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錢江晚報】;
鼓樓下的大馬弄是一條不過幾百米長的小巷,卻也是最知杭州味的地方。往來人群既有拎著酥魚、糯米藕這類熟食的,也有對著鮮魚水菜與小販還價的,人聲嫋嫋,好不熱鬧。
其中有家不起眼的門頭,除了「徐奶奶杭菜「一簡單鋁製招牌,再無別的裝飾。但不一會功夫,這水泥門檻上也有多人邁進邁出,生意頗好的樣子。
不大的店內,左側的一盞白熾燈是唯一的光源。雖堆放日常物品的右側牆體已多有斑駁,但左側牆上覆有鋥光瓦亮的不鏽鋼,盛在同是不鏽鋼底盤上的各色菜品一溜擺開,乾淨整齊,頗有食堂打飯的感覺。
菜品雖不多,但杭州卷雞、素燒鵝、烤麩、筍絲香乾等都是老杭州人最熟悉的味道,而且這些都是菜館主人——73歲的徐奶奶每天獨自一人製作而成。
據徐奶奶說,店裡的招牌莫過於杭州卷雞。店內有全素和加肉兩類,分別是12塊與15塊一條。金黃的豆皮裡裹著滿滿的肉末與筍絲,表皮淋上了鮮甜微鹹的醬汁。雖然沒有剛出鍋的酥脆風味,但豆皮的香混著清脆爽口的筍絲,一口一個,好不滿足。
實際上,這家小菜館已經開了二十幾年了,徐奶奶燒菜的手藝是家裡傳承下來,店裡的菜也是她自己從小吃到大的老底子菜。她笑著說:「新奇的菜我也燒不來,但這個老味道我倒是熟悉的很。」
店裡雖有徐奶奶小兒子招呼生意,但是從原料採購到半成品加工以及菜品燒制都是由徐奶奶一人完成。下午她就會去菜場採購第二天所需食材,再製作卷雞等半成品,忙忙碌碌一般就得到晚上八點了。但是第二天早上五六點她就得起來,一邊炸一邊燒一邊賣,讓食客能一早吃上新鮮熱乎的一口。眼前這滿滿一盆的素燒鵝其實只是徐奶奶一半的備料,其餘的已經在早上賣出去了。
被問到辛不辛苦的時候,徐奶奶滿是皺紋的眼角蕩漾起笑意,「辛苦是辛苦,但是我自己做習慣了,而且老顧客多嘛,加上現在你們這些報紙報導,知名度稍微廣了點,也有外地人過來買點吃吃,總不能讓他們吃不上嘛。」
邊說著,她又熱情招呼起了剛踏進來的一位老太太,嘴上拉著家常,手上也盛舀著菜品,陷入忙碌。或者這是徐奶奶安度晚年的最好方式。而對於食客來說,儘管杭城餐館種類繁多,創新融合、中西結合屢見不鮮,但老杭州人的味覺密碼其實就是這麼一口家常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