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治維新重要人物,作用不亞於維新三傑,卻在民眾中默默無名

2020-12-25 解讀歷史迷霧

摘要:他是明治維新重要人物,作用不亞於維新三傑,卻在民眾中默默無名

今天要講的是一位並不出名的日本歷史人物——小松帶刀。他二十幾歲就成為薩摩藩的家老,並協助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還有坂本龍馬等人一展才能。要不是小松,西鄉和大久保等人的能力也無法盡情揮灑。儘管小松帶刀有如此豐功偉業,但知名度向來極低。不過隨著《篤姬》的播出,算是第二主角的小松,多少能夠被大眾所知。

小松帶刀是薩摩國喜入的領主肝付家的第三個兒子。後來入贅繼承小松家,改名為小松帶刀情廉。他到長崎學習西洋水雷等新知識後,被提拔為島津久光的親信,和大久保利通等人一起主導薩摩藩政。

1862年小松成為家老,大部分時間呆在京都,以薩摩藩代表的身份,在第一線和德川幕府、朝廷及其他各藩進行交涉。1864年禁門之變時,也曾援助脫離土佐藩的流浪武士坂本龍馬,並協助他成立被稱為日本第一家股份公司的龜山社中。

1866年締結薩長同盟之際,小松帶刀讓代表長州藩的桂小五郎(日後的木戶孝允)藏身於他在京都住所內,同盟的密約也是在小松宅邸完成的。同一年,他也和土佐藩士後藤象二郎締結薩土同盟,之後又和後藤等人一起向將軍德川慶喜進言,建議進行大政奉還。

明治維新後,他曾擔任徵士參與(議事官)、總裁局顧問、外國官副知事等職務,在維新政府內扮演重要角色。他在推定版籍奉還(藩主將領地與人民奉還朝廷)方面也有功勞,但明治3年就病故了,年僅36歲。

一般而言,幕末維新期的歷史人物中,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坂本龍馬等人的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詳。因為他們的事跡向來受到大幅著墨,他們的名字和肖像都出現在日本學校的歷史課本和參考書裡,小說和電影、連續劇、漫畫等也一再加以描述。

很多人應該都能在腦海中描繪他們的容貌和個性。提起西鄉隆盛,腦中就會浮現他相撲力士般的魁梧身軀和一對臥蠶眉、非凡的才能和度量。說到坂本龍馬,就會想到他在當時鶴立雞群的身高、北辰一刀流的精湛劍術、不拘泥於世間常識的率真爽朗性格。

說起來他就是有了固定的人物設定,成為臉譜化的歷史人物。這些設定是指透過神話及傳說、小說、電影、連續劇、漫畫等媒體所創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表以及內在性格。就算是基於真實人物設定的,也不能和實際歷史人物一概而論。這在日本歷史人物中,經常出現這些額外設定,讓人覺得這些歷史人物都是無所不能。

事實上,有些人設連實際是否存在都不確定,就已經定型了,像武藏坊弁慶就是一例。歷史上的人物,往往都要有特定的人設,才能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就如同英國的阿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一般,如果沒有這些設定,也不過就是普通的領導者和騎士。

歷史人物的評價與知名度,學術性歷史研究成果,都比不上人設的效果。在現今的日本社會中,西鄉隆盛及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坂本龍馬等人的知名度極高,可以說是因為他們在小說和電影、連續劇、動漫裡,一再強化人設的結果。

儘管小松帶刀在明治維新時的汗馬功勞絕不遜於上面這些人,但至今一直沒有看到關於他的人設。大部分人對於小松帶刀沒什麼印象。但這也算是一個好事,避免又出現一位無所不能的歷史人物,讓人認為日本歷史人物才能主導一切。

