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有兩種戰略:連橫與合縱。連橫,就是強強聯合以蠶食小弱;合縱,則是眾多小弱抱團以抵抗至強。
連橫的最終目的在於壟斷,壟斷就必需消滅大大小小的競爭對手;合縱的根本訴求在於共贏,共贏則以生存為基本條件。
戰國時期的合縱時代,「秦兵不出函谷關一十九年」,這是合縱的價值;當合縱解體而連橫大行其道時,各諸侯國相繼被滅,大秦帝國獲得壟斷政權。
國內稻米加工行業的現狀是山頭林立,諸侯割據。據估計,日加工能力達百噸的企業約有10000多家,大小不一的各個加工企業百舸爭流,競爭於市場,這與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混戰何其相似!
憑藉資金優勢,大企業擴張迅猛,建廠加速度前所未有,產能大增;
憑藉品牌優勢,大企業強大的銷售能力可輕鬆消化其擴展的產能,增加的產能幾近能滿產;
依託強強聯合,大企業與大企業之間合作加深,合作範圍不斷擴大;
依託強大實力,大企業還可讓少數中小企業成為其「代加工廠」.
這就是大企業的「連橫」戰略。
行業洗牌的號角已經吹響。
所謂「洗牌」,就是秩序的重新制定,勢力範圍的重新劃分。面對大企業的碾壓攻勢,尚未覺醒、不以為然、無所作為的稻米加工中小企業被淘汰必然是大概率事件。
大企業的資金優勢,可碾壓中小企業;大企業的品牌優勢,可秒殺中小企業;大企業的人才優勢,中小企業只能望之興嘆;那麼,面對大企業的強勁擴張,稻米加工中小企業是否該束手就擒?
好男兒哪個願無端枉死,所以答案是否定的。
解決方案在於:合縱。
土地、資本、勞動力是傳統的生產力三大要素,顯然,除了土地,資本與勞動力是當前大企業擴張的本錢,也是大企業所擅長運用的工具。但是,中央深改小組今年提出的生產力要素改革中,增加了兩大要素:
技術與數據。
什麼是「技術」?
當今時代,技術指的是「包含了人工智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含了物聯網/5G的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包含了雲計算的數據分析技術」。
什麼是「數據」?
數據是指數字工廠中的「工藝檢測數據」「設備運行的傳感數據」「控制與決策的大數據」。
顯然,作為長期創新乏力的傳統加工行業,面對新增的「技術」與「數據」兩大生產力要素,哪怕是大企業,也茫然無措。
合縱需要紐帶,紐帶就是「技術」與「數據」。
雖然中小加工企業既沒有技術,也沒有數據;但榮業「雲智能打米」平臺既提供技術,還提供數據;加入平臺,中小加工企業就擁有了稻米加工智能工廠。
這是變革大潮裡中小加工企業臨危求存的唯一機會:如果能利用「快速決策」優勢迅速使自己獲得「技術」和「數據」這兩個先進又強大的生產力,那麼,以我之長,攻彼之短,集中優勢兵力,中小加工企業就能從這場洗牌運動中成功突圍,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1、大幅度提高「每噸原糧的利潤」,通過提高得米率使每噸原糧少則增加100元利潤,高端品種可增加數百上千元;不論加工企業當前加工產線是何種配置何種工藝,智能工廠總能在保證加工精度的前提下顯著提高得米。
僅憑此一點,面對任何競爭對手,加工企業就可立於不敗之地。
2、「每一顆米都是經過人工智慧對稻穀加工而成」,在新生代消費者群體中,這一立論可產生強大的市場感召力。
3、缺少技術人才的中小企業不需要為使用、運行、維護高科技含量的智能工廠產生後顧之憂,所有的技術、操作問題交由榮業運維。
4、合縱企業若要研發新產品(比如功能大米),無需自行摸索,可以直接從「榮業軟體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研發成果中選擇,也可以共同開發。
為解除中小加工企業對智能工廠加工效果的擔憂,榮業推出了「增值部分分成」的運營模式:
(1)加工企業自行確定目標精度與得米率;
(2)榮業為加工企業構建智能工廠;
(3)智能工廠運行,榮業從增加的得米率中分得利潤;
(4)當加工企業不願意繼續分成時,可以選擇購買智能工廠;
「雲智能打米」平臺的目的在於「共享」,合縱的目的在於「共贏」;稻米加工業合縱的星星之火必將燎原,智能工廠,關燈車間的時代已經到來。
合縱,是中小加工企業的生存選擇。
陳辰 18075179827
che-rong@che-r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