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吃麵是有傳統的,老蘇州們把喝茶、吃麵、聽評彈當成了每日的必修課。提起蘇州,大家往往會想到園林、絲綢和碧螺春,可是只有蘇州人自己才了解,蘇州的面也一樣無法複製。蘇州人的一碗湯麵,早已超出了一頓簡單的早飯的範疇,且早已深深融入了「蘇式生活」之中。
寬湯、硬面、重澆頭
一、湯是靈魂
蘇州有句老話:「吃麵要吃湯,聽戲要聽腔」,湯是蘇面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一碗好的蘇式麵湯,大致由湯、汁、油、青組成。
1、湯
湯講究要清而不油,色澤透亮,猶如琥珀,味鮮美而食後口不幹。一鍋湯的好壞關鍵的在於一個「吊」字。要「吊」一鍋好湯不僅要用上土雞、大骨、蹄髈加以做爆蟮餘下的蟮骨,還要加入各家的秘制調料,以文火慢熬將近一天的時光。白湯麵一清見底,紅湯麵也並不是在白湯基礎上加入普通醬油,而是五花肉經過數小時的燒制燜熬出來的的醬汁——絕對的精華,純天然的食材使得麵湯吃後不上火不口乾。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那鍋吊好的原湯如同滷菜店的老滷一般,是萬萬不可全部用完的,因為用剩下的湯再吊新湯才能將這鍋湯越吊越美味。如此便成了老湯,越是年代久遠,湯味越是濃醇,這也是老字號麵館的法寶。每家麵館的口味都有所不同,大小麵店都將湯料的配方視作傳家之寶,秘不外傳。
2、汁
除了麵湯,一碗蘇式面還少不了那些「滷汁」。可以說,一碗麵的味道,基本是由「汁」來決定的,一個老蘇州很容易吃出來這是誰家的面,所以汁的配方是不能輕易改變的。有的店會加入爆魚汁,有的店則會放一些秘制的蔥油,而各家配比又不盡相同。
3、油
一碗蘇式面,少不了熟豬油,雖然只有薄薄的一層,但恰恰是點睛之筆。豬油可以增香保溫,更有利於增加麵湯的鮮美醇厚之味。吃的時候,豬油包裹住面,香氣在嘴裡回味無窮。
4、青
青是蒜葉,放在面裡作香料用的。大蒜要新切,上午切的大蒜,下午放多少都不香了。所以有的人看到放大蒜碗裡快空了,就有人要求另切一點,或者乾脆免青了。老饕們最愛「重青」(即多放大蒜葉,也可以是香蔥),據說這樣會讓蘇式面更立體。
二、面為骨架
如果說蘇式面的湯是一碗麵的靈魂,那麼面就是其中割捨不掉的鄉愁。蘇式湯麵中的面不同於外地的手工拉,拽,扯,揉,削……主要用機器制面,來回壓上好幾遍以提高面的韌勁。機制麵條都是直徑1.5毫米左右的細面,這樣的麵條有面香,但是又不會因為面太粗或太韌,掩蓋麵湯和面澆的口感。但是這剛壓好的面也一定要是在3個小時之內售賣完,才能保證蘇面的最佳口感。
下鍋煮麵時,鍋裡的水不僅要多而且要得滾沸燒沸,細面下鍋滾沸幾下即可出鍋。看似簡單的過程但時間的把握卻是極難,煮麵的時間多了則面爛失了口感,若時間短了則為硬面。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撈麵要分量精準,說要1兩半,絕對不能撈出2兩來;裝碗要求不拖水,不潑湯,抖翻時要像觀音頭,入碗中要呈鯽魚背。面起水,夾在筷子上,往小爪籬中一頓,抖兩抖,翻兩翻,卷緊,做成觀音頭,往碗上湊來,要不拖水。面要像碼過一樣,中間微微拱起,行業裡稱為鯽魚背。
三、澆頭,錦上添花
蘇式面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澆頭,即面碼。一碗只有湯和面的蘇式湯麵一樣也是很好吃的,但是,有了澆頭,生活才豐富多彩。每種澆頭皆經過精心烹調,都是最地道的蘇幫風味。澆頭的風味決定了面的風格,若將不同的澆頭相搭配組合則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單在王稼句先生所撰的《姑蘇食話》中列出的澆頭品種,就有數十種之多。有燜肉、炒肉、肉絲、爆魚、塊魚、爆鱔、鱔糊、蝦仁、三蝦、滷鴨、壯雞、頭尾、三鮮、什錦、肚襠、甩水、卷菜、白湯蹄膀面、小羊面、鳳爪面、小肉、素澆等,此外,如麵筋、素雞、火方、香菇、牛肉等,也都是麵館中的常備澆頭。蘇州人還會根據時令來進行調整,比如入夏要吃黃魚面,入秋要吃鱸魚面,春天要吃鮮筍面,夏秋蝦鱔肥美時吃蝦鱔面、冬天吃蹄髈面等等。
