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四次寒冷期,真正的「路有凍死骨」

2021-01-13 白雲閒聊蒼狗

1、漢武帝時「大雨雪,民多凍死」

學術界一般認為,在中國五千年氣象史上,曾出現過四個寒冷期,對於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個寒冷期,相關史料幾乎沒有。最早的一次記載並未直接說下雪,而是「雨雹」,見於《竹書紀年》,事發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到了第二個寒冷期,大雪記載逐漸就多了。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相當西漢末年到隋初,期間經歷東漢、三國、晉、南北朝,實際上,在這之前反常氣候已經出現,大早大澇不斷,劉徹(漢武帝)當皇帝時,好幾個年頭的冬季都出現了極端大雪天氣。

漢武帝當皇帝長達55年,是西漢在位最長的皇帝,天災人禍也最多,其間有三個大雪災年,被記入了史書。據《漢書·五行志》記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二月,這一年劉徹打到了「一角而足有五蹄」怪獸,被視為祥瑞,於是定年號為「元狩」。

實際上這一年天下一點也不吉祥,當年冬天,「大雨雪,民多凍死。」大雪到底有多大,從很多老百姓被凍死的情況來分析,這場大雪肯定不是一般的大。七年後又連著兩年個雪災年,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三月和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三月,連著出現極端倒春寒。

元鼎二年三月的大雪「平地厚五尺」,元鼎三年的情況比元鼎二年更糟糕,到了陰曆三月,中原地區的河水是不會結冰的,這年竟然結了;而到了陰曆四月,又下了場大雪,關東十餘郡縣老百姓缺衣少糧,饑寒交迫,出現了為了活命「人相食」的人間慘劇。

雖然天下饑荒不斷,劉徹等西漢皇帝卻將國家財政的三分之一財富,用來造陵墓,置隨葬品,在東漢初年的建武二年(公元26年)的一個大雪天,這些帝王陵大多讓赤眉軍盜了,當時起義軍無衣無食,「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在這種真情下,起義軍「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

2、唐昭宗時京城每天凍死人「日以千數」

在第二個寒冷期內,各個朝代都出現了反常性的雪天,三國時期的吳國,太平年間竟然出現雷暴雨後下大雪的奇怪氣象。

據《晉書·五行志》記載,當時吳國是孫亮當皇帝,太平二年二月甲寅(公元257年4月5日)先下了一場雷暴雨,第二天乙卯日下起了大雪,氣溫驟降,「大寒」,史家稱,「既已雷電,則雪不當復降,皆失時之異也。」陽曆4月5日下雪,無異於民間忌諱的「六月雪」。

六月雪,向來被中國古人視為不詳,元朝關漢卿雜劇《竇娥冤》中便用「六月下雪,三年不雨」來形容竇娥的冤情;漢樂府《上邪》中則把「夏雨雪」,視為世界末日來臨,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六月雪」實是氣候反常的表現,這在中國氣象史很多,如戰國時,陝西一帶多次下「六月雪」

秦躁公八年(公元前435年),「六月雨雪」;周威烈王四年(公元前422年),「四月,晉大雨雪」;周烈王三年(公元前373年),「夏六月,趙(國)雨雪」。實際上這樣的反常雪天尚不算可怕,唐末一場超極大雪才嚇人呢,連皇宮每天都有人凍死。這場超極大雪,出現在唐代倒數第二代皇帝李曄(唐昭宗)主政末期的天復元年(公元901年),這一年是個大災年,先是夏秋之交「久雨」,入冬以後就開始下雪,連雨加雪一直下到春天也未停止,即史書所謂,「自冬至春雨雪不止。」

在這樣極端天氣下,老百姓遭殃了,「民凍餒者無數」,意思是被凍死的老百姓不計其數,在當時的陝西京城,年頭十一月便「城中薪食俱盡」,「民凍餓死者日以千數」,每天凍餓死的老百姓都在千人以上,多麼可怕!當時正值荒年,再加上這麼糟糕的雪天,連皇宮糧食都斷炊了,李曄只好命令宮人,在宮中支起一個小磨,自磨豆麥充飢,「自後宮、諸王十六宅,凍餒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個人被凍餓死,民間災難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唐朝時的怪雪還有不少,如在李适(唐德宗)當皇帝的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初四(公元805年2月10日,京城下起了「赤雪」,京城百姓議論紛紛,視為兇兆。

3、宋代的第三個寒冷期

在中國氣象史上,李曄當皇帝時處於「溫暖期」,相對來說,極端大雪天氣不是太頻繁,到了公元1000-1200年的兩宋時期,雪災又與中國古人過不去了。這一時期正處中國第三個寒冷期,我查閱了《宋史·五行志》,上面雪災紀錄在70次以上,一少都是連年發生,其中又以北宋初期為最,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主政22年,有5個年頭發生雪災: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宣州霜雪害桑稼。

