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管不好,為啥不讓攤販自己管?」——一個「攤販自治」的街道...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鄭州8月11日電(記者 李鵬)「攆」字經念不動,「罰」字訣不管用。多年來,城管與小販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零和博弈,是一道無解的難題,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現「越治越堵」的怪圈。

  誰都管不好,為啥不讓攤販自己管?1年前,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路辦事處開始在轄內推行「攤販自治」試驗。此後,城市街頭風氣為之一變,曾經違法佔道的小攤小販變身「文明商戶」。街道的探索,或可為解開當前城市管理之困提供借鑑。

  難題:誰都管不好,為啥不讓商販自己管?

  丈夫患有腿疾,家裡還有兩個讀書娃的李國琴,是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路辦事處轄區的一名攤販。回想起過去的「流竄」,她總是心有餘悸。「一大早就出門,上班就收攤,被攆來攆去,一個月只能掙千把塊,連生活也顧不住。」

  另一名小販邢小路今年32歲,為了照顧患病母親兼顧生計,年紀輕輕就到街頭擺攤。「沒錢買電三輪,只能買個腳蹬的,城管來了跑得慢,不到半年人和車都被帶走了。」

  小販們沒少吃苦頭,城管的工作也不好幹。一年多前,建設路辦事處城管科科長毛全虎每天的主要工作還是帶著7、8名城管員滿大街「攆人」。「以前轄區流動著三四十個攤販,8個城管員攆都攆不過來,執法矛盾衝突是家常便飯」。毛全虎在一次執法中被攤販圍攻,棉衣都被撕出了好幾個窟窿,「這樣執法,我們也困惑。」

  如今,建設路辦事處轄區內,城管和攤販之間的「零和博弈」不復存在。李國琴每個月能掙三四千元,提起轄區的城管人員滿是感激,「街道辦的城管沒少下功夫,不能再給他們添麻煩。」

  城管和攤販從勢如水火到相安無事,建設路辦事處的街頭治理,源自一項「攤販自治」的改革試驗。試驗的發起者之一、辦事處副書記趙爽說,早在2007年,鄭州市就出臺規定,決定在全市設立臨時便民疏導點,以「疏」治理攤販違法佔道經營的頑疾。

  此後,街頭的小商小販按照規定被陸續集中到100多個便民疏導點,建設路辦事處也「跟風」建起了第一個疏導點。儘管違法佔道有改善,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最主要還是疏導點的管理問題」,趙爽說,當初為了將對交通的影響降到最低,辦事處將疏導點設在了一個社區內,但辦事處、小區業主、物業的管理關係總也理不順,「都是無利不起早,誰也管不好」。

  最終,管理跟不上,流動攤販又陸續返回街頭。

  面對故態復萌的「頑疾」,有了第一個疏導點的經驗教訓,經過慎重的調研後,辦事處拍板,決定試驗「攤販自治」:既然誰都管不好,為啥不讓攤販自己管?

  試驗:小販和城管不再「貓捉老鼠」

  2013年底,面積不到1平方公裡、常住4萬多人的建設路辦事處,為了徹底根治街頭違法佔道、道路擁堵,將轄內流動攤販全部集中到兩個疏導點,開始推行「攤販自治」。

  在毛全虎看來,「攤販自治」,是城市街道管理者和流動攤販面對頑疾,渴望「求變」的結果。

  但困難仍然始料未及:因為怕得罪人,攤販隊伍裡連組長、副組長都選不出;管理必然有費用,費用標準怎麼定也矛盾重重。辦事處只好找到攤販做工作,勸說有威望的人主動競選組長,幫助制定商戶公約,召集攤販開會協商繳費標準……

  2014年,在辦事處的勸說下,本不情願的邢小路通過投票當上了市場街疏導點攤販自治的副組長。他說,攤販之間有競爭,難免有矛盾,開始以為會得罪人,但一年下來,情況卻是大家都十分珍惜合法經營的機會,「管理協調起來也沒那麼麻煩」。

  記者走訪看到,在建設路辦事處的市場街疏導點,統一制式的25輛免費流動攤販車和幾個垃圾桶一字排開,路邊立著攤販商戶自治的「六聯一公約」,流動車的背後就是攤販自治的信息公示欄。過往食客熙熙攘攘,但都在限定區域,攤販與行人車輛互不幹擾,道路乾淨整潔。

  今年7月,曾經在街頭推著小車「流竄」的商販李國琴、邢小路等人從毛全虎的手中接過了「文明攤販」「文明商戶」的獎牌。

  推廣:街道個例能否普及?

