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未來書店」的贏利模式是什麼?

2021-02-11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2019歲末,一些實體書店似乎也進入了寒冬——11月,舉辦過600多場文化沙龍的單向空間·愛琴海店宣布60天後將永久閉店;北京三裡屯老書蟲The Bookworm宣布結業。而與此同時,西西弗、鍾書閣、更讀書社紛紛在各大商圈、社區鋪設新店,又讓人對書店的生存與轉型產生了新的期待。實體書店未來的場景究竟會是怎樣的?

  

場景變:社區文化中心方興未艾

與實體書店的喜憂參半相比,社區文化中心近幾年悄然興起,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的建設如火如荼。

各級各地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發展的措施,無疑為實體書店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導和資金保障,然而高企的經營成本、電商折扣的衝擊以及國民閱讀習慣的改變,也在無形中增加著書店的經營壓力。

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中宣部等18部門聯合印發《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 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提出將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廣、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優先補齊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短板,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這為社區圖書館的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政策保障,依託各級中心圖書館建立起來的城市書房、社區文化中心等在全國遍地開花。

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一層配備的自助借還書機

走進北京市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園區,記者看到,三三兩兩的年輕人並肩走入圖書館,還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走進文化館參加課程。作為將圖書館和文化館整合到一處的大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這裡已經成為市民的書房和文化休閒好去處。據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在原房山區圖書館基礎上建立,集圖書閱覽、文化活動、教育培訓、科學普及為一體,全年開館,分為成人借閱區、少兒借閱區、低幼借閱區、電子書工坊、24小時自助圖書室等共8層,讀者辦理北京市公共圖書館聯合讀者卡即可借閱圖書;文化館設置有舞蹈、瑜伽、美術、器樂等14類課程,讀者通過官網註冊即可報名課程。據了解,附近居民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幾乎把這裡當作「第二個家」。

類似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這樣的社區文化空間,是當前許多城市都想打造的樣本。從居民需求角度來看,能夠有一個集閱讀、休閒、娛樂、學習和親子體驗於一身的文化空間,幸福感大大提升;從政府角度來看,建設綜合性文化場所,既能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又可通過對市民需求大數據的分析,進一步提供優質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

定位變:從售賣圖書到營造閱讀氛圍

在閱讀方式不斷變革的時代,以售賣紙質書為主不再是一樁好買賣?

在主管部門「打造15分鐘閱讀圈」的政策引導下,更讀書社以公共圖書館空間延伸為契機,引入社會資本共同經營。截至目前,更讀書社有30多家店鋪輻射京津冀三地,主營業務包括更讀智慧城市書房和更讀文化休閒空間兩種項目類型。

  

更讀24小時城市書房內,讀者在自習

據更讀品牌創意總監程華介紹,更讀智慧城市書房由政府出資,以地方圖書館為依託,通過更讀自主研發的流量監測系統「雷圖智雲」,實現主動全安防的24小時無人值守社區圖書館模式。這一系統目前已覆蓋北京93%的書房。更讀文化休閒空間則以商業為主,旨在打造有標籤、有溫度、有靈魂的文化體驗空間。「更讀將自己定位為公共圖書館而非書店」,程華認為,目前書社更大的作用在於提供閱讀的環境和營造閱讀的氛圍,而不僅僅是把圖書作為一種商品進行售賣。「把書當作商品賣的時候,書店和超市就沒有本質的區別,更讀的靈魂在於給讀者一種文化感受和體驗」。

與圖書館的項目模式相呼應,更讀書社採用會員制——會員可享受更讀書社線下門店閱讀空間、店內消費折扣、活動邀請優先權、線上專享會員產品優惠和社群抽獎會員福利等,目前會員群體固定輻射人數逾萬人。已經成為文化消費主力軍的「95後」「00後」是否願意為圖書消費?在程華看來,「若不願意,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讓他們主動或免費獲得,讓他們喜歡並且樂於分享,從而為積累用戶數據做鋪墊,進而探索書店轉型的另一種途徑。」

更讀文化休閒空間內一些讀者在學習工作,更讀希望將這裡打造成為會員專屬的閱讀空間

國內外不少成功的書店都是將讀者需求作為運營模式,通過獲得讀者需求反哺讀者,實現書店經營的良性循環。日本蔦屋書店的設計理念就是將書店打造成為藉音樂、電影和書籍向年輕人傳遞生活風格的能量基地。

模式變:讀者需求決定盈利模式

一家「未來書店」的盈利模式究竟什麼樣?