雍熙二年冬,南康軍大雨雪,江水冰,勝重載。

端拱元年閏五月,鄆州風雪傷麥。

淳化三年九月,京兆府大雪害苗稼。

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凍死。

趙光義主政期間這幾場雪顯然不是最糟糕的,《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中所列兩次雪災,要嚴重多了,一次發生在趙煦(宋哲宗)當皇帝的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這年冬天,京師(今天河南開封)所在的中原一帶,入冬以後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導致「苦寒,民凍多死」,不少人家凍死光了,連屍體都無人掩埋,朝廷下詔賑災,「死無親屬者官瘞之」,官府安排人來掩埋屍體,趙煦因此取消了當年元宵節的遊幸活動,並恩告地方,進行撫慰。

另一次發生在趙桓(宋欽宗)當皇帝的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大地再遇罕見大雪嚴寒,從當年陰曆十一月到次年正月,雪下個不斷,平地積雪厚達好幾尺,「人多凍死」。當時京師站崗士兵手凍得兵器都拿不了,有的士兵被凍成了殭屍,如果光是雪還好,又刮強勁的西北風,《宋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鏡,行者不能定立。」老百姓沒有吃沒燒,官府員還算人道,叫老百姓到皇家花園砍伐花木當柴燒。

天災過後又來人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燒殺搶掠,把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以及皇族、後宮妃嬪、貴卿、臣僚等計三千餘人,統統俘虜回北方金國,是謂「靖康之難」。《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將這兩次雪災,列為北宋年間「嚴重強寒潮災害」,是不是最嚴重的?我看不一定,元祐二年雪災的前一年,即嘉祐元年(公元1086年)正月二十四「大雨雪」,把宮架都壓折了,一周後的二月初三又是一場「大雨雪」,導致「泥途盡冰,都民寒餓,死者甚眾」。

4、明清時期的第四個寒冷期

從明朝中期起,中國進入了第四個寒冷期,一直到1900年前後的清末才結束,長達500年,明、清兩朝恰好處於這一時間段內,所以國內學者把這一時期稱為「明清小冰期」,國際上則稱為「現代小冰期」。自然,明清兩朝的雪災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頻繁,《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中,1900年以前的「嚴重強寒潮災害」僅節選17次,明清就佔13次。

朱祁鈺(明代宗)當皇帝的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中國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區都下了罕見大雪,極為嚴寒,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廣西等地連下一個多月的雪,災情嚴重:江蘇蘇州,太湖斷航,港口封凍,「人畜凍死萬計」;浙江安吉,「凍死百餘人」;河北滄州,「凍死人畜無數」;山東德州,「人畜凍死」。

南方的廣西柳州等地,河裡的魚都凍死光了,而南方河魚被凍死是十分罕見的。在宋朝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曾出現過,當年正月,永州大雪,「六晝夜方止,江、溪魚皆凍死」。

這還不是明朝歷史上最嚴重的雪災,最嚴重的應該是風流天子朱厚照(明武宗)當皇帝的正德八年(公元1513 年),雪下得最兇猛的是華東地區,這些地區江河冰合,鳥獸凍死,甚至凍斃村民,南方的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湖竟然同時成了「超級溜冰場」:太湖,「冰,行人履冰往來者十餘日」;洞庭湖,」冰合,人騎可行」。

在明清小冰期,又以清朝遭受的雪災最嚴重,《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節選明清「嚴重強寒潮災害」13次中,有9次發生在清朝,有學者又把17-19世紀的這一段時間稱為小冰期中的「寒冷期」,離現在最近的500年中最寒冷的五十年,即出現在這一時期,具體說,是公元1650-1700年間。

這最冷的五十年裡,連下一個月大雪並非罕見,而是常見,如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全國雪災,被凍死者「甚眾」。在河北一帶,不少人被凍斃在山洞裡。而當年南方的湖南永州等地,竟然也連下40多天雪,「民凍死者無算。」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冬天,華北、華東、華中等地連降大雪,一般連續下40-60天不等,黃河至龍門段都凍起來了,淮河更是堅凍兩個月。

全國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凍死人記載:湖北大冶等地,「凍餓死者甚眾」;河南開封一帶,「井冰,道路多凍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凍死」;安徽懷寧等地,「凍綏死者甚眾」;江蘇盱眙等地,「民多凍死,鳥獸入室呼食」;山東臨沂等地,「人多凍死」,威海「行人死者無算,屋內亦有凍死者」。

