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獅子頭

2021-02-16 揚州安民

淮揚菜中的「獅子頭」,地道的揚州人,稱之為「斬肉」,也有稱作「肉圓」的,不過我覺得,還是「斬肉」最為貼切。

「獅子頭」只是描述了一個外形,而且傳到域外的中餐館,直譯起來還容易鬧笑話;「肉圓」描述了外形,也說明了食材,但好像嫌直白了一點;而「斬肉」就不一樣,不僅點明了主要食材,而且一個動詞「斬」字,就形象地表述了這道菜的主要製作過程,相當的地道,相當的精煉,也相當的傳神。其實揚州話當中,類似如此簡潔的表述,還有許多,比如普通話「你在幹什麼呀?」揚州話只要說一個字:「撾?」只不過,外地朋友不一定能聽得懂哦。

要能做出上好的獅子頭,須從選料開始,最好能買到家養黑豬的五花肉。所謂五花肉,是指豬的肋條那一塊,肥肉和瘦肉相間,達到五層以上。現在市面上的豬肉,基本上都是養豬場圈養的,餵的人工合成飼料,生長期比較短,很少能達五花的標準。豬在生長過程中,基本沒有什麼運動,因而豬肉鬆泡松泡的不太好吃,更沒有那份久遠的豬肉香。儘管現在的餐廚垃圾,都有統一回收,集中處理,但還是有極少數的養豬場,偷偷從小餐館拉泔水回去喂,那就更糟糕了。因為就目前情況而言,幾乎所有餐館的餐廚垃圾,都沒有作分類,各種化學調味劑摻雜在裡面,腐敗變質的速度非常快,餵這些東西長成的豬,不僅肉質差,還容易有異味,做什麼菜都不好吃,更別說拿來做獅子頭了。

從豬肉的部位來分,前後膀之間的肋條肉,剔去排骨以後,比較適宜做斬肉。這個部位的肉,肥瘦相間有五層,俗稱五花肉。如果再細分,我們通常所說的五花肉,可以分為上五花、中五花和下五花。靠近豬脖子,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槽頭肉」向下的部分,稱之為上五花,腥味要重一些;靠近後蹄髈的部分,稱之為下五花,瘦肉的成分略多一些;兩者中間的那部分,就是中五花。中五花的肉質最好,接近三分瘦、七分肥,或四分瘦、六分肥的樣子,拿過來直接可以用,不需要再調劑肥瘦。

原材料選好了,下一步就看刀工。五花肉去皮,切成肉丁,然後在砧板上剁碎,揚州話叫「斬」,這可是個功夫活。揚大烹飪學院的學生,常常會在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夾一把廚刀、一塊砧板,到菜市場,幫買好菜的大爺大媽們,切乾絲、斬斬肉,以此來練刀工。大媽們在一旁看著孩子們勞作,一臉慈愛,恨不得將他們帶回去,做了上門女婿。刀工,可是揚州廚師的看家本領,技藝好的廚師,肉丁切好後基本不用再斬,最多也就是稍微斬兩下,意思意思。倒是作為佐料的生薑和老蔥,必須切細剁碎。現在有了冰箱,就方便多了,五花肉去皮以後,放入冰箱冷凍一會,等肉塊稍微有些發硬,再拿出來切,就非常利索,可以切得很薄很碎。

這些準備工作做好以後,要用一個大一點的盆將它們裝好,加點鹽、糖、雞精和料酒,打入兩個雞蛋清,最好再滴兩滴白醋,然後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攪動,讓佐料和肉丁充分拌和均勻了,直到手上感到有了勁道,放在旁邊餳一餳待用。

這時將砂鍋裡倒入半鍋水,加入生薑、蔥、酒、鹽等調料,在爐火上燒開,然後調成中火。需要注意的是,新的砂鍋買回來,第一次不能燉葷菜,因為好的砂鍋有許多自然的氣孔,葷菜的油滲進去,就將它們全部堵塞了,用廚藝界的行話講,這隻砂鍋就死了,沒有了呼吸,與其它的鍋子沒什麼區別,用不出砂鍋獨有的特色。按照通常的做法,砂鍋買回來,第一次必須用來煮大米粥,而且要煮的粘粘的,讓粥油將鍋內的表麵糊上一層,既保證今後的油水滲不進去,又讓氣孔一直保持著打開的狀態。