前不久,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將三樓一塊80平方米的區域改造為面向青少年的專屬閱讀空間——單向青少年club,由自習室、閱讀室、接待和展示區三部分組成。專門為孩子設立閱讀區的獨特價值,成為單向書店的長期願景。

單向的第一間自習室,向青少年開放

記者了解到,單向青少年club實行會員制,加入基礎會員可享受青少年專屬閱讀自習室、店內5萬餘書籍不限次數不限頻率借閱、個性化閱讀推薦和閱讀能力評估、參與「小小店員體驗計劃」以及贈送全國通用1000元儲值卡等服務。單向空間杭州店店長鄒棟林坦言,青少年club的買單者和真正需求者是家長,他們的選擇具有周期性和規律性,而目前單向空間不會將青少年club的盈利模式作為唯一追求。「我們更看重社會效益,想做面向青少年人文素質培養的服務。」單向青少年club已經在為明年開設戲劇課做準備,未來還會開辦一些針對青少年的野外探索課程等內容。

已經運營了26年的西西弗書店在全國28個省、70多個城市開了230多家店,被稱為「網紅書店」中的「常青樹」。西西弗一直以店面標準化著稱,去年9月在上海開出首家旅行主題店時,曾讓不少讀者意外。

西西弗首家旅行主題店落戶,店內圖書一半以上是旅行概念書

文化空間的擴張,究竟是「千店千面」還是「統一標準」並無定論,而主題化、定製化是很多書店的選擇。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付費閱讀自習室已經成為不少書店的「標配」服務。鄒棟林認為,作為提供文化閱讀服務的實體空間,書店未來發展方向的三個關鍵詞就是服務、社群和內容,書店通過建立面向不同群體的會員制模式,提供更加細分的內容推薦服務,進而實現書店轉型新生。

不少書店業者都表示,任何形式、模式上的創新,背後都有原始需求作為支撐,隨著書店、圖書館作為文化空間的服務屬性不斷擴充內涵和外延,「未來書店」的場景也將更加多元。

©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中國書業最忠實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相關焦點

