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VS小攤販

2020-10-30 陀螺電影


今天我們要談論的作品很特殊。它是一部曾經上過院線的「小片」,小到人們在那個被《八佰》《信條》《花木蘭》等「大片」刷屏的九月份輕而易舉地忽視了它,就像一塊石子投入大海,沒有泛起任何水花。


《八佰》《信條》《花木蘭》海報


但它又是一部沉重的影片,以渺小的身軀承載著生死的交匯,串聯起人們對於2020年、以及整個後千禧年時代的「災難記憶」。


在「打工人」概念興起的當下,我想大家可以看看這部影片,從一個並不那麼直接的角度了解一種「另類」「打工人」的生活。


這部作品就是《城市夢》,一部講述小販與城管的衝突的紀錄電影。


《城市夢》海報


《城市夢》拍攝於2014年,拍攝周期前前後後長達一年,積累了600小時的素材,剪輯兩年,


又(因為我們能猜到的一些原因)歷經數年才拿到龍標,等到它終於登上內地的大銀幕時,已然是2020年的暑期,距離開拍已經六年。


《城市夢》的導演,內地著名紀錄片導演陳為軍,他於2016年的聚焦女性生育問題的作品《生門》,曾引起影迷群體的廣泛關注。


導演陳為軍


然而《生門》中女性面臨的「生死劫」也同樣降臨在了陳為軍的頭頂:他被查出肝癌晚期,二十年的創作之路亦將隨之結束。


於是,《城市夢》成為了陳為軍的「告別之作」,這為這部經歷坎坷的電影更添一份沉重。


更為沉重的是,《城市夢》中的「城市」指的不是別處,正是今年籠罩在瘟疫陰影中的武漢市,這使得此片的成功上映有了別樣的意義。


紀錄片《城市夢》


當然,《城市夢》的內容與疫情無關。它並不指向一次突如其來的、人人自危的災難,而是樸實地復現了一個日常的生活情境,但這一情境所蘊涵的危機卻同樣是災難性的。


故事相當簡單:七十多歲的老人王天成與兒子王兆陽一家人在路邊違規擺攤以維持生計,武漢市城管為了推進城市開發而欲將其取締,針對這一矛盾,雙方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城管與小販之間的鬥智鬥勇,似乎是再普遍不過的城市生活圖景,「城管暴力執法」也不止一次引起年度話題,成為根深蒂固的職業刻板印象。


紀錄片《城市夢》


事實上,《城市夢》的創作正起源於這樣的刻板印象——2014年,《城市夢》獲武漢市城管局的拍攝許可的那一年,正是大量有關城管的負面風波席捲的一年。


這正是《城市夢》的特殊之處。它既然在武漢市城管局的批准之下完成創作,那麼必然會避免描繪城管的負面形象。


自然,《城市夢》不可能堅定地站在小販的利益一邊,進行達內、肯·洛奇式的現實主義底層控訴,因為任何「攻擊」的苗頭都是必須被掐滅的。


紀錄片《城市夢》


這與多數觀眾的預期相違背,於是,《城市夢》也被一些人指責為「城管宣傳片」。


對於這一點,製片人戴年文回應稱,這是一部標準的紀錄片,在一年的拍攝階段,與城管局籤好了互不幹涉的協議,最終呈現出的影像也是客觀真實的。


或許正因如此,至少在筆者看來,《城市夢》並沒有淪為一個審查制度下的犧牲品,充斥著虛張聲勢的美化和作秀。


紀錄片《城市夢》


從各種意義上而言,《城市夢》履行了其作為紀錄片的責任與使命,製片團隊盡最大可能不偏不倚地敘述了小販與城管從衝突至和解的全部過程。


攝影機時而跟隨城管們走入城管局的辦公室,時而深入王天成、王兆陽的家庭生活,不加評判地模擬出兩方陣營的視角,為各自的立場留下存在的空間。


從這一角度而言,《城市夢》很好地在審查大方向的限制之下做到了客觀、公正、冷靜與真實。


對於這樣的特點,一些觀眾並不領情,而是傾向於指責此片的客觀性實際上是「立場模糊」、「挖掘不深」的體現,這在筆者看來有一定道理,但不必過度計較。


紀錄片《城市夢》


的確,無論從何種角度去看《城市夢》,其主題都僅限於反映小民疾苦和基層公務員的辛勞;


