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裡逛汴京,帝都的街道怎麼管?

2020-12-24 騰訊網

宋馥李/文追劇《清平樂》,欲罷不能,竟一追到底。

追的當然不止那幾段皇帝與皇后、公主與侍臣的虐戀,電視劇反映出來的東京的城市風貌,也值得玩味。

中國的歷朝歷代普遍重農抑商,宋朝卻是個例外。得益於此,宋朝的財政一直十分充足,並在貿易狂潮中「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繁榮的經濟帶來科技和文化的全面振興,城市的規模和面貌也煥然一新。

東西穿城而過的汴河東流匯入淮河,是東南物資漕運東京的大動脈,長年漕運的綱船達六千艘。所以,重商之下的宋朝,釀出了東京汴梁的百年繁華,很值得品評一番。

街道:從坊市制到開街市

《清平樂》第一集,宋仁宗趙禎為了追懷「媽媽的味道」,到坊間的梁家鋪子來尋蜜餞吃,由此體察到了一個北宋年間的弊政。

開在坊間、也就是居民區的梁家鋪子,是遊走在非法地帶的。因此常受街區二混子欺辱,梁家鋪子要想維持生計,就不得不忍氣吞聲。所以,年輕的趙禎和同樣年輕的韓琦,開啟了一段君臣對話。韓琦說,受欺辱的梁家鋪子,根子在上面、即大宋的官家。

大宋的律法真的不準百姓在坊間開鋪子嗎?我們看看是也不是。

俗話說「行商坐賈」,「坐賈」即零售店的業主,大凡城市人口的增加,「坐賈」日益增加,城市必然要開闢更多的空間,容納這些「坐賈」來交易,也就形成了最早的城市空間——「市」。

中國最早出現的「市」,見於周朝。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在城市中劃分出一個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區域,不論行商還是坐賈,都得在這個固定的空間內做買賣。

到了唐代,以「市」為主的商業活動發展到頂峰,京城長安面積達84平方公裡,被劃分為「市」和「坊」兩個主要部分,「坊」和「市」隔開。其中,「坊」是居民住宅區,共有108坊之多。「市」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區域面積很小,進入「市」從事交易活動,是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市內有4條大街,圍牆四面各有2個門,城門定時開閉,封閉性的特徵十分明顯,儼然一座城中城。

所以,我們在《長安十二時辰》這部電視劇裡,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街區形態,一方面是流光溢彩、人流湧動的「市」,一方面是狀如棋盤、單一色調的坊街。電視劇一開始,就是一名吏員站於城門之上,伴隨著鼓聲大聲宣讀聖旨:

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辰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

也就是說,上元節這一天,西市可以通宵開市。《長安志》描述:長安城東面的東市聚集了「奢侈品」商鋪,屬於高端消費人群所處的商務區,西市則相當於國際化的商貿大市場,是平民百姓購物的所在。所以,「買東西」也就打這兒來。

不過,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勢必會突破限制。不論行商還是坐賈,都希望更加自由的交易時間和更為靈活的交易地點。因此,盛唐的這種商業經營模式,到了晚唐逐漸衰落了下去。

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對皇城的治理能力跟不上,都城裡「市」和「坊」的界限日益模糊。

宋朝建國之初,沒來得及系統性規劃都城,所以汴京不像曾經的長安,規規整整地布局 「坊」和「市」,雖然亦有東西兩市,但坊市制度逐漸廢弛,「坊間」的商業活動潛滋暗長,居民院落亦成為做買賣的場所,這便成為了一個法難責眾的灰色地帶,民不舉,官不究。

這便是韓琦激辯的所在,如不能正式將坊市制度廢除,坊間「鋪戶」名不正言不順,難免會遭到街頭二混子的訛詐。

所以,在宋仁宗景祐年間(公元1034-1038年),坊市制度正式廢除,商人只要納稅就可以到處開設商店。

就這樣,唐代以來都城的「坊市」二元結構就被打破了,形成了「坊中有市,市中有坊」的格局。原來市裡的坐賈成了鋪戶,在「市」中定居下來;在坊間,居民院落紛紛開牆打洞,演變成了「鋪戶」。

甚至,對臨街店鋪的建築形制,仁宗朝時也做了進一步開放:

