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故事情節是乾隆送給自己兄弟陳家洛佩玉上的刻寫的話,原話是:慧極必傷,情深不壽。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根據一些好事者的查證,這句話在中國古代典籍裡沒有出現過。
但是,這句話卻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精髓的思想。
這句話蘊含著中國思想「物極必反」的精髓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句話從字面上很好理解,一個人過於聰明智慧,就容易對自己的身體有所損傷。一個人過於深情,就容易讓自己早夭。我覺得,這句話更像是運用了互文的修辭,也就是說不論你是過於聰明,還是過於深情,都容易讓你自己遭受損害,不論是身體上還是感情上,最終導致你壽命不長久。
那麼,我為什麼說它裡面蘊含著傳統智慧呢?那就是,它裡面包含著一個思想,也就是「物極必反」。我們要知道,中國傳統是強調「中庸」和「圓融」的,做萬事萬物都要有度,不論是好事還是壞事,一旦過度就會將事情的結果導向反方向。
《易經》裡面有個詞叫「否極泰來」,意思是一件事壞到極點,就會向好的方面進行轉化。《易經》卦象裡面,每一個卦的最底下一爻(也就是上九或者上六),如果是陽,那麼就呀特別注意,它預示著你這件事將要走向反面,並不吉利。
《易經》這種辯證的思想,後來也與道家的《老子》非常像。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循環往復才是道的運動,強弱變化是道的用途。也就是說,我們要注意,什麼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世間萬事萬物有好有壞,都是在循環往復中,不斷變化的(這就是西方的辯證法思想)。
其實這種思想,不僅僅中國人有,西方也同樣有類似的思想。錢鍾書的《管錐編》裡面就記載,但丁曾說:「轉濁成靈,自身迴旋」。詩人勃萊克曰:「無反則無動:引與拒、智與力、愛與憎,無之人不能生存」。可見,這種思想都是人們認識世界之後,發現的一種真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會經常遇到困難。遇到困難,解決困難,你才會提高你自己,成為一名強者。所以,困難既是壞事,也是好事。
過於聰明,感情濃厚的人早死,是因為你太過用情,最終造成身體機能紊亂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的人一般不懂得這一點,或者說他們就是因為走了極端,最終導致了悲劇。那麼,為什麼過於聰明或者感情過於深厚的人,容易損傷自己,導致壽命變短呢?我們可以從科學上進行一下解釋。我們民間都說,天才和瘋子只有一步之遙,太聰明的人,都活得不長。
確實如此,比如中國古代的曹衝、甘羅,西方的很多科學家,比如數學家(電腦發明鼻祖)圖靈(41歲自殺),德國物理學家,證明電磁波存在的赫茲(36歲),著名詩人拜倫(36歲),文學家王爾德(46歲)等
老百姓管這個叫「天妒英才」。其實,這和老天爺沒有什麼關係。我們知道,成功者,聰明的人,他們除了天賦異稟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對做什麼事情都全情投入。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只要在做一件事的時候非常認真,達到忘我的狀態,一般做一件事也會達到好的效果。
在中醫看來,我們投入一件事,人體內的七情五智就會被過度使用,五臟的經血會被大量消耗,對五臟有非常大的損傷。在西醫看來,內臟神經控制著人們的情緒,大腦皮質又回支配人的內臟神經,人們經常處於緊張、憂慮之中,體內的多巴胺和腎上腺素會過度消耗,體內的糖分也流失得很快,會造成身體神經功能的紊亂
(我每次寫完一篇大的稿子,都非常想喝可樂。我知道,這是體內糖分流失了)。這些變化會直接導致一個人內臟、內分泌組織紊亂,最終造成身體和精神的疾病。
說完了這些,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天才和瘋子只有一步之遙,那就是,天才因為過於投入,神經系統往往會受到損傷,最終變得不正常。用人文科學的解釋方法,就是一個人因為太投入一件事,他就走不出來了,永遠活在了自己的思想裡面,或者無法把現實和頭腦中的思想區分開。於是,就會變成神經病。
因此,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或者一段愛情,千萬要有調節自我的本領,千萬不能讓自己深陷進去不能自拔,最終讓自己走火入魔。
我想起了87版《紅樓夢》的主演陳曉旭,就是因為演了多情的林黛玉,導致自己沒有辦法走出來,最終出家,並得癌症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