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隨興而作,卻充滿禪意

2020-12-27 品詩賞詞

世事紛紜,人生短暫,千百年來無數人孜孜以求地追逐名利,可是很多事物都是虛妄不實,甚至皆為無常易逝的假象。正如白居易所言,幻世春來夢,浮生水上漚。快樂與哀愁、歡愛與別離,都將隨緣生滅而暫時顯現,如同飛鳥在空中的印跡,終究無處可覓。

禪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分只有一心繫念,才會存在。執著於世間的名利與情緣,只會讓人們誤入迷途、虛度光陰。而當一個人心態平和、寵辱不驚時,才能懂得清淨、閒寂才是真正的禪境。下面介紹唐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隨興而作,卻充滿禪意。

興至

唐代:谷隱啟

興至持竿駕小舟,乘風泛入五湖秋。

櫓聲驚起蘆花雁,卻逐流沙達別洲。

谷隱啟是唐代詩僧,他年少出家,勤奮苦讀,又遊歷四方,不僅閱世廣博,而且學識深厚。有一次他獨自外出賞遊,忽然有所感悟,於是即興賦詩。

詩的大意是:心血來潮時,我拿起竹竿,駕著一葉小舟,乘著清風,泛遊美麗的五湖,欣賞著水鄉的新秋。呼呼的櫓聲,驚動了蘆花叢中的大雁,小船卻順著流水,去拜訪另一處沙洲。

作者清秋駕舟,興致勃勃地泛遊五湖,全詩盡顯輕鬆自由,畫面秀美。首句就點明詩人的心情,「興至」二字,表達出詩人忽然來了興致,於是駕起小船、隨性而往。

禪師遊湖本來就漫無目的,只是興趣所至,奠定了全詩自由放縱的基調。這種自由的心境,和小船任意行駛相互合拍,更彰顯出詩人的悠閒恬淡。

次句描寫作者順風泛遊五湖,不需任何努力。「入、秋」二字的搭配,很有韻味,船上之人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澄澈的清秋天地。詩人本來就順水而下,在風兒的推動下,卻無意識地進入了一個新的空間。這裡靜謐無人,唯有蘆花與水草,秋風拂面,卻一點也不覺得寒涼。

詩人陶醉於眼前的美景,更喜歡此處的幽靜。蘆花輕輕搖曳、水草隨風搖擺,似乎並不在意有一位陌生人闖入,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自然。

小船繼續悠悠前行,詩人也輕輕地搖著船槳,但是櫓聲還是驚動了警覺的大雁。尾句寫小船又順著水流,駛向另一個沙洲。驚起蘆雁本無意,所以詩人也無悔無戀,不如自然灑脫地轉向他方。

作者描寫小船自由行駛的樂趣,卻隱藏著一則禪門公案。相傳杭州大慈寺的寰中禪師曾經在參禪,此時一位僧人來詢問一件事情。禪師卻說「山僧不解答話,只能識病。」說完他就離開了這個地方,直到那位僧人出去後,禪師才再次回到原處打坐。原來禪師認為,答話會破壞參禪的境界,所以打坐時要避免公開答問。

這首禪詩清新樸實,氣氛輕鬆,作者即興抒寫,卻充滿禪意。蘆花宿雁,本來是一個靜謐的境界,也是參禪境界的象徵。既然櫓聲打破了這裡的寧靜,就不如趕快順水離開,就像禪師要避開僧人一樣。

細味全詩,作者興至而來,又隨性而走,心中毫無掛礙。等到詩人覺得打攪了大雁的休息,他就趕緊離開,同時也延續了內心的安寧。詩人也提示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無論幹什麼事情,既要不違背內心,又應該心無旁騖,才能出色地完成預定的任務。

