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清平樂》裡出現了汴京的烤鴨,雖然當時不會寫成「烤鴨」,但烤鴨的存在應該是事實
之前提到過幾次烤鴨,今天索性來詳細說說。
我會分兩篇來寫,這裡是第一篇,主要說我對烤鴨起源的認知。
以及《東京夢華錄》裡記載的燠鴨是否可以稱作「汴京烤鴨「。
接下來的一篇,我會寫北京烤鴨和南京烤鴨的關係。
以及,簡單聊聊現代烤鴨經常用的幾種烤制技法。
還有一隻完美的烤鴨,最重要的是哪些?
聲明一下,文章只是我個人觀點。許多烹飪技法的來龍去脈和文化的延續變化,我才疏學淺,僅僅是個人主觀閱讀後的判斷。如果有錯誤,還請多指正。
從上篇開始,先把我的結論寫出來:
(因為文章部分的文字比較枯燥,可以直接看結論就好,有興趣再讀)
1,烤鴨起源很早,就是烹飪裡燒烤的技法。最早記載的關於烤鴨的文字,因為沒有技法說明,只能代表這隻鴨子用了燒烤的方法,但怎麼烤的,烤出來什麼樣,誰都不知道。
2,最早出現的「烤鴨「和現在我們所說的」烤鴨「,絕對不一樣。
3,《東京夢華錄》裡的「燠鴨「記載,我覺得不算是烤鴨。但北宋的汴京,一定有烤鴨。
4,在北宋汴京這樣一個烹飪技法豐富,飲食文化豐富的地方,出現和以往的烤鴨都不同的烤鴨,也很正常。所以把汴京烤鴨稱為烤鴨的鼻祖,我覺得從文化上找淵源來看,能說得過去。
烤鴨的做法一定是起源很早的,因為這就是最早的烹飪方法燒烤。
食材於火上或投放於火中,烤熟即可。
吃燒烤吃的是食材好,調料到位,至於燒烤的技術,就是一個火力大小,時間長短的判斷。
往早了說,有了火種之後,人們就開始吃燒烤的食物。
文字的記載裡,周八珍有烤乳豬,當時叫做「炮豚」。
事實上,烤乳豬和烤鴨,只是食材不同,只不過那會的烤乳豬或者烤鴨,就是架在火上烤,或者如叫花雞一樣,裹在泥裡烤?
所以,如果真的用鴨子烤來吃,那自然可以叫做烤鴨。
只不過,你用怎樣的方式去烤?烤成了什麼樣子?佐料用了哪些?味道最後怎樣?
這些,都會有不同罷了。
現在一說烤鴨歷史,都會拿出全本早就遺失的《食珍錄》,其中記載有「炙鴨」名目,但無具體做法。咱就按《食珍錄》是大家所說南北朝時期,炙字在古代就有烤的意思,烤字出現的比較晚,民間故事裡,說是齊白石老人自己造的字,事實上,烤字在清朝的一些小說話本裡都有了。在翻閱清朝之前的美食記載裡,炙字下的食物,大多也都歸類於我們現在理解的烤。所以,還是我剛才所言,這「烤鴨」自然可以叫烤鴨,不過烤成啥樣,那可真沒法說了。
有一點可以肯定:最早出現的「烤鴨「和現在我們所說的」烤鴨「,絕對不一樣。
再往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裡,記載北宋開封的生活情景,寫到了「炙雞,燠鴨」,燠字,說文裡解釋為「熱在中也」,但用作動詞的話,燠的意思是「使其加熱「。也有把燠字寫成爊字的,爊字的解釋是在灰火裡煨熟或者是文火久煮,和熬字相通。若都取第一個意思的話,就成了汴京烤鴨之說中,採用燜爐烤技法的來源。
但燠鴨之法,書裡沒有特別記載,不過我相信這條和炙雞並列,卻寫為燠鴨,應該做法和炙雞有所不同。這一點,到了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臨安生活情景時,寫了「炙雞鴨」。眾所周知,北宋南遷後,汴京的飲食影響著臨安的飲食。北宋汴京城裡若是燒烤鴨子,想必也會寫作「炙雞鴨「。
那麼,燠鴨,究竟是什麼?不妨把《東京夢華錄》裡的這一段摘來看看:「又有外來託賣炙雞、燠鴨、羊腳子、點羊頭、脆筋巴子、姜蝦、酒蟹、獐巴、鹿脯、從食蒸作、海鮮時菓、旋切萵苣生菜、西京筍、……「說白了,這些食物,是你到了一家酒店後,可以讓這家店小二代你跑腿送外賣送過來的。一方面說明當時酒店的服務太好了,另一方面我們仔細看外賣的食物,就知道,這些其實是不同做法的食物。