相關焦點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四次寒冷期
    漢武帝時「大雨雪,民多凍死」 學術界一般認為,在中國五千年氣象史上,曾出現過四個寒冷期,對於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個寒冷期,相關史料幾乎沒有。 最早的一次記載並未直接說下雪,而是「雨雹」,見於《竹書紀年》,事發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 從杜甫描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談起
    記得上中學時,讀過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老師的講解印象至深,從「嬌兒惡臥榻裡裂」細緻描寫的沉痛感受,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慨,年少的我們能夠感覺到中學語文老師對杜詩的崇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描寫寒冷的,杜甫的另外一部作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則是描寫唐中後期社會饑寒交迫所見所聞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反映了嚴重的社會現象。
  • 又一輪降雪來臨,你知道歷史上的重大雪災嗎
    前幾日,全國大範圍降雪,特別是華東、華中、華北等地,迎來了新年的第一場降雪,小夥伴們有沒有出去堆雪人、打雪仗?本次降雪量雖然不是非常大,但也給人們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安徽合肥更是發生了傷亡事件。相比今年的降雪,歷史上最嚴重的雪災又是如何呢?
  •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名詩中的名句,寫的是古代北方冬天裡的情景。據查,「臭」字有兩種讀音,所以這句詩句也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臭」字讀「chòu」時,詩句解釋為:貴族人家的美味佳餚食用不完,只好讓它腐爛發臭;黎民百姓饑寒交迫,悲慘地死在路邊。
  • 民間奇談:回來要小心,路有凍死骨
    往右邊看了看,潺潺的水聲一如既往,肯定渡不過去,打溼了衣裳的話不淹死也會加速凍死。姥爹這才覺得烤火的地方有些微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左右沒有可走的路。萬一這五個人是殺人越貨的盜匪之徒,自己和那個新來的人就成了砧板上的魚肉,陷阱裡的小兔,只能任人宰割。心裡這麼一想,姥爹就越覺得這五個人暗藏殺機。說不定他們寬大的衣服下面就藏著鋒利的藏刀,屁股下面坐著分贓的麻袋,手指縫裡殘留著變黑的血跡。
  • 【時評】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作者:劍客(原載於《商報》)春節期間,多個微信群和朋友圈在轉發一張在王彬街某餐館外面拍攝的照片。餐館門庭若市,坐滿了食客,但餐館窗外的人行道上,有一名髒兮兮的街童在睡覺。這張照片令人震撼,也是對社會的一大諷刺。
  • 看看歷史上曾經有多冷
    可是,這在歷史上真不能算冷天。南宋的杭州比今日之濟南要寒冷得多。濟南大明湖自從2003年疏浚,形成循環水以來,主水域未出現過全部結冰的現象,這幾日開始結冰,成了一景。而南宋時太湖曾經全部凍結,上面可以通行馬車。那時候人們可沒今日的閒心,沒事趕個馬車出來玩,那是要運送貨物的,分量輕不了。南宋這次寒冷期,起自北宋末期。
  • 故事:路遇「凍死骨」烤火別往前湊,當心好賭佔便宜卻丟了命
    冬天寒冷時,被凍死在雪地的人,靈魂被縛住了,沒法去投胎,只能蹲在原地,等著過往的活人來,吸點熱乎氣兒,就像淹死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直到把人的陽氣吸乾了,跟他們一樣變成「凍死骨」才罷休。馬大留心打量這四個人,看穿著也是平常人,雖然不是多好的衣裳,倒也沒有破破爛爛,不像是乞討和打劫的人。四個人的臉上也都帶著笑容,嘴角上翹,似乎和氣得很。那四個人有一搭沒一搭地和黃二聊天,黃二是個直腸子,人家問啥他都說,雖然沒提懷裡揣著銅錢,可已經美滋滋地跟那幾個人說,等他回了家啊,燉上一大鍋的肉,摟著媳婦可要好好喝上兩盅。馬大怕黃二言多必失,一個勁兒給他使眼色。
  • 古代窮人怎麼不挖地窖禦寒,而被凍死在外面
    那一年,中原一帶凍死了很多人,有的是全家都凍死了,屍體都沒人來掩埋,只能由朝廷派員埋葬。皇帝只好取消了元宵節的活動。所以,在古代,被凍死的老百姓是不少的,特別是在中國上下5000出現的四個寒冷期間。就如題主所說的,天寒地凍,古代人太傻了,為什麼不挖個地窖,一家老小藏在溫暖的地窖裡呢?地窖裡那麼舒適,古代人真的是傻到家,那樣就不會被活活凍死啊!事實真是這樣嗎?
  • 古代的人為什麼不挖地窖避寒,而會出現「路有凍死骨」的慘狀呢?
    古代的人為什麼不挖地窖避寒,而會出現「路有凍死骨」的慘狀呢?首先我向大家明確一點,地窖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否則為什麼陝西北部僅存的窯洞,現在基本上都被淘汰了。除此以外,地窖還能致人死亡,為此我給大家講一個例子。