待砂鍋裡的水燒開,便將餳好的肉,在手掌裡迭成一個個肉圓。迭的過程中,手上可以蘸點稀澱粉,以保持手掌的溼滑,左右手輪著掂個十來次,將表面迭光滑了,依次放入水中,燒滾後調成文火,慢慢燉。過去燒煤炭爐的時候,可以在半封火的狀態下,放在爐子上燉一夜,現在都是煤氣灶、電磁爐,火候更好掌握,只要將斬肉裡的油出盡就可以了。到這個時候,基本可以說大功告成,將事先煨好的雞湯盛入小盅,裡面要有半個香菇、一兩根小青菜,再將斬肉盛入,便可以端上桌了。粉嫩的肉色,配之以香菇的黑白、青菜的碧綠、雞湯的微黃,立馬吊起了客人的食慾,用小勺挖入嘴中,不油不膩、溫潤適宜,真可謂入口即化,到嘴到肚。

現在有些人家,因為沒有時間自己斬,肉買好之後,便在菜場用絞肉機絞了,這樣回來做出來的斬肉,口味就比手工斬的差多了。因為刀斬出來的,是一個個肉粒,儘管迭成了肉圓,但中間是有縫隙的,這樣汁水就可以含在裡面,可以做到真正的入味,咬上一口也很鬆軟;而絞出來的是肉泥,全部黏在一起,汁水就沒法進去,口味當然就不一樣了。

揚州獅子頭,還有一個稱呼叫「葵花大斬肉」,我覺得,其出處應該就是一粒粒凸起的肉丁,像結在盤上的葵花籽,凸凹不平的樣子,但史上傳說的來源不是如此。據說它的「遠祖」,是南北朝《食經》上所記載的「跳丸炙」,照我看來,既像也不像,因為「炙」是烤,與斬肉的做法不一樣。還有一種說法,當年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看了揚州的瓊花,特別對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到行宮後,吩咐御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菜餚。御廚詹王在揚州名廚指點下,費盡心思,終於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這四道菜,煬帝品嘗後,十分高興,於是賜宴群臣,一時間淮揚菜餚傾倒朝野。到了唐代,郇國公有一次在家中宴請賓客,府中的名廚韋巨元,也做了揚州的這四道名菜,當「葵花斬肉」這道菜端上來時,見那肉團的外形精美絕倫,有如「雄獅之頭」,賓客們乘機勸酒道:「郇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順耳之言,當然中聽,尤其是在兩杯酒下肚以後,郇國公起身舉杯,一飲而盡,指著盤中的肉圓說:感謝諸位如此用心,為紀念今日之盛會,不如將「葵花斬肉」改名「獅子頭」,大家覺得如何?眾人拍手稱讚。從那時起,「揚州獅子頭」得以成名。

像這樣清燉獅子頭的吃法,最本味、最正宗、也最能體現廚藝。還有一種吃法是紅燒,在肉粒攪和的時候,不放鹽,而放入適量的醬油,手掌中迭好後,用紅湯慢火燉,適合口味重一些的客人。據說國畫大師張大千,當年傳授夫人的一道拿手菜,就是紅燒獅子頭。前些年,市區有餐館推出超大的斬肉,直徑有二十來公分,足夠一桌人吃的,不過這麼大的斬肉,用水煮的方法,裡面是很難熟透的,必須放在高溫的蒸籠裡去蒸。過去酒席上,有將肉粒在手掌迭好後,先下油鍋裡炸,將外面一層炸得焦黃,然後單獨或是與其它菜一起燒的。這種做法主要優點,是不容易散,但吃起來的感覺,遠不如前兩種。儘管如此,對於那個年代的百姓人家,依然是難得的美味。因而,大人們多會帶著孩子去吃酒,為的是把自己的那個斬肉,撥到孩子的小碗裡。記得前些年,有過一個熱播的電視劇《神醫喜來樂》,藥鋪對面的飯店老闆娘,擅長做個「鐵獅子頭」,不知道是個什麼味道,劇中的地址是河北滄州,估計是為了滿足北方人的口味。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把這道揚州菜帶回了京城,成了宮廷御宴的菜品之一,是不是由此在北方傳開來,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嘉慶年間的甘泉人林蘭痴,在他的《邗江三百吟》中,專門寫到了揚州的「葵花肉丸」:「賓廚縷切已頻頻,團此葵花放手新。飽腹也應思向日,紛紛肉食爾何人。」在其序言中,描述的就更清楚了:「肉以細切粗斬為丸,用葷素油煎成葵黃色,俗名葵花肉丸。」那時在民間,已經是很普及的一道菜了。愛新覺羅浩女士所著的《食在宮廷》一書中,對紅燒獅子頭是這樣介紹的:「這道菜是江南名菜,乾隆年間傳入宮廷。」並在此段結尾特別強調:「做此菜必須用新鮮的豬肉,肉不鮮就不可口。」宮中還會有不新鮮的豬肉麼?可見彼時的清廷,已不如想像中的富奢。