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樓閣臨街市之處,毋得為四鋪作、鬧鬥八。

這個詔令反過來說,就是臨街的邸店和樓閣,可以建造得較為華麗一些。

而所謂邸店,大概相當於如今的門臉房,是經商、倉儲和居住的功能三合一的處所。至此,坊牆紛紛被推倒或拆除,開放型的城市街區逐漸形成,居民住宅臨街開店,都城成為了擴大化的市,新型街道便出現了。

坊市制度的變革之下,北宋汴京與唐代長安有了本質區別。長安的「街」,是坊牆隔離出來的通道,界面整潔簡單,除官府衙門及少數官宦可以向街直接開門外,它的模樣就只是牆,統一的色調和尺度,凸顯了都城的秩序與嚴整。

而北宋汴京,「坊」已經名存實亡,「坊」中的通道是「街」和「巷」,它們的功能不僅是通道,而一躍成為了交易的場所、商品展示的場所,變得活色生香、煙氣繚繞,諸色人等逛吃其間,流連忘返。

由此,我們才看到了《清明上河圖》裡東京汴梁的繁華景象。

都城:兼容威儀和世俗

宋仁宗為坊市制度正了名,但嚴格來說,讓街道開放的卻不是趙禎,而是前朝的周世宗柴榮。

晚唐,因為有大運河之便,汴州已是工商業繁榮的水陸要匯,五代前期兵連禍結,汴州遂成為了新的都城。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開始修築汴京新城,併兼顧老城整治,他的詔令說:

其京城內街道闊五十步者,許兩邊人戶各於五步內取便種樹掘井,修蓋涼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與三步,其次有差。

也就是說,汴京的街道,左右各給路寬的十分之一,由街道兩旁居民合法佔用,你可以種樹,可以挖井,當然也能搭棚子做買賣。在這個十分之一的範圍內不算佔道經營,皇家和官府管不著你。

這樣,唐代毫無生氣的街道空間,在後周時加上行道樹、涼棚等,街道空間多了一個層次:街道——樹蔭、涼棚——臨街建築。《清明上河圖》裡有一角,正是種樹掘井的真實寫照,柳樹下三四把遮陽太傘,下一張長方桌擺著琳琅滿目的商品。

如此包容和開放的政策,在中國古代城市治理史上也屬罕見。我們依稀可見周世宗的深謀遠慮:「雖然暫勞,久成大利。」

街道兩邊各給十分之一,加起來就是道路空間的五分之一。可以說,街道的公共空間與世俗空間,做出了一個明確的基於開放原則的分割,大概相當於我們的建築紅線,這為鋪戶的經營大開方便之門。

除規劃道路外,周世宗還鼓勵發展臨街和臨河道的商業設施。同樣在顯德年間,史載:

大將軍郭景威於宋門內鄰汴水建樓十三間,世宗嘉之,以手詔獎諭景威。

後世評論說,郭景威雖然是奉詔建樓,實際也是為自己謀利,這十三間臨著汴河的樓宇,顯然是地段絕佳的商業地產項目,朝廷非但沒有譴責和充公,還公開「嘉之」,這不是鼓勵勳貴們做開發商,帶頭圈地蓋樓嗎?

周世宗預測得不錯,此後汴河兩岸果然久成大利,只不過得利者成了宋朝。沿汴河的大街成為了東京最繁華的所在,《清明上河圖》更是以半幅圖卷的篇幅,描繪汴河漕運的繁忙景象。

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十三間巨樓位於宋門裡汴河北岸,南臨河,北面街,正是商業經營的理想之地。汴河從城東南角的東水門進入,各種邸店首先出現在這一區域,街市應運而生,城東南部的人口數量和密度最高,在一半的城市面積上擁有了近八成的城市人口。

那麼,街道開放的歷史功績,到底是周世宗,還是宋仁宗呢?這裡有個反覆。

宋朝立國之後,曾經一度想遷都洛陽或長安,皆因國力不逮而作罷,當時的長安和洛陽早已破敗不堪。即便不遷都,也要恢復長安的坊市制度,因為其營造的法理更符合《周禮》的建都標準。