當公民利益與法律規範、個人訴求與集體進步產生衝突時,電影只是以一個失真的美好大團圓掩蓋了一切。


對於問題的癥結,電影不想、亦不敢觸碰,更遑論提出任何解決方案。


這是中國當下紀錄片創作環境中邁不過的坎,是觀眾和電影人都必須做的妥協。


紀錄片《城市夢》


但《城市夢》另闢蹊徑,將它的看點轉移至別的方向。


小販與城管的對抗陣營,雖然是真實生活的記錄,但若考察這一陣營設置在影片中的功能,則可以實際將其視為一個預先設定的、概念化的情境,從此,電影展開了一系列的群像塑造和雙線敘事。


這其實是劇情片中常用的手段,因此《城市夢》中的人物們更像是劇情片的劇本中激發戲劇張力的一組組道具,而不是鏡頭下的某種研究對象,「紀錄性」被「戲劇性」所取代,成為電影的主要動力。


紀錄片《城市夢》


這樣的本末置換是好是壞,尚無法評說,但它卻給《城市夢》帶來了一般的劇情片都無法企及的精彩程度,許多觀眾看完後大呼「劇情片都弱爆了!」


由此看來,《城市夢》的內容素材之所以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是因為它們本身包含著一套劇情片的運作機制。


但即便如此,《城市夢》也不可能被歸類為劇情片,它仍然保持著紀錄片的本質。


紀錄片《城市夢》


換言之,攝影機對準的人物,都是真實生活中的血肉之軀,而非由演員表演和角色設定組合而成的「人物」,也絕不是創作者可以隨意調用的提線木偶。


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


其一,紀錄片是否道德?


眾所周知,因為紀錄片的內容理論上不包含任何扮演,因此任何過分的描繪都會加強它的剝削屬性。《城市夢》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此類爭議。


如,王兆陽在二十出頭風華正茂時因為一次工廠事故而失去了一隻手。


紀錄片《城市夢》


在影片中,鏡頭多次對準王兆陽殘疾的手,試圖通過凝視手上的傷疤來展示苦難、以獲取觀眾的同情。


這其實一種非常剝削的做法,它是有效的,卻是廉價的、毫無尊重的,應當予以避免。


除了這些比較明顯的剝削內容,《城市夢》中也存在另一些有刻意煽情嫌疑的段落,以及一些說教的臺詞。


紀錄片《城市夢》


其二,紀錄片是否真實?


我們在《城市夢》中看到的高強度的戲劇張力,是否完全是真實的生活?


即使創作者本身並無欺騙觀眾之意,但「紀錄片」本身的屬性還是可能導致「非真」的產生。眾所周知,不同於劇情片,對於紀錄片中的人物而言,攝影機是時時刻刻在場的、可以被看見、感知的。


攝影機必然會參與它所記錄的事件,影響和幹擾事件的發生,因此完全客觀的記錄是絕無可能的。


紀錄片《城市夢》


如,許多人在鏡頭面前會萌生出本能的表演欲,在《城市夢》中,王天成就是這麼一個人,他豐富而誇張的肢體動作、語言和表情為電影增添了許多活力和幽默感,


但這些是原始的反應、還是面對觀眾的表演呢?影片中展現出的城管的耐心和優良作風,是否也有故意而為的成分呢?


