,Young的執著讓他成為人們心中值得敬佩的英雄。

不過,Young在賣掉了這些照片後,並沒有向這些工作人員們透露他觀察到夜鸚鵡的位置:

他擔憂,如果太多的人知道了夜鸚鵡的位置,會有人前去破壞它們的生長環境,

甚至引來圖謀不軌的人捕捉這種珍貴的鳥類。

所以,他希望能夠自己籌集資金,自己來親自組織保護夜鸚鵡的工作。

就在去年,一家叫做Fortescue Metals Group的集團,投入了75萬美元,用來研究夜鸚鵡。

他們的負責人,生態保護學家Steven Murphy在接受這個項目後,決定聘請Young來當項目顧問。

而Young也欣然加入了,原因很簡單:

這個組織的負責人Murphy同意,關於夜鸚鵡發現的位置和研究的地點對外保密。

前期主要就依靠Murphy和Young兩名專家來主導探查和研究。

這與Young一開始的計劃不謀而合。

於是,Murphy和Young兩人就開始了野外聯手尋找和保護夜鸚鵡之行。

和Young不同,Murphy是一個科班出身、細緻的研究者。

他習慣用筆記本記錄下自己每一個想法和發現;

而Young是一個奇聞異事愛好者、自然研究主義者,只在自己的腦海中記錄知識。

兩人雖然風格不同,但卻達成協議,一起尋找夜鸚鵡,但也要一起對夜鸚鵡的位置保密,以確保它們的安全。

所以,即使是澳洲政府和澳洲一個監督夜鸚鵡研究的科學委員會,

在2014年以前,也對Young、Murphy們的研究地點一無所知。

然而,隨著兩人的合作越來越久,兩人的研究風格導致的差異也讓它們的矛盾越來越多。

2014年10月,Murphy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

一堆夜鸚鵡的羽毛。

它們一開始懷疑是夜鸚鵡築巢過後的痕跡,但很快Young還在附近發現了貓糞便。

因為野貓是澳大利亞野生鳥類最大的威脅,而夜鸚鵡也很有可能成為野貓的捕獵對象,這種發現讓兩人十分擔憂。

Murphy認為他們的保護工作,是時候需要增派人手支援了,而且Young比較粗線條的研究方法並不科學,不足以支撐後續的保護工作。

但Young依然不同意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於是,兩人就是否還需要繼續對研究地點保密產生爭議。

這種意見上的不一致,導致兩個人合作關係產生了裂痕。

最終兩人大吵一架,在2014年底,Murphy把Young從項目中解僱了。

【再次被迫從保護組織辭職:我再也不想見到夜鸚鵡了!】

雖然和Murphy不歡而散,但Young作為最先發現夜鸚鵡的人,也是最懂得澳洲生態的博物學家之一

在Murphy和Young結束合作後,很多組織都希望能夠聘請他。

於是,Young不久後就成為了澳大利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高級生態學家,加入了該組織正在進行的稀有鳥類研究項目,其中也包括對夜鸚鵡的保護工作。

而Young走後,Murphy也把發現夜鸚鵡的地點告訴了澳大利亞叢林遺產組織,重新組建了保護小組,繼續對夜鸚鵡的保護工作。

他們所在的兩個組織都陸陸續續發現了新的夜鸚鵡,並對這種物種的保護作出了許多貢獻。

他們會對觀察確認後的夜鸚鵡活動區域進行下意識的保護,

比如在天氣異常的時候提供草料,驅趕野貓,保護髮現了的夜鸚鵡的蛋:

這種鳥兒一年可能只會孵化兩三枚蛋,每一隻雛鳥的出生都非常不易,所以都需要加倍努力地保護。

最終,他們在最先發現夜鸚鵡的主要地點、澳洲的國家公園,

開始限制外人進入該區域,避免對鳥類產生威脅,違者會罰款高達25萬美元,或受到兩年監禁。

另外,Young也在南澳的艾爾湖附近,發現了夜鸚鵡的羽毛。

這裡是他們之前研究中,不曾預料到會出現夜鸚鵡的地方。

現在,通過兩個組織的努力,澳洲至少有5處發現夜鸚鵡活動的地方,保護行動似乎開展得很順利...

