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上面藍字「寶玉石文創」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本文。
紅:
鶴頂=鶴頂紅=海鶴=盔犀鳥頭胄,不是丹頂鶴腦袋殼子,也不是毒藥
我國史考: 初見於元, 盛於明, 可製成鼻煙壼、皮帶扣,雕刻小動物或山水人物藝術品等。此物今日不經見,但數百年前的中國人並不陌生。
原產東亞熱帶雨林的盔犀鳥,因頭胄質地堅實美觀,而為人獵捕製成工藝品,並曾以進貢及貿易等方式傳入中國,名之為鶴頂。鶴頂在元代已入中國,但廣為國人所知則是鄭和下西洋之後。因出產國多以為貢物,故典制不僅在貢國下列出,且還規定了正式的回賜價格。朝貴多用於制杯、腰帶等以資賞玩。明中葉後國勢日衰,遠貢不至,其物逐漸稀有,因而騰貴;至清初實施海禁政策,與產地貿易斷絕,在中國遂至絕響。惟因只見製成品而未睹活物,故明人記述中多有臆斷訛誤者。
鳥頭就是鶴頂紅,不是傳說中的那種毒藥,其實是盔犀鳥的頭蓋骨,這玩意國內沒有,都是從外面過來,清朝時候等於一公斤象牙價錢,現在也差不多,其實,就是雕刻材料。
但是談到細膩程度和潤澤,大概除了玉石之外能比的了鳥頭的根本沒有了,骨頭有骨紋,象牙有牙紋,木頭有木紋,唯獨鳥頭什麼紋也沒有,半透明,經過雕琢後拋光出來,通俗一點來講,感覺像果凍。
有一句話叫做一紅二黑三黃,紅就是這個,黑是犀角,黃是象牙。由此可見這東西的珍貴。
主要體毛呈深棕色,翅尖及尾羽為白色,並有黑色寬條紋。公鳥頭頸肌膚裸露,呈紅色。頭胄中後部外表鮮紅,前部與喙為黃色。母鳥頸為淡藍色,頭胄小,顏色亦較淡。體型是所有犀鳥科鳥類中最大的,公鳥自喙尖至尾端約125公分,並有長達五十公分的兩根中央細長尾羽;母鳥體型略小而無長尾羽。產於馬來半島、婆羅州和蘇門答臘等地一千五百公尺以下低海拔森林中,其頭胄有犀鳥象牙之稱。[2]犀鳥科鳥類部分有頭胄者,其中多為空心,獨此為實心,故能用於雕刻。
黑:
犀角是最珍貴的牙角材料。自古以來犀角不僅被作為闢邪稀罕的靈物而寶之,而且被認為具有解毒解熱之藥用(比如《本草綱目》載:入藥惟犀生者為佳)。而明代開始興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類古玩中的頂級精品,其在國外國內藝術品拍賣會中長盛不衰。然而,關於犀角杯實用鑑賞知識的文章非常稀少。
珠寶裡的一紅二黑三白的黑指的 就是犀牛角做成的工藝品!
犀牛角的特徵主要有三點:一是橫截面有魚籽紋;二是側面有竹絲紋;三是一般聞起來都有氣味。而牛角呢,有的也有竹絲紋,但絕沒有空心管狀的魚籽紋;在牛角的實心的橫截面上一般都有一圈一圈的角朊層。
犀角的鑑定不難,但由於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機會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憑著猜測臆斷。
犀角的表面紋路和竹的紋路很象,故稱為「竹絲紋」;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沒有的如同皮膚發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類似皮膚雞皮疙瘩的感覺,故其紋亦可稱「髮絲紋」。這紋路難偽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沒有這個特徵。
從犀角杯成品來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狀,若是圓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長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橢圓的便可考慮亞洲犀的可能性。這是因為犀角極其珍貴,雕刻者一定是根據角的形狀來考慮雕什麼東西。就算是他接到一張訂單定做什麼式樣,他一定是會去尋覓同這式樣相符合的角,而不是拿一個形狀不符的犀角去強加工,浪費大量材料。其次看柄。若柄頂部截面較長的而又不是後接的多半是亞洲犀,因為亞洲犀才有闊的裙邊雕成闊長的柄。最後看腔。腔特深的非洲犀可能性大,因非洲犀尺寸大,底凹腔深。從年代上來看,雖然明代已有非洲犀進口,大部分明犀角製品還是亞洲犀。非洲犀製品要到乾隆時期才開始大量生產。
犀角的雕刻工具和象牙的雕刻工具大致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犀角在鹽水中煮軟後可以用手扳動。有些犀角雕複雜的造型便是靠手工扳而形成的。怎樣斷犀角杯年代的早晚呢?筆者的經驗總結是:一看刻:構思隨形,刻工簡布局疏朗的早(比如晚明);構思有創意工精不簡的是早清;布局繁複匠氣重的是乾隆;有複雜鏤雕的整支雕杯是晚清。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在黑市,犀牛角的價格堪比黃金,其暴利引發了偷獵者瘋狂的獵殺行為,同時也為該物種帶來了嚴重的災難。據悉,在非洲自2006年以來已有超過1000頭犀牛被屠殺。此外,2011年,僅在南非,就有22名不法偷獵份子在獵殺犀牛時被槍殺,另有超過200名偷獵者被逮捕。
僅在去年,可能就有超過一噸犀牛角進入了越南市場。在南非,一些越南公民,其中甚至還包括外交官,都有從事將犀牛角非法走私至越南國內的行動。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犀牛角都是以非法的方式進入到了越南市場。南非法律規定允許犀牛角以紀念品的形式出口至其他國家和地區,而這也符合《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例如在2003年,就曾有一支越南狩獵隊進入到南非地區,以合法狩獵的名義殺死了一頭犀牛。從那以後,有來自亞洲的數十隻狩獵隊伍,以每支隊伍支付5萬美元的方式,獲得了合法狩獵的許可。
白:
象牙,雄性大象大象的一對獠牙(長牙)及其兩邊的小牙,經常被加工為工藝品,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原材料,有很高的價值。今天我們說的一紅二黑三白裡的白就是象牙!