  「攤販自治」後,建設路辦事處轄內的攤販「流竄」少了,道路狀況、市容市貌明顯改善;辦事處城管科的工作人員減少一半,騰出的人手也被充實到了更基層的社區內,加強了基層管理的力量。

  但問題也不是沒有,比如毛全虎依然得上街「攆人」。「轄內的流動攤販管好了,但其他區的攤販一被攆,還是會跑到我們這兒」,毛全虎說,好不容易搞起的「攤販自治」,會受到「外來威脅」。

  儘管「攤販自治」疏導作用明顯,但處境依舊尷尬。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在鄭州多達數十個的街道辦中,還「僅此一家,別無分店」。

  「攤販自治」之路能走多遠,未來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一個案例是,幾乎在「攤販自治」試驗進行的同時,發生在鄭州另一流動攤販疏導點的嚴重問題引發輿論強烈關注。據媒體曝光,在鄭州某流動攤販疏導點,每個攤位要分別繳納500、1000元的「天價衛生費」,相關部門收錢不管事,造成越治越堵,越治越差。

  而在建設路辦事處「攤販自治」下的疏導點,每個攤位每天只需向攤販自治組織繳納10元衛生費,便可滿足日常管理,還略有結餘。這些帳目每個月都會在公示欄予以公開。

  對於「攤販自治」能走多遠,一些社會人士、法律專家和群眾認為,在沒有更好的治理模式創新之前,首先要堅定改革的決心,部門有決策推廣的勇氣;其次,具體規定還要從實際出發,不斷完善。

