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詩句看上去像詩人的隨心之作,只不過是謳歌自然,但細細體味,那些禪的詩篇比頌歌更有禪的味道,介紹北宋高僧的禪詩,只描寫了山色的水聲和鐘響草的香氣。
暮策歸溪寺的松風守護著道路,水聲斷絕,山色黯淡,鍾隱的巖石響了,草的香味就起來了,回去的時間已經很長了,華月半虛廊。
僧侶們在進行悟禪的時候,總是離不開自然萬物,並且對自然有著深深的眷戀和憧憬,所以對自然的領悟是對禪的感悟,描繪了許多自然景物的詩篇,必然包含著禪的意境和精神。
詩的第一節題名,寫出時間、環境和人物形象,「暮策回溪寺,松風隨道長,」策略是拐杖,依靠拐杖,清風一陣陣,清風一吹,清風一起一伏,大家住在深山裡,安靜且人跡稀少,「遵」這個字,是將自然的親近感擬人化寫出來,表達了大家內心的從容。
接下來讓我看看沿途的風景,「水聲斷絕,山上的暗色蒼茫,」幽,這裡指的是安靜安靜的立場,指黑暗、山林中的黑暗狀況,山溪靜悄悄的,聲音有時會中斷,山的顏色很模糊,而且看起來很寬敞,李白曾經有一首詩,「明月出天山,茫茫雲海之間」與高僧描繪的意境相似。
脖子的連接改變了風景,顯得更加深奧,「時鐘隱藏了天空的巖石聲,現出草的香味,」鐘停了,在寬敞的巖壁之間還殘留著持久的回聲,夜晚露水滋潤的雜草也散發著寧靜的香味,秋天的芳草也融入了詩人的情感,被夜露潤澤得栩栩如生,詩人不寫自己在前進,讀者從景物的描寫中,感受到他的腳步在不斷地移動,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在大自然中的舒適和喜悅的心情。
走了很長時間,終於到了目的地,「回去的時間已經很長了,華月半虛廊」,一回到家,天已經很晚了,明月高懸於天宇,詩人邊走邊思考,正因為不追求自然,才如此安靜,人類在永恆的天地之間,面對常綠的群山和不斷的溪流,更加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立,但是如果把自己融入這一切中,還需要在意成敗嗎?明月清輝,天地寧靜,詩人雖然想了很多,但仍然心靜如水,沒有因為這些想法而徹夜不眠的。
看了這首詩,詩人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各個方面描寫了自己的感受,大自然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詩人也有了淡泊的心情,高僧從自然進入禪境是這次山行磨練禪心的過程,大徹大悟的人到處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地緊緊抱住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