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描寫山色水聲和鐘響草香,卻極有禪意

2021-01-12 什麼旅遊事

有些詩句看上去像詩人的隨心之作,只不過是謳歌自然,但細細體味,那些禪的詩篇比頌歌更有禪的味道,介紹北宋高僧的禪詩,只描寫了山色的水聲和鐘響草的香氣。

暮策歸溪寺的松風守護著道路,水聲斷絕,山色黯淡,鍾隱的巖石響了,草的香味就起來了,回去的時間已經很長了,華月半虛廊。

僧侶們在進行悟禪的時候,總是離不開自然萬物,並且對自然有著深深的眷戀和憧憬,所以對自然的領悟是對禪的感悟,描繪了許多自然景物的詩篇,必然包含著禪的意境和精神。

詩的第一節題名,寫出時間、環境和人物形象,「暮策回溪寺,松風隨道長,」策略是拐杖,依靠拐杖,清風一陣陣,清風一吹,清風一起一伏,大家住在深山裡,安靜且人跡稀少,「遵」這個字,是將自然的親近感擬人化寫出來,表達了大家內心的從容。

接下來讓我看看沿途的風景,「水聲斷絕,山上的暗色蒼茫,」幽,這裡指的是安靜安靜的立場,指黑暗、山林中的黑暗狀況,山溪靜悄悄的,聲音有時會中斷,山的顏色很模糊,而且看起來很寬敞,李白曾經有一首詩,「明月出天山,茫茫雲海之間」與高僧描繪的意境相似。

脖子的連接改變了風景,顯得更加深奧,「時鐘隱藏了天空的巖石聲,現出草的香味,」鐘停了,在寬敞的巖壁之間還殘留著持久的回聲,夜晚露水滋潤的雜草也散發著寧靜的香味,秋天的芳草也融入了詩人的情感,被夜露潤澤得栩栩如生,詩人不寫自己在前進,讀者從景物的描寫中,感受到他的腳步在不斷地移動,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在大自然中的舒適和喜悅的心情。

走了很長時間,終於到了目的地,「回去的時間已經很長了,華月半虛廊」,一回到家,天已經很晚了,明月高懸於天宇,詩人邊走邊思考,正因為不追求自然,才如此安靜,人類在永恆的天地之間,面對常綠的群山和不斷的溪流,更加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立,但是如果把自己融入這一切中,還需要在意成敗嗎?明月清輝,天地寧靜,詩人雖然想了很多,但仍然心靜如水,沒有因為這些想法而徹夜不眠的。

看了這首詩,詩人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各個方面描寫了自己的感受,大自然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詩人也有了淡泊的心情,高僧從自然進入禪境是這次山行磨練禪心的過程,大徹大悟的人到處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地緊緊抱住枝條。