隨著時間的推移,獅子頭的做法也越來越多,最出名的是蟹粉獅子頭,先將螃蟹蒸熟,剝出蟹黃蟹肉,剁碎了再與肉粒一起攪拌,將肉香與蟹鮮完美地融合,宋代詩人楊萬裡為此寫過「卻將一臠配兩蟹,世間真有揚州鶴」的句子,把能夠品嘗螃蟹斬肉的美味,喻為「騎鶴上揚州」的神仙,可見對其鍾愛到了何種程度。現代人講究養身,在肉粒中加入切碎的荸薺和香菇,吃起來會更清淡爽口,健康營養。

母親做這道菜,有更直接的方法,先將湯菜在鍋裡幹煸,加入適量的水和鹽,然後將手掌裡迭好的肉圓,依序耷在湯菜上,燒開後再燜一會兒,斬肉裡的油瀝出來,便滲到了下面的湯菜裡,起鍋後不僅斬肉不膩人,菜也很軟索,特有家常味。

(感謝黃培先生、童劍鋒先生提供文中圖片)

(感謝揚州交通廣播程飛先生誦讀)

相關焦點

  • 揚州人家的獅子頭
    揚州人家的獅子頭丁中1955屆校友   王德凡我以前只曉得獅子頭好吃,而不知道製作要領,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母親都要在砧板上斬剁——把豬肉斬碎後,才能做成獅子頭。大概因有這道工序,揚州民間把獅子頭就叫做「斬肉」。
  • 菜品典故-國宴揚州獅子頭的來歷(八)
    獅子頭是江蘇揚州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系。揚州獅子頭有清燉、清蒸、紅燒三種烹調方法。最初的獅子頭另有名稱——葵花劖肉。傳說隋煬帝楊廣到 揚州觀看瓊花以後,留戀江南,對園林勝景讚賞不已。回到行宮後,又喚來御廚,讓他們觸景生情,做出四個菜來,以紀念這次的揚州之行。
  • 煙花三月下揚州,只饞一碗獅子頭
    揚州美景非常多,瘦西湖、大明寺、個園、何園,但在我心中,都不能與吃一口獅子頭的美妙相提並論。南宋詩人楊萬裡有詩:「卻將一臠配兩蟹,世間真有揚州鶴。」臠(luán),切成小片的肉。一臠配兩蟹,現在普遍認為講的是淮揚名品,蟹粉獅子頭。
  • 隋煬帝的龍舟,郇國公的觥籌,揚州獅子頭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
    從葵花大斬肉到揚州獅子頭,究竟起於何時?葵花大斬肉,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揚州獅子頭,作為地道的淮陽名菜,早已經是家喻戶曉。獅子頭裡話揚州,有錢有閒,自然還要有美食揚州獅子頭這道菜,盛行於清末民初的各大淮揚菜菜館,但在揚州本地,卻幾乎找不到做獅子頭的飯館,這又是為什麼呢?
  • 蟹粉獅子頭
    蟹粉獅子頭蟹粉獅子頭是江蘇揚州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系,所謂獅子頭則是菜餚造型
  • 清燉「獅子頭」
    我的老家在揚州,所以奶奶經常給我做揚州名菜之一——清燉「獅子頭」,我也特別喜歡吃「獅子頭」。說起它,還有一段來歷呢。相傳「獅子頭」的做法源自隋朝,是隋煬帝遊幸時,以揚州的萬松山、象牙林、金錢墩、葵花崗四大名景,分別叫廚子做了松子桂魚、象牙雞條、金錢蝦餅和葵花斬肉(又名「獅子頭」),因此,葵花斬肉便名揚天下了。揚州「獅子頭」的做法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可不是那麼容易。首先,用絞肉機裡絞好的瘦肉、生薑末、綠蔥等放在碗中,再根據個人喜好放入鹽和少許味精。然後把幾個雞蛋打勻,再放入肉中拌勻。
  • 【綠波廊招牌菜】蟹粉獅子頭
