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焱
大清早,在人流如織的街道上,數不清的自行車,混雜在電動車、三輪車、公交車、地鐵及各種類型的轎車中間,像逆流而上的魚群,「譁啦啦」地向前湧去,飛轉的車輪在陽光下閃耀著鱗片的銀光;在川流不息的都市間,不少白領模樣的年輕人,騎著湛藍色的山地車,嫻熟輕捷靈巧地往來穿梭,輪圈、鋼絲旋轉著一圈圈的光環;在城鄉的大街小巷,不時瞥見中老年人騎著自行車,雙手握著車把,雙腳輕鬆自然地踩著踏板,優哉遊哉地暢行著,遇到路障,按一下圓圓的車鈴鐺,「叮鈴鈴」的聲音清脆悅耳......
最近幾年,無論在螢屏上,抑或在微信朋友圈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景時不時在視野裡閃現。
人的記憶很有意思,無論塵封多久,往往在某一瞬間,因為某些場景的再現,就會把一些塵封許久、以為遺忘的重新拾起。這些關於自行車碎片化信息的交互疊加,不由把我的思緒穿越回到了舊時的歲月......
我於60年代末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鄉村,由於父親在縣城上班、母親系民辦教師的緣故,家境在農村還是可以的,儘管這樣,一直到考取到外鄉鎮上高中,必須騎自行車,父親才依依不捨地將他那把騎了若干年的「紅旗牌」自行車轉讓給我,足以證明當時自行車的稀缺程度。就這樣,我才告別了步行的日子,每逢上學,過星期天、節假日,均騎著它往返。
那把自行車,除了車架還是原來的以外,其它的如輪胎、鏈條等零部件大部分都已經維修更換多遍了,車身上「疤痕」累累,原本鋥亮的電鍍鏽跡斑斑,失去了光澤,前後的擋泥板上滿是蠶豆般大小的鐵鏽......行駛途中,像一部老舊的收錄機一樣,「嘎吱嘎吱」的嘈雜音作響,讓人異常懊惱心煩;鏈子掉了、輪胎爆了等故障屢見不鮮,有時候自己處理不了,還需要推著它行走好遠,待到找到一個維修點經專業師傅維修後,才可以繼續行程。在這期間,看到悠悠雅雅騎行著嶄新的「26型」斜梁自行車的,簡直羨慕得要死。
直到現在,我還驚嘆當年精力的充沛。那時候,尚未實行「雙休日」,往往是周六下午少上一節課從學校騎著自行車出發,橫跨三個鄉鎮,騎行大約五十公裡的路程,才能到家,回家還需要幹農活、寫作業等;周日下午,再從家裡出發沿著同樣的路線最遲在上夜自習前到校。有時候,還要捎帶上一個自行車臨時壞掉的老鄉同學,豈不知,那還是在缺吃少喝必然導致營養不良的年代呀!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我們那個落後封閉的小縣城,在2006年以前,除了為數不多暴富的老闆擁有私家車外,其他的凡是擁有私家車的,則被認為是靠不正當手段得來的;隨著時代的神速發展,跨入2010年,電動車、摩託車甚至私家轎車大步邁進了尋常百姓家,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自行車「無可奈何花落去」,已經寥寥無幾了。
「沒錢的養豬,有錢的養狗;沒錢的在家裡吃野菜,有錢的在酒店吃野菜;沒錢的在馬路上騎自行車,有錢的在家裡騎自行車......」這個段子形象地描述了由於時代變化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日漸式微的自行車又「露尖尖角」呢?難道如今的人們並且是闊綽的人也開始像我們當年一樣喜好自行車嗎?
正納悶兒間,偶遇一位離退休老幹部模樣的自行車騎行者,我情不自禁地問道:「大叔,啥年代了,你為什麼還騎著自行車呢?」
「孩子,你有所不知呀,自行車既是便利的交通工具,也是運動的好器材,騎自行車屬於溫和的全身有氧運動,具有提高肺活量、消耗熱量、減脂增肌、加速新陳代謝、健壯腿部肌肉等多重功效。實話實說,我今年快70歲了,家裡兒子、孫子都有轎車,他們也多次表示要給我賣臺老年樂,但是,我堅決不要!我身體健壯的秘訣就是騎自行車呀。」大叔輕輕地捏了一下車閘,自行車戛然而止,下車來回答我說。
「哦,原來如此呀,謝謝你!」大叔的回答頗有道理,我又將這些疑問和不解,拋給前年研究生畢業考取某新一線城市省直部門工作同樣騎著自行車出行的侄子,他很快微信回復我說:
「叔,我們那座城市好多單位包括處長、副處長在內的同事都喜歡騎自行車呀。你想,從我的住所到單位,步行較遠,開車又不划算,並且,遇到交通堵塞的路段,難保不會遲到呀,而自行車小巧靈活、方便快捷、通行自如、綠色環保,騎著自行車上班,既可以藉機欣賞沿途的風景,還利於忘卻煩惱和愉悅身心呢。」
「那麼,為什麼不選擇共享單車呢?乘坐地鐵不是也挺方便嗎?」
「共享單車固然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其具有經久破舊、多人騎行不衛生、款式型號單一等弊端。同時,地鐵存在著人流過於集中、容易引發感染等問題。」
侄子的回覆,消解了我不少的疑慮,我繼而就此現象百度了一下,電腦上跳動出了不少關於自行車的內容,既證實了他們的看法,也有了新的發現:
「不少的紐西蘭人每天選擇從郊區騎自行車到市區上班;荷蘭、丹麥、瑞典、德國、挪威等歐洲國家及日本的多數人把騎自行車作為一種休閒運動,經常騎著自行車到學校、單位和超市。其中荷蘭人均擁有1.1輛,已經超過了居民人數,是世界上擁有量最多的國家。」
哲人有言,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換句話說,當你看到任何現象的時候,你不用覺得有什麼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必有其原因。既然自行車的優勢如此之多,那麼,為什麼我國作為昔日久負盛名的「自行車王國」,卻成為了「牆裡開花牆外香」?在80後尤其是90後對自行車「似曾相識」的新常態下,為什麼又出現了「燕歸來」的跡象,是否意味著自行車將會理性回歸呢?
【壹點號 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