多個不同地點發現夜鸚鵡,給保護夜鸚鵡的工作人員們帶來了莫大的信心。

想想十年前,人們都還悲觀地認為夜鸚鵡真的滅絕了,

還好有像Young這樣不放棄希望、堅持尋找的人,才能夠讓夜鸚鵡重回人們視野。

這時候人們及時介入、提供保護,也許就避免了夜鸚鵡們在野外默默走向真正滅亡的命運。

所以,隨著一些大媒體對Young的發現的報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由衷地敬佩Young:

雖然沒有文憑學位,但經驗豐富,有著不亞於專家的知識儲備;

雖然研究方法比較古怪,但這只是他特立獨行的行為風格;

況且,能夠幾十年地執著於尋找一個被懷疑滅絕了的物種,的確有一種「不忘初心」的浪漫英雄色彩。

他說的話,也被很多人環保者當做勵志名言:

「對我而言,沒有任何東西已經絕跡,只是需要重新發現。」

今年8月份,Young的名氣隨著有名的環保組織--"奧杜邦協會"網站的報導,在全球範圍內達到了頂峰:

這篇深度報導除了詳細回顧了「夜鸚鵡重現人間」的故事,

也從Young的童年時代開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具有赤子之心的生態學家,

原本可能並不知道夜鸚鵡,更不知道Young的人,開始了解這個鼓舞人心的故事。

然而,

報導發出去不到一個月,整個事件卻發生了轉折.

許多人沒有因為報導崇拜起Young,反而開始指責他。

鋪天蓋地的質疑聲,開始湧向這位備受敬重的環保英雄。

而原因,正是因為報導中使用的一張照片,那張曾經讓Young成名的夜鸚鵡照片:

有許多網友、讀者發現,當年Young發生夜鸚鵡時拍攝的照片,非常有問題!

首先,眼尖的網友們,在照片的右上角發現了一個像是籠子的物品:

為什麼在野外拍到夜鸚鵡的照片時,旁邊會有鳥籠一樣的東西,誰把籠子帶過去的?

第二,他們檢查了這張照片原始的拍攝信息,發現信息現實當時拍攝的時間是下午五點:

但這類夜鸚鵡從習性上來講,是不可能在下午5點時候出來活動的;

除非有人故意把它驚醒,或者是把它從巢穴中帶出來了。

第三,有專業的網友看出來,照片是經過修圖的:鸚鵡的一片羽毛被刻意修掉了。

為什麼要把羽毛修掉?照片整體都拍得那麼清晰了,這種資料不應該是越真實越珍貴嗎?

隨著網友們的質疑之聲響起,當年和Young不歡而散的Murphy也出面了:

他向媒體坦言,當年他和Young結束合作,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這張照片。

當時Murphy也發現了修圖的問題,當他把自己的懷疑告訴Young後,

Young說他只是修掉了擋住鸚鵡的一根樹枝,但Murphy依然懷疑他修掉的是夜鸚鵡的一片羽毛,而且還是一片受損的羽毛。

為什麼要莫名其妙地修掉鸚鵡的羽毛?

Murphy開始質問Young,當他當初拍照片的時候,是不是自然狀態下拍攝,到底發生了什麼。

最終,Murphy因為無法打消自己對Young的疑慮,選擇了結束合作。

現在,網友們一起細細考察這張照片,聯繫剛剛說的那三點,

人們有理由懷疑,Young當年拍照片的時候,

並不是如他自己所說,通過聚光燈吸引來夜鸚鵡拍攝的,

而是用籠子之類的東西捕捉到一隻夜鸚鵡,強行近距離拍照。

所以,才會是在下午5點時拍到一隻夜行的夜鸚鵡,

才會需要修圖去除掉捕捉時受損的羽毛,

才能把照片拍得那樣清晰。

而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捕獲像是夜鸚鵡這樣瀕臨滅絕的鳥類,在澳洲是嚴重違法的。