這便是本文開頭敘述的,也是《清平樂》裡反映出的弊政所在,當街道開放已經是大勢所趨,想要恢復長安的坊市,套用《周禮》已經不可行。無論什麼樣的制度,都抵不過經濟發展規律,坊市制度顯然有悖於宋朝的重商主義。

所以,宋仁宗順勢而為,確立了宋朝街道開放的國策。

城市空間迎來大變革,城市街區空前繁榮。當時的汴京城有2萬戶人家從商,共有商鋪大概6400家,分屬180行。官營與私營手工業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另外,街市的範圍已經不單是街道本身,還惠及了兩旁的支巷,進而蔓延到後面的一、兩個平行的街巷,形成商業片區,也就是商圈。

城市的工商業高度繁榮,汴京的市民享受到了逛吃的便捷,城中的豪商巨賈日進鬥金,而宋朝也從中收取了豐厚的稅款。三者相互依存,完成商品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的流通,可以說三方都得了好處。

在這「三者」當中,城市富商大賈緊握支配和主導權,憑藉雄厚財力掌握貨源,再批發給各中、小商販進行銷售,形成了層次有序的城市商業流通網。所以,汴京匯集了全天下的貨物,各種好吃好玩兒的東西,都能在東京的街道上買到。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宰相王旦奏稱,都城開封:

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

在這些眾多的財力雄厚富戶中,豪商巨賈佔的比重很大。這樣的豪富,《清平樂》也進行了展現,除了後宮和御街,電視劇給足了鏡頭的,就是礬樓。

礬樓,是汴京最有名的商貿集團,《東京夢華錄》卷二酒樓條裡描述:白礬樓(即礬樓)後改為豐樂樓,宣和間更修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繡額,燈燭晃耀。

後世有詩云: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

我們也不難想像:「夜深燈火上礬樓」的人,一定不是為了一頓夜宵、飯菜,而是為了社交、娛樂。《清平樂》裡,礬樓不僅是達官顯貴們聚會遊冶的場所,更是遼和西夏等國際友人體味大宋風華的窗口。

礬樓如此聲名煊赫。乃至於《清平樂》特意安排了一場戲,反映礬樓因東家與掌柜(相當於CEO)內鬥而陷入的困境時,宋仁宗與當朝宰執們,還為了礬樓的穩定經營而廷議。因為礬樓給朝廷帶來了豐厚的稅收,最終議定緩交酒稅為其紓困。

這番君臣對話,或許為杜撰,然而朝廷對礬樓的恩撫卻記錄在案。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朝廷下詔要東京的3000家腳店酒戶,每日去礬樓取酒沽賣。

這一帶有行政壟斷色彩的政令,不止救了礬樓,還將它一舉推向了巔峰。宣和年間(1119—1125年),礬樓進行大修後改名為豐樂樓,成為宋徽宗與李師師飲宴彈琴的所在,對它的描述,《水滸傳》裡也有不少,此為後話。

逛吃:有的吃也有的嗨

而在當時的汴京,像礬樓這等規模的餐飲商貿集團,據說有72家之多,它們動輒僱工兩三百人:酒樓所需的廚師、傳菜、清洗灑掃、顧客迎送,分工已經十分細緻。

眾多打工經商的機會出現,汴飄們紛至沓來,都想到汴京謀一份差事,幹一番事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隆平集》中提到:今天下甲卒百千萬人,戰馬數十萬匹,萃在京師,仍以七亡國之土民集於輦下,比漢唐京十倍其人矣。

汴京集聚的人口,已經非漢唐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可比。較為通行的說法是,當時的汴京鼎盛時容納了100萬人口,而當時汴京城的面積是53平方千米,也就是說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公裡2萬人,這個人口密度,與當今北上廣三座城市的老城區人口密度相當。

在1000年前的農耕社會,這個城市人口密度高得離奇。好在《清明上河圖》提供了一個佐證,因為畫卷所繪的人物密度,遠超過同類畫作的人物密度,說明了東京確與後世城市不可同日而語。

如今,《清平樂》倒是試圖幫我們回味東京,體味帝都勝景。汴京的街市,從都城最重要的宣德樓門前御街,至新城門外的小街小巷,相國寺、州橋、虹橋等等,既是聲名遠播的名跡勝地,又是百姓耳熟能詳、直接參與的現實場景。

