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新周刊發博文表示,天貓生鮮28日將和丹麥大使館面對面交流,共同探討通過開在天貓的丹麥國家館,解決丹麥生蠔危機的方案。此外,還在句末提醒大家「吃貨們蒜蓉準備起來吧!」
而京東也毫不示弱,媒體報導京東生鮮已發出正式公函、致電丹麥大使館溝通生蠔的引進事宜。而此次事件的總指揮,正是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
丹麥的生蠔真要來到中國人民的餐桌上啦?面對該新聞,不少網民開始了理智的思考。
「真要開吃啊!一定要把好檢疫這一關啊!」
「幫他吃一斤給我們多少錢?我們自己國家又不是沒有。」
「國內的又新鮮,運費低,拉動消費,幫國內漁民增加收入。」
看到本來是一場「你求我幫」的事情,即將變成「你薅我羊毛」的情況,個別網民開始吐槽,「幫他們解決問題還要收我錢?」
28日,財經網記者採訪到北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創始人樊旭兵,多年從事海產貿易的他對記者表示,「全世界生蠔養殖80%在中國,中國生蠔養殖的80%~90%都是太平洋生蠔,中國就是太平洋生蠔最大的養殖國。除非丹麥生蠔特別好,似乎沒有太大必要進口到中國。至於口味,丹麥的品種我沒有嘗過,生蠔口味並不主要取決於品種,口感主要跟養殖的水域有關。」
然而,看到專業人士回應稱全世界生蠔養殖80%在中國的信息後,網民的關注點則發生了轉移。
「百分之八十?那麼我們這兒幹嘛還賣那麼高價錢啊?!」
「中國這麼多還不降價?」
「多進點也能把價格降下來吧。」
「生蠔貴嗎?運輸貴點吧。海鮮有時限,導致內陸貴點。」
事情發展到這,如果結局是既幫到了別國解決難題,又推動了國內生蠔價格的降低,那這樣的童話故事小編表示已拿好碗筷坐等「蠔」運來啦。
但無論如何,生蠔事件讓一個遠在天邊的北歐國度火了一把,與丹麥相關的各類信息也隨著「生蠔」熱而流傳——無論這是否是刻意為之,從結果上看,都是一場成功的產品營銷,一定成程度上,也起到了國家形象推廣的作用。
網絡熱鬧不能白看,那些空守山珍海味,卻無處銷售,只得「窮困潦倒」的地區,你們學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