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黃種人都是哪來的?

2021-02-28 讀者之相約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最近一個背影和一副面孔牽動著中國人的心:我們邊防戰士張開雙臂保護祖國的背影,和那個率先上前挑釁的外軍士兵的一副黃種人的面孔。

一個問題很快浮現在許多中國人的腦海中:印度哪來的黃種人?

事實上,大多數中人關於印度的人種問題一直就有一個疑問:印度人,既不像尼格羅人(黑人),也不像歐羅巴人(白人),印度人到底屬於什麼人種?

這個問題被這張黃種人的臉再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印度到底有多少人種?

此次事件爆發前,中國人對於印度大多還只有以下幾個模糊的概念:

人口多,歷史悠久,種姓制,佛教,大象,以及「開掛」。

提到印度,恐怕大部分中國人腦海中閃過的都是這兩個場景:外面掛滿人的火車和閱兵式上騎著摩託車進行誇張表演的印度士兵,當然,最近幾年又多了一個印度人喝恆河水的場景。

大部分中國人看印度都帶著一種看馬戲的戲謔心態,但這次事件卻明確地告訴了我們一件事:我們對印度的了解還是太少了。

我們需要簡單的梳理一下印度,這個古老國度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關於印度的人種,文化,處事原則行為習慣,以及面臨的問題等方面疑問都會得到解答。

誰是印度?

印度,這個位於南亞次大陸上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印度的歷史脈絡遠沒有中國這樣清晰,而且,不能簡單的將古印度與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劃上等號。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對印度進行概括,我認為動畫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中的那句臺詞十分準確:原本,白象只存在於古老的神話中,但牛牛將它具體化了。

《那兔》的火爆程度已經不用我多說,裡面動物所代表的國家大家基本上也都清楚:白象代表印度,牛代表英國。

而那句臺詞翻譯過來就是:英國人到來前,印度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國家,那時的印度更多的是一個地理概念或文化概念,而不是一個政治概念。

在中國人對於印度不多的記憶中,一定包括這麼一條:印度曾長期被英國殖民。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長達300多年,即使到了今天,印度仍是大英國協國家中的一員。

而英國對於印度也格外重視,大英帝國鼎盛時,殖民地遍布世界各處,但是英國始終視印度為「皇冠上的明珠」。

印度這片神奇土地上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徵服者,但是英國對其影響格外深遠,所以,在討論印度的歷史時,我們不妨將其分為三部分:古印度到英國人帶來之前,英國人統治時期,以及脫離英國之後(印巴分治)。

這種分法雖然有些簡單粗暴,但是這確實可以方便我們理解印度複雜歷史,以及組成這樣歷史的混亂人種。

從雅利安人到蒙古人

中學歷史課本對於古印度的歷史概括為以下幾點:發源於恆河流域,被雅利安人所滅。

由於篇幅有限,歷史課本的語言應該儘可能簡單凝練,好處是能夠給人以直觀印象,壞處是忽略具體細節。

一般認為,印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而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形成了最初的文明,稱印度河流域文明,其中哈拉帕地區可能已經出現小規模的城市,所以也經常以哈拉帕文化或哈拉帕文明來代稱最早的古印度最早的文明。

建立文化的是達羅毗荼人,這一人種的膚色為黑褐色,與非洲黑人的膚色有細微差別,與原始澳大利亞人的膚色更為接近。

達羅毗荼人的文明持續了1000年左右,最後走向衰落,有人認為這種衰落的原因是雅利安人的徵服,但是也有人認為在雅利安人到來前,達羅毗荼人建立的文明已經由於內部原因走向衰落,雅利安人不過是撿了一個便宜。

雅利安人,歷史上名聲很大,希特勒還曾經宣傳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高貴的民族,應該統治世界,而尷尬的是,其實德國日耳曼人與雅利安人關係不大。

雅利安人是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的遊牧民族,驍勇善戰,按照膚色來劃分是屬於白種人,雅利安人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由西北方進入印度,並很快徵服達羅毗荼人,成為佔據統治地位的民族。