相關焦點

  • 唐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隨興而作,卻充滿禪意
    下面介紹唐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只是隨興而作,卻充滿禪意。興至唐代:谷隱啟興至持竿駕小舟,乘風泛入五湖秋。櫓聲驚起蘆花雁,卻逐流沙達別洲。禪師遊湖本來就漫無目的,只是興趣所至,奠定了全詩自由放縱的基調。這種自由的心境,和小船任意行駛相互合拍,更彰顯出詩人的悠閒恬淡。次句描寫作者順風泛遊五湖,不需任何努力。「入、秋」二字的搭配,很有韻味,船上之人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澄澈的清秋天地。詩人本來就順水而下,在風兒的推動下,卻無意識地進入了一個新的空間。
  • 道潛的一首禪詩,出語平淡,卻詩畫結合,更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在詩人的筆端,不僅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苦,還有銀漢無聲轉玉盤的欣喜;既有添愁益恨繞天涯的惆悵,更有遍野金黃豐收年的喜悅。而在禪師的眼中,深秋的美景絢爛迷人,也令人純淨無憂。天人和諧、平和以待,閒情雅趣、禪意深蘊,去除執念才能取捨自如,拋棄幻想方可內心安寧。
  • 王梵志,有禪意的唐詩,寒山和拾得,禪境的最高境界
    唐詩之中,有很大一部分詩歌,有著濃濃的禪意,人們乾脆就將這些詩歌稱為「禪詩」。喜歡寫禪詩的人,可是大有人在啊,有的人,本身就是和尚,王梵志、寒山、拾得,皎然等,都能寫一手絕妙的禪詩;還有的人,卻並非佛門之人,而是一些篤信佛教,崇尚佛家思想的文人,比如剛才所說的王維,就是其中的代表。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境界開闊,造語精工,更富有禪理
    下面介紹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境界開闊,造語精工,更富有禪理。雲收宋代:佛心本才雲收空闊天如水,月載亙娥四海流。慚愧牛郎痴愛叟,一心猶在鵲橋頭。詩的大意是:雲彩不知藏到哪去了,空曠的天空,像水一樣清幽。「雲收空闊」,描寫的是浩淼的夜空;「如水」二字,形象地寫出了夜空的清幽,為下一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水」與「流」,不僅是字面上的呼應,實際上還暗喻著月亮就像水上的舟船一樣。於是就可想像,月亮載著嫦娥,週遊四海。詩人由月亮的流動,想到了在那裡傻等著的牛郎。
  • 布袋和尚的一首禪詩,流傳千年,開悟無數人!
    布袋和尚有一首禪詩,流傳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很多人學佛人因此詩而開悟,希望你讀過之後,也能所有開悟。布袋和尚,名契此,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我們去寺廟時,會看到一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這個彌勒佛的形象原型,就是布袋和尚。
  • 明代的一首禪詩,構思精巧,更闡述了深刻的禪理
    明代就有一位禪師,居住茅庵,卻不覺悽苦。下面分享明代的一首禪詩,構思精巧,更闡述了深刻的禪理。茅庵明代:濟水洸茅庵隱隱傍溪邊,撥霧移芝種石田。轉步看花花欲醉,流鶯不覺落窗前。這首詩描寫了作者刻意種植仙芝,卻在無意中偶然欣賞到鮮花,以此闡述禪悟過程。詩的大意是:茅庵隱約地靠在溪邊,撥開濃霧、尋找靈芝,從布滿石塊的荒地中開墾農田。轉身賞花,花朵低垂,令人沉醉;一隻黃鶯不知不覺地飛來,又悄悄地落到窗前。禪師平時生活艱苦,居住條件更是簡陋。他修竹種籬、寄情山水,卻窮通有定、甘於淡泊。
  • 南宋高僧的禪詩,被訛傳為王維所寫,曾入選小學課本,很多人會背
    只是隱約記得,小時候學過《小貓種魚》、《小小的船》、《烏鴉喝水》,還有一首叫《畫》的小詩。這一首小詩上面沒有註明作者,後來翻了很多唐詩辭典也沒找到它的蹤跡。有人說它是王維提在畫作上的,也有人說它其實是南宋一個和尚寫的偈頌。一、《畫》的本來面目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在課本上看到的《畫》是一首五言絕句,其內容如下: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 寒山大師的一首詩,極具音韻美,充滿了禪意
    《杳杳寒山道》是他的一首充滿禪意的代表作。寒山的詩歌一般都以首句為題名。《杳杳寒山道》描述的是他寒巖的生活狀態,體現了一種從山水清冷中體味出來的禪境。在這首詩中,每一句都採用了疊字,疊字的接連使用,使得詩歌獲得了形式上的整齊美和音樂美,把本來分散的山水、風、雪、境、情,組織成一個整體,讀起來並不覺得重複。
  • 唐詩中最有禪意的一場雪,來自李商隱,無一生僻字卻美得令人心醉