就在關於Young的捕捉夜鸚鵡的猜測越來越多時,人們開始注意到,

Young過去這些年裡的,類似的為了吸引注意力的修圖行為還不止這一件。

2006年時,Young與澳洲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合作,尋找滅絕的鳥類 Eastern Bristlebird時,

曾在昆士蘭南部的雨林中,拍攝到了一隻寇氏鸚鵡的照片。

這隻寇氏鸚鵡是當地唯一一隻寇氏鸚鵡,在過去的30多年裡幾乎沒有被看到過。

Young聲稱他拍到的是一種全新的物種,比傳統的寇氏鸚鵡更大,而且還著藍色的羽毛。

(寇氏鸚鵡資料圖)

這時候,Young的公司迅速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並宣揚只有通過Young這樣的攀爬技巧和有著豐富的鳥類行為知識,才能夠找到這樣的鳥類。

當時昆士蘭的環境部長還對Young的發現表示祝賀,並說環境部將會和Young合作記錄這種藍色的新物種。


然而打臉的是,接下來的幾天裡,有記者和一名法醫專家分析了Young拍到的照片,認為這張照片已經被修改過了。

原本圖中的鳥兒的眉毛是紅色的,但是被人調成藍色了。

這時候人們開始質疑Young的發現。

面對質疑,Young承認自己的確調過照片,不過只是修改了照片的亮度而已。

但當鑑定專家出現,希望能夠檢查一下Young的原始照片時,

Young卻回答說:自己已經把底片刪除了!


當人們想要繼續追究時,Young就開始談起自己對夜鸚鵡的執著,

:「夜鸚鵡才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挑戰」,隨後就開始了六年尋找夜鸚鵡之旅,

於是寇氏鸚鵡的問題,就成了一個謎一樣的懸案….

現在,因為大媒體的報導,網友的質疑,當年Young的種種「可疑行為」被翻了出來。

人們開始覺得,Young其實並不是一個為了保護鳥類不忘初心的生態學者,

而是一個為了譁眾取寵、獲取大眾的關注,不惜捕鳥、修圖、狡辯的人。

那個令人敬佩的生態英雄人設,開始坍塌!

也許是因為輿論壓力過大,就在9月27日上午,

Young被澳大利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要求辭去高級生態學家的職位。

協會的這一做法,在媒體和網友們看來,似乎就是從側面上默認了,Young的確存在科學研究行為不端的事實...

這時候,當初發報導讓Young名聲大噪的《奧杜邦》,也再次郵件採訪了Young,

急切地想知道短短一月內發生的這一切,是不是真的。

再次面對媒體的詢問郵件,Young也坦言,自己的辭職都是因為奧杜邦的報導引起的輿論壓力。


但關於「當年是否真的捕捉了那隻夜鸚鵡」這個問題,Young依然選擇避而不談。

只是在回復的郵件中,說

「我自己決定不會再想去找夜鸚鵡了。」

「我花了這麼多年時間尋找這隻鳥,結果最終因為這個鳥毀了我!

我對保護它的興趣已經消失殆盡了….」

所以,一個堅持了20年的「夜鸚鵡」之夢,

一個堅持了20多年的「不放棄不絕望」的人設,

就因為一次把自己名聲捧到更高臺階的一次報導,引發了網友們的質疑,

從此坍塌

雖然現在還無法完全確定,2013年時,Young到底有沒有用特別的手段,捕捉到了夜鸚鵡後再拍攝。

也不能說Young辭職的行為和回應媒體的郵件,就是「人設坍塌後惱羞成怒」,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次事件,又讓關於鳥類保護的問題進入大眾討論熱點:

人們渴望找到那些被認為滅絕了的物種,到底是因為發現殘留的物種代表著一種希望,

還是發現珍稀物種行為本身,能給探索者們帶來名利上的成就?