相關焦點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維新三傑」 《浪客劍心》中,主人公緋村劍心殺人不眨眼,有「劊子手拔刀齋」的稱號。而劍心這一熒幕形象的原型是幕末素有「千人斬」之稱的河上彥齋,他做殺人狂魔的這段時期正處於維新變法最黑暗的時候——幕末時代。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維新三傑」《浪客劍心》中,主人公緋村劍心殺人不眨眼,有「劊子手拔刀齋」的稱號。而劍心這一熒幕形象的原型是幕末素有「千人斬」之稱的河上彥齋,他做殺人狂魔的這段時期正處於維新變法最黑暗的時候——幕末時代。
  • 《浪客劍心:追憶篇》和月伸宏筆下的明治維新
    先簡單介紹一下一些主要的與劍心有關的真實歷史人物。維新三傑之一:木戶孝允,原名桂小五郎。在《追憶篇》中在池田屋事件中倖免一死,是劍心全力保護的對象。長州藩人。維新三傑之二:西鄉隆盛,在《維新志士的鎮魂歌》中的長州/薩摩聯手會議裡代表薩摩藩與長州派的木戶談判。薩摩藩人。
  • 正道書院第31期公益講座:閒話明治維新(下)
    說起江藤新平也可謂是明治維新中的一個人物,其出身於肥前藩(薩長土肥四大強藩之一,也稱為佐賀藩),與大隈重信是老鄉。因尊皇思想毅然脫藩去京都結識了桂小五郎,回家鄉後由於藩主賞識其才能只是責罰其蟄居。幕府大政奉還後江藤新平被解禁並代表肥前藩參政,在戊辰戰爭中代表維新政府在江戶無血開城中入城接受幕府文書,回到京都後建言把江戶改名為東京。
  • 明治維新的暗殺活動,明治開國元勳大久保利通,為何最後被暗殺?
    可以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完全建立在武士的刀劍之上。然而,當戰爭結束,日本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這種暗殺活動再次活躍起來。新政府與舊武士階層的衝突最終再次演變為暗殺。微信三傑的大久保裡通也成了刀下刺客的幽靈。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原本支持政府軍的下級武士會突然這樣做呢?。
  • 雷頤vs 王新生:明治維新的明亮與陰暗
    一般來說,明治維新是一場偉大的近代化運動,很多人從近代化的角度將此看成是一場成功的運動,不過回到歷史細節,明治維新有其明亮的一面,也有其陰暗的一面。150年後再來回看,明治維新的明亮與陰暗依然值得重視。11月4日下午,理想國邀請北大歷史系教授王新生與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員雷頤,圍繞新書《明治天皇:1852—1912》討論明治感受到的維新,以及日本變革中的明與暗。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假改革,真革命的維新雖然號曰維新,但明治維新顯然是革命,但它被有意裝扮成了一次變革。革命是什麼?從天體運行的角度闡釋,革命的詞義是循環往復;法國大革命中,「革命」的含義終於轉變;到了馬克思那裡,革命的內涵是:推翻舊的,建立新的。
  • 藝伎:日本明治維新的頭號功臣
    沒有藝伎,就沒有日本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幫助日本開啟明治維新序幕,堪稱明治維新「第一功臣」的,竟然是一名藝伎。
  • 明治維新,為什麼會被國人普遍誤讀|大象共讀會Vol.11
    二者在時間上幾乎同步,卻取得了兩種不同的結果,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被認為是明治維新成功、洋務運動失敗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借伊藤博文之口說日本勝利是因為制度,「制度」一說也被當作主張立憲政治者的重要論據,這種敘事方式一直深入人心。
  • 正道課堂第25期公益講座:閒話明治維新(上)
    之所以要花篇幅交代一下明治維新前的內因外因,是因為當下的中國對日本近代史這一最重要的事件解讀存在一些偏差,很少從歷史和社會結構的維度切入。本人覺得這個鋪墊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會人云亦云某些名詞(脫亞入歐)和人物的名字(福澤諭吉)而不得要領。歷史已經走到了那個時刻,綜合因素重疊交織,這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權力機構能阻擋的了的。
  • 「黑船來航」開啟明治維新