  • 透過日本書店創新型商業模式,洞悉書業的現在和未來
    由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主辦的開卷講堂線上live「透過日本書店創新型商業模式,洞悉書業的現在和未來」,於2018
  • 未來書店風向標!太贊了,這樣好的「書店+影城」模式
    此前,關於「書店+影城」模式業內人士一直在積極地探討,兩個文化氣質相近的商業形態組合起來,能為年輕消費群體提供豐富趣味的體驗,可是能將它們融合在一起的商業範本至今沒有落地成形。在文娛跨界融合愈演愈烈趨勢下,幾何影院邀請廣州豪鎂合作打造這一範本:閱見書城X幾何影院,將書店與影城模式融合、共生,突出特色,深入挖掘文化消費潛力,讓兩者發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 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你有過開書店的夢想嗎?相信很多愛書人,都曾在內心中萌生過這樣的小想法:「未來,我想開一家屬於自己書店。」第二代書店哲學是「情懷」這一代書店哲學,主要由 20 世紀 90 年代興起的民營書店詮釋。民營書店的開創者,大多出於一種文化情懷進入書店業,以為讀者帶來一家有精神、有靈魂的書店為目標,在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的前提下,贏利被視為居於文化和思想傳播之後的次要目標,對最能代表書店情懷的「選品」的重視,遠遠高於對書店商業化運營的重視。
  • 2019首屆「未來書店」評選活動,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會上,開卷揭曉了2019首屆「未來書店」評選活動獲獎名單。在會上,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理事長艾立民提到:「面對挑戰與機遇,近年來我們的書店人為迎接未來做出了種種創新嘗試,開卷公司在此背景下舉辦未來書店評選活動,努力挖掘各類書店對未來的思考與研究,尋找已經探討出的有效模式,並在歷時三個多月的今天,在本次大會推出十家單位,並為他們頒發榮譽,這不僅僅是單個獲獎單位的榮譽
  • 實體書店未來怎麼發展_澎湃新聞-ThePaper
    ,實體書店的意義是什麼?未來實體書店是否還能生存?實體書店怎樣才能活得更好?實體書店的未來可能是什麼樣的形式?  實體書店經營維艱,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不捨得實體書店從生活中消失,因為實體書店有它的意義。  曾經,當網絡書店興起時,我們欣慰書店的「空間」終於可以無限擴展,囿於坪效而不得不在實體書店下架的長尾書終於可以在網絡書店遇見它的讀者、實現銷售了。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看看蔦屋書店的經營模式,我們發現,蔦屋其實不是一個書店。賣書不是賣書籍本身,而是賣書籍裡面的內容和它所表述的生活方式。傳統實體書店都把自己定位於賣場,每個人走進來,就是為了找書和買書的。
  • 「書評」終於有一天:我可以開家書店,順便賺錢
    相信很多愛書人,都曾在內心中萌生過這樣的小想法:「未來,我想開一家屬於自己書店。」但是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人少之又少,而阻擋你夢想的,是否是「開書店不賺錢」的現實?記得大學剛畢業時,工作很難找,有一天我媽對我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話要不給你開家店吧,你先想好你要做什麼。」
  • 大眾書局創始人詳解實體書店盈利模式
    本文為作者在2020年上海書展期間舉辦的「2020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暨長三角民營書店座談會」上的發言,原文標題為《迎難而上,不斷探索實體書店的盈利模式》。繆炳文大眾書局創始人江蘇大眾書局教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我是大眾書局的繆炳文。
  • 智鵬|俱樂部贏利系統——從成長到億萬身家之道
    智知集實踐了新商業模式,不是聘請員工來賣課,而是把顧客變成代理商,變成合伙人甚至股東。於是我們大部分的顧客都是「屌絲」,得「屌絲」者得天下。這也為什麼智知集能成為未來培訓業獨角獸的原因,也是智鵬一定會成為培訓業馬雲的原因,這不只是取決於智鵬再過幾年可以用英文講課。
  • 未來書店長什麼樣?看這10家就知道了!
    會上,開卷揭曉了2019首屆「未來書店」評選活動獲獎名單,旨在探討未來書店的經營模式。如今,時代正面臨劇烈的變化,行業邊界被打破,商業模式在重構,2003年電商迅速發展,書店的業務模式開始面臨著衝擊。10多年來,書店從坐而論道到起而踐行,頂著巨大的壓力,為適應新的變化做出了各種嘗試,尋找突破。未來書店評選活動的初衷,是尋找和發現這些有價值的探索,分享給正在尋找未來之路的書店人。
  • 中國大陸唯一一家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
    蘇州誠品書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於2011年5月27日正式奠基開工,2015年11月25日開業。誠品書店於1989年由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在臺灣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出版+紀錄片」發展模式芻探
    但想要挖掘一家出版組織的核心和特點,找到適合紀錄成片的素材,需要紀錄片團隊長期觀察和有效挖掘。同時,一般一家出版組織可供紀錄的內容較少,很難形成系列。4. 以出版業為中心的創作模式以出版業為中心是指從群體、行業、國民閱讀高度進行講述和創作。如《一份報紙的抗戰》講述了十四年抗戰期間,以《大公報》記者為代表的中國報人的偉大實踐。
  • 言幾又跟誠品書店不一樣 它的經營模式更前衛
    橫看誠品、方所、單向街等一批新型複合書店的不斷崛起和迅猛發展,縱看網上書店(當當網、亞馬遜)紛紛到線下開實體店;書店行業在不斷變化,一些新興品牌也快速抓住消費者的眼球。比如,言幾又(需求面積:2000-5000平方米)。自2014年,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開了一家800㎡的複合店後,就受到行業和媒體關注。有人說,它是一個不是書店的書店。那它到底是什麼店?
  • 被稱為「全球最酷書店」的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
    當時他38歲,經營一家名為「誠建」的餐廚設備公司,積攢了「不敢想的財富」。開一家人文藝術書店是他在三年前就萌生的想法,而直到經歷了一次生死關,他才更加清楚,「自己想做的並不只是一家書店,而是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的場所」。
  • 那些常青不衰的日本書店給我們什麼啟示?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新的書店模式橫空出世,帶給消費者新的體驗、更好的購物環境、建立更強的客戶粘性,這些都非常值得國內書業學習與借鑑。日本出版業面臨全線崩潰,大型出版社面臨被併購和破產;日本電子出版物增長非常明顯,日本雜誌在書店佔有非常重要的比重。
  • 有一種旅行叫做在書房裡看風景,誠品書店,中國最美的一家書店!
    誠品書店由吳清友先生於1989年創辦的一家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初衷的複合型書店。誠品書店是吳先生在生病住院期間才下定決心要做的一件事,因為生病期間他一直在思考著這件事情,當然最終的結果就是人生需要知識的滋養!
  • 誠品,從來就沒把自己當成一家書店
    當蜂擁而至的人們將開業第一天的蘇州誠品擠到需要交通管制時,人們也會發現一個自己從未正視的真相:誠品,從來就沒把自己當成一家書店2015年11月29日,誠品生活蘇州店開幕。這是誠品首次跨過海峽,來中國大陸開店。是的,在中國大陸無數誠品擁躉的多年期盼中,誠品,終於來了。
  • 以聲為錨,發現書店裡的「大世界」——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書店聲音漫步第二季上線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第二季於11月23日在北京實體書店公眾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雲聽APP、新浪讀書、喜馬拉雅、有書上線,該節目旨在挖掘北京優質特色書店空間,立體化、沉浸式講述書店故事,讓聽眾和讀者能在一天時間,探訪不同區域的書店空間,體驗不一樣的書店之旅。
  • 書單|就是想開一家書店
    西爾維亞在經營一家書店的同時,也經營著一個聚集地和一家郵局。她的初衷是推廣圖書,將基於當時匯率、對法國人而言相當於奢侈品的英美書籍,與大家分享;而身在出版環境較為友好的法國,西爾維亞又將法國文學推廣至英語世界,成為了英美文學與法國文學之間的橋梁。書店與整個圖書產業密不可分,無法孤立地長存,莎士比亞書店和《尤利西斯》實現了從出版到發行的自洽,也許是每個書店老闆的最高理想。
  • 想開書店?或許這家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能給你一些啟發-虎嗅網
    2017年隨著形勢好轉,廖宇終於從一家以「咖啡為主,賣書為輔」的咖啡館正式轉型成「讀本屋」書店,做起了他真正喜歡又一直想做的事情——開一家理想的小書店。算起來,廖老師真正做書店也才3年的時間,但無論實體還是線上,都已處於穩定運轉的不錯狀態,讓人對這位1988年生的書店創立者更多了幾分好奇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