但徵服這個詞十分曖昧,因為其並沒有把原住民的最終結局完全說清。原住民有可能被殺光,也有可能是在其他種族的統治下繼續生存。

而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達羅毗荼人的命運是一部分淪為被統治的種族,一部分向南遷徙,並將其文明的火種向南傳播。

而我們熟悉的「種姓制」與「佛教」大約都是雅利安人為統治民族時出現的。

外來徵服者雅利安人與原住民達羅毗荼人相互融合,其膚色與長相也就與單純的歐羅巴白色人種和尼格羅黑色人種存在差距。

隨後,不斷有新的民族進入這片南亞次大陸,印度也因此逐漸變成人種博物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雅利安人,還是原住民羅毗荼人都不曾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南亞次大陸上出現了數十個文化上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小國,這些小國中,有16個較強,稱「十六雄國」,而十六雄國中的摩羯陀國逐漸成為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徵服了印度河平原一代地區。大流士一世治下的波斯快速擴張,但是在與古希臘的戰爭中碰了釘子,希波戰爭以波斯慘敗而告終,而後,希臘附近的馬其頓帝國崛起,亞歷山大大帝開始了他的遠徵,一舉滅掉波斯帝國,順帶完成了對印度地區的徵服。

然後,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摩羯陀國貴族青年趕走了亞歷山大留下的馬其頓軍隊,並取得了摩羯陀國的統治權,而後他開始擴張領土,旃陀羅笈多開啟了南亞次大陸上的第一次統一嘗試,他所建立的王朝被稱為「孔雀王朝」,這是印度首次名義上的統一,「孔雀王朝」名義上的國土面積甚至超過了同一時期的秦帝國,但孔雀王朝與秦帝國一樣,國祚不長,短短50年後既走向衰落。

再後來,塞人,安息人不斷進入印度地區,進入印度比較成功的是大月氏人,其在印度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擁有百年國祚而後走向衰落,貴霜帝國衰落後,北印度地區再次陷入分裂,小國林立。

而後,大約在公元320年左右,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北印度地區,笈多王朝是甚至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制度,笈多王朝時期,印度的經濟、文化、社會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公元500年左右,大月氏人的後裔嚈噠人進入印度,佔領了北印度的大量地區,笈多王朝宣告終結,笈多王朝被認為是印度本土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之後,更多的外來統治者進入這片南亞次大陸。

阿拉伯人進入南亞次大陸是從公元8世紀開始的,從此,伊斯蘭教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傳播,1206年,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徵服了北印度的廣大地區,建立了德裡蘇丹國。

德裡蘇丹國在印度北部統治了近300年,而後被莫臥兒王朝所取代,建立莫臥兒王朝的巴卑爾是是突厥人的後裔,其先祖是赫赫有名的帖木兒帝國的建立者跛足帖木兒。巴卑爾同樣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勢力在印度進一步發展壯大,這為日後的印巴分治埋下了伏筆。

莫臥兒王朝脫胎於帖木兒帝國,而帖木兒帝國脫胎於西察哈臺汗國,帝國內部有蒙古人、突厥人和波斯人,從膚色上分,既有歐羅巴白色人種,也有蒙古利亞黃色人種。

當然,蒙古利亞黃色人種不是在這個時期才出現在南亞次大陸的,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就陸續有蒙古利亞黃色人種進入南亞次大陸,但是人數極少,在印度的存在感極低,莫臥兒王朝的蒙古人為印度注入了一定的黃色血液。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的各個時期,各個帝國都不曾統一整個南亞次大陸,也不曾建立起一個類似於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式的大帝國。

英國人的時代

事實上,英國人並不是最先染指印度的歐洲人,在英國人之前,西班牙、葡萄牙已經在印度建立殖民地據點,而後英國人與法國進入,最終英國人在這些國家的競爭中勝出,取得了在印度的主動權。