所以電視劇有這樣一場戲:範仲淹與仁宗皇帝逛吃京城,聽說有蘇州肉餡點心的,當即便買來品嘗一下。

如今,我們了解汴京的風貌和世俗,主要便是一圖一冊,一圖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冊就是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如今看來,孟元老鐵定是個逛吃達人,這本書其實沒什麼文採,也沒寫什麼驚心動魄的大事兒,更不講大道理,記述得全是逛吃那些事兒,這條街賣啥,那條街有什麼戲碼。

一個吃貨的流水帳,成了我們領略汴京帝都繁華的重要史料。跟隨孟元老的步伐,光是看到這些店鋪的名稱,也可腦補一次汴京的穿越之旅。那麼,我們且隨孟元老逛一逛去吧!

卷二「宣德樓前省府宮宇」條記載:

御街一直南去,過州橋,兩邊皆居民。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至朱雀門街西,過橋即投西大街,謂之軸院街,街南遇仙正店,前有樓子後有臺,都人謂之「臺上」。

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戶,銀餅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飯、熟羊內鋪。向西去皆妓女館舍,都人謂之「院街」。御廊西即鹿家包子,餘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藥鋪、居民。

街道兩邊的居民,嚴格來說都是商民,包子店、肉餅店的香味兒,混雜了香鋪裡飄出的薰香味兒,不知是怎樣一番體驗。而這銀餅酒和羊羔酒是啥味道,怕也難以再考證了。總之,吃喝的飯店一家挨著一家,價格還便宜。上百種的「雜嚼」小吃,可以讓夜市持續到三更。

有什麼雜嚼呢?《東京夢華錄》卷二載:有煎魚、鴨子、炒雞兔、梅汁、血羹、粉羹之類,每份不過十五錢。

除了有的吃,汴京有的逛嗎?有的逛!

《清平樂》裡,除了吃喝飲宴,各種說唱百戲也臻於高潮。據文獻記載推斷,宋代百戲中至少有:講史、說三分、五代史、小說、商謎、合生、說諢話、說經、諸宮調、學像生、學鄉談、叫果子、唱耍令、唱賺、小唱等。

宋仁宗趙禎樂於看戲,也樂於帶著后妃和公主上街看戲。這一點電視劇較為寫實,尤其是女子相撲,宋仁宗還是鐵桿粉絲。由皇帝垂範,汴京的夜經濟根本不用刻意去振興。

嘉祐年間一個上元日,宣德門廣場舉行百戲表演,宋仁宗趙禎偕后妃到宣德門廣場與民同樂,對女子相撲表演來了興致,很投入地觀摩起來。

大庭廣眾之下,兩個半裸的女人扭抱摔打。一旁的司馬光則不忍直視,便上了《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的劄子:

臣愚竊以宣德門者,國家之象魏,所以垂憲度,布號令也。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

你看,司馬光以文臣之名,說的言之鑿鑿,提出了一個靈魂之問。帝都終歸是帝都,是國家的象徵,是制定法度、垂範四海的地方,怎能容納如此三俗的表演呢?

這帝都的肅雍巍峨與世俗的人間煙火,便是從那時起,就成為一個難解的矛盾。

治理:侵街與反侵街

不知是不是司馬光的功勞,女子相撲運動,此後還真的受到了摒棄,逐漸銷聲匿跡。

這也說明,帝都汴京擁有越來越多元的城市功能,皇城治安與世俗生活交相混雜,很考驗城市治理能力。

當時的汴京,不僅是大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樣也是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甚至還是漕運物流中心,這讓開封府的治理責任越來越重要,地位也越來越顯赫。

於是大宋創新了對帝都城市空間的行政管理,逐漸形成了府、廂、坊三級行政編制。其中,廂就是因城市管理而應運而生,熙寧三年(1070年),帝都汴京分為了舊城左、舊城右、新城左、新城右四個廂的辦事機構。

廂官的職責,除抓捕盜賊、防火救火。還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做城市的戶籍管理和街區規劃;解決日常的民事糾紛;提供公共服務、設立醫館醫治病人。