繼續往下深究,觀眾所面臨的必然是無盡的猜疑鏈。我們絕無可能得知事件的本貌,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經過攝影機和剪輯的權力賦予了意義之後的影像。


紀錄片《城市夢》


與其試圖追根溯源,不如來重新審視一下創作者想要賦予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難道只是市民城管一家親的核心價值觀嗎?讓我們回到文章的開頭所說的,這是一部「沉重」的影片。


沉重在它上映之路的艱巨,沉重在它是陳為軍的「告別之作」,但更沉重在它講述的不只是普遍意義上的百姓苦難,而是有特定地域限制的——


紀錄片《城市夢》


這一限制就寫在《城市夢》的標題中:


「城市」。


城市對於一些常住民而言,不過是日常生活的空間;但對於王天成和王兆陽這樣舉家遷徙的鄉民而言,是一個夢想實現的地方。


因為城市,他們獲得了生存的機會、權利和尊嚴。王天成雖然是個老頑固,但他的思想卻很「先進」。


紀錄片《城市夢》


「落葉歸根」的傳統倫理在他眼中抵不過他「在武漢十四年」的感情,他和王兆陽在電影中都明確表示「絕對不會回家」。


因此,他們寧肯觸犯法律,與城管局不斷糾紛,也不願放棄賴以生計的擺攤,因為擺攤使他們成為武漢市的一部分。他們不能離開這個城市。


雖然電影給出了美好的結局,但事實卻是沉重的。或許真的只有在攝影機嚴密的監督之下,城管局的領導們才能為王天成一家提供如此大的幫助,而現實生活中,在觀眾視線之外的地方,仍然存在著太多因為城市建設而的底層人民們。


紀錄片《城市夢》


王天成一家要生存的權利,武漢市要發展的權利,二者的矛盾並不可能像電影那樣被輕易調和,它的解決常常伴隨著弱勢一方的被驅逐。


這就是集體與個人的終極矛盾,它存在於每個意識形態統治的國度之中,面臨這樣的矛盾時,我們應該如何權衡?


對於《城市夢》,每個人都會輕而易舉地站在王天成這一邊,這是電影的感染力;但在現實生活中呢?


紀錄片《城市夢》


「他們是生活的弱者,我們是工作的弱者。」


這是《城市夢》中一位城管所說的一句話,想必已然深深刻在了許多觀眾的心中。


面對龐雜的、瞬息萬變的社會機器,每個人都是弱者,而本應來幫助我們的各種政策,卻又常常像影片中的「背誦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那樣充滿形式主義,甚至反過來成為百姓頭上的大山。