英國人在印度的事物主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其最初也確實很像一個公司,大體上由一群有冒險精神的商人組成,在印度從事商業活動,東印度公司在最初甚至與莫臥兒王朝的大汗互動良好,但是,隨著業務的進展,其對印度的控制越發深入,19世紀初已經幾乎成為了所有印度王公們的實際宗主國。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英國人從17世紀中葉進入印度,在19世紀前期初步完成了對整個南亞次大陸的實際統治,用了整整1個半世紀,但是東印度公司的殘酷統治不斷遭到印度人的反抗,最終,英國人於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至此,英國人才算正式完成對印度的統治。

英國人以經濟和軍事兩種手段逐漸控制了印度,當然,最終目的還是獲得經濟利益,印度是英國最重要的一塊海外殖民地,也是英國最重要的一處原料獲取地和海外市場,稱印度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並不為過。

通過對印度的殖民,英國人如虎添翼,那個時代,大英帝國所向披靡,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就是在那個時代創立的。

與之前的所有征服者都不同,英國人幾乎佔領整個南亞次大陸,並對這片大陸進行了較為有效的統治。英國人搞定印度這個自古以來的「老大難」地區,靠的是什麼呢?軍事手段當然是其中之一,但是商業的重要性更加不能忽視,英國人通過商業活動,充分調配起印度的各項資源,讓印度人被更為有效的組織起來。

需要說明的是,英國人所殖民的印度的範疇,比現在的印度共和國要大,如今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都是英國的殖民地,當然,同屬於英國殖民地的還有緬甸。

因為同屬於英國殖民地,這些國家的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方便順暢,而不同的人種之間也更加頻繁地在南亞次大陸上交流,緬甸人同樣屬於蒙古利亞人種,既黃種人,他們中的部分進入印度境內生活,印巴分治後,留在了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境內。

後來,隨著英法這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國力式微,德國、美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崛起,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變得岌岌可危,二戰後,英法遭遇重創,美蘇逆勢崛起,美國與蘇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國土面積足夠廣闊,本國資源足夠豐富,在海外沒有多少殖民地,對於這樣的國家來說,實在沒有必要維持世界殖民體系為英法做嫁衣,再加上此起彼伏的民族解放運動,世界殖民體系轟然倒塌,印度需要試著學會脫離英國。

血流成河的印巴分治

二戰後,大英帝國失去了往日的榮光,其治下的各個殖民地紛紛獨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也是如此。

南亞次大陸即將獨立建國,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在從1000多年前就在這片大陸上存在了。

自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甚至在更早的哈拉帕文明時期,南亞次大陸上的各個國家就已經開始形成屬於自己的宗教體系,這個體系延續數千年,到今天被統稱為印度教,大多數印度人信奉印度教。

但公元8世紀起,伊斯蘭教開始在南亞次大陸上傳播,而且相當一部分時間裡,信奉伊斯蘭教的人還是統治者。統治者往往能夠對其治下臣民形成示範效應,這就造成了英國人撤走前,南亞次大陸上,同樣出現了相當數量的穆斯林。

穆斯林獨立建國的願望十分強烈,最終在英國人撤走的同時,南亞次大陸上迎來了另一件大事:印巴分治。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

英屬印度分為信奉印度教的印度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說來有些匪夷所思,印巴兩國的國境線劃分方式如同兒戲(這個以後再講),總之,國境線劃分之後,印巴雙方都不滿意,這種不滿意在印巴分治完成的數年內,就引發了多次大規模流血事件,其中包括殘酷的大屠殺。

印巴分治的血並不是一次流完的,即使是現在,印巴邊境上仍然時常響起槍聲。

最後讓我們回到我們的主題:那個邊境衝突中第一個衝上來威脅我們的邊防戰士的印軍黃種人士兵(確切的說是個軍官)來自曼尼普爾邦,是一名那加族人。

曼尼普爾邦位於印度東北部,與緬甸比鄰,那加人驍勇善戰,有割下對手的人頭,掛在家中的習俗,英國人在19世紀初試圖將那加人納入自己的殖民體系,期間遭遇了那加人激烈的抵抗,但是,冷兵器畢竟戰勝不了槍炮,英國人最終將那加併入英屬印度的版圖中。

