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杭州日報】;
每隔一段時間,在杭州市競舟路農貿市場裡,攤販們都會遇到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太太,勾著腰在水產區四處撿拾蟹腳、魚骨頭之類的廚餘垃圾,還時不時地找攤販們要一些魚鱗。
起初,攤販們都不知道,她想幹什麼...
直到有一天,老太太拿出一幅幅用魚鱗、蟹腳和雞骨頭製作的工藝美術畫,讓攤販們全體驚呆了!
「我從來沒想到過這些沒有用的魚鱗、蟹爪,還能用來做這麼好看的畫。」張先生賣了三十多年水產了,第一次見到這樣精美的工藝畫。
30年前吃魚時靈感一現
之後一發不可收拾
老太太的名字叫高思佶,今年88歲,住在西湖區文新街道德加社區。1988年從教師職業退休後,高奶奶參加了杭州老幹部大學工藝班,學習了工藝美術和紙藝、布藝,麥稈、綢塑等技藝,激發了創作靈感,陸續製作了不少作品,還獲了很多獎。
大概是在1991年,高奶奶有一次吃魚,發現它的肋骨很像菊花瓣,就順手在桌上拼了一朵菊花,由此獨創了第一幅魚骨畫壁掛。」
高奶奶是在海邊長大的,從小就愛吃魚,受到這次啟發以後,凋謝的花,海邊的貝殼,廣告紙的邊角,牆角的爬山虎藤,蟹腳、魚鱗、雞骨頭等廚餘垃圾,在高奶奶的工藝畫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在近30年時間裡,高奶奶創作了魚骨畫「梅蘭竹菊」四條屏5套,回歸西溪大型魚骨畫2幅,20多幅其他主題的魚骨畫,還有布藝、麥秸稈等工藝美術作品百餘幅,現在這些魚骨畫全部陳列社區和街道裡。
別人扔掉的東西在她這兒都是寶
「擦亮眼睛,就會發現不一樣的美」
魚骨畫怎麼做?在高奶奶看來,只要眼睛擦亮了,就會看到別人沒有發現的美。
找一塊有竹子印花圖案的透明紗布,用白紙剪一個圓月,貼在紗布上,把他們放在畫框上,進行構圖,再粘貼上上了色的蟹腿做竹子,用有自然色的蟹腳尖做竹葉,造成朦朧月色下一叢修竹婆娑起舞的意境,最後進行裝裱,這就成了高奶奶最得意的作品——「竹影婆娑」工藝畫壁掛。
高奶奶說,這些魚鱗、魚骨頭、雞骨頭拿到以後,先要挑乾淨上面的肉末,再洗淨、晾乾。
在作畫前,首先用這些原材料在畫框上構圖,放個兩三天,再修改,直到自己滿意以後,最後一步再用乳膠粘貼,有些需要上色的材料,還要先用丙烯顏料上色。
這些年,高奶奶用魚骨、蟹腳等廚餘垃圾作出的「 梅蘭竹菊」、「空中較量」、「猶有花枝俏」、「睡蓮」、「回歸西溪」、「暗香醉扁舟」等作品,獲得全國及省市多個獎項,在中國七藝節、中國民間藝人節中,杭州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等都點名要她的魚骨畫參展
家人朋友的支持讓她不斷前進
參賽得來的獎金,她都捐了出去
採訪中,高奶奶說,是家人和朋友們一次次的鼓勵,激發了她的靈感和動力。
在有一次作魚骨畫的時候,需要一個蝴蝶,高奶奶絞盡腦汁,就是想不出什麼東西替代,過了幾天後,一家人去青島玩,小孫子在海邊發現了一個張開的白色貝殼,說了一句「奶奶,這個很像你說的那個蝴蝶。」高奶奶頓時愁容化解。
還有一次,高奶奶想要用大龍蝦的蝦尾外殼做杜鵑花,但需要近百個這樣的大龍蝦蝦尾外殼,普通家庭實在找不到那麼多蝦尾外殼。
高奶奶的一位在酒店裡做廚師的朋友知道後,很快就在一次喜宴上,一次性為高奶奶收集到了20個大龍蝦蝦尾外殼。「老伴和我洗刷了8個小時,才完全洗刷乾淨。」
現在,高奶奶每年還會開展無數次大中小學的工藝美術講座,受邀在各級老年大學、街道和社區,開班授課,文新街道還專門為她設立了工藝美術工作室。在杭州,高奶奶化腐朽為神奇的環保理念,也漸漸地帶給了其他人,引發人們遐思,得到美的享受。
而這些年參賽,高奶奶獲得的數萬元獎金,也全部都捐助給了特殊教育機構。
記者 劉乃武 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