最好不過頭湯麵
按照蘇州人的傳統,吃麵是一定要早上去吃的。最講究的人,要吃「頭湯麵」,就是早上第一道湯的面。老些的麵館,湯要大鍋熬,出其雄渾的鮮味。但面下得多了,湯就變得渾濁,麵條也就沒那麼爽滑了。其實說到底,頭湯麵不比別的面貴,但傳統的蘇州人,就是會願意專門為了這一點麵條品質的差異,為了吃碗麵而早起。
蘇州都是人等面
蘇州麵館,一定要等顧客買了票之後才能把面下到鍋裡的,稱為人等面。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個個等面人,不吃等人面。因為蘇州人絕對不願意吃人來以前就已經下好的面。
蘇州老街藏最簡陋老麵館:只有10平米3張桌,卻開了80年
吃麵要懂「行話」
江南人吃麵有術語,寬湯緊湯,免青加青,過橋壓底,一碗麵能變的花樣直接能列出一道排列組合數學題。
「硬面」、「爛面」,面煮的時間短叫硬面,多煮一會兒叫爛面,爛面只是軟一些,不是真的爛。
「寬湯」、「緊湯」,就是指碗裡湯的多少,緊湯就是少加湯,寬湯則是多加湯。
「重青」、「免青」,重青就是多放大蒜葉,免青就是不放。
「蓋澆」、「過橋」,蓋澆就是澆頭直接放在面碗裡,過橋是澆頭另放一小碟。問過老輩兒何謂「過橋」,答說澆頭和面各佔兩岸,借一雙筷子才匯到一起,要「過個橋」是也。還有些將澆頭置於面底,則稱之為「底澆」。
蘇面「三燙」
好的蘇式湯麵有「三燙」的特點:面燙、湯燙、碗燙,即便在數九寒冬,食之也能冒汗。面要燙,投鍋煮麵時水大透足,少投勤撈,保持水清,撈出後直接入碗不在溫水中過;配製好的麵湯始終放在鐵鑊中熱著,盛入碗中,貌似不見有熱氣,但吃進嘴裡,一不留神就會燙著嘴。碗要燙,主要是因為早期的消毒設施落後,這碗放進沸水中燙煮不僅可以消毒,而且能保證食物入口的時候,最大限度的維持原先的溫度,以最佳的狀態入口。
蘇面的代表之作
1、楓鎮大肉麵
「楓鎮大肉麵」據說創于楓橋鎮,被譽為蘇州「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一碗麵。其獨特之處在於麵湯,用豬骨、鱔骨、蝦腦、螺螄肉等熬成的湯增鮮,再用酒釀吊香,湯清無色,醇香撲鼻。作為夏令面的人氣單品,鮮爽的白湯、入口即化的大肉、湯裡獨特的酒香,無一不令蘇州寧為之瘋狂。
2、燜肉麵
除了素麵館,「燜肉」便是每家麵館中的最根本。肉要三精三肥硬肋大精頭,而且要是「黑毛小豬身」,即毛豬身重約在120~150斤之間。一塊燜肉,首先要將肉放入清水中泡去血水佐以調料稍作醃製,入大火燒熟,剔出肋骨,只留軟骨,用刀刮清肉皮,修出刀面,然後再上爐文火慢焐三四個小時,直至肉爛而形不散。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這樣出來的燜肉,那才叫得上是肥則腴而不膩,瘦則酥爛醇香,滿口鮮汁,食之不忘。將燜肉浸入熱湯則凝脂消融,吃來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就算是不愛蘇式面的人,也很難拒絕這一塊堪稱極品的燜肉。
3、奧灶面
奧灶面是蘇式面的另一塊金字招牌,以紅油爆魚面和白汤滷鴨面最為著名。紅油爆魚面,麵條細白,湯色醬紅;白汤滷鴨面,白面白湯,原色原味。奧灶面,也可簡稱為「奧面」,現在的解讀是「奧妙在灶頭」,即奧妙的灶頭煮出風味奇特的面。當初,得名「奧灶」是諧音「懊糟」,「懊糟」是崑山音,意為「骯髒」。因為最初經營奧灶面的老太太,為經營麵館,經常來不及梳洗,蓬頭垢面,店面也狹小簡陋,極不起眼,但是老太太製作的面,卻深受食客的追捧,加之老太太為人和善,食客們也就不追究就餐環境了,美味的面被食客戲稱為「懊糟面」。