印巴分治後,那加人也一度武力對抗新成立的印度政府,但最終因為力量相差懸殊,只能接受和解,那加人由於作風強悍,在印度軍隊中佔有一席之地,那個先動手的印軍那家族軍官軍銜為上尉。

那個先動手的印軍軍官來自比哈爾聯隊,是所謂的印軍精銳,這支部隊建立於1941年,據說在建立後不久就在抵禦日軍侵略的戰鬥中表現勇猛,但一個所有人知道的事實是,當年在率先對在緬甸的日軍發起反擊並擊潰日軍的是中國駐印軍,某種意義上將,中國遠徵軍以及後來新組建的中國駐印軍阻止了日軍向印度的進犯,如今,這個印軍軍官向昔日的戰友挑釁,說起來有些諷刺。

印度,這個南亞次大陸上的古老國度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印度有著大量的勞動人口,這些人的勞動潛能一旦被釋放,印度經濟便會騰飛,但印度國內矛盾重重,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只佔印度總人口的45%,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地語只有不到4成的印度人可以掌握,印度貧富差距巨大,富豪富可敵國,窮人食不果腹。

同樣是印度人,其差別可能比人與狗還要大(並無貶低的意思,只是要說明印度人與人之間在文化、習俗以及經濟水平上的巨大差別)。

印度,是個很容易被徵服但是極難被組織起來的民族,對印度經營還算不錯的英國人靠的是軍事和商業。

如今,大規模以軍事手段武力奪取利益的時代已經基本結束,印度這個國家想要被整合得更加高效,大概率還是要依靠商業,印度這個古老國度想要真正崛起,最終還要依靠經濟發展。

現在的印度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是要武力對抗帶來的國內矛盾的暫時緩和,還是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所帶來的經濟騰飛,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