或許,大多數時候,像Young這樣的探索者們,都是能給在保護環境生態的同時,成就自己的職業夢想,

物種的希望和個人的成就,兩者之間並不衝突。

人們也認可,通過資金的鼓勵、輿論上的稱讚,讓更多人願意加入到保護生態的隊伍中來。

但是,如果從一開始,就不講究方式方法,不追求「手段」的合理性和正義性,

可能就會出現「為了發現新物種而捕捉新物種」,甚至以傷害它們的方式進行「探索」。

所以,網友們、學者們追究John的探索手段的合理性、合法性,並不是「斤斤計較」,

也不能因為說「反正都發現了現在也保護起來了,沒有實際損失」就功過相抵。

因為下一次,人們或許就不能保證,

一個探險者為了拍下清晰照片,用籠子捕捉並弄傷的那隻小鳥,

不會是它所在的物種中,繁衍的最後的一份希望...

Ref:

https://www.audubon.org/news/see-rare-footage-night-parrot-australian-bush

https://www.audubon.org/news/yes-more-australian-night-parrots-have-been-discovered

https://www.audubon.org/magazine/fall-2018/a-naturalist-checkered-past-rediscovered-long-lost

---

你的阿猥:從他掏鳥蛋開始就感覺不是什麼好人

向星海Starxucks:想到了蘑菇下躲雨的小貓頭鷹的照片,曾經一度是雞湯文學的熱門配圖,無數的網友感嘆可愛。後來也被披露實際上是綁著貓頭鷹的腳拍攝的,而人們看起來的可愛實際上是它驚恐的應激反應。

_七綴_:為了名利,良心都不要了

哇系竹蜻蜓啊:但他確實也很努力找,也成功找到了,為後續保護工作也作出了努力,對夜鸚鵡這個群體也是好的吧(雖然手段是有點那個,人看起來也貪圖名利

GuangyuGao:如果他沒捕捉到那隻鳥,也就不會有後來源源不斷的資金和保護區的設計,那鳥現在會不會真的已經滅絕了?

