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電影總局的統計數字,2015上半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高達近259億元,全年有望突破400億元大關。而在剛剛過去的7月裡,《大聖歸來》、《捉妖記》等國產影片分別刷新動漫電影和國產電影的票房新高,這無疑給2015影視行業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據此,是否可以認為國產影視步入了新的黃金時代?網際網路浪潮衝擊之下,影視製造者們又需要如何應對?
對此,21世紀經濟報導(下簡稱《21世紀》)對國內影視業龍頭、華策影視(300133.SZ)總裁趙依芳進行了專訪,對上半年的影視行業做出一次全面而深度的解讀。
網際網路改造影視內容:有粉絲才有票房
《21世紀》:較之2014年,國內2015上半年的電影票房市場又有明顯提升。如何評價今年票房市場的增長?您認為快速增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趙依芳:我們已經看到暑期票房呈現井噴,7月總票房過了50億。大家最突出的一個感覺是,大街小巷能聽到很多人都在談論國產片「突然變好看了」。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態勢。
當然,票房激增和很多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有兩條,一個是國產影片的質素的確在逐步提升——無論是視聽呈現、講故事的能力和情感觸動方面都有了很大飛躍;另一個是「影視娛樂+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基因注入電影產業後所產生的乘數效應。
過去一個月內,幾部國產現象級影片所受到的熱議和追捧,體現了國內市場對於優質內容的巨大需求和呼喚,也印證著這個市場未來的上升空間,不可限量。
《21世紀》:較之電影市場的快速增長,電視劇市場今年上半年的表現如何?電視劇行業在2015年體現出了哪些新特徵?
趙依芳:如果你單講傳統意義上的「電視劇」,雖然整體受到「一劇兩星」政策影響,但市場整體還是在平穩發展,只是優勝劣汰會更加明顯,強者愈強,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市場對於優質內容和細分市場的精品劇需求依然很大。
華策製造的劇是一個全新的「SIP」(S=Super,超級IP)概念,其核心玩兒法是:以網際網路用戶為導向、網際網路渠道先行,之後反哺傳統渠道,也就是現在業內流行說的「網臺劇」,這也是你所說的電視劇行業的新特徵。
此外,華策運作的這些SIP劇最重要的一點是,徹底打通了網際網路和影視娛樂界限,從IP開發的最初階段就對劇、電影、互動節目、遊戲,以及電商衍生品等全產品線進行整體設計和一攬子的運營,一個IP下面可以同步開發出多個核心產品。
這是一個具有顛覆性和革命性的概念。比如說,我們現在正在製作的由張翰和樸敏英主演的《錦衣夜行》,在拍攝劇的同時,我們在同步開發大電影、番外篇網劇,並且進行遊戲和衍生品的授權。
這些年,華策所做的劇一直非常貼近網際網路需求,比如《何以笙簫默》,網絡點擊量已經接近100億次。2014年至今,全網點擊量前20名的劇裡,「華策製造」就佔了4個席位,其中包括《愛情公寓4》、《杉杉來了》、《妻子的謊言》等。
《21世紀》:在電影和電視劇市場齊飛的宏觀大背景下,華策影視今年在兩個板塊分別有哪些投入和布局?
趙依芳:我們的電影業務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今年下半年就至少有12部影片上映,其中有6部是由我們獨立發行的,包括今年坎城最佳導演侯孝賢先生的《刺客聶隱娘》等,而由華策主投的《小時代4》票房也有4.9億。明年,我們獨立發行的影片數量將達到至少12部,票房預期至少20個億。
在電影方面,我們的相對競爭優勢就是可以近水樓臺,將我們旗下的SIP劇轉化開發為大電影,二者的粉絲無縫對接、相互轉化。比如,我剛提到的《錦衣夜行》,還有眼下正在拍攝的楊冪和黃軒主演的《翻譯官》、楊洋和鄭爽主演的《微微一笑很傾城》、基於南派三叔小說改編的《怒江之戰》……這些都是同步開發大電影的。
在華策的SIP商業模型裡,帶引號的電視劇和電影是在同一個超級IP的體系當中的,是相互成全和激發的。SIP的特點之一就是巨大的粉絲基礎,已經開發的《何以笙簫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目前,具備這樣爆發力的項目我們手裡還有很多。
強勢內容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核心
《21世紀》:「IP」如今成為影視行業內最熱的關鍵詞,一方面是優質IP帶來巨大的粉絲經濟和投資回報;另一方面是伴隨大量IP交易的產生,IP價格也不斷水漲船高,請問外部購買IP和內部培育IP,哪種模式更受華策的青睞?為什麼?
趙依芳:我認為超級IP時代,優質IP最終會成為很多人的「親生孩子」,獨樂樂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我們對待SIP的源頭的態度是多條腿走路,一方面,我們不會放棄自己內部的孵化,同時,我們也已經採購和囤積了大量強勢IP, 並且會和一些其它囤積了大量IP的公司進行合作開發。
的確,如今各家都在瘋狂囤積IP,並在炫耀這種囤積。但我經常在內部開玩笑講,我們不要去做IP的「採購經理」,或者說單純的「投資經理」。我們要做的,是真正意義上SIP的產品經理。這個產品經理的概念,就是具備對IP深度運營和多渠道立體開發的核心能力。
擁有IP源頭本身並不說明任何問題,如何去讓其開花結果和各種渠道成功嫁接才是王道。
《21世紀》:如今不論是影視公司、還是遊戲公司都在試圖打造跨界全產業鏈的「泛娛樂」業態,請問您如何評價「泛娛樂」業態?在打造娛樂集團上,華策有哪些構思?
趙依芳:對於華策來說,我們的目標是成為華語全娛樂內容第一營運平臺。在這個母艦的架構上,我們會一手搭載全能娛樂內容板塊,一手打通網際網路時代的全媒體渠道。
你所說的「泛娛樂」概念,和很多時下流行的概念一樣,本質上都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必然結果。網際網路時代的鮮明特點就是用戶直接買單,粉絲數量也就是流量即是王道,這兩點就決定了各種原本獨立的娛樂形式——比如傳統意義上的電視劇、電影、遊戲等等,它們之間的「力」是打通的,粉絲是無縫平移的。
同時,你的目標受眾早已不受制於任何渠道,這就勢必導致內容和渠道之間爭先恐後的融合,以及全產業鏈的打通。所謂「泛娛樂」也好,「影視娛樂+網際網路」也好,我認為強勢內容都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核心。
《21世紀》:中國電影市場目前成為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市場,海外市場逐漸成為各家電影公司的新目標,請問華策在海外投資和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布局?
趙依芳:我們和韓國方面目前有很多超前、深入的合作。而且我認為,相比好萊塢,韓國與中國文化娛樂界的相通和互補之處更多。
我們與亞洲最大娛樂公司——韓國的希傑(CJ集團)早就開展了全面戰略合作,之前一起合作拍攝製作的《重返二十歲》和《分手合約》票房口碑都不錯,第三部合拍片《平安島》也很快上映了。另外,華策也是韓國電影行業巨頭N.E.W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後續會有一系列雙方合作的超級IP走向市場。
華策與歐美同行的合作已經很長時間了,無論是劇的合拍,還是節目模式的引進都有很多成功的先例。近期,我們和好萊塢公司也在密切接觸,相關的戰略合作在落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