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價180萬元的名為「詠梅」的榮昌陶作品。記者 伊永軍 攝
只有人的大拇指般高度的榮昌陶泡菜罈子。記者 伊永軍 攝
榮昌陶藝術品——螳螂打架。記者 伊永軍 攝
政協委員和群眾代表在榮昌陶文化創意產業園參觀榮昌陶製成的各種泡菜罈子。記者 伊永軍 攝
華龍網8月28日23時訊(記者 伊永軍)提到重慶榮昌,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榮昌豬。其實,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榮昌陶器曾經也是天下聞名,但上世紀80年代後漸漸沒落,慢慢被大家遺忘。近兩年,榮昌縣政協委員圍繞榮昌陶的保護開放、人才培養等提交了很多建設性的提案,目前,已一一得到落實。昨(27)日,由重慶市政協主辦的2014年「參政議政巴渝行」活動來到榮昌,感受這個昔日的古「陶都」是如何走在復興之路上的。
一件陶土燒制的「詠梅」 標價高達180萬元
昨日,走進榮昌陶文化創意產業園,裡面一件件古樸精緻的陶藝術品令前來參觀的各級政協委員和群眾代表們目不暇接。從「下得廚房」的酒瓶、茶具、飯碗、泡菜罈子,到「上得廳堂」的藝術鑑賞品、動植物雕塑、文房用品等,做工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眾人在一件名為「詠梅」的陶器作品前駐足,只見在一段內部已經掏空的「枯樹幹」中,有一束正在盛開的紅色蠟梅花。花朵嬌豔,競相綻放;樹幹蒼勁,樹皮紋路清晰,飽經風霜後而開裂的痕跡栩栩如生。工作人員說,這件作品包括花瓣、枝椏等所有的部分都是陶土燒制而成的。大家聽後,嘖嘖稱奇,不禁嘆為觀止。再一看下面的標牌價:180萬元。驚得眾人直吐舌頭。
上世紀80年代後逐漸沒落 產值不足盛年1/10
據榮昌陶文化創意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皮榮剛介紹,榮昌陶興起於漢代,發展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民國時期享譽中國西南地區。
1953年,榮昌陶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另外三個:江蘇宜興紫砂陶、廣西欽州陶、雲南建水陶)之一,榮昌縣也成為中國三大陶都(另兩個:江蘇宜興、廣東佛山)之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榮昌陶開始大量出口,一段時期內還成為饋贈外國政要和嘉賓的重要禮品。
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由於經營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榮昌陶經歷了20多年的沒落,大量傳統手工藝人流失。「當年鼎盛時期,榮昌陶年生產量900多萬件,衰落後,迅速降到100萬件以下。」皮榮剛說。
委員建言保護 1.1億噸優質陶土不做酒瓶瓷磚
俗話說: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政協委員們調研後發現,榮昌陶藝人才嚴重不足,缺乏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而且後繼乏人。
於是,在近兩年縣裡召開的兩會上,榮昌的政協委員們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提案。比如,有委員提出:加大榮昌陶保護開發力度。做好陶土保護、人才保護;大力扶持在中學開展陶藝特色教育等。
目前,這些提案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皮榮剛也是縣政協委員,據他介紹,榮昌縣安富街道從西到東有一條長25公裡、寬2.5-4.5公裡的優質陶土帶,其陶土儲量達1.1億噸。用它燒制出來的陶器有「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的美譽。
「雖然儲量很大,但如果無節制地開採,早晚有一天會採完。」皮榮剛說,目前,對全縣陶土資源實行統一管理,有序開採,保護開發。像酒瓶、瓷磚之類的一般性生活用製品,已不用這些陶土。
陶藝大師收徒弟不交學費還管飯 你來不來?
與此同時,榮昌縣政府通過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和良好的投資服務環境,提出打造「千年陶都」名片。並於2013年8月批准設立了榮昌陶文化創意產業園。
榮昌陶逐漸走上了恢復性發展之路。一批老手工藝人也重新走上制陶崗位。但是,這些大師畢竟年紀大了,榮昌陶要發展,亟需大量的年輕人參與進來。
64歲的榮昌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梁先才說,他從16歲開始學藝,這一行很苦很累,要有耐心,學成很慢,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想「掙快錢」,覺得它收益慢,不願學。
「我這把年紀了,不知道還能再幹幾年?趁著還能『折騰』,多帶幾個徒弟,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梁先才說,他收徒弟,主要看人品、悟性,學歷是次要的,並且跟他學,不收學費,還管飯。記者了解到,這也是其他很多陶藝大師的心聲。
(報料方式:網友可下載「看重慶」客戶端進入「phone享」版塊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