但對帝都街道的管理,出現了盲區。其實,自從街道開放之後,管理問題就如影隨形,汴京的商業繁榮、人口暴增,城市治理的內容也日趨複雜。

最突出的問題自然是「侵街」,即違法佔道經營或臨街亂設邸店,禁不勝禁。

「侵街」,無非是要爭取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建築空間,此舉必然影響到街道的空間景觀。越來越多的攤販和違章建築,導致了「坊無廣巷,市不通騎」,繁華的都城竟然找不到一個車馬通行的街道,可見「侵街」現象已經相當嚴重。

本來,道路兩邊的過渡空間,為遊商和攤販預留了空間,也為雜耍藝人提供了生存空間。後來,路邊攤販與臨街的店鋪達成了依附關係,店鋪外面的攤販,或自己獨佔,或與店鋪共謀,幾乎圈佔為固定場所。

「侵街」必須得管一管了,於是最早的「城管」——街道司——便登上了歷史舞臺。街道司是一個專門管理街道的機構,他們不僅要在皇帝和勳貴們出行時作「前導」,巡視街道,發現有阻塞交通,「妨礙車馬過往」的情況,要及時處理。

還是《東京夢華錄》,孟元老在記述遇到公主大婚或是親王出行時寫道:

街道司兵級數十人,各執掃具,鍍金銀水桶,前導灑之。

開放的商業街街道

在今天看來,街道司不僅要承擔交警的部分職責,還掌管都城的道路綠化、清潔,其中最緊要的就是防止「侵街」。這個機構設置於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成員曾由士兵擔任,據說汴京就有五百名街道司管理人員,都很有戰鬥力。

街道的公共空間和世俗空間怎麼合理分配,看來真是個頭疼的問題,為了制止不法商販的侵街行為,《宋刑統》這樣規定:

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

抓住了打70棍子。這能管住嗎?好像也不太奏效。

《東京夢華錄》對街道司街道的維護有精彩的描述:「坊巷御街,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約闊二百餘步,兩邊乃御廊,舊許市人買賣於其間,自政和間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漆杈子之外。

也就是說,為了嚴格劃定這個邊界,還立下了漆黑的柱子,規定柱子中間是公共空間,用做行道,柱子之外才能做買賣。但即便如此,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年),乾脆連柱子之外的過渡空間也禁止了。

可見,對帝都街道的管制,也不是一概都寬鬆。到了宋徽宗時期,想必是侵街現象實在煩亂難治,乾脆將那過渡空間一禁了之。

不過,總的來說,有宋一代,對城市街區,始終保持著包容和開放的態度,這也讓汴京、以及後來的臨安,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繁華大都市。

時至今日,對城市街道的管理和治理,仍是城市管理的核心議題。到底是長安的坊市制度更好一些,還是汴京的開放街道更好一些,眾說一直紛紜。後來衍生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城市規劃理念和管理模式。

即便在今天的帝都,也可見這樣的困惑,想要一個整肅莊嚴的古都風貌,又想要一個流光溢彩的現代都市。在同一個空間下,往往就是不可調和的矛與盾。所以,《北京是便利店的荒漠》這樣的文章,能引起一番熱烈的吐槽。

街道的開放與不開放,會導致城市商業的繁榮和沉寂;而侵街與反侵街,又常常讓街道陷於管理困境之中。或許,街道的開放就是城市的一體兩面,若是讓利於平民階層,對因此而喪失的秩序,就要多一些寬容;若是要保持著京城的整潔肅雍,彰顯帝都氣概,那就要忍受些不便,犧牲一些煙火氣。

有沒有兼而有之的好辦法,至少目前沒看到。但我們今天說的宋朝,其街道的開放與治理,維持著理性的平衡,這才有了城市的繁榮,商業的興盛。

說到底,要不要以一面牆壁來守住體面,大抵是一個攸關城市短期和長期繁榮的歷史選擇。溯及源頭,我覺得應該由衷讚嘆周世宗柴榮那句話:

雖然暫勞,久成大利。

(本文較多參考《〈東京夢華錄〉中的街市場景解讀》、《〈東京夢華錄〉之北宋都城汴梁民俗生活研究》兩篇論文)