鏈子鏑:想起來之前的最後一個蛋

阿緊先生:哎眾生百態皆為利往,他也想不忘初心,可是沒有名氣金錢,他又如何再次深入投入呢?值得商榷。

青年時代_軒:誘捕還算可以理解,畢竟發現疑似滅絕的物種貢獻不可估量。但學術造假就太渣了吧。

…………………………

事兒君有品,

專為大家準備英國的各種值得推薦的好產品~

英國直郵,包郵包稅~

相關焦點

  • 《傳奇大亨》:跟著張翰一起,重溫百年電影傳奇
    其實,這部劇如果一絲不苟的拍成「邵逸夫傳」絕非明智的選擇,所以劇中邵家八兄弟姐妹變成了顧家四兄弟,顧延枚的「三段感情」也做了浪漫繾綣的虛構,但男主角的生平大致如同邵逸夫,從上海到南洋,經歷抗戰之後又遷到香港,終於成為中國最偉大的電影拓荒者之一。
  • 遭八國聯軍擄走絕跡麋鹿,百年後重歸故土經歷傳奇,如今多達數千
    被人們行為稱為「四不像」的麋鹿曾經是我國獨有的一個物種,不過由於人為因素和自然環境的變化近乎絕跡,清朝時北京僅剩一群又被八國聯軍擄走,從此告別中國。不過,如今在英國1983年歸還我們的基礎上,幾十年來麋鹿數量大增,僅在江蘇鹽城保護區就多達4000多頭。
  • 《大熊貓,國寶的百年傳奇》:提升國家形象,向世界傳播愛與和平
    《大熊貓:國寶的百年傳奇》為大熊貓文化乃至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國外友人們能更加了解中國文化,讀懂中國故事。雖然大熊貓長得極為相似,但在書中的大熊貓們一個個都有著自己的傳奇故事。《大熊貓:國寶的百年傳奇》的開篇是一張老照片,瞬間便將讀者帶回到1869年的春天。夾金山冰雪覆蓋,一個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步履蹣跚地來到了這裡,拉開了大熊貓的神秘面紗。書中有不少難得一見的老照片,從泛黃的照片顏色就能感受到它們的年代感。
  • 傳奇影星詹姆斯·迪恩的最後照片
    被安迪·沃霍爾譽為「五十年代最偉大的男演員」——傳奇影星詹姆斯·迪恩未被公布的照片通過新書《丹尼斯·斯託克眼中的詹姆斯·迪恩》正式得到發布。照片是斯託克在菲爾芒特、紐約和好萊塢這個三個地方為迪恩拍攝的。有一張照片中,年輕人穿著農場服,坐在紅色毯子上,對著奶牛打著手鼓。
  • 他2美元買一張舊照,5年後漲到500萬美元,只因出現了一傳奇人物
    如今的我們,想要了解過去的生活,照片自然成為了最方便明了的方式,然而人類社會也賦予了它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澳大利亞攝影師PeterLik所拍攝美國羚羊峽谷一張標題為《Phantom》的照片,憑藉650萬美元的拍賣價,成為了如今價值最為高昂的相片。
  • 再現百年老號勵志傳奇,《傳奇大掌柜》央八播出
    由張暘編劇、製作,唐大年執導,匯聚了谷智鑫、何冰、楊立新、梁冠華、原雨等全明星陣容的年代勵志傳奇大戲《傳奇大掌柜》於2月29日登陸CCTV-8黃金強檔
  • 陳奕迅和潘帥之垮褲傳奇,20年了直男垮還會不會完?
    本周《中國新歌聲》進入到到白熱化階段,周小公主和陳所長日常打打鬧鬧,這一段兩人互相嬌羞的diss還成了話題。雖然直男垮褲長期盤踞在女生最討厭的男裝top3,但是說真的,垮褲是hin有歷史的,是一個時裝的傳奇!
  • 品鑑:The Legend of Taj-印度Taj酒店百年傳奇
    Regis, Hoshinoya, Fairmont and Hilton;它們的歷史傳承和為何百年是個研究課題;2. 2009年去過Taj Palaces,研究了下Taj Hotel,拍了些照片,9年前寫了這篇小文;這裡拿來做百年酒店開篇;接下來會有一兩篇瑞士的非連鎖百年酒店;3.
  • 36歲的孫浩俊近況,用一張側面照拍出「傳奇視覺」!
    37歲的孫浩俊近況,用一張側面照拍出「傳奇視覺」!
  • 《驚異傳奇》一個穿越百年的愛情故事...
    幾根火柴,以及一張疑似是原屋子主人的結婚照。在《驚異傳奇》裡,穿越只需要一個天氣即可。察覺到異樣的山姆緊忙走出了地下室,卻發現屋內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只是一間破舊的房屋,現在卻恢復了生氣。常看歐美影劇的朋友肯定很熟悉,他是美劇《少狼》裡的斯蒂爾斯;同時也是《移動迷宮》系列裡的男主託馬斯。
  • 他是香港風月片「一代宗師」,也是一張照片拍出37萬的攝影大師
    何藩攝影作品:靠近陰影 (Approaching Shadow)何藩,1931年出生於上海,14歲第一次拿起相機;自27歲開始,連續8年當選美國攝影學會評定的「世界攝影十傑」;28歲時,獲得近300個地區和國際性攝影大獎;29歲之前,已經拍完了一生中的絕大部分照片
  • 百年愛玲,重返「傳奇」的世界