每個國家的國運或者說發展機遇期都只有那麼幾十年,一旦錯過,便難以重來。

接下來該怎麼走,印度,必須慎重考慮。

★讚賞所得均用於正能量宣傳★

相關焦點

  • 釋迦牟尼佛是黃種人,是華夏人!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對印度佛教的研究是有相當功底的,這些研究主要源自於日本學術界對佛教文化的重視,反觀我國的學者主要是以修行為主,有成就者都是大居士,會慢慢放棄純學術研究轉而修行,這在民國有大量的例子。本人通過一定時間的研究,也認為釋迦摩尼佛是黃種人,理由如下:第一,佛陀的出生確定就是尼泊爾的南部。
  • 我們是如何成為黃種人的
    而其他種族便都是「有色人種」,比白色的天然劣一等,比如黑色就是低賤、邪惡、汙穢、野蠻。然而,西方人最早並不把我們當其他的有色人種,最早稱呼我們的並不是——黃種人。就像美國漢學家孟德衛說的:「在16、17世紀歐洲人的作品中,中國人是白種人的說法佔支配地位。」而他們形容的「黃色」的那一類人,正是印度。03後來,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來中國傳教。
  • 承認古埃及人是黃種人,對歐洲人意味著什麼呢?
    歐美人一直在各個場合都這麼定位自己,我們參與了所有古代文明。很明顯,他們並沒有敢說自己創造了某某文明。而且這句話也不是出自於個別人之口,而是一個集體說辭,就是說這麼說法是經過廣泛討論後定位的一句話。承認古埃及人是黃種人,對歐洲人意味著什麼呢?歐美人是不想把這些文明說成是自己主導創造的嗎?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 中國人這麼白,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 轉載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能被稱為黃種人,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黃色」不僅代表了黃帝、黃河、黃土地,還是被帝王們長期壟斷的高貴顏色——我們從電視劇裡也能看到,明清時代的龍袍都是黃色的。於是,我們從來都不會看著自己的膚色,懷疑一下——這怎麼能算是黃色呢?美國學者奇邁可的著作《成為黃種人》,解釋了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被稱為黃種人的原因。
  • 中國人被定性為「黃種人」,是種族歧視的結果 短史記
    因此,我們能看到這樣一個變化:在早期中西交往中,來過東亞的西方旅行家大都將中國人的膚色記為「白色」。如16世紀初,葡萄牙藥劑師多默·多列士寫道,中國人「像我們一樣白」,日本人「是白人,衣著考究」。進入17世紀,由於傳教受阻,歐洲人對中國人、日本人的觀感大變,對他們膚色的描述已不再是白色,而是多種多樣的「暗色」,有棕色、紅色、黃褐色,甚至黑色。
  • 海奧華預言:地球上的第一批人類,是黃種人和黑種人!
    饑荒和寒冷襲來,有一部分人因為沒有得吃的而不得不互相殘殺,另一部分因為沿海能獲得魚等海洋生物,但海洋生物也被輻射汙染了。最終只有一百五十名黑種人和八十五名黃種人活了下來。之前可是有七百萬黑種人和四百萬黃種人。三百五十人重新開始繁衍,但是帶來的都是輻射影響下的畸形孩子。
  • 擁有豐富資源,世界第二大的黃種人國家,為何如今人口越來越少
    眾所周知,蒙古人種即黃種人是世界第二大人種,佔世界人口37%,僅次於白種的高加索人種。說起黃種人集中的國家,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中、日、韓等國家,殊不知,遠在俄羅斯聯邦的西伯利亞,還有一個以黃種人為主體的共和國——薩哈(雅庫特)共和國。
  • 歐美人為何一直不承認:古埃及人就是黃種人,是想掩蓋什麼嗎?
    一提到古埃及大家想必都會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他們那神秘而又璀璨的文明,而有學者認為:古埃及人最有可能起源於亞洲大陸,是黃種人。但是,這種觀點很快遭到歐美國家的反對,原因何在?自文藝復興以來,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英國為首的國家利用先進技術徵服世界,歐洲開始了一次「尋祖」之旅,找到一個「磚瓦房」,都被認為是自己的祖先。可想而知,創造了現代文明的歐洲,在所有文明的發展中,都無法找到自己的足跡,而這一足跡卻是所有文明發展的基石。這些新貴的痛苦真是難以置信!
  • 我們明明不黃,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
    歐美國家的白人、非洲的黑人、亞美的黃種人,這是我們從小就接觸到的簡單概念。從中華民族的角度出發,我們自己似乎也不排斥這種分類。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明明不黃,卻被稱為黃種人?所謂的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最開始是作為政治概念被提出來的。當然,提出的人正是自詡為高貴純潔的歐洲人,即白種人。為了給毫無人權的黑人奴隸安排一個「天命」式的歸宿,黑種人代表的是愚昧、低等和下賤。
  • 為什麼他們可以歧視其他人包括黃種人
    為什麼他們可以歧視其他人包括黃種人,但是不能有人歧視他們,一旦有人歧視他們就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雙標罷了,他們可以借著這個機會為自己爭取到教育和平等工作的權利,為什麼要燒殺搶奪呢,砸店鋪,揍白人,搶東西,一個罪犯直接變成英雄了,這有點過激了,他們只是想跟白人平等,黃種人想和黑人平等人家不願意的人種的優勝劣汰,有拳頭,有智力,有生殖力,缺一不可。哎真是無奈,上帝最公平,看長遠,最終勝出的,必須是團結能打,智商高又能生的。現在還遠沒到最終審判到來的時候。