紀錄片《城市夢》


《城市夢》並不是一次正能量的輸出,也不是一次夢的承諾,觀眾需要透過表面的光明看清背後的黑暗。


畢竟,大多數觀眾和讀者,一生都無法與《城市夢》的主角們「割席」,不論是小販,還是城管——都是「打工人」,他們的命運,也是我們的。

相關焦點

  • 網傳長沙城管用腳踩碎攤販馬蹄,攤販一邊撿起一邊陪笑!
    【感謝諸位在茫茫文海中看到並且閱讀這篇文章,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抄襲,侵權必究】據四川觀察報導,10月21日,有網友爆料,湖南長沙,城管用腳踩碎攤販售賣的馬蹄,而攤販一邊撿起地上的馬蹄,一邊陪笑。據爆料者謝女士稱,此事發生在長沙天心區的太平街,覺得他的行為比較過分。
  • 持刀追砍城管執法人員的攤販被逮捕了!
    21日上午,導報記者從龍海警方獲悉,持刀追趕龍海城管執法人員的攤販被逮捕。之前報導:據龍海警方提供的情況通報稱:2020年8月10日17時許,龍海公安局東園派出所接到東園鎮城管工作人員報警稱:有人在東園鎮厚境村橋頭路口持械鬧事。接報後,東園派出所民警立即趕到現場處置。
  • 被武漢城管官方力薦的紀錄片,顛覆城管與攤販強弱的刻板認識
    該片聚焦了來自河南農村的王天成一家,他們靠著在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上擺水果攤逐漸在城市中紮根,直到這條街道按照城市規劃需要徹底清理所有沿街攤販,王天成一家和洪山區城管的矛盾開始升級,一場「生存保衛戰」就此展開。
  • 流動攤販整治難,看柘林城管中隊用「黑科技」破解治理難題
    無證流動攤販問題 一直是城市頑疾 不僅造成交通擁堵 還有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引發環境衛生問題等
  • 「誰都管不好,為啥不讓攤販自己管?」——一個「攤販自治」的街道...
    多年來,城管與小販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零和博弈,是一道無解的難題,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現「越治越堵」的怪圈。  誰都管不好,為啥不讓攤販自己管?1年前,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路辦事處開始在轄內推行「攤販自治」試驗。此後,城市街頭風氣為之一變,曾經違法佔道的小攤小販變身「文明商戶」。街道的探索,或可為解開當前城市管理之困提供借鑑。
  • 城管與攤販,紀錄片《城市夢》28日全國公映
    本網訊(記者何金德 通訊員趙軍 李建偉)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面對數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城管與攤販在大時代變革中如何找到平衡,如何共存,是城市文明的一個彰顯。 武漢,作為湖北省的省會,早就成為了備受關注的大城市之一,今年更是隨著疫情的突然爆發,而一度舉世矚目。
  • 鄭州街頭「攤販自治」一年 佔道經營變「文明商販」
    如今,她在桐柏路市場街的攤販自治點賣肉夾饃。做了20年商販的李國勤,怎麼也不會想到,她不但能和城管和諧相處,自己的攤點前還多了一塊「文明商販」的牌子。「一年前的時候,還真不敢往這兒想。」李國勤今年46歲,是計劃路上的一名流動商販,每天都處在和城管打遊擊的狀態。
  • 這款專為臺灣弱勢攤販做的APP,沒有因為「城管」而放棄
    ,攤販是年邁的阿嬤、殘疾大叔、單親母親……­他們賣玉蘭花、雞蛋糕、雨傘、棉花糖這些平凡小物為生。團隊裡的小夥伴們開始觀察臺灣的社會問題,提出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值得關注的群體太多了,比如說像是盲人的小孩啊,有癌症病患的女性啊,或者是偏鄉兒童教育,其中之一就是關懷弱勢攤販。
  • 《城市夢》:一場城管和小攤販的」溫情戰爭」
    小編昨天去看了一部紀錄片的首映,片名叫做《城市夢》,是著名紀錄片導演陳為軍的最新力作,可以說是節奏緊湊、全程無尿點,整個觀影過程當中全場沒有人中途離開過,個人觀影感受是:過程中既有悲哀、又有無奈、還有歡笑、感動、同情、憤怒,整個觀影的情緒會隨著劇情跌宕起伏,很有代入感。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直接記錄真實畫面,所以觀眾感覺就如同親臨現場,站在主人公旁邊,觀看了整個故事來龍去脈。
  • 城管邀請經營戶觀看紀錄片《城市夢》 相互理解 增進信任
    人民網武漢8月28日電 當前,我國首部反映城管和攤販關係的紀錄電影《城市夢》在武漢上映,電影講述了王天成一家從河南農村來武漢擺攤,與武漢城管「鬥智鬥勇」的故事。8月27日,東西湖區徑河街城管所組織城管隊員、環衛工人和轄區經營戶共同觀看了《城市夢》。觀影結束後,雙方開城交流,促進相互間的理解和信任。
  • 貴陽:加強食品攤販監管 守護市民「舌尖安全」