象牙由牙質、軟骨質及鈣鹽等獨特的混合物形成,為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分。一般呈弧形彎曲的角狀。橫截面多呈圓形,橫截面具特徵的釉質生長線,具體表現為由兩組呈十字形交叉的菱形圖案組成。越往外,釉質生長線間距越寬,縱切面具有近於平行的波紋線。非洲象牙多呈淡黃色,質地細密,光澤好,硬度高,但在氣溫懸殊變化的情況下易產生裂紋。亞洲各地所產象牙的顏色比較白,但過段時間後會逐漸老化,色澤泛黃,光澤亦差,其牙質的硬度低於非洲牙。
2006年1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象牙雕刻作為民間絕活榜上有名。不同年代的象牙不僅代表了當時年代的工藝技藝,還體現了朝代、民族的文化特徵。所以按歷史文化考證的角度來說,年代越久的象牙價值越高。
我在市場上,常常會看到一些故意做舊的象牙雕刻品,其材料本身是象牙,但是新象牙,為了冒充舊牙雕,作偽者通過各種手段,使新象牙牙色變得舊黃,以期假冒古董而獲取厚利。常用的作偽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將新象牙沉浸在濃茶水中加熱,或置於咖啡汁中浸泡數周或數月之久。
二、將象牙製品浸泡在松節油中,在陽光下曝曬三四天。
三、將新象牙放在烘爐和冷凍櫃裡交互烘烤和凍結,使之熱脹冷縮過度而產生裂痕,冒充古舊象牙的自然裂縫。
四、置於煙中燻烤,使新象牙的顏色與舊象牙的相似。經煙燻後,某些易揮發的類似焦油一樣的物質便均勻地粘附在新象牙的表面。但用這種方法作偽,其色澤可以被沾有汽油或酒精等有機溶劑的布擦掉,假色擦去後,依然保持著新象牙原來的自然色澤。有時,用低劣手法作偽的顏色,還可以被溫水和肥皂水洗去。民國時期,曾流行用染料來染色,以達到做舊的目的。被染色的象牙,整體顏色都均勻一致,然而隨著年代而自然變舊的象牙顏色,其最暴露於外的部分,顯得更暗一些。
所以,在鑑別牙色時,我們可以察看一片牙的底部或內部,觀其色澤老化的變化程度與表面是否一致。經人工染色做舊的象牙,一般在處理過程中無法將器表和內部深處的色澤做成兩樣,而自然老舊變色的象牙卻有此方面的差異,這就為我們鑑別象牙到底是自然泛黃還是人工做出來的,提供了一個標識。
喜歡請點擊右上角分享至朋友。
免責聲明:
本平臺轉載上述內容,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
回復10: 菩提子種類全圖解
回復11: 飄花之最——段家玉
回復12: 和田玉—腕上風情
回復13: 翡翠賭石----賭石歌(圖文對照)
回復14: 美得讓你不敢相信的寶石原礦
回復15: 「高B」翡翠及其鑑別
回復16: 品玉界名雕
回復17: 翠的頂級老種——龍石種介紹
回復18: 蔣介石當年帶到臺灣的寶物
回復19: 翡翠賭石詳解-達馬砍
關注廣東省珠寶玉石文化創意協會
協會簡介
廣東省珠寶玉石文化創意協會(英文縮寫:GGJCCA)經廣東省民政廳批准,於2013年正式成立,是地方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
本會宗旨:
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社會。
業務範圍:
促進產業政策分析和行業發展預測、交流合作、推動玉石文化的發展、搭建平臺、提供服務、承接政府相關職能。
地址:廣東省珠海市南灣北路文化創意產業園5號樓A6037-6041
協會訂閱號:byswc2013
微信號:GGJCCA
QQ號:2625619849
郵箱:26256198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