相關焦點

  • 鄭州街頭「攤販自治」一年 佔道經營變「文明商販」
    「以前自己推車賣東西的時候,一天被城管攆好幾回,生意確實不好做。」李國勤說,有段時間幾乎感覺快走投無路了,沒想到居然會有這麼好的機會。李國勤說的機會,就是建設路辦事處推行的「攤販自治」。建設路辦事處為了解決轄區佔道經營等問題,在轄區設立固定疏導區域,讓區域內的商戶、攤販成立自治小組,掌握一定自治權,實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 全球城市觀察︱紐約,新冠下的街頭攤販們
    據不完全統計,紐約市共有2萬多名街頭攤販,從玉米餅、甜甜圈、冰淇淋,到新鮮的水果、蔬菜,他們供應著紐約人的日常生活。
  • 貴陽:加強食品攤販監管 守護市民「舌尖安全」
    市市場監管局食品綜合協調處有關負責人說,為強化食品攤販食品安全管理,市場監管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貴州省食品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積極督促和引導轄區食品攤販規範經營行為,不斷探索食品攤販規範化管理新業態新模式。如何做好宣傳,延伸監管「觸角」,守護市民「舌尖安全」?
  • 非正規經濟超9成的印度,如何通過立法保護街頭攤販的生計
    缺乏法律標準的後果就是警察可以援引對其有利的法律依據來沒收攤販的商品作為處罰,有些執法警察會濫用權力將攤販的商品據為己有,由於缺乏正當的保護,女性攤販遭遇的處境更為惡劣。此外,地方執法部門通過小規模的行動將街頭攤販驅逐出自己的轄區或特定區域也很常見,2012年的一項為期三個月的全球攤販追蹤研究發現,這樣的驅逐行動在英語和西班牙語的媒體上每天都有報導。
  • 網傳長沙城管用腳踩碎攤販馬蹄,攤販一邊撿起一邊陪笑!
    【感謝諸位在茫茫文海中看到並且閱讀這篇文章,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抄襲,侵權必究】據四川觀察報導,10月21日,有網友爆料,湖南長沙,城管用腳踩碎攤販售賣的馬蹄,而攤販一邊撿起地上的馬蹄,一邊陪笑。據爆料者謝女士稱,此事發生在長沙天心區的太平街,覺得他的行為比較過分。
  • 《三十而已》片尾總是出現賣油餅的小攤販什麼意思?他們真幸福嗎
    根本就是跟劇情沒關係的,硬插進來的一個片段。為什麼要插入小攤販呢?編劇想表達什麼?思考!編劇不食人間煙火?肯定不是。編劇不知道小攤販的辛苦?應該知道的,正常人都知道。那編劇為什麼要在每集後面插賣油餅小攤販一家的美好溫馨畫面呢?編劇想灌雞湯,而且是強灌。編劇想製造對比,製造的很尬。
  • 《三十而已》裡經常出現的小攤販一家究竟在表達什麼?你看懂了嗎
    《三十而已》最近正在熱播,這部劇講述的是三個年齡處在三十歲的女人在各自身份下的奮鬥故事,很多觀眾都被主人公們的故事所吸引,然而劇中卻總會出現這樣一副場景,不知道細心的觀眾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小攤販,一個快遞小哥,還有他們的孩子,這一家三口多次出現在影片中,你注意到了嗎?
  • 《清平樂》裡逛汴京,帝都的街道怎麼管?
    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在城市中劃分出一個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區域,不論行商還是坐賈,都得在這個固定的空間內做買賣。 到了唐代,以「市」為主的商業活動發展到頂峰,京城長安面積達84平方公裡,被劃分為「市」和「坊」兩個主要部分,「坊」和「市」隔開。其中,「坊」是居民住宅區,共有108坊之多。
  • 問題:停車亂 解題:《停車公約》讓居民自約、自管、自治
    葵巷、老浙大、大學路三個社區,去年7月聯合召開了一次居民代表大會,出臺停車新政,以《居民公約》的形式固定治理方式,鼓勵居民參與車輛停放管理,形成居民自約、自管、自治的氛圍。「經過居民代表協商決定,推行車輛差異化管理,按照階梯價格標準提高停車周轉率。比如,居民停車包月收費,由100元/月降至80元/月,優先滿足本小區業主停車位需求。
  • 88歲奶奶總在菜場撿魚骨頭,攤販都很納悶!直到她拿出這樣東西,所有...
    起初,攤販們都不知道,她想幹什麼... 直到有一天,老太太拿出一幅幅用魚鱗、蟹腳和雞骨頭製作的工藝美術畫,讓攤販們全體驚呆了!「我從來沒想到過這些沒有用的魚鱗、蟹爪,還能用來做這麼好看的畫。別人扔掉的東西在她這兒都是寶「擦亮眼睛,就會發現不一樣的美」魚骨畫怎麼做?在高奶奶看來,只要眼睛擦亮了,就會看到別人沒有發現的美。
  • 實拍村鎮趕集:三四百米內聚集上百個攤販,「C位」攤點要靠搶
    【5天一逛的「百貨商場」】10月4日一大早,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大龍灣村內,人流攢動,街道的喧囂不比旁邊收割玉米的機器聲音小多少。當天,流動集市來到了這個村。當地村民說,集市裡的攤販都是固定的人,一天換一個村擺攤,一個地點能輻射相鄰十幾個村,5天便能覆蓋整個縣的村莊,「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每5天來逛一次。」
  • 臺灣容不下羅志祥?夜攤蚵仔煎海報被撕了「頭」,攤販三觀太正了
    羅志祥臭名昭著商家三觀太正,在臺灣如過街老鼠攤販都不放過他;臺灣容不下羅志祥?夜攤蚵仔煎海報被撕了「頭」,攤販三觀太正了;本文文字原創首發,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羅志祥事件已經過去幾天了,關於羅志祥這個藝人的一切,基本都全國皆知,羅志祥的為人和作風,可以說,無人不知!當然,事件已經發生了,也不能怪別人牆倒眾人推!羅志祥因為品質和名聲太壞,已經影響了很多代言的品牌,如果哪個商家還敢用羅志祥,那真的就是自己找沒趣自己虧本!
  • 「好書推薦」「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評《流動攤販與中國...
    攤頭慣賣家常品,豆腐生薑韭菜黃」,這是《漢口竹枝詞》中的一首,道盡了流動攤販的生存之術,也道出了其與市民生活的息息相關。而引用這首詩的學術專著《流動攤販與中國近代城市社會》,出自三峽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胡俊修之手。
  • 這款專為臺灣弱勢攤販做的APP,沒有因為「城管」而放棄
    但是流動攤販這麼多,臉書搜索也很不方便,沒有一個網站或者應用可以直接搜索到這些流動弱勢攤販,流動攤販這個群體的生活福利很難改善。Tobey 突然有靈感,也許可以用我們的專長,讓更多的攤販的故事也可以被看見。
  • 高新區移動攤販商戶走進「紅門」開展消防知識培訓
    為加強轄區移動攤販商戶安全經營管理,提高消防安全意識,近日,高新區組織轄區移動攤販商戶走進高新特勤站開展消防知識培訓。培訓過程中,消防教員針對攤販經營特點,重點講解了滅火器使用說明、油盆滅火及燃氣洩露應急處理等操作規程,並演示了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及煤氣瓶火災的處置方法。參訓人員積極參與,並親身體驗了滅火器的操作使用及撲滅煤氣瓶火災。
  • 攤販的「好日子」來了,路邊擺攤將「合法化」?官方表示可以考慮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國各行各業都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停擺期」。雖然目前復工復產正被有序推進,但是肉眼可見的是:商鋪的生意明顯冷清了不少,路上的小商販也很少見了......在各地區政府保障企業恢復復工復產,員工儘快回到工作崗位的時候,如何保障流動性商販的就業謀生,在當下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 翠屏區安阜街道:自管小組成「家長」 小區治理人人忙
    翠屏區安阜街道:自管小組成「家長」 小區治理人人忙 2020-11-26 15:41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王玉蘭  康穎)為進一步探索小區治理新路徑、居民自治新模式
  • 河北滄州運河區此處攤販被疏導至便民市場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宋夢華)近日,河北新聞網網友通過《陽光理政》平臺反映「河北滄州運河區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周邊攤販佔道經營 叫賣聲擾民」的問題。河北滄州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通過《陽光理政》平臺做出回復表示,對佔道經營攤販進行教育溝通,通知其此地嚴禁擺設攤點。
  • 深圳最包容的一條街,白天是實體店的主場,晚上是小攤販的舞臺
    大家都知道無數的點會串成線,無數的線會行成面,也正如無數的街道連接了我們生活的城市,街道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可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每天行走在街道上去想去的任何地方,住在街道上所建的房屋裡,買在街道所開的商店裡,吃在街道所開的飯館裡,還有其他的娛樂設施場所也都是通過街道來承載,每條街道都有其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為人們的衣食住行帶來便利,而隨著「全民地攤」的到來,更加豐富熱鬧了人們的生活,深圳雖然沒有明確表示開放地攤經濟,但這條街一直以來都足夠包容,一天能看到兩種光景,平衡了實體店與小攤販的矛盾,堪稱「地攤經濟」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