如今,蘇州城裡奧灶面最著名的是胥城大廈,胥城大廈原本是蘇州的一家四星級酒店,但沒想到這裡最出名的居然是一款來自市井的奧灶面。胥城的奧灶面,從引進到改良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每天的食客絡繹不絕,胥城的奧灶面已經成為了酒店的一大品牌,它的名聲響徹了整個蘇州城。
爆魚面之貴首先在於紅油,所用的物料均取自於活青魚的黏液、血鱗、鰓,加水投鍋煎煮後再與爆魚的油汁勾兌成紅湯,因而也有人稱奧灶面的總根是青魚。其次就是充作面澆的爆魚,採用的是鮮靈活跳的出自於雙洋潭或是陽澄湖的肥嫩青魚,既不能大又不能小,五斤左右為準,若遇酷熱魚缺,寧可停供,也不用雜魚充數。宰殺時鮮魚不落地,保持清潔,下刀厚薄均勻。製作時,先將切好的魚片放入醬油、白糖、麯酒以及蔥姜香料配成的滷汁中浸入味,然後再以旺火大鍋氽至棕黃色,嫩度適宜,兩次燴鍋,冰糖燴煮,陳釀取香,色澤棕紅,濃厚鮮香。
白汤滷鴨面的鴨子則用「崑山大麻鴨」以老湯烹煮,白湯要鮮,滷鴨一定要爛。滷鴨是蘇州人的夏令當家葷菜之一,鴨肉性涼,滷製後的鴨肉也少了油膩感。白色的麵湯清亮透底,沒了醬色的厚重感,也沒了濃油赤醬的肥膩感,加上一把碧綠的蒜葉,不僅觀感清爽,入口更是鮮香。
4、兩面黃
兩面黃是江蘇、上海一帶的傳統麵食,曾被稱為「麵條中的皇帝」,價格不菲。兩面黃其實是一整塊麵條餅,在油中炸成上下兩面金黃,口感脆,偏硬,裡面的麵條還是軟的,澆上熱氣騰騰的澆頭,炸脆的麵條餅吸取了熱澆頭的鮮味,吃起來口感香酥, 味道鮮美。「兩面黃」的吃法也很講究,吃之前記得要「翻個身」,這樣才能吃出「外脆裡嫩」的最佳狀態,一碗麵配一碗蛋絲湯,一碟油,上來之後,喝口湯,再撈口面,一定會讓你回味無窮。
5、三蝦麵
「三蝦麵」,這碗面時令性極強,一般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江南河湖中的雌蝦進入產卵期,以太湖所產的白蝦品質為上,漁民形象地稱之為「蠶子蝦」。所謂「三蝦」,即是蝦身上的三寶:蝦子、蝦腦、蝦仁。這碗面十分費工夫,需先剔蝦子,再剝蝦仁。剩下的蝦殼與蝦頭同熬鮮湯。再從蝦頭裡剝出結成深橘紅色的小塊蝦腦。這時才將麵條下熟過水,連同蝦子與蝦腦,一併放入蝦湯,用小火煨煮,讓「三蝦」的濃鮮味滲入面中。蝦仁肥美,嫩;蝦子飽滿,鮮;一粒粒形似紅米的蝦腦硬實,香。味道之鮮美真是想想都流口水!三蝦的原料並不稀奇,但是如果你親眼見過他們剝蝦仁和出蝦腦所費的細功,就知道這東西有多值錢了,「重功輕料」一目了然。
6、爆鱔面
爆鱔面出挑的是爆鱔,它是鱔片生爆成黃脆,再經過加入醬油、紹酒、糖、肉清湯等,經「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等多道上序精巧烹調而成,麵條柔滑、鱔魚香脆,口感甜而不膩。
7、禿黃油麵
禿黃油麵,意思是「光禿禿的只有蟹黃和蟹膏」,是傳說中的頂級面點。每年只在大閘蟹上市的季節賣,選用公蟹純膏、母蟹純黃炒出的澆頭,高純度的蟹粉,沒有一絲蟹肉。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現炒的澆頭,趁熱倒入面裡,濃濃的蟹香撲鼻而來,每根麵條都和蟹黃蟹膏合二為一。
8、塘片面
這面可能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別以為這是糟溜魚片哦。3月塘鱧魚大量上市,一般家常做法就是塘鱧魚燉蛋,但是蘇州有一土豪吃法,那就是糟溜塘片(魚片可以是黑魚,塘片則是專指塘鱧魚),肥美的肉,橫豎刀工來一陣,再上些漿,就湊成了塘鱧魚精華。一碗塘片面差不多要3條塘鱧魚,價值不菲哦。
9、凍雞面
凍雞面曾是蘇州傳統冬令面的代表作,但由於由於製作工藝繁瑣,加上老一輩麵點師的逐漸隱退,凍雞面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漸漸退出江湖,從此失傳近半個世紀。