相關焦點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有些詩句看上去像詩人的隨心之作,只不過是謳歌自然,但細細體味,那些禪的詩篇比頌歌更有禪的味道,介紹北宋高僧的禪詩,只描寫了山色的水聲和鐘響草的香氣。暮策歸溪寺的松風守護著道路,水聲斷絕,山色黯淡,鍾隱的巖石響了,草的香味就起來了,回去的時間已經很長了,華月半虛廊。
  • 道潛的一首禪詩,出語平淡,卻詩畫結合,更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天人和諧、平和以待,閒情雅趣、禪意深蘊,去除執念才能取捨自如,拋棄幻想方可內心安寧。禪宗就非常重視內心的覺悟,並希望人們擺脫世俗的貪嗔,從而達到超然曠達的人生境界。下面介紹道潛的一首禪詩,出語平淡,卻詩畫結合,更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境界開闊,造語精工,更富有禪理
    下面介紹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境界開闊,造語精工,更富有禪理。雲收宋代:佛心本才雲收空闊天如水,月載亙娥四海流。慚愧牛郎痴愛叟,一心猶在鵲橋頭。詩的大意是:雲彩不知藏到哪去了,空曠的天空,像水一樣清幽。
  • 布袋和尚的一首禪詩,流傳千年,開悟無數人!
    布袋和尚有一首禪詩,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很多人學佛人因此詩而開悟,希望你讀過之後,也能所有開悟。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
  • 王梵志,有禪意的唐詩,寒山和拾得,禪境的最高境界
    唐詩之中,有很大一部分詩歌,有著濃濃的禪意,人們乾脆就將這些詩歌稱為「禪詩」。喜歡寫禪詩的人,可是大有人在啊,有的人,本身就是和尚,王梵志、寒山、拾得,皎然等,都能寫一手絕妙的禪詩;還有的人,卻並非佛門之人,而是一些篤信佛教,崇尚佛家思想的文人,比如剛才所說的王維,就是其中的代表。
  • 寒山大師的一首詩,極具音韻美,充滿了禪意
    寒山,唐代詩僧。姓氏、生卒年均不詳。他長期隱居於浙江天台的寒巖,故名為寒山子。他的詩作現存300多首,他的詩長於以通俗機智的語言表現人生哲理,在日本、美國等也頗為流行。《杳杳寒山道》是他的一首充滿禪意的代表作。寒山的詩歌一般都以首句為題名。《杳杳寒山道》描述的是他寒巖的生活狀態,體現了一種從山水清冷中體味出來的禪境。在這首詩中,每一句都採用了疊字,疊字的接連使用,使得詩歌獲得了形式上的整齊美和音樂美,把本來分散的山水、風、雪、境、情,組織成一個整體,讀起來並不覺得重複。
  • 杜牧一生不羈老了睡不著時寫下此詩,充滿禪意,最後10字發人深省
    唐代有兩個「杜」,一個杜甫,一個杜牧。杜甫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是一代詩聖。而對於杜牧,長期以來,很多人心中卻很難形成一個鮮明的形象。他是「春風十裡揚州路」上的風流才子,是「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古道行走的瀟灑文人,也「清明時節雨紛紛」中的斷腸人。我們似乎很難像評價杜甫一樣,用一個詞去概括他。
  • 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
    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南鄉子·自古帝王州宋代: 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繞水恣行遊,上盡層城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山中夜坐宋代:林一龍寒灘遠嘶月,遺響到巖壁。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縱觀林一龍的這首五律,描景虛實結合、動靜相宜,「寒灘、遠月,遺響、巖壁」,以及「燈微、夜氣,星冷、山露」等等,都展現出一種濃濃的禪意氛圍,暗示著作者對禪境的苦苦追尋。
  • 唐代高僧陳尊宿的禪風
    是唐代著名高僧,睦州人(今浙江建德市),法號道明。是南朝陳帝之後,年輕時在本州開元寺出家,遊方時於黃檗希運禪師座下得領玄旨,一度為黃檗希運禪師首座。後為四眾迎請住觀音院,常有住眾百人。經數十載,「學者叩激,隨問遽答。詞語峻險,概非循轍。故淺機之流,往往嗤之,唯玄學性敏者欽伏。由是諸方歸慕,鹹以尊宿稱。」(《五燈會元》卷四)陳尊宿出生之時紅光滿室,祥雲蓋空,半天之後才消散。
  • 白居易夏日拜訪高僧,熱得受不了,聽高僧一席話後在牆上寫下經典
    唐代的詩歌重在抒情抒懷,而宋代的詩歌則多是蘊含哲理意味。就像同樣是登山,唐代詩歌更多是「詩聖」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的抒懷,而宋代詩歌則是王安石「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和蘇軾「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樣蘊含著很深哲理意味。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充滿禪意,很多人讀過卻不懂
    在此期間,王維寫下了一首充滿禪意的好詩,它便是《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非常短,全文僅20字,乍看一眼,詩人描寫的是美妙的山水風光,然而細細品味過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簡單,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 蘇軾攜妓拜訪高僧,高僧大怒,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對方啞口無言
    東坡作長短句,令妓歌之曰……這段記載,講述了蘇東坡曾經做過的一件事,他在鎮守錢塘的時候,天天都在西湖遊玩。有一天,他帶著一名歌妓去拜訪大通禪師,大通禪師非常生氣,於是,蘇東坡就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令這個歌妓唱給大通禪師聽。
  • 晚唐高僧靈澈上人一首充滿禪理的詩,短短的28個字,寫得很深刻!
    晚唐詩僧靈澈上人這首《歸湖南作》,那就是一首很有經典的作品,當時他正是要去湖南遊歷,於是在路上有所悟,從而寫下了這首詩。整首詩意境唯美,儘管只有短短的28個字,但是寫得很深刻,給人一種大徹大悟之感,讀懂了一定是受益終生。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借路行。
  • 王維一首經典詩,寫出了禪意禪境,是你我嚮往的生活,驚豔了千年
    王維一首經典詩,寫出了禪意禪境,是你我嚮往的生活,驚豔了千年21世紀的人的生活節奏很快,每天行色匆匆,來不及欣賞晨曦的第一縷朝霞甚至夕陽也無緣,幾乎是踏月而歸。春天來了,花絮滿天飛,香氣襲人,可是有些忙到嗅覺都失靈了。
  • 一碗兩碗,佛也不管~夜讀南宋高僧濟公的詩
    南宋高僧,後人尊稱為「濟公活佛」。 他的形象,歷來都是鞋破帽破衣服破,連扇的扇子也是破的。據史料記載,道濟大師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淨慈寺。他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是卻學問淵博、行善積德,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 唐朝才女戀上高僧,作肉麻情詩表白,高僧的回詩堪稱絕妙
    高僧之所以被叫高僧,是有理由的。他們的高明之處,不只體現在法義上,更體現在為人處事上。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高僧名叫皎然,皎然是唐代名僧,先祖為大詩人謝靈運。皎然是我國茶文化之父,茶道的創始人,同時也寫得一手好詩,世稱「江東名僧」。
  • 唐詩中最有禪意的一場雪,來自李商隱,無一生僻字卻美得令人心醉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李商隱的一首《憶住一師》。這是李商隱懷念好友住一高僧所作,年少時李商隱曾跟著他求學,全詩短短28個字卻誇人不露痕跡。在詩中李商隱還為我們帶來了唐詩中最有具禪意的一場雪,雖詩中無一生僻字卻照樣能美得令人心醉。讓我們來品一品:《憶住一師》唐.李商隱無事經年別遠公,帝城鍾曉憶西峰。煙爐銷盡寒燈晦,童子開門雪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