    她時而不被「正史」所接納,卻一直是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心目中的關鍵詞;對我們來說,張愛玲永遠是神秘的……時值愛玲誕辰百年紀念日,讓我們循著愛玲的筆跡,重返「傳奇」的世界,思索更多關乎生活與生命的議題。高中二年級學生薇龍「八一三」後隨家人一起到香港避難,由於無法承受飛漲的物價,父親決定回上海。薇龍為能留在香港繼續上學而採取了她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獨立行動——背著父親,來找從未見過面的姑母尋求經濟援助。姑母是父親的親姐姐,年輕時任性地嫁給了一個比她大得多的香港商人為妾,父親認為這一行為辱沒了家門,於是大怒並與她斷絕了關係。後來,姑母成為寡婦,繼承了巨額財產。
  • 波西米亞狂想曲:如何成為一個傳奇?
    ▲ 電影劇照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皇后樂隊能從零起步,最後成為「一代傳奇」呢?▲ 世界上少了一個帥到難以置信的牙醫(左圖歷史照片,右圖電影劇照)貝斯手約翰·迪肯是最晚加入樂隊的成員,被招募時才19歲;他非常有天分,卻是最「安靜」的一個,從不爭搶風頭,演出時偶爾參與背景和聲
  • 從神秘保姆到傳奇攝影師,說不盡的薇薇安·邁爾
    讓我們來看看她的私人物品有什麼:一隻旅行用的扁皮箱,上面粘著許多貼紙,其中一張源自巴黎;幾百個盒子,裝滿了書刊、帳單、文件、信箋,還有數千張大大小小的照片,差不多十萬張底片,數也數不清的柯達膠捲,以及一千卷還來不及衝洗的膠片。這些記錄了美國六七十年代城市風貌的照片,很快流散到不同買家的手中,他們或是自己收藏欣賞,或是束之高閣。
  • 傳奇狄娜珍貴照回顧:由性感尤物到霸氣女人(圖)
    狄娜的演藝事業到人生經歷留下了傳奇的故事。不同年代的香港人對狄娜有不同印象,「老香港」對狄娜的豔名無人不識,及後「奇女子」」的傳奇故事也令人津津樂道。不過,對80後香港人,認識的狄娜是節目主持、成功的商人。2005年她復出熒幕,為無主持《百年中國》與07年的《大國崛起》。狄娜離開娛樂圈,十多年沒有主持電視節目,全因當時無線總經理陳志雲邀她再出山。
  • 《我是傳奇》要拍第二部?外國人真的很喜歡拍續集
    《我是傳奇》是一部於2007年上映的末世科幻電影,由法蘭西斯·羅倫斯執導,威爾·史密斯、艾莉絲·布拉加和莎莉·理察森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7年12月14日在美國上映。影片主要講述的是2012年,人類最終被病毒所擊垮,前軍方病毒學家羅伯·奈佛(威爾·史密斯飾)因為體內有自然抗體未受到感染,而成為紐約市唯一的倖存者,甚至曾一度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唯一倖存的人類。這部電影獲得了第17屆MTV電影獎,男主角威爾·史密斯被評為最佳男演員,影片運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鏡頭和氛圍都營造的非常完美。一度被很多電影鑑賞課作為課程案例講解。
  • 「山水懷柔」首輪福利來襲 訂閱轉發的小夥伴3.5折傳奇看《變4》啦!!!
    重要提醒:本次活動共提供優惠卡300張,贈送活動截止時間為7月10日,先到先得,過時不候。也就是小夥伴們一定要在7月10日之前到傳奇瑞麗影城領取優惠卡,觀影時間止於7月20日。領卡的時候,需向工作人員展示手機界面。
  • 馬相伯的百年悲壯傳奇人生
    幾個月後,馬相伯又把于右任叫到辦公室,鄭重地對他說:「我知道你過去教過幾年書,現在你的學識足以做我的教學助手。從明天開始,你就是震旦的教師了!」于右任後來成為國民黨元老,創立了多所學校,可他終生不忘馬校長的收留教誨之恩,並將馬相伯當作再生父母,說:「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
  • 傳奇 | 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到底是傳說還是真實
    傳說公元4、5世紀的前後的中古時代,他在英國領土上推翻了數百年的羅馬帝國的統治,成功驅逐了薩克森人的侵略,並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措施,把大不列顛逐漸推到了歐洲的重要地位,建立了一系列的豐功偉績。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曾經流傳於無數的文學名著中,電影將這些故事搬上銀幕,再現了這位歐洲帝王的豐功偉績。
  • 安妮·萊博維茨 | 拍裸體拍明星拍總統的女人,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今天介紹的攝影師是安妮·萊博維茨,她的名字在近50年總是與一些著名歷史事件和名人名字捆綁在一起,明星以讓她拍照為榮,政治人物也能在她的鏡頭裡表現出不一樣的一面,英國王室成為她的回頭客。她的鏡頭記錄了許多時代傳奇紀事,而她自己也活成了攝影界的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