    『蟹粉獅子頭』蟹粉獅子頭的主要原料是蟹肉和用豬肉斬成細末做成的肉丸,(鎮江人俗稱「斬肉」)。
  • 國宴之:紅燒獅子頭
    宋人詩云:卻將一臠配兩蟹,世間真有揚州鶴。將螃蟹斬肉比喻成騎鶴下揚州的快活神仙,由此可見蟹粉獅子頭的美味誘人之處,獅子頭可不止一種,清蒸獅子頭,紅燒獅子頭,素菜清汁獅子頭,其味道有著相差之美,但回味無窮。
  • 上海紅燒獅子頭
    紅燒獅子頭子頭這道菜明明是淮揚菜系中的名菜,且前面總帶著「揚州」這個定語,即揚州獅子頭,可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一直以為獅子頭是上海菜。上海人家的家常菜單中確實有獅子頭,有的人家隔三差五做,比如大網紅「管家」做「一人食」時常有一對紅燒獅子頭。妞妞摩拳擦掌接下了訂單。然後我的手機微信就響了:媽媽,獅子頭怎麼做?我說,媽媽很久不做獅子頭了,家裡做獅子頭很麻煩,小鍋燒不如大鍋燒,食堂裡的獅子頭可好吃了。妞妞一聽我又要與她聊開了,趕緊踩剎車:你就簡單說吧,怎麼做!
  • 彩虹食記 | 淮揚獅子頭
    淮揚獅子頭揚州人對獅子頭有獨特的追求
  • 正宗的「獅子頭」你會做嗎?品鑑淮揚第一名菜 「清燉獅子頭」
    獅子頭如今已經成了淮揚第一經典名菜,而這道菜一年四季的呈現方式還有更細微的區別,春用河蚌紅燒、夏用荷葉清蒸、秋用蟹粉清燉、冬用風雞原燜。其中以清燉獅子頭為代表。這道菜的亮點在於:形如獅子頭、神如獅子頭。要求入口即化、無筋無渣。「形如獅子頭」,即其外形必須像古典園林門口的那個石頭獅子的頭,一疙瘩一疙瘩凹凸有致。色澤為白中透粉。
  • 揚州人教你做正宗的紅燒獅子頭
    打那一刻起,我就下了決心要拜訪做這獅子頭的高人。原來這位前輩,趙家公,並不是什麼大名鼎鼎的廚子,只是一位從小受環境薰陶,熱愛做菜的揚州人。能親眼見證一顆神奇的獅子頭在一個普通人的手中誕生,還是挺讓人期待的事兒。[對了,別以為這個白圍裙土土的,這才是真正的廚師用的,白色顯髒,要常洗常換的。]
  • 教你做常州菜 百頁獅子頭!大肉圓?NO~此獅子頭非彼獅子頭→
    傳說「獅子頭」做法始於隋朝,是隋煬帝下揚州遊覽時,為了弘揚皇恩浩蕩,歌頌以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勝景點為主題,由名廚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獻肉」四道菜。特別是「葵花獻肉」,原來叫「葵花肉丸」,唐代時郇國公韋陟的家廚韋巨元已經將此菜餚烹製的很爐火純青了,所謂葵花獻肉,就是民間所指的「肉圓」。其中的「葵花獻肉」被老百姓改名為「獅子頭」。
  • 紅燒獅子頭和四喜丸子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紅燒獅子頭的歷史故事要比四喜丸子更豐富一點傳說又是楊廣,上回拿到金齏玉鱠就是他。楊廣下揚州,對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 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宮後,他吩咐御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菜餚,御廚們在揚州名廚的指點下,費盡心思終於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這四道菜。楊廣品嘗後,十分高興,於是賜宴群臣,一時間淮揚菜餚傾倒朝野。後來,官宦權貴宴請賓客也都以有這四個菜為榮,奉為珍品。唐時,郇國公宴客。又是這四道菜。