  • 古埃及人為何和現在的非洲人一點也不一樣?說是黃種人,你信嗎?
    雅利安人與閃米特人爭鬥,進入印度後,古印度文明消亡。最後只有蘇美爾文明與華夏融合使古中國文明傳承,即象形文字與東巴文字在中國留存。 從現有的陝西出土的文物,三星堆遺址,藏文化看古埃及,蘇美爾,夏商甲骨文相同地方太多。
  • 黃種人睪酮素最高最容易長肌肉
    任何人的成長過程都不可能是一條直線,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挫折,走一些彎路。每個人都有認知局限,有些彎路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說,人生所有的彎路都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就像在健身的過程中,我們的認知也在隨著健身知識的更新而更新的,難免會有不少的錯誤的認知。
  • 中國人不應該再自稱「黃種人」,這種定性是種族歧視的結果 短史記
    因此,我們能看到這樣一個變化:在早期中西交往中,來過東亞的西方旅行家大都將中國人的膚色記為「白色」。如16世紀初,葡萄牙藥劑師多默·多列士寫道,中國人「像我們一樣白」,日本人「是白人,衣著考究」。進入17世紀,由於傳教受阻,歐洲人對中國人、日本人的觀感大變,對他們膚色的描述已不再是白色,而是多種多樣的「暗色」,有棕色、紅色、黃褐色,甚至黑色。
  • 世上本無黃種人
    蒙古人種、黃種人都曾經是近代科學的術語不幸的是,這些標籤及其代表的種族思維在兩百多年來種族思維的受害地區如中國,卻還遠遠沒有成為陳跡。布魯門巴哈反覆提示蒙古與韃靼的區別,他把韃靼之名給予突厥人,認為包括韃靼在內的中亞以及中東、南亞和北非人,和歐洲人一樣都屬於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則專指東亞人。
  • 馬達加斯加:非洲第一大島國,為何主體民眾卻是黃種人?
    很多時候,有些人總抱怨命運的不公,卻忘記了自身要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就像杜甫在《柏學士茅屋》中「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所表達的思想一樣,努力奮鬥才會有出路。縱觀世界,由於氣候、地理、交通、居住環境等因素的不同,世界各國的人種膚色也有所不同,主要分為黃、白、黑、棕四種膚色。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黃種人主要集中在亞洲和北美。
  • 羅新:世上本無黃種人——讀奇邁可《成為黃種人》
    歌詞把白人藍眼與黃人黑眼相比對,傾訴東方在西方面前的失落。歌裡唱道,「在那個時候,在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個黃孩子」。和唱歌時的朱哲琴一樣,我聽歌的時候,已經知道了自己是「黃種人」。那首唱遍中國的《龍的傳人》裡就有一句「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我們被教育去認知並認同自己的黃種人屬性,被教育承認自己的皮膚是黃色的,儘管肉眼看我們的皮膚一點也不黃,除非是生了某種特殊的病。
  • 釋迦牟尼是哪國人?尼泊爾學者:是中國人,但印度臉皮厚不肯承認
    然而,在傳入古代中國之後,在千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卻和中華文化產生了血脈相通的聯繫,許多高僧都有著極高的文化造詣。並且許多文學大家也都有著獨到的佛法見解,比如唐代大詩人王維,名維、字摩詰,就源於《維摩詰所說經》,他還有著「詩佛」之稱,那麼為什麼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如此契合呢?
  • 北極圈上的黃種人吃生肉(組圖)
    1、北極圈上的黃種人 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因紐特人(Inuit)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 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進發。他們哪裡料到前方等待他們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和殘忍殺戮!
  • 為什麼黃種人體格沒有黑人健壯,打仗卻最厲害?
    世界上有三大人種,亞洲黃種人的身高和體型都是居於劣勢的,白種人的身形高大,黑種人體能強大,因此在對比之下就更顯得黃種人體質差,然而1939年二戰爆發時,德軍入侵歐洲各國,亞非各國殖民地也慘遭荼毒,歐洲戰場節節敗退,戰況十分不利,反而時與日軍作戰的中國戰場,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堅持了整整
  • 黃種人的體質比不過白種人和黑種人?從基因上就輸了?告訴你真相
    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的體質有何差別?先說黃種人,有些國人之所以會覺得體質差,是把原因歸咎於基因上了,而且從運動競技上也發現了我國厲害的都是桌球,要是對抗或跑步的話,爆發力比不上人家,意思就是說是基因問題,不是我們本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