相關焦點

  • 藏在《清平樂》裡的大宋芳華
    藏在《清平樂》裡的大宋芳華 2020-06-21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宋朝汴京名媛李師師結局如何?真在金兵堆中過完恥辱一生嗎?
    好一副情妹有心,情郎有意的香豔畫面……哪管明天還有早朝? 李師師,有著汴京名媛之稱。深得宋徽宗寵愛,擅歌舞,諳詞章。不久後汴京淪陷,徽欽二帝都成了俘虜。 風雨蕭蕭,長路漫漫。 大批皇親貴族、宮娥秀女被押往寒苦的北國荒原。在這些北遷的人群中,到底有沒有李師師呢?這成為一個難解之謎。
  • 說說烤鴨(上):汴京有烤鴨嗎?
    電視劇《清平樂》裡出現了汴京的烤鴨,雖然當時不會寫成「烤鴨」,但烤鴨的存在應該是事實之前提到過幾次烤鴨,今天索性來詳細說說
  • 「裡坊制」從《清平樂》看裡坊制如何在宋朝瓦解的
    《清平樂》劇照《清平樂》這部劇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梁家在坊間違規開店,被惡霸欺凌也不敢報官。那麼為何出現禁止坊間開店的法令與百姓生活極大衝突的這樣一個狀況呢?這一期我們就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和《清平樂》中的宋東京,來看看古代城市建設從「裡坊制」向「街巷制」的轉變過程。
  • 只恨自己不在帝都,不然這個漫展我逛斷腿
    漫漫長假,不多勾搭幾個小哥哥、小姐姐,怎麼能夠安心過假期,肥宅快樂水帶來的快樂能比的上約會小美人麼?不能!! 但是還有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國內的大漫展都聚集在包郵區,比如CP和CJ,各大廠商也樂於參與,美人云集,攝影扎堆!但是沒什麼大漫展的現況和我們帝都的名字能匹配麼?不能!!
  • 帝都逛街眾生相: 在SKP、三裡屯、中關村逛的人,穿什麼牌子
    帝都有大大小小的商圈,每一個都有它自己的氣韻。-走起吧,帶你逛bai京今天的「北京看人一日遊」,不分主次,沒有排序,範主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第一站中關村&西二旗這兩個地方,雖然有所差異,但基本都是碼農和網際網路圈的地盤,這裡的空氣和土壤,都瀰漫著格子襯衫和牛仔褲的味道。
  • 《清平樂》把明清皇宮黃瓦P成綠色,是胡鬧還是神還原?
    在品味賞心悅目的鏡頭同時,也有眼尖的網友,發現了一個問題:怎麼《清平樂》裡的皇宮場景,有一種迷之熟悉的感覺,卻又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呢?明明整體格局、建築造型都幾乎一模一樣,但故宮屋頂的琉璃瓦是明黃色,但《清平樂》中屋頂琉璃瓦卻是綠色!這是什麼情況?難道《清平樂》劇組,仿造故宮新建了一個場景?
  • 《清平樂》,如此宋代你看懂了麼?
    以北宋仁宗為主要時代背景的電視劇《清平樂》近日正式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歷來國產電視劇中演繹帝王將相的不在少數,《清平樂》這部劇破天荒的卻以宋仁宗一生為線,很讓人詫異、驚喜。去年,《長安十二時辰》讓大家夢回大唐,唐朝火了一把。
  • 天涯明月刀手遊汴京烤鴨配方是什麼 汴京烤鴨食譜介紹
    18183首頁 天涯明月刀 天涯明月刀手遊汴京烤鴨配方是什麼 汴京烤鴨食譜介紹 天涯明月刀手遊汴京烤鴨配方是什麼 汴京烤鴨食譜介紹
  • 《清平樂》的「樂」,到底怎麼念?
    《清平樂》自開播以來,因其考究的服化道、場景、臺詞等廣受好評,確實處處都能體現出對北宋發生的歷史細節的尊重。張祜《雨霖鈴》「長說上皇垂淚教,月明南內更無人」,崔道融《羯鼓》「寂寞鑾輿斜谷裡,是誰翻得雨淋鈴」,杜牧《華清宮》「行雲不下朝元閣,一曲淋鈴淚數行」等,都借「雨霖鈴」詞調歌詠明皇貴妃夜雨淋鈴本事。再如「夜半樂」「還京樂」是唐明皇未當皇帝之前,因朝政大權繫於韋皇后一手,為誅除韋後勢力,自潞州還京師,夜半舉兵誅殺韋後,明皇大獲全勝,而制「夜半樂」「還京樂」二曲,並又作文成曲與小破陣樂。
  • 劉鈞《清平樂》歷經「三光」 範仲淹著手「慶曆新政」
