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紛紜,人生短暫,千百年來無數人孜孜以求地追逐名利,可是很多事物都是虛妄不實,甚至皆為無常易逝的假象。正如白居易所言,幻世春來夢,浮生水上漚。快樂與哀愁、歡愛與別離,都將隨緣生滅而暫時顯現,如同飛鳥在空中的印跡,終究無處可覓。
禪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分只有一心繫念,才會存在。執著於世間的名利與情緣,只會讓人們誤入迷途、虛度光陰。而當一個人心態平和、寵辱不驚時,才能懂得清淨、閒寂才是真正的禪境。下面介紹唐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隨興而作,卻充滿禪意。
興至
唐代:谷隱啟
興至持竿駕小舟,乘風泛入五湖秋。
櫓聲驚起蘆花雁,卻逐流沙達別洲。
谷隱啟是唐代詩僧,他年少出家,勤奮苦讀,又遊歷四方,不僅閱世廣博,而且學識深厚。有一次他獨自外出賞遊,忽然有所感悟,於是即興賦詩。
詩的大意是:心血來潮時,我拿起竹竿,駕著一葉小舟,乘著清風,泛遊美麗的五湖,欣賞著水鄉的新秋。呼呼的櫓聲,驚動了蘆花叢中的大雁,小船卻順著流水,去拜訪另一處沙洲。
作者清秋駕舟,興致勃勃地泛遊五湖,全詩盡顯輕鬆自由,畫面秀美。首句就點明詩人的心情,「興至」二字,表達出詩人忽然來了興致,於是駕起小船、隨性而往。
禪師遊湖本來就漫無目的,只是興趣所至,奠定了全詩自由放縱的基調。這種自由的心境,和小船任意行駛相互合拍,更彰顯出詩人的悠閒恬淡。
次句描寫作者順風泛遊五湖,不需任何努力。「入、秋」二字的搭配,很有韻味,船上之人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澄澈的清秋天地。詩人本來就順水而下,在風兒的推動下,卻無意識地進入了一個新的空間。這裡靜謐無人,唯有蘆花與水草,秋風拂面,卻一點也不覺得寒涼。
詩人陶醉於眼前的美景,更喜歡此處的幽靜。蘆花輕輕搖曳、水草隨風搖擺,似乎並不在意有一位陌生人闖入,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自然。
小船繼續悠悠前行,詩人也輕輕地搖著船槳,但是櫓聲還是驚動了警覺的大雁。尾句寫小船又順著水流,駛向另一個沙洲。驚起蘆雁本無意,所以詩人也無悔無戀,不如自然灑脫地轉向他方。
作者描寫小船自由行駛的樂趣,卻隱藏著一則禪門公案。相傳杭州大慈寺的寰中禪師曾經在參禪,此時一位僧人來詢問一件事情。禪師卻說「山僧不解答話,只能識病。」說完他就離開了這個地方,直到那位僧人出去後,禪師才再次回到原處打坐。原來禪師認為,答話會破壞參禪的境界,所以打坐時要避免公開答問。
這首禪詩清新樸實,氣氛輕鬆,作者即興抒寫,卻充滿禪意。蘆花宿雁,本來是一個靜謐的境界,也是參禪境界的象徵。既然櫓聲打破了這裡的寧靜,就不如趕快順水離開,就像禪師要避開僧人一樣。
細味全詩,作者興至而來,又隨性而走,心中毫無掛礙。等到詩人覺得打攪了大雁的休息,他就趕緊離開,同時也延續了內心的安寧。詩人也提示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無論幹什麼事情,既要不違背內心,又應該心無旁騖,才能出色地完成預定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