凍雞面的製作工藝確實相當複雜精細:原料要選擇放養的草雞,而且規定要用8個月到1年左右的公雞;雞肉要經過浸、漂、洗、焯這幾個步驟,焯過的雞塊再每塊洗清血水,光這一流程就要循環兩次。上鍋之後,文火焐 5個小時左右,調料輔料一次到位,過程中不開蓋, 焐好裝盤自然結凍,一盆色澤透明、鮮香嫩爽的凍雞面澆頭才算大功告成。而待天氣一暖,這鮮香Q彈的雞肉凍就凍不起來了。
10、蕈(xùn)油麵
蕈油麵過去是常熟興福寺的齋面。原料取自松樹蕈,松蕈「生於松樹茂密處,松花飄墜著土生菌」。在民國年間刊印的《吳中食譜》也有記載:「寺院素食,多用蕈油、麻油、筍油,偶爾和昧,別有勝處。」文中的蕈油,即松蕈油。
極品蕈油麵採用的是野生雞孵蕈,並且用農家菜油,加以八角、丁香等佐料,爆炒而成,所以吃起來會有菜油特有的香味。常熟風味的鮮湯,配上山珍野蕈的鮮嫩、爽滑,真應了那句「香留齒牙麝莫及,菘羔楮雞避席楫。」
11、三件子湯麵
也許,如今許多人不知道什麼叫「三件子」了,那是老蘇州人家的私家菜。「三件子」:全雞、全鴨、整蹄膀打底,火腿、冬筍時蔬為輔,慢燉出形整而湯濃的一鍋,是傳統蘇州宴席的壓軸菜,要用頭號甚至特號砂鍋盛裝上桌,方顯派頭。
這吸收了燉物精華的湯正是下面的最好湯底,整個三件子吃得差不多了,再讓店家送回廚房,加入青菜和一碗光面,配這湯底略煮一會兒,重新端上來,麵條吸收了湯底的精華,香氣四溢,將這份豪華的「三件子湯麵」一掃而光,最後扶牆而出,方算盡興。
12、蘇法鍋面
從開洋乾貝到香菇筍片,一碗退隱半個多世紀的蘇法鍋面,光面澆就有10種原料,包括五葷:去皮五花肉、開洋、乾貝、蹄筋、蝦仁;五素:香菇、木耳、金針菜、筍片、油麵筋,要開葷素兩個「油鑊」。在操作中師傅嚴格傳承精細製作步驟,素澆、葷澆先小鑊單獨煸炒再同鑊,下面水滾「一汆頭」後,和面澆再一起回鍋煨制。
13、雙鳳羊肉麵
說到吃羊肉麵,蘇州一帶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雙鳳羊肉麵!雙鳳羊肉麵又名雙鳳肥羊大面,是太倉餐飲文化中的特色品中之一,以酥、濃、香、肥著稱。雙鳳羊肉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弘治年間就有對羊肉的讚美詩云:「秋風乍過西林寺,已聞深巷羊肉香」。
雙鳳羊肉麵所以在眾多的羊肉麵中脫穎而出,有其一套秘傳:首先是選購山羊品種,講究選購體大皮薄肉嫩的「太倉山羊」,以選用2-4顆牙的羊為主,這樣的羊肉,肉質肥而不膩,而且柔嫩適中,是為上選。第二,講究宰殺,必反覆洗淨羊肉,肉質肥而不膩,加工中反覆的清洗、去毛,弄好的羊肉乾乾淨淨的。第三,鍋底置盤去殼新稻草芯草把,以防焦鍋;鍋之四周滿塞白蘿蔔,以除羶味。第四,宰殺後將肉分檔下鍋,肉質較老的置下層,肉質嫩者置上層,然後再加佐料,文火燜煮。其麵湯用烹羊原湯熬製,要熬得濃而不濁、油而不膩方用之。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稱「跳面」,其特點是麵條細、柔、滑、韌,入水便熟,久煮不爛,口感極好。
14、廣福寺素麵
傳統的蘇式湯麵靠的就是葷油、葷澆,但也有的麵館獨闢蹊徑,素湯、素油、素澆,甚至麵館就在佛門淨地。比如廣福寺有什錦澆頭的素麵,名聲之大,幾乎成了無錫的一大特色美食。這碗譽滿無錫的廣福寺素麵,就值得人們心甘情願的專程為它跑一趟。
幾十年的廣福寺素麵,從幾毛錢一碗到二十元一碗,味道一直保持著好口碑,生意好的時候座無虛席,裡裡外外客滿為患,一面難求!多種菌菇熬製的麵湯,鮮美清爽喝了不口乾,鯽魚背細面,筍片、麵筋、香菇、黑木耳、胡蘿蔔、白果等鮮嫩入味,還撒著白芝麻,一碗下肚,滿口生香。
經典課程: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謹防失聯,可加小編微信,註明: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