    古裝電視劇《清平樂》目前正在湖南衛視、騰訊視頻熱播當中。開播至今,《清平樂》憑藉精良的製作水準以及鮮明獨特的人物性格,收穫眾多網友關注,網絡討論度持續走高,平臺播放量甚至即將衝破15億大關,可見該劇熱度之高。
  • 從前的繁華汴京裡,有個簪花少女叫李清照
    《夢粱錄》裡有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花朝節時,汴京萬人空巷,市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並以簪花、插花為時尚。宋詞《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就生動地描繪了少女買花、賞花、簪花的全過程,將那生趣盎然的春意和那嬌憨的女兒情態,跨越千年展現在我們眼前。
  • 河南這一街道火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兩側書店深受當地人青睞
    河南這一街道火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兩側書店深受當地人青睞提起開封,我們都不陌生,作為河南當地的一座古都,位於河南省東部,古稱為東京,汴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開封市當地的一處街道,這條街道就是位於鼓樓區的書店街,是我國唯一一條以「書店」而命名的街道,也是如今的開封市最能體現古城風貌的一處街區。北宋時期的時候,這裡叫做「高頭街」,與大宋皇宮相鄰,只有600多米的街道卻成為了開封最為繁華的商業地帶。
  • 《清平樂》,開篇的失真令人不爽,拖累了精良畫面,實在令人惋惜
    而觀看電視劇《清平樂》,卻讓人心情複雜,一言難盡。《清平樂》最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它優良的硬體製作。服裝道具精良考究,場景布局十分精緻,美輪美奐,古韻十足,畫面效果實在是好。顯然讓我們看到了其中的功力和匠心。然而該劇在情節與對話細節上的瑕疵,卻讓人感到分外可惜。
  • 《清平樂》裡小宗實與高滔滔:青梅竹馬,曠世奇戀
    看過清平樂大家都很喜歡劇中高滔滔和趙宗實青梅竹馬的愛情,那麼歷史真實中他們也真心相愛嗎?答案是肯定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是唐朝詩人李白有名的詩句,青梅竹馬的愛情讓痴情男女們無比嚮往,這樣的愛情發生於帝王家,就更是難得了。
  • 清平樂玥兒有原型嗎 清平樂玥兒是怎麼死的
    那麼道劇中玥兒是怎麼死的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們吧。《清平樂》中玥兒是張妼晗的第一個女兒,也是宋仁宗除了福康公主之外,第二個出生後沒有立即夭折的孩子,更何況她還是宋仁宗的寵妃所生,所以玥兒得到的寵愛絲毫不比福康公主徽柔差。只是,玥兒從娘胎裡出生後就患有喘疾,小小年紀身體十分虛弱,即便被小心翼翼呵護都不一定能健康長大,更何況又發生了有人用扎小人的方法詛咒玥兒的事情。
  • 張貴妃背後的男人,「寵妾滅妻」鬧到御史臺,開扒《清平樂》夏竦
    《清平樂》海報,多麼剛的背影宋仁宗的朝堂是熱鬧的,北宋名臣的半壁江山,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子,我們語文課本上「背誦全文」的天團,孩童時砸缸救朋友的司馬光,兒時記憶裡的黑臉包公突然間鮮活了起來,他們竟生活在同一時代!
  • 中西結合,才是咱帝都的「時尚早餐範」!
    帝都早餐吃什麼?豆汁、炒肝、驢打滾?油餅、火燒、炸醬麵?只是粗略一數,咱帝都的各種特色早點,就讓人口水直流。
  • 「誰都管不好,為啥不讓攤販自己管?」——一個「攤販自治」的街道...
    誰都管不好,為啥不讓攤販自己管?1年前,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路辦事處開始在轄內推行「攤販自治」試驗。此後,城市街頭風氣為之一變,曾經違法佔道的小攤小販變身「文明商戶」。街道的探索,或可為解開當前城市管理之困提供借鑑。  難題:誰都管不好,為啥不讓商販自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