    這是他自1867年登基並宣布進行明治維新之後,第一次向天下宣告,自己是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與中國似乎是同根同源的,日本使用的文字是從中國的漢字演化來的,日本的文化和社會習俗很多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日本也一直扮演著「中國的學生」這一角色。
  • 【宅系】《銀魂》中的角色人物原型
    永倉新八:新撰組第二隊隊長,劍術師範,幼名榮吉、榮治。諱載之(のりゆき)。出身松前藩。劍道出自神道無念流,最後自組「靖兵隊」。江戶開城後,永倉轉戰關東各地與新政府軍對抗,直至會津若松的失守。不知什麼原因,他獲得赦免,並恢復了松前藩籍,作為原新選組重要成員而活到大正年間。   神樂
  • 《銀魂》如何開創維新之路,維新三傑之師,深受中國經典文化影響
    由於作者空知英秋人送外號「大猩猩」一句無奈的話語,《銀魂》就此成為無節操的神作問世,在日式歷史文化中許多著名的人物都被改頭換面,每天上演著各種無釐頭的搞笑的劇情,深得漫迷喜愛,這些正是源自於一句「那就讓外星人與維新時代的志士們對戰吧」。在日漫的創作故事中都是以歷史為素材作為載體,即使是無釐頭的創作在原本的時代背景素材下都承載著各種潛在的文化進行描述。
  • 被高估的明治維新:江戶幕府與西鄉隆盛的時代悲劇
    中國人高度讚美明治維新,暗含了一種隱秘的心理:日本原是撮爾小邦,愚昧落後,和中華一樣閉關鎖國,只不過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善於學習西方,搭上順風車發達起來。我大清放不下天朝上國的面子,學習西方的時候半推半就,所以才落後。
  • 明治人物︱佐藤一齋:「明治維新的擺渡人」
    作為日本哲學史上一個重量級人物,他的思想學問曾推動了日本近代化國家的成功轉型,隨著歷史懷舊思潮「江戶熱」的興起,他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研究。巖村町驛前古街道在書店最顯眼的位置上,擺放著佐藤一齋各種版本的作品。
  • 明治維新距我們年代久遠,發生在國外,研究它有何必要
    但是有兩次是在和平中完成的,一次是英國的光榮革命,另一次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明治維新是在美國將要把它變成殖民地的情況下發生的。先有美國入侵,後有明治維新。日本人果斷地轉向西方,幾乎是全盤西化,迅速成為列強之一,帝國強大到妄圖把古老中國消滅。
  • 明治維新150年︱梁啓超的誤讀——從長詩《去國行》談起
    康梁等人認識到日本的崛起源於明治維新,卻對明治維新的真正動因缺乏了解。那麼,三十年後,在完全相異的主客觀條件下,他們在模仿明治維新變法時所遭遇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為驗證這一觀點,讓我們先讀梁啓超的一首詩《去國行》,看看他對明治維新的認識。其次,分析梁的認識中存在哪些誤區。再次,探討被梁譽為「維新之首功」的吉田松陰的思想、行動和影響。
  • 他才是稻盛和夫的偶像!
    主要是以歷史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反映時代的變遷。大河劇注重考證,以反映出歷史真實的一面,屬於較嚴謹的戲劇。截至2018年,NHK已經有五十多部大河劇作品問世。日本的歷史不像我們這麼悠久,有那麼多人和事可以說,所以能拿來拍電視劇的歷史階段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戰國時代,也就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時代(15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一個是幕府末期到明治時代,也就是西鄉隆盛、坂本龍馬所在的明治維新時期。所以,NHK的大河劇能從1963年拍到現在,真是個了不起的堅持。
  • 明治維新150年:中日兩國對望的視差
    其中起到轉折性作用的重要人物是杉田玄白和前野良澤。他們都是醫生出身,卻因為偶然的機會成為了蘭學的中堅人物。1771年的一天,杉田玄白偶然得到了一本德國醫學家鳩盧暮斯的《解剖圖譜》。書中精細的解剖圖讓他躍躍欲試,想要親自驗證一下圖譜的正確性。於是,在4月的一天,他和同樣對解剖感興趣的好友前野良澤一起去小塚原的刑場觀看一名年逾九旬的老人親手解剖被處決的犯人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