  • 過團圓中秋,在家做一道淮揚名菜獅子頭,應節又討喜!
    揚州獅子頭是淮揚四大名菜之首。紅燒獅子頭更是被入選國宴菜單。每到逢年過節、象徵闔家團圓的日子,家宴餐桌都必不可少。中秋將至,這道好吃又喜慶的國宴菜果斷可以安排上啦!工藝考究、做法複雜的獅子頭現在不用去揚州也不用去飯店小淘給大家帶來了【五亭揚州蟹黃原味獅子頭組合】讓你在家就能輕鬆燒出正宗揚州獅子頭!
  • 淮揚菜的典範,除了揚州炒飯,名城揚州還有哪些美食?第一種就饞得不行
    揚州是我國的知名文化之城。「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一首名詩讓揚州聲名遠揚,隋煬帝修運河、下揚州看花更讓揚州有了一層美名。因此揚州濃厚的文化氣息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遊玩。揚洲是一座溫潤如水的城市,它的美食也一樣。
  • 「揚州炒飯」其實根本不是揚州本地美食?!
    來到揚州,當然想要嘗嘗正宗的大煮乾絲和淮揚獅子頭,還有聞名遐邇的「揚州炒飯」自然也是不能錯過。只不過,我是剛剛才知道所謂「揚州炒飯」實際是粵菜中的一種,乃是廣幫師傅假託「揚州」之名創造出來的一道美食。說白了,大抵和日本人所謂「中華料理」中的「天津飯」有幾分相似。不過,當我昨天傍晚興高採烈的步入揚州東關街歷史文化區時並不知道這個「冷知識」。
  • 【尋味潛山】第1集:樂天然獅子頭
    樂天然大酒店的行政總廚張成豹先生為我們推薦了一道特色美味:樂天然獅子頭。獅子頭是我國淮揚菜系中的一道傳統菜餚。「獅子頭」,即揚州話說的「大斬肉」,北方話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傳說獅子頭做法始於隋朝,是在隋煬帝遊幸時,廚師以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為主題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四道菜,唐代葵花斬肉被改名為獅子頭,其口感軟糯滑膩,健康營養,深受廣大食客喜愛。想必大家對「獅子頭」這道菜都垂涎不已,今天這道樂天然獅子頭更是誘惑滿滿。
  • 揚州沒有揚州炒飯
    十年一覺揚州夢,煙花三月下揚州。富甲天下的揚州城,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素來是人文薈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說到揚州不得不提那道聞名世界的特色美食「揚州炒飯」。外地人最熟悉的維揚菜,首推「揚州炒飯」。揚州炒飯可以說享譽全球,世界上只要是中餐的地方幾乎都有一款這種炒飯。揚州很多稍大些的飯店都是揚州炒飯協會成員,可以這麼說,揚州炒飯就是揚州的標籤。
  • 朋友圈刷到現實版揚州食神張燦松?黯然銷魂揚州炒飯配料公開!
    還真是揚州的食神,五一獎章獲得者,揚州獅子樓的餐飲總監,叫張燦松。或許有人沒聽過張燦松的名字,但在揚州,他就是淮揚菜系的活招牌,是現實版「食神」。許多來揚州旅遊的遊客都聽過一句話:「不吃獅子樓的獅子頭,就不算到過揚州。」獅子樓的獅子頭,正是出自張燦松的手筆。與獅子頭齊名,張燦松的揚州炒飯名頭也不小。從用料、做法,甚至廚具的選擇,無一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