  • 日本現實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有消息表示,按照這個速度,月末有可能超過千人大關。截止發稿,關於【緊急事態宣言】【封城】的官方消息還沒有出來,有日推表示這是菅義偉為了轉移焦點。此事經媒體報導後,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的討論,截止發稿,事件雖然還在討論,但是已經被東京歷史最高822人的討論熱度掩蓋過去了。另外值得諷刺的是,11日下午2點半左右,大阪警方報案稱「聯繫不上自己的親人,請幫忙查找」。隨後在大阪市港區的集體住宅的一個房間裡發現了2名女性的遺體,兩人是母女關係。
  • 氣候變遷對中國封建王朝更迭的影響
    福州的荔枝歷史上曾凍死過兩次,另一次則是在1278年,一年後,南宋覆亡。我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氣候寒冷期,都比今天冷很多。考古時期不算,就從秦代以來,幹寒和溫熱氣候交替出現,東漢就比西漢寒冷很多。此情形至東漢末年就十分嚴重了。
  •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人口銳減,古人如何度過寒冷期?
    關於中國近五千年的氣溫定量變化有一個最經典的模型——竺可楨曲線。在竺可楨曲線中,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明朝末年,整個中國進入文明時期以來最寒冷的階段。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地質時期的氣候,指距今1萬年以前,時間尺度在10萬年以上,一般通過地質考古來研究;歷史時期的氣候,指近1萬年以來,有史料數據反映氣候變化的時期;而近現代氣候,是指近一兩百年以來,有氣象觀測數據記錄時期的氣候。
  • 臺灣,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歷史上四次收復的始末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臺灣雖然曾四次被敵對勢力佔領,但最終都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正是證明了統一是歷史的洪流。 臺灣的首次陷落和收復 早在南宋時期,我國就曾正式駐軍臺灣,當時的領軍將領汪大猷帶去了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為了帶領落後的臺灣民眾過上更為豐富的物質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在臺灣實行屯墾制度,並在臺灣設縣制府,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最早正式駐紮臺灣的軍隊。
  • 我肯定是凍死鬼託生的
    有一次劉姐問我,神經病和精神病得是一樣,我說不是的,精神病是自己痛苦難受,神經病是讓別人痛苦難受。自從她搞清楚後,就堅定不移的診斷我是神經病患者。冬天在我心裡有嚴重陰影,小時候凍怕了,領教夠了凍傷的滋味。我一直懷疑上輩子是凍死的。我媽也無數次在人前人後說我,這娃是凍死鬼託生的。可見,我的懷疑沒錯。難怪這輩子如此普通平庸。
  • 地窖冬暖夏涼,為何古人寧可凍死野外,卻不地洞避寒?
    因為地面太熱或者太冷,就給剛剛進入地窖的人一種直觀的感受,就是和地面相反,所以才有「冬暖夏涼」之說。這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不讓空氣流動。如果一個地洞,兩頭裝著送排風抽送,那溫度很快也就和地面差不多。在泥土熱傳介穩定的情況下,空氣流動就成為了保暖的重要因素。只有空氣不流動,才能真正保持溫度不變。
  • 歷史上每個朝代滅亡,都有一個共性,發生後國家就很危險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曾誕生過無數的朝代。大多朝代剛建立時都是一片輝煌,但等到朝代落寞之際,社會又充滿了各種黑暗和骯髒。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交替,縱觀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沒落。最終大多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貪官橫行,百姓生存艱難。古有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當百姓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貪官汙吏卻依然夜夜笙歌的時候,國家就會處於非常危險的狀態。歷史上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最不能容忍貪官汙吏的,因此在制度上,朱元璋只給官員們開出非常低的工資。朱元璋想以此告誡百姓,想為國家出力當官,就不要想著藉此變成大富豪。
  • 地球上的氣候經歷了多次冷暖乾濕的變遷 有人類歷史以來總體變冷
    地球上的氣候從長期看是不穩定的,具有連續波動的性質。只有一系列波動長期向一個方向變化,並使自然地理環境其他因素發生改變時,才算是氣候變遷。比如較長時期的氣候演變,各種時間尺度的氣候演變,如地質時期氣候演變、歷史氣候演變和現代氣候變化等。由於氣候觀測記錄年代短,研究氣候變遷,經常使用各種代用資料,從各個方面尋找線索,復原過去各時期的氣候。