    詩詞的美有兩重境界,一重是字句本身的美,一重是意境之美。能做到第一重的不少,但能做到第二重的卻少之又少。最讓人無奈的是,不少人為了追求意境之美,連字句本身的美都放棄了,卻終究達不到第二重。而晚唐的李商隱則是一個二者能同時兼顧的大詩人,他一次又一次地向世人證明了唐詩的美是由外至內全方位的。
  • 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人生仿佛一場漫長的跋涉,總會經歷各種暗礁和險灘;生活也如一曲耐人回味的老歌,一唱三嘆,都滿含苦樂與悲歡。雖然山川異域,但風月同天;即使天各一方,卻共盼春光。傳說有一個弟子問師父,眾生平等到底指的是什麼?
  • 傾聽水聲(散文)
    本來,從溼地經過,是無意之舉,無心之行,只是走過,不是必須。可有一天,公園上湖裡的水不知怎麼漲起來了,走近上湖和下湖之間的木棧道時,竟然聽到了似乎很幽遠的水流聲。我摘下耳麥,認真地聽了一陣,果真是水聲。於是加快了腳步,走上木棧道。那水流聲由遠而近,先是嚶嚶嚶,如絲竹餘韻;繼而是轟轟轟,帶著不容置疑的氣勢;接著,就聽到譁譁譁,真切到不容你迴避。那水聲就是從上湖流入下湖時發出的。
  • 這些描寫孤獨的詩句都很經典,你最喜歡哪一首?
    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寫出了一種孤獨狀態,詩人表面上描寫獨遊敬亭山的情趣,而其中深意則彰顯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再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天地間純潔寂靜,簡直是一塵不染、萬籟無聲;而漁翁的生活也是如此清高,他的性格更是如此孤傲。
  • 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
    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南鄉子·自古帝王州宋代: 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繞水恣行遊,上盡層城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 高僧被歌女不斷撩撥,笑著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彰顯大師風範
    但是,通過艱苦修行的高僧,有著極為堅定的信仰,自控力非常人能比,他們早已看透一切,經得起任何誘惑,功名利祿也好,傾國傾城的女子也罷,都不能讓高僧內心蕩起漣漪。北宋高僧道潛,自幼剃度出家,精通佛法經文。另外,道潛還是一位才子,除了念經誦佛之外,他喜歡研究詩詞,所以與蘇軾的關係不錯。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高僧:這3種好人,註定命苦
    朋友越想越是解不開這個結,他知道我與當地寺廟裡的一位高僧是相識多年的好友,於是趁著周末,要我帶他一起去寺廟請教高僧,希望能夠為他答疑解惑。當天,我們來到寺廟,見到了高僧,朋友心急地開口說到:」為何連佛都不願意度這樣一個好人?」
  • 蘇軾慫恿歌女向高僧表白,高僧回敬一首詩,短短28字卻驚豔了千年
    而佛印是北宋高僧,與蘇軾私交甚密。至今坊間還流傳著很多關於兩人的趣事。有一次蘇軾進廟找佛印,剛進門就見到一個小沙彌,起了逗弄之心,道「禿驢何在」。這個小沙彌也是機智,道「東坡吃草」。堂堂大文豪,卻被小沙彌噎得說不出話,也是有趣。「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雖然經常被反調侃,但是蘇軾好玩的本性卻一直不變。
  • 蘇軾一首驚豔了時光的詩,你知道嗎
    日日就在西湖邊,西湖的水光、山色、雨晴、風雪,四季變幻的風景,使他文思如泉湧,佳作不斷,關於西湖的詩詞,他就寫了很多首。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就是《飲湖上初晴後雨》了。飲湖上初晴後雨北宋 蘇軾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歐陽修寫的「山色有無中」,有人憑此說他是近視,蘇軾巧妙回答
    唐宋八大家中宋朝有六大家,除他自己之外,其他五大家都是他的學生,連剛正不阿的包拯,還有司馬光、韓琦、程顥等等都是他的學生。他的詩文流行很廣,粉絲眾多,上到朝中大臣,下到民間歌妓。有一次,歐陽修出使遼國,接待官員請來當地一位歌妓助興,叫她好好款待歐陽大人。
  • 《宋詞三百首》僅有的兩首僧人詞,其中一首被贊為兩宋最佳
    #僧人一直是詩壇詞壇上的活躍分子,上次狗子曾說到唐代眾多詩僧,有名有姓有作品的就有一百多人。今天狗子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一首極富藝術美感,且無絲毫「蔬筍氣」的僧人詞——北宋僧人仲殊的《訴衷情》:訴衷情·寒食北宋·仲殊/僧惲湧金門外小瀛州,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