    12月21日晚,觀山湖區雲上方舟附近的夜市十分熱鬧,部分攤販正在售賣烤豆腐、烤肉等食品。「市場監管部門加強了對食品攤販的監管,讓我們吃得更放心。」一名正在夜市購買小吃的市民說。市市場監管局食品綜合協調處有關負責人說,為強化食品攤販食品安全管理,市場監管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貴州省食品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積極督促和引導轄區食品攤販規範經營行為,不斷探索食品攤販規範化管理新業態新模式。如何做好宣傳,延伸監管「觸角」,守護市民「舌尖安全」?
  • 最牛「擺攤王」如何和城管鬥爭14年?
    城管擔負著管理城市的職責,但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的形象與「小攤終結者」無異。他們兇神惡煞、恃強凌弱;他們仿佛是冷冰冰的存在、煙火氣的反面。然而,攤販的故事我們好像聽得太多,但以城管為視角的故事又聽得太少了。
  • 博士擺攤多次被城管驅趕 徹夜翻書想跟城管談談
    城管來了  質疑暴力執法  博士徹夜翻書  不知不覺,中大哲學博士小周和小薛夫妻倆在黃埔一小學門前擺攤賣章魚小丸子,已經十多天了。他們此舉得到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當時在現場的小周妹妹說,「而且更讓我們無法接受的是,城管就只趕我們走,旁邊賣蔬菜水果的小販他們卻不管。」他們認為,這是因為新聞媒體關注後,所帶來的「區別對待」。  為了找到城管做法不規範的地方,小薛特地花了一晚研究《廣州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條例》。「城管語氣不應該粗暴,執法時要出示證件,要跟我們說清楚理由,我們也有權申辯。但是很多方面城管都沒有做到。」
  • 【新聞】平樂同安街上的這位花甲「老城管」上報紙了!
    陳倫莊在街道上巡查 、勸說攤販。    都說有困難找警察,不過在平樂縣同安鎮同安街上,卻流行著這樣一句話——— 「有困難,找城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2013年,由於子女都成了家,家裡經濟條件已經不錯,他就選擇回家裡繼續應聘城管隊員,又成為同安鎮城管監察中隊中的一員。    「城管工作得罪人,工資又低,別做了。」對於他的選擇,家人一開始就抱著反對的態度。確實,這裡的城管隊員月工資不過1000多元,而且做的事情很多,除了管理街道秩序,還要負責街道附近5公裡垃圾清理的監管工作。
  • 【奇聞】讓【小販】組成【城管志願服務隊】,餘杭城管好任性!
    只要一談城管,看客們馬上腦洞大開,少兒不宜的暴力畫面不斷湧現。可是城管和小販真的必須這樣水火不容嗎?當我們走進良渚,發現那裡的城管和小販,卻都不這麼認為。(溫馨提醒:視頻請在WIFI環境下播放)12月23日,小販穿上紅色馬甲的志願者們,和城管一起在良渚公園附近搞大掃除,畫面毫無違和感。(這不科學!快告訴我,這一定是城管強迫的!)
  • 城管題材電影紀錄片《城市夢》在武漢首映
    人民網武漢8月12日電 (張沛)近日,城市管理題材紀錄片《城市夢》在武漢首映,影片在武漢拍攝,聚焦城管執法遇到的佔道問題。按照城市發展規劃需要徹底清理所有沿街攤販,小販和城管的矛盾升級,一場「生存保衛戰」就此展開……是嚴格執法的城管碾壓佔道小販?還是,最牛「地攤王」釘牢城市中心?《城市夢》由知名紀錄片導演陳為軍執導,歷時6年完成。
  • 水果商販王天成和城管的故事
    片中客觀真實的記錄讓不少觀眾點讚,表示這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有溫度的電影」;也有不少觀眾表示看完影片,對城管有了新的認識,體會到了他們工作中的意義與無奈。《城市夢》由曾執導過《生門》等熱門紀錄片的知名導演陳為軍執導,影片歷時六年拍攝完成,展現了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上河南籍水果商販王天成一家和城管,為了各自的「城市夢」而博弈的故事。
  • 城管谷清秋VS肥宅春男
    第二場城管「阿古谷清秋」vs肥宅「河野春男」這場戰鬥才算是拳願阿修羅格鬥的真正開篇,兩個人差距沒有那麼大這才讓觀眾覺得好看,現實情況也確實如此條子的登場後無論從體型還是狀態已經明顯有著強者的韻味了,只不過肥宅的體型更加恐怖而已,從這點來看作者將宇宙大帝作為第一場戰鬥也是無可厚非的
  • 為什麼中國城管是頭號全民公敵?|《城市夢》專場放映(內含福利贈票)
    今年,大家期待已久的《城市夢》上映了,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武漢市魯磨路的小攤販和城管。 「中國城管」,是一個時代名詞。有人問「為什麼中國城管是頭號全民公敵」,或許你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一些豐富的原因和思考。
  • 《生門》導演陳為軍推出新作,《城市夢》講述城管與小販的「攻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 「他們(小販)是生活的弱者,我們(城管)是工作的弱者。」以城市治理為題材的紀錄片《城市夢》8月25日在廣州舉行提前看片會,片中城管中隊副隊長李忠於的這句話打動了不少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