燠鴨的燠,或許不能作為燒烤之意。燒烤的雞,「燠鴨「,羊腳羊頭,如今開封夜市常見,乃滷煮風味,脆筋巴子是曬乾的肉條,姜蝦酒蟹顧名思義是姜酒醃製,獐巴鹿脯是獐子肉和鹿肉乾,還有蒸製的食物,海鮮和時令果子,以及現切的蔬菜……
如今江蘇崑山一代,有出名的食物「燠鴨「,」燠灶面「。其中燠字也經常寫成爊甚至奧。這些很正常,字在流傳過程中,抄寫過程中,總有謬誤以及出於簡化考慮的代替,而且古代人的通假造字經常玩的隨心所欲。觀看崑山的燠鴨和燠灶面的做法,不難看出,這其實是一種熬製滷煮的烹飪方法。
也有說燠是醃藏食品的一種方法。具體做法是將肉類在油中熬熟,拌以鹽、酒和佐料,油漬在甕中,以備取食。這種做法看起來很像是川滷裡的油滷做法。再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坊巷橋市,皆有肉案,列三五人操刀。生熟肉從便索喚,闊切、片批、細抹、頓刀之類。至晚即有燠爆熟食上市,凡買物不上數錢得者是數。」意思是在北宋都城開封府的集市上,凡是賣肉的攤子,生肉和熟肉都可以買到;到了傍晚,就有「燠爆「的熟食上市。爆作為一種烹飪方法,是明確有記錄的:」一般是把原料放入坐在旺火上的沸油鍋中急炒過油,隨後放進調料再翻炒幾下出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燠爆出來的熟食,聯繫到我們生活裡的熟食肉鋪,燠有可能是熬煮滷味的方式,不管是水滷還是油滷。但也可能用了字的原意,使其加熱吧。
《東京夢華錄》裡講到川飯時,說「插肉麵、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而講到州橋夜市時,說「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熝肉、幹脯。「可見,燠和爊其實是有不同的,書本裡是有分明的。爊肉是熬煮的肉,不加調料而煮的白肉,吃的時候再另蘸調料,這裡的爊,取得就是相通的熬之意。
再說燠肉,有人從川菜裡的鹽煎肉聯想到這就是」煎燠肉「,這就有點望文生義了。燠字我們說過了它的意思,其實煎字並非我們常以為的油煎,它在古代還有個意思,跟煎茶的意思一樣,說白了就是把食物(茶葉)放在水裡煮,使所含成分進入水中,這樣才能使湯水鮮美無比。而燠面,還拿崑山流傳的燠面來看,是一種要加入滷味的湯湯水水的麵條,這個滷味的澆頭,就稱為燠菜。
上面的那些有些咬文嚼字,你可以跳過不看。只用明白,過去典籍書本裡記載的燠鴨也好,爊鴨也好,可能都不是我們想像的」烤鴨「。咱們還拿《東京夢華錄》來說,州橋夜市裡,記載了冬月裡的美味,那才是我們所說的燒烤:」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盤兔的故事我回頭專門來寫,當年我還註冊了一個」盤兔面「的商標,我覺得兔肉其實很不錯。盤兔之後,是旋炙的豬皮肉和野鴨肉,旋炙的意思就是現烤,所以,凡是烤的雞也好,羊也好,豬也好,鴨也好,都是」炙「。
北宋時烹飪技法相對成熟,經濟富足,飲食豐富,出現烤鴨之類的食物不足為奇,只不過,這個烤和現在的烤,肯定有所不同。所以我對烤鴨有沒有可能起源於汴京,還是保持我的看法:當作一條線索去進行文化的溯源還是很好的,汴京一定有烤鴨,坊間說烤鴨的鼻祖就是汴京烤鴨,這也能說得過去,起碼在宋朝,燒烤的烹飪技法和佐料也有講究了。不再是過